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可謂源遠流長,它源自於一個古老而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並被記載在《韓非子·內儲說上》這部經典著作當中。
話說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名叫宣王的君主,他對音樂情有獨鍾,尤其喜愛聆聽竽這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美妙旋律。於是乎,宣王下令召集了足足三百位善於吹奏竽的樂師,組成一支龐大的樂隊,以便能夠時常欣賞到精彩絕倫的竽樂表演。
就在此時,一位名為南郭處士的人聽聞了這個消息。盡管此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真正的吹奏竽的才華,但他卻心生一計,決定混入這支樂隊之中謀取好處。於是,南郭處士主動請求要為宣王吹奏竽,宣王見其態度誠懇,便欣然應允了。就這樣,南郭處士順利地成為了這三百人樂隊中的一員。
由於每次演奏時都是集體合奏,而且人數眾多,所以即便南郭處士根本不會吹奏竽,他也能輕易地蒙混過關。不僅如此,宣王還賜予了這些樂師們豐厚的俸祿和食物,讓他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時光荏苒,宣王終究還是與世長辭了。隨後繼位的是湣王,這位新君與宣王有所不同,他對於音樂有著獨特的品味和喜好——他更喜歡逐一傾聽每位樂師單獨吹奏竽。
當輪到南郭處士獨奏之時,他那毫無真才實學的真麵目終於無所遁形。麵對這樣的局麵,南郭處士深知自己再也無法繼續欺騙下去了,於是隻得倉皇出逃,以免遭受懲罰。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典故引申出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該成語通常用以形容那些自身並無真本事或真實能力,卻混跡於行家隊伍裏,甚至以劣質次品來冒充優質正品的行為;當然,有時它也會被用於一種自我謙遜的表達,表示某人自覺才能不足,擔心自己在某個領域隻是在湊數而已。無論是作為指責他人的貶義詞,還是用於自嘲的委婉說法,“濫竽充數”都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以及個人應當保持謙虛謹慎的重要性。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善於吹竽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都能擁有特別優厚的待遇。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樂隊,於是設法求見宣王,向宣王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齊宣王的歡心結果宣王把他也編入吹竽的樂師班裏。1
5
濫竽充數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裏麵,學著其他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作樣地在那裏“吹奏”。由於南郭先生學得維妙維肖,而且幾百個人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什麽異樣。就這樣,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其他樂工那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1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位,齊湣王同樣愛聽吹竽。隻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1
南郭先生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嚇得渾身冒汗,成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南郭先生心想,這迴要是露出馬腳,丟飯碗還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連腦袋都保不住了,不如溜之大吉。所以,趁著齊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南郭先生就趕緊溜走了。1
成語寓意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對吹竽一竅不通。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能夠混入一支由三百人組成的龐大樂隊,並裝模作樣地湊數。
每當這支樂隊集體演奏時,南郭先生便會巧妙地模仿其他樂手的動作和姿態,看似十分投入地吹奏著竽。由於人數眾多,而且整體演奏效果還算不錯,所以沒有人察覺到他其實並不會吹竽。就這樣,南郭先生靠著這種弄虛作假的手段,居然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決定讓樂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單獨演奏一段,以便更好地欣賞每個人的技藝。當輪到南郭先生時,他頓時慌了神,因為他深知自己根本無法吹出哪怕一個音符來。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南郭先生別無選擇,隻能趁著眾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出王宮,逃之夭夭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弄虛作假或許能夠讓人在短期內蒙混過關,甚至獲得一些表麵上的成功和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一旦需要展示真正的實力時,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必然會原形畢露。
