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這一成語源自於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所著的《莊子·秋水》一書。據書中記載,在戰國時期,有一個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前往趙國的都城邯鄲。當他踏入這座城市時,立刻被當地人們獨特而優美的行走姿態所吸引。於是,這個人決定效仿他們的走路方式,希望能夠掌握這種優雅的步伐。
然而,事與願違。盡管他努力地模仿著邯鄲人的步態,但卻始終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非但沒有成功學會新的走路方法,反而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熟悉和習慣的走姿。最終,這個可憐的人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既無法像邯鄲人那樣優雅地行走,又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能力。
從此以後,“邯鄲學步”這個典故便流傳開來,並成為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它生動地告誡人們,在學習他人優點或技能時,不能盲目地全盤照搬,而是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借鑒吸收,否則很可能會像那個邯鄲學步的人一樣,得不償失,甚至喪失自我。
最早出處
子往唿!且子獨不聞夫壽陵(戰國時燕國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莊子·秋水》)
衍生典故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複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1
後世根據以上典故提煉出“邯鄲學步”這一成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位少年,聽聞趙國都城邯鄲之人的走路姿勢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般優美,便下定決心前往學習。他不辭辛勞,風餐露宿地趕到邯鄲,果不其然,見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勢恰似優雅的天鵝,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舉手投足間皆散發出迷人的風度。少年急忙跟隨路上的行人依樣畫葫蘆地模仿起來,人家抬左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左腳;人家抬右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右腳。然而,學了數日,他仍舊未能掌握其中要領,反而越走越不自然,姿勢比從前更為醜陋不堪。
少年暗自思忖:必定是我往昔的走路方式存在極大的問題,我務必要將其棄如敝履,方能學會新姿勢。於是乎,他毅然決然地從頭開始學走路,每邁出一步都要深思熟慮下一步的動作。就這般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學習了三月有餘,他每日勤奮苦練,卻始終未能領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反倒將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遺忘得一幹二淨。最終,少年茫然不知所措,猶如迷途的羔羊般,隻得狼狽不堪地爬著迴到了燕國。
成語寓意
燕國人努力向別人學習,精神可嘉,值得肯定。然而,他照貓畫虎般的生搬硬套,實不可取。如此做法,非但未能領悟他人的精髓,反而連自身原有的優勢也喪失殆盡。
學習並非不能模仿,但務必先仔細觀察他人的長處,深入探究邯鄲人之所以能夠走得如此優雅的關鍵所在。除了步法,那種優雅是否與他們的神態、心境,乃至文化息息相關呢?而後再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審視,要想將步伐調整成邯鄲人的模樣,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唯有如此,方能取長補短。倘若如燕國人那般盲目,一味地頂禮膜拜他人,其結果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切實際,自己的長處也將蕩然無存。
不過若從“刻苦學習”的角度來看,燕國人的精神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應該受到肯定。雖然他的學習方式猶如在黑暗中摸索,不得其法,但是至少“肯學”,宛如在荒蕪沙漠中艱難前行的旅人,比起很多如死水般不肯學習、任由自己安於現狀的人,燕國人更有改變的勇氣,如同一顆閃耀的流星劃過天際。假以時日,若他能領悟訣竅,要優雅地走路便如探囊取物般指日可待。
明代王鏊所著的《震澤長語·文章》中有言:“為人作文必定要學習古人,讓人閱讀之後卻不知其所師從何處,這才是善於師法古人之人啊......若是拘泥於規矩去效仿他人,就如同那邯鄲人學步一般,又好似鄉裏之人仿效西施捧心皺眉那樣,那就顯得淺陋不堪了。”
清代梁紹壬所作的《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中記載著這樣的情景:“隻穿著半臂衣服的人因增添了幾分寒意而使得尚書沉醉其中,屏風後麵的金釵女子們個個楚楚動人,一同低下頭來宛如邯鄲學步之態。”
同樣在清代李海觀撰寫的《歧路燈》第一百零一迴裏提到:“‘是什麽古跡呀?’婁樸迴答說:‘學步橋。’盛希瑗接著問道:‘就是那個邯鄲學步,最終喪失了自己原來步伐的典故嗎?’”
