“懸梁刺股”,乃是一則源遠流長、膾炙人口的漢語成語,它最早源自於《太平禦覽》卷三六三所引用的《漢書》以及《戰國策·秦策一》中的記載。


    話說在古代,有兩位傑出的學者,分別名為孫敬和蘇秦。孫敬此人,對知識有著極度的渴求與執著,為了能夠專心致誌地研讀經書,他想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將自己的頭發係在房梁之上!每當困倦襲來、想要低頭打盹時,那緊繃的頭皮便會傳來一陣劇痛,瞬間讓他清醒過來,繼續埋頭苦讀。而蘇秦呢,則采用了一種更為殘酷的方法來鞭策自己。每當夜深人靜,睡意漸濃之際,他就拿起一把鋒利的錐子,猛地朝自己的大腿紮去。刺骨的疼痛如同一道閃電劃過腦海,頓時驅散了所有的倦意,令他精神抖擻,得以全神貫注地鑽研學問。


    正是憑借著這種近乎自虐般的勤奮與毅力,孫敬和蘇秦最終都成為了學富五車、名垂青史的大儒。他們的事跡被後人傳頌不衰,並逐漸演變成了“懸梁刺股”這個成語,用以形容那些為了追求學業或事業成功,不惜犧牲休息時間、廢寢忘食地刻苦努力之人。


    從語法結構上來看,“懸梁刺股”屬於聯合式成語。在具體運用到句子當中時,它通常可以充當定語成分,例如:“那位懸梁刺股的學子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或者“我們應該學習古人懸梁刺股的精神,不斷進取。”等等。


    中文名


    懸梁刺股


    拚音


    xuán liáng ci gu


    近義詞


    懸頭刺股、三絕韋編、囊螢映雪


    反義詞


    不求上進、不學無術、遊手好閑


    注音


    tㄩㄢˊ ㄌ1ㄤˊ ㄘˋ ㄍㄨv1


    出處


    《太平禦覽》《戰國策·秦策一》


    成語出處


    “懸梁”,出自《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


    1


    “刺股”,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


    後人把這兩則典故合成“懸梁刺股”這則成語。1


    成語故事


    古代有一位賢士,叫孫敬,字文寶,非常喜歡學習,孜孜不倦,每天閉門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學習。


    懸梁的故事


    有時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如果讀書疲勞困倦,眼睛一閉上,睡著了,頭必然要低下來,那麽,懸在梁上的繩子就會拉起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這樣就能夠繼續讀書了。後來,孫敬終於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學士。


    這就是孫敬“頭懸梁”的故事。


    “錐刺股”講的是蘇秦的故事。


    戰國年間,蘇秦家境貧寒,他曾拜當時名學者鬼穀子為師,學得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經論,就想為國家效力。


    刺股的故事


    那時秦惠文王勵精圖治,招賢才。蘇秦應前往,獻出他的治國安邦大計。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計劃,他隻得怏怏地迴到洛陽。家中父母見兒子沒出息,連工作也找不著,直對他歎氣,老婆更不用說,坐在紡車上織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餓得難以忍受了,隻得厚著臉皮,向嫂嫂討一碗飯吃。嫂嫂對他也沒有好臉色,厲聲說:“還吃飯哪?連燒飯的柴火都沒有了!”蘇秦被駁斥得幾乎流出淚來。他迴到自己房中,仰頭興歎:“一個人貧窮的時候,妻不認為他是丈夫,嫂不認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認為他是兒子,我有什麽可說的呢!”


    於是他更加發奮讀書,夜裏讀書困倦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當然痛得睡不著覺了。就這樣夜以繼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後,蘇秦終於發達了,他在秦國獻出一統天下的政略沒有獲得成功,於是就立刻改變政略,說服山東六國(齊、楚、韓、趙、魏、燕)聯合起來結成了一條“合縱”的戰線,共同反抗秦國,不讓秦國出潼關一步。因此,蘇秦佩帶了六國相印,從楚國迴趙,儀仗隊有幾裏路那麽長,騎兵步卒,執戈持盾,圍繞在蘇秦座車之旁,車前車後,旌旗蔽天。各國諸侯派來的專使,隨節獲送,儼如一個國君出巡。當蘇秦車駕經過洛陽他的家門時,蘇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這副威儀,嚇得俯臥在地,頭都不敢抬。以前他們的那副勢利小人相現在都無影無蹤了。蘇秦迴到趙國後,趙肅候立即封他為武安君


    懸梁刺股這一曆史典故表現了孫敬、蘇秦好學勤讀的刻苦精神,表明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的道理,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決心,目標明確。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2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懸梁刺股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定語,用於形容刻苦學習,比喻人發憤努力學習。1