相反,隻有通過刻苦努力地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才能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技能。這樣一來,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麵臨怎樣的挑戰,都能夠憑借自身的才華和實力從容應對,從而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正如那句古話所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運用示例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民建分會倒是有成績,可不是我潘某人的,我不過濫竽充數,掛個空名罷了。”
老舍《習作二十年》:“兩集中各有一篇稍象樣子的,但多數還是濫竽充數。”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近年來,社會上各處都把‘專家’名稱特別提出,表示尊重。我為避免濫竽充數的誤會,常自稱是個‘跑龍套’的角色。”3
成語辨析
濫竽充數—魚目混珠
“濫竽充數”與“魚目混珠”均有以假充真之意,但“濫竽充數”還可以表示以次充好,可以用於人或者物,也可用作自謙。而“魚目混珠”則一般用於物,不表自謙。5
參考資料
[1]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文字上的中國 成語[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8.01:132
[2] 禹田編寫. 成語故事[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5.05:97
[3]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12:251
濫竽充數?是一則經典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源自《韓非子·內儲說上》。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每次聽吹竽時,都會讓這300人一起合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他看到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跑到齊宣王麵前吹噓自己的吹竽技藝高超,齊宣王聽信了他的吹噓,將他編入了吹竽隊中。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裝模作樣,混在隊伍中,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齊宣王去世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但更喜歡單獨演奏。南郭先生得知這一變化後,意識到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隻好連夜逃走。
?寓意?: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靠蒙混過關的人。它告誡人們,弄虛作假終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最終會露出馬腳。真正的成功需要真才實學和勤奮努力。
?曆史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齊宣王是齊國的國君,他喜歡熱鬧和排場,每次聽吹竽時都要300人一起合奏。南郭先生利用這個機會混進了樂隊,靠著裝模作樣過上了好日子,但最終因為無法繼續偽裝而逃走。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一個畫麵———我仿佛置身於齊宣王的宮殿之中,金碧輝煌的大殿裏,三百名樂師整齊排列。南郭先生就在其中,他穿著和其他樂師一樣華麗的服飾,表情卻略顯緊張。周圍的樂師們各個神情專注,手指熟練地在竽上舞動,悠揚的竽聲迴蕩在大殿。南郭先生隻能跟著節奏微微晃動身體,眼睛時不時偷瞄一下周圍,生怕被發現。
時光流轉,齊宣王駕崩,齊湣王即位的那天,整個王宮籠罩著一種壓抑的氛圍。南郭先生躲在角落裏瑟瑟發抖,當聽到齊湣王要逐個聽樂師演奏的命令時,他臉色慘白。夜晚來臨,月光灑在宮牆上,南郭先生背著簡單的行囊,偷偷摸摸地朝著宮門走去。他迴頭望了一眼宏偉的王宮,眼神中滿是懊惱與不舍,隨後快步消失在黑暗之中。從此,這個沒有真本事的人隻能重新踏上流浪之路,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南郭先生離開王宮後,一路顛沛流離。他深知自己再不能如此渾渾噩噩,決定拜師學藝。他聽聞深山中有位吹竽大師,不顧路途艱辛前去拜訪。
大師本不願收他這個曾濫竽充數之人,但南郭先生苦苦哀求,並訴說自己的悔悟。大師終被打動,開始教導他。南郭先生日夜苦練,手指磨破無數次,嘴皮也吹得幹裂出血。
多年後,南郭先生已成為一名出色的竽師。他再次來到王宮,請求為齊湣王演奏。齊湣王認出他便是當年濫竽充數之人,心中不屑。但南郭先生鎮定自若地吹奏起來,美妙的竽聲令齊湣王及眾人驚歎不已。
南郭先生感慨道:“曾經我靠欺騙度日,如今我用真才實學迴歸。我想告訴世人,隻要肯悔過努力,定能彌補過往過錯。”齊湣王大為讚賞,賜他官職,南郭先生自此洗心革麵,用自己的才華榮耀於世。
南郭先生雖獲得了官職,但在宮中並非一帆風順。一些舊臣嫉妒他如今的地位,常常在齊湣王耳邊吹風,說他過去劣跡斑斑不可輕信。
一日,宮廷舉辦盛大宴會,各國使者皆來觀賞。齊湣王欲讓南郭先生獨奏展示國威。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暗喜,以為他定會出醜。南郭先生站在殿中央,深吸一口氣,開始吹奏。起初,竽音婉轉輕柔似涓涓細流,而後激昂澎湃如洶湧波濤。眾人沉浸其中,那些詆毀者也瞠目結舌。
演奏完畢,全場掌聲雷動。齊湣王龍顏大悅,重重獎賞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並未因此驕傲,反而更加謙遜。他開設學堂,免費教授吹竽之法,希望後人莫要像他曾經那般弄虛作假,要用真才實學立足世間。從此,他的名字不再是濫竽充數的代名詞,而是改過自新、勵誌成才的典範。