接下來我們對“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這兩個成語做一下辨析。它們雖然都表達了機械地模仿他人卻產生相反效果的含義,但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首先從意義上來看,“東施效顰”更側重於強調盲目地去模仿,結果事與願違;而“邯鄲學步”則重點在於即使察覺到了他人的長處,但隻是一味地機械照搬,不僅未能成功,反倒還丟失了自身原本具備的本領。。2、 用法不同:“邯鄲學步”常用作謙辭;“東施效顰”一般不作謙辭。5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任何事固步自封,不會創新注定不會長久
參考資料
[1]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 文字上的中國 寓言[m]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18.01:43
[2] 遲紅葉編寫 · 寫給孩子的中華成語故事 故事裏的中國 市井篇 全新彩繪版[m] ·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2018.02:14-15
[3]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 · 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1986.11:603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來一個畫麵———燕國少年正趴在地上,滿臉都是灰塵和汗水混合而成的泥漬,眼神中滿是懊悔與無助。周圍路過的趙國人都對著他指指點點,笑聲不斷傳入他的耳中。
就在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他身著一襲白衣,仙風道骨。老者緩緩蹲下身子,看著少年說道:“年輕人,莫要沮喪。你雖失了原本走路之法,但你有一顆求進之心,這便是好事。”少年抬起頭,眼中燃起一絲希望。老者接著說:“邯鄲之人走路優雅,乃是因為內心寧靜平和,身姿舒展自如。你隻學其形,未悟其神。”說完,老者親自示範,他的腳步輕盈且富有節奏感,同時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少年似有所悟,嚐試著按照老者所說的去感受自身的心境,慢慢站起身子,一點點摸索著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步伐。在老者的引導下,少年逐漸找到了平衡感,終於可以搖搖晃晃地行走了,他滿心感激地望向老者,此時陽光灑下,仿佛給兩人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少年向著老者深深鞠了一躬,“多謝長者指點,晚輩定當銘記於心。”老者笑著擺擺手,“日後行事萬不可再如此莽撞,學習之道需循序漸進,且要懂得融會貫通。”少年連連點頭。
此後,少年留在邯鄲城中,一邊靠打些零工維持生計,一邊繼續觀察邯鄲人的舉止神態。他發現邯鄲人的優雅不僅僅體現在走路姿勢上,還在於他們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
隨著時間推移,少年漸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走路風格,既有邯鄲人的那份從容自信,又保留了燕國人行事的灑脫利落。少年心中感慨萬千,這次邯鄲之行雖曆經波折,但收獲頗豐。最終,少年告別了邯鄲城,踏上歸鄉之路。一路上,他步伐穩健,引得路人紛紛側目。曾經嘲笑他的人如今隻剩下驚歎,而少年則帶著滿滿的成長感悟走向新的人生旅程。
少年迴到燕國後,人們驚訝於他的變化。曾經那個隻會盲目模仿而狼狽不堪的少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自信、步伐獨特的青年。
他開始把在邯鄲所學所思分享給身邊的人。他告訴大家,不要害怕改變,也不要盲目跟風。他以自己為例,講述如何從失敗的模仿中汲取教訓,並真正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
燕國一些年輕人受他啟發,開始思考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與優勢。少年還組織大家一起探索燕國特色的禮儀和行為規範,結合邯鄲之行的感悟加以優化。
而少年自己,憑借這段特殊經曆所磨煉出的心性,在燕國做起了生意。他的生意理念獨特,既借鑒他國經驗,又融入本土特色,很快便取得了成功。他成為了燕國人口中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燕國人勇敢追求進步,也時刻提醒眾人,學習要講究方法,保持本心才不會迷失方向。
然而,少年的成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有個叫胡塗的人,他一心隻想快速獲得財富與名聲,便也打算效仿少年去邯鄲學習。他不顧家人勸阻,匆匆前往邯鄲。到了邯鄲後,他不像少年那般用心去感悟,隻是急切地跟在不同人身後模仿各種姿勢,搞得自己暈頭轉向。沒過多久,他就忘記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而且新的姿勢一點都沒學會。他在邯鄲街頭掙紮著挪動身體,周圍人都對他避而遠之。此時的他,後悔不已,想起當初少年的告誡,明白自己錯得離譜。但他已無力迴天,隻能在羞愧中離開邯鄲。迴到燕國後,他成為了眾人的笑柄。而那位最初成功蛻變的少年聽聞此事後,前來開導他。少年告訴他,每個人的道路不同,學習不應隻求表麵,更應注重內在的修養與思考。胡塗聽後恍然大悟,決心重新開始,腳踏實地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胡塗在少年的開導下,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浮躁。他不再急於求成,而是靜下心來觀察燕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他發現燕國雖不及邯鄲繁華,但這裏的人們質樸勤勞,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
胡塗從最基礎的農活幹起,學習長輩們勞作時穩定又高效的步伐節奏,體會其中蘊含的力量與耐心。他也開始關注鄰裏之間和諧相處的方式,這種簡單真誠的人際交往讓他內心變得充實平靜。
隨著時間流逝,胡塗慢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步伐變得沉穩有力,不再是邯鄲街頭的滑稽模樣。他把從邯鄲得到的教訓和燕國的本土智慧相結合,教導其他想要走捷徑的年輕人。