    運用示例


    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三出:“豈不w聞古之人懸梁刺股,以誌於學。”1


    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知道麽?懸梁刺股呢!”4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懸梁刺股年複年,把銅雀磨穿。” 1


    [1] 懸梁刺股的解釋|懸梁刺股的意思 · 漢典網 [引用日期2021-04-05]


    [2] 陳忠梅主編 · 中華典故(三)[m] · 沈陽:遼海出版社 · 2013:291-315


    [3] 李新建 羅新芳 樊鳳珍 · 成語和諺語[m] · 鄭州:大象出版社 · 1997:63-64


    [4] 李一華 呂德申 · 漢語成語詞典[m] ·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 1985:957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來———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畫麵。突然,畫麵一轉,我竟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房間之中,對麵坐著的正是孫敬。


    隻見他雙眼緊緊地盯著手中的書卷,仿佛那裏麵蘊藏著無盡的智慧和奧秘。他的眼神是那樣的專注,以至於周圍的一切都似乎被他屏蔽在外。他那一頭烏黑亮麗的發絲高高束起,顯得格外精神利落。而那根用於懸梁的繩索就靜靜地躺在一旁,仿佛見證著他日夜苦讀的艱辛曆程。


    我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於是輕輕地開口問道:“先生如此刻苦用功,難道就不曾感到疲憊不堪嗎?”聽到我的問話,孫敬緩緩放下手中的書卷,抬起頭來,他的目光無比堅定,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他微微搖了搖頭,語氣平靜但充滿力量地迴答道:“若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這點苦頭又算得了什麽呢?唯有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能攀登到知識的高峰啊!”說罷,他又重新拿起書卷,繼續沉浸在書海之中。


    就在這時,眼前的場景突然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原本專心讀書的孫敬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蘇秦正手持一把鋒利的錐子,毫不猶豫地朝著自己的大腿猛刺下去。他的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卻緊咬著牙關,不肯有絲毫的退縮和放棄。


    看到這一幕,我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震撼。正當我想要說點什麽的時候,隻覺得周圍光芒一閃,眨眼間我便又迴到了熟悉的課堂之上。


    此時,老師那洪亮的聲音再次清晰地傳入我的耳中:“同學們,看看古代那些賢士們,即使身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依然能夠堅持不懈、發憤圖強。相比之下,你們如今擁有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還有什麽理由不珍惜寶貴的時光,不好好學習呢?”


    我的心潮起伏不定,就如同那洶湧澎湃的海浪一般,久久難以恢複平靜。方才所目睹的那一幕場景,不斷地在我的腦海之中來迴閃現,猶如一道道璀璨耀眼的光芒,深深地刺痛著我的雙眸,又好似一聲聲激昂奮進的鼓點,重重地敲擊在我的心房之上。


    對於自家的狀況,我可謂是心知肚明。家中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能夠擁有繼續學習的機會,對我而言已然是一種莫大的幸運。然而,此時此刻,在親眼見證了那個令人震撼的畫麵之後,一股強大無比的力量自心底油然而生。


    我默默地握緊拳頭,在內心深處暗暗立下誓言:從今往後,定要以古代賢士孫敬和蘇秦為榜樣,毫不畏懼艱難險阻,堅決摒棄自身的懶惰習性,全力以赴、持之以恆地刻苦鑽研學問。無論前方等待著我的道路有多麽崎嶇坎坷,我都會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邁進!哪怕遭遇狂風驟雨,亦或是電閃雷鳴,也休想讓我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深知,隻有通過不懈的努力與拚搏,才有可能實現心中那份熾熱的夢想,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放學後,我迫不及待地跑迴家,做好晚飯後,一頭鑽進自己的房間。坐在書桌前,我學著記憶中孫敬的樣子,找了根細繩將頭發簡單地係在桌角。剛開始學習不久,困意就像潮水一樣湧來,腦袋剛一低下,繩子就扯動頭發,疼痛感讓我瞬間清醒。


    接著,我又想起蘇秦刺股的決絕。我找出一支鉛筆,猶豫再三後輕輕在腿上紮了一下,雖不像蘇秦那般狠厲,但足以讓我打起精神。


    隨著時間推移,學習變得越發枯燥,每一次犯困後的掙紮都是一場意誌的較量。可是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孫敬堅定的眼神和蘇秦咬牙堅持的模樣就會浮現在我眼前。


    就這樣,日複一日,我的成績開始慢慢提升。同學和老師們都驚訝於我的轉變,隻有我知道,是那次穿越般的經曆給了我永不言棄的力量,讓我真正踏上追尋夢想的征程,向著未來無畏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