話說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名叫宣王的君主,他對音樂情有獨鍾,尤其喜愛聆聽竽這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美妙旋律。於是乎,宣王下令召集了足足三百位善於吹奏竽的樂師,組成一支龐大的樂隊,以便能夠時常欣賞到精彩絕倫的竽樂表演。
就在此時,一位名為南郭處士的人聽聞了這個消息。盡管此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真正的吹奏竽的才華,但他卻心生一計,決定混入這支樂隊之中謀取好處。於是,南郭處士主動請求要為宣王吹奏竽,宣王見其態度誠懇,便欣然應允了。就這樣,南郭處士順利地成為了這三百人樂隊中的一員。
由於每次演奏時都是集體合奏,而且人數眾多,所以即便南郭處士根本不會吹奏竽,他也能輕易地蒙混過關。不僅如此,宣王還賜予了這些樂師們豐厚的俸祿和食物,讓他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時光荏苒,宣王終究還是與世長辭了。隨後繼位的是湣王,這位新君與宣王有所不同,他對於音樂有著獨特的品味和喜好——他更喜歡逐一傾聽每位樂師單獨吹奏竽。
當輪到南郭處士獨奏之時,他那毫無真才實學的真麵目終於無所遁形。麵對這樣的局麵,南郭處士深知自己再也無法繼續欺騙下去了,於是隻得倉皇出逃,以免遭受懲罰。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典故引申出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該成語通常用以形容那些自身並無真本事或真實能力,卻混跡於行家隊伍裏,甚至以劣質次品來冒充優質正品的行為;當然,有時它也會被用於一種自我謙遜的表達,表示某人自覺才能不足,擔心自己在某個領域隻是在湊數而已。無論是作為指責他人的貶義詞,還是用於自嘲的委婉說法,“濫竽充數”都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以及個人應當保持謙虛謹慎的重要性。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善於吹竽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都能擁有特別優厚的待遇。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樂隊,於是設法求見宣王,向宣王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齊宣王的歡心結果宣王把他也編入吹竽的樂師班裏。1
5
濫竽充數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裏麵,學著其他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作樣地在那裏“吹奏”。由於南郭先生學得維妙維肖,而且幾百個人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什麽異樣。就這樣,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其他樂工那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1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位,齊湣王同樣愛聽吹竽。隻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1
南郭先生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嚇得渾身冒汗,成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南郭先生心想,這迴要是露出馬腳,丟飯碗還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連腦袋都保不住了,不如溜之大吉。所以,趁著齊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南郭先生就趕緊溜走了。1
成語寓意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對吹竽一竅不通。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能夠混入一支由三百人組成的龐大樂隊,並裝模作樣地湊數。
每當這支樂隊集體演奏時,南郭先生便會巧妙地模仿其他樂手的動作和姿態,看似十分投入地吹奏著竽。由於人數眾多,而且整體演奏效果還算不錯,所以沒有人察覺到他其實並不會吹竽。就這樣,南郭先生靠著這種弄虛作假的手段,居然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決定讓樂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單獨演奏一段,以便更好地欣賞每個人的技藝。當輪到南郭先生時,他頓時慌了神,因為他深知自己根本無法吹出哪怕一個音符來。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南郭先生別無選擇,隻能趁著眾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溜出王宮,逃之夭夭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弄虛作假或許能夠讓人在短期內蒙混過關,甚至獲得一些表麵上的成功和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一旦需要展示真正的實力時,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必然會原形畢露。