漸漸地,胡塗的名聲也變好了。人們不再嘲笑他,而是敬佩他知錯能改的勇氣。曾經那個盲目模仿、迷失自我的胡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腳踏實地、散發著獨特魅力的胡塗。燕國上下,也因為他的轉變,更加明白了邯鄲學步背後深刻的警示意義。
幾年後,燕國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農田幹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麵臨饑荒。少年和胡塗商量後,決定利用他們在邯鄲以及燕國本地學到的東西來幫助大家。
少年憑借做生意積累的人脈,從外地引進耐旱作物的種子,並且借鑒邯鄲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安排大家分工合作種植。胡塗則發揮自己從農活中學到的知識,教大家如何在幹旱土地上更好地耕種,穩定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
在他們的帶領下,燕國人民齊心協力,逐漸克服了旱災帶來的困難。經過這件事,燕國的人們更加意識到,無論是學習外來的經驗還是發揚本土的智慧,都應當秉持正確的態度,就如同當年少年和胡塗的經曆一樣,隻有這樣才能在麵對危機時團結應對,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然而,事與願違。盡管他努力地模仿著邯鄲人的步態,但卻始終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非但沒有成功學會新的走路方法,反而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熟悉和習慣的走姿。最終,這個可憐的人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既無法像邯鄲人那樣優雅地行走,又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能力。
從此以後,“邯鄲學步”這個典故便流傳開來,並成為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它生動地告誡人們,在學習他人優點或技能時,不能盲目地全盤照搬,而是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借鑒吸收,否則很可能會像那個邯鄲學步的人一樣,得不償失,甚至喪失自我。
最早出處
子往唿!且子獨不聞夫壽陵(戰國時燕國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莊子·秋水》)
衍生典故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複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1
後世根據以上典故提煉出“邯鄲學步”這一成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位少年,聽聞趙國都城邯鄲之人的走路姿勢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般優美,便下定決心前往學習。他不辭辛勞,風餐露宿地趕到邯鄲,果不其然,見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勢恰似優雅的天鵝,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舉手投足間皆散發出迷人的風度。少年急忙跟隨路上的行人依樣畫葫蘆地模仿起來,人家抬左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左腳;人家抬右腳,他亦步亦趨地跟著抬右腳。然而,學了數日,他仍舊未能掌握其中要領,反而越走越不自然,姿勢比從前更為醜陋不堪。
少年暗自思忖:必定是我往昔的走路方式存在極大的問題,我務必要將其棄如敝履,方能學會新姿勢。於是乎,他毅然決然地從頭開始學走路,每邁出一步都要深思熟慮下一步的動作。就這般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學習了三月有餘,他每日勤奮苦練,卻始終未能領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反倒將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遺忘得一幹二淨。最終,少年茫然不知所措,猶如迷途的羔羊般,隻得狼狽不堪地爬著迴到了燕國。
成語寓意
燕國人努力向別人學習,精神可嘉,值得肯定。然而,他照貓畫虎般的生搬硬套,實不可取。如此做法,非但未能領悟他人的精髓,反而連自身原有的優勢也喪失殆盡。
學習並非不能模仿,但務必先仔細觀察他人的長處,深入探究邯鄲人之所以能夠走得如此優雅的關鍵所在。除了步法,那種優雅是否與他們的神態、心境,乃至文化息息相關呢?而後再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審視,要想將步伐調整成邯鄲人的模樣,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唯有如此,方能取長補短。倘若如燕國人那般盲目,一味地頂禮膜拜他人,其結果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切實際,自己的長處也將蕩然無存。
不過若從“刻苦學習”的角度來看,燕國人的精神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應該受到肯定。雖然他的學習方式猶如在黑暗中摸索,不得其法,但是至少“肯學”,宛如在荒蕪沙漠中艱難前行的旅人,比起很多如死水般不肯學習、任由自己安於現狀的人,燕國人更有改變的勇氣,如同一顆閃耀的流星劃過天際。假以時日,若他能領悟訣竅,要優雅地走路便如探囊取物般指日可待。
明代王鏊所著的《震澤長語·文章》中有言:“為人作文必定要學習古人,讓人閱讀之後卻不知其所師從何處,這才是善於師法古人之人啊......若是拘泥於規矩去效仿他人,就如同那邯鄲人學步一般,又好似鄉裏之人仿效西施捧心皺眉那樣,那就顯得淺陋不堪了。”
清代梁紹壬所作的《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中記載著這樣的情景:“隻穿著半臂衣服的人因增添了幾分寒意而使得尚書沉醉其中,屏風後麵的金釵女子們個個楚楚動人,一同低下頭來宛如邯鄲學步之態。”
同樣在清代李海觀撰寫的《歧路燈》第一百零一迴裏提到:“‘是什麽古跡呀?’婁樸迴答說:‘學步橋。’盛希瑗接著問道:‘就是那個邯鄲學步,最終喪失了自己原來步伐的典故嗎?’”