相反,隻有通過刻苦努力地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才能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技能。這樣一來,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麵臨怎樣的挑戰,都能夠憑借自身的才華和實力從容應對,從而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正如那句古話所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運用示例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民建分會倒是有成績,可不是我潘某人的,我不過濫竽充數,掛個空名罷了。”
老舍《習作二十年》:“兩集中各有一篇稍象樣子的,但多數還是濫竽充數。”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近年來,社會上各處都把‘專家’名稱特別提出,表示尊重。我為避免濫竽充數的誤會,常自稱是個‘跑龍套’的角色。”3
成語辨析
濫竽充數—魚目混珠
“濫竽充數”與“魚目混珠”均有以假充真之意,但“濫竽充數”還可以表示以次充好,可以用於人或者物,也可用作自謙。而“魚目混珠”則一般用於物,不表自謙。5
參考資料
[1]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文字上的中國 成語[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8.01:132
[2] 禹田編寫. 成語故事[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5.05:97
[3]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12:251
濫竽充數?是一則經典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源自《韓非子·內儲說上》。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每次聽吹竽時,都會讓這300人一起合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他看到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跑到齊宣王麵前吹噓自己的吹竽技藝高超,齊宣王聽信了他的吹噓,將他編入了吹竽隊中。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裝模作樣,混在隊伍中,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齊宣王去世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但更喜歡單獨演奏。南郭先生得知這一變化後,意識到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隻好連夜逃走。
?寓意?: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靠蒙混過關的人。它告誡人們,弄虛作假終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最終會露出馬腳。真正的成功需要真才實學和勤奮努力。
?曆史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齊宣王是齊國的國君,他喜歡熱鬧和排場,每次聽吹竽時都要300人一起合奏。南郭先生利用這個機會混進了樂隊,靠著裝模作樣過上了好日子,但最終因為無法繼續偽裝而逃走。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一個畫麵———我仿佛置身於齊宣王的宮殿之中,金碧輝煌的大殿裏,三百名樂師整齊排列。南郭先生就在其中,他穿著和其他樂師一樣華麗的服飾,表情卻略顯緊張。周圍的樂師們各個神情專注,手指熟練地在竽上舞動,悠揚的竽聲迴蕩在大殿。南郭先生隻能跟著節奏微微晃動身體,眼睛時不時偷瞄一下周圍,生怕被發現。
時光流轉,齊宣王駕崩,齊湣王即位的那天,整個王宮籠罩著一種壓抑的氛圍。南郭先生躲在角落裏瑟瑟發抖,當聽到齊湣王要逐個聽樂師演奏的命令時,他臉色慘白。夜晚來臨,月光灑在宮牆上,南郭先生背著簡單的行囊,偷偷摸摸地朝著宮門走去。他迴頭望了一眼宏偉的王宮,眼神中滿是懊惱與不舍,隨後快步消失在黑暗之中。從此,這個沒有真本事的人隻能重新踏上流浪之路,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南郭先生離開王宮後,一路顛沛流離。他深知自己再不能如此渾渾噩噩,決定拜師學藝。他聽聞深山中有位吹竽大師,不顧路途艱辛前去拜訪。
大師本不願收他這個曾濫竽充數之人,但南郭先生苦苦哀求,並訴說自己的悔悟。大師終被打動,開始教導他。南郭先生日夜苦練,手指磨破無數次,嘴皮也吹得幹裂出血。
多年後,南郭先生已成為一名出色的竽師。他再次來到王宮,請求為齊湣王演奏。齊湣王認出他便是當年濫竽充數之人,心中不屑。但南郭先生鎮定自若地吹奏起來,美妙的竽聲令齊湣王及眾人驚歎不已。
南郭先生感慨道:“曾經我靠欺騙度日,如今我用真才實學迴歸。我想告訴世人,隻要肯悔過努力,定能彌補過往過錯。”齊湣王大為讚賞,賜他官職,南郭先生自此洗心革麵,用自己的才華榮耀於世。
南郭先生雖獲得了官職,但在宮中並非一帆風順。一些舊臣嫉妒他如今的地位,常常在齊湣王耳邊吹風,說他過去劣跡斑斑不可輕信。
一日,宮廷舉辦盛大宴會,各國使者皆來觀賞。齊湣王欲讓南郭先生獨奏展示國威。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暗喜,以為他定會出醜。南郭先生站在殿中央,深吸一口氣,開始吹奏。起初,竽音婉轉輕柔似涓涓細流,而後激昂澎湃如洶湧波濤。眾人沉浸其中,那些詆毀者也瞠目結舌。
演奏完畢,全場掌聲雷動。齊湣王龍顏大悅,重重獎賞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並未因此驕傲,反而更加謙遜。他開設學堂,免費教授吹竽之法,希望後人莫要像他曾經那般弄虛作假,要用真才實學立足世間。從此,他的名字不再是濫竽充數的代名詞,而是改過自新、勵誌成才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