接下來我們對“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這兩個成語做一下辨析。它們雖然都表達了機械地模仿他人卻產生相反效果的含義,但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首先從意義上來看,“東施效顰”更側重於強調盲目地去模仿,結果事與願違;而“邯鄲學步”則重點在於即使察覺到了他人的長處,但隻是一味地機械照搬,不僅未能成功,反倒還丟失了自身原本具備的本領。。2、 用法不同:“邯鄲學步”常用作謙辭;“東施效顰”一般不作謙辭。5
“邯鄲學步”貽笑大方:不能怪燕國少年笨,而是“邯鄲步”太難!
任何事固步自封,不會創新注定不會長久
參考資料
[1]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 文字上的中國 寓言[m]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18.01:43
[2] 遲紅葉編寫 · 寫給孩子的中華成語故事 故事裏的中國 市井篇 全新彩繪版[m] ·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2018.02:14-15
[3]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 · 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1986.11:603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來一個畫麵———燕國少年正趴在地上,滿臉都是灰塵和汗水混合而成的泥漬,眼神中滿是懊悔與無助。周圍路過的趙國人都對著他指指點點,笑聲不斷傳入他的耳中。
就在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他身著一襲白衣,仙風道骨。老者緩緩蹲下身子,看著少年說道:“年輕人,莫要沮喪。你雖失了原本走路之法,但你有一顆求進之心,這便是好事。”少年抬起頭,眼中燃起一絲希望。老者接著說:“邯鄲之人走路優雅,乃是因為內心寧靜平和,身姿舒展自如。你隻學其形,未悟其神。”說完,老者親自示範,他的腳步輕盈且富有節奏感,同時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少年似有所悟,嚐試著按照老者所說的去感受自身的心境,慢慢站起身子,一點點摸索著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步伐。在老者的引導下,少年逐漸找到了平衡感,終於可以搖搖晃晃地行走了,他滿心感激地望向老者,此時陽光灑下,仿佛給兩人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少年向著老者深深鞠了一躬,“多謝長者指點,晚輩定當銘記於心。”老者笑著擺擺手,“日後行事萬不可再如此莽撞,學習之道需循序漸進,且要懂得融會貫通。”少年連連點頭。
此後,少年留在邯鄲城中,一邊靠打些零工維持生計,一邊繼續觀察邯鄲人的舉止神態。他發現邯鄲人的優雅不僅僅體現在走路姿勢上,還在於他們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
隨著時間推移,少年漸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走路風格,既有邯鄲人的那份從容自信,又保留了燕國人行事的灑脫利落。少年心中感慨萬千,這次邯鄲之行雖曆經波折,但收獲頗豐。最終,少年告別了邯鄲城,踏上歸鄉之路。一路上,他步伐穩健,引得路人紛紛側目。曾經嘲笑他的人如今隻剩下驚歎,而少年則帶著滿滿的成長感悟走向新的人生旅程。
少年迴到燕國後,人們驚訝於他的變化。曾經那個隻會盲目模仿而狼狽不堪的少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自信、步伐獨特的青年。
他開始把在邯鄲所學所思分享給身邊的人。他告訴大家,不要害怕改變,也不要盲目跟風。他以自己為例,講述如何從失敗的模仿中汲取教訓,並真正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
燕國一些年輕人受他啟發,開始思考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與優勢。少年還組織大家一起探索燕國特色的禮儀和行為規範,結合邯鄲之行的感悟加以優化。
而少年自己,憑借這段特殊經曆所磨煉出的心性,在燕國做起了生意。他的生意理念獨特,既借鑒他國經驗,又融入本土特色,很快便取得了成功。他成為了燕國人口中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燕國人勇敢追求進步,也時刻提醒眾人,學習要講究方法,保持本心才不會迷失方向。
然而,少年的成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有個叫胡塗的人,他一心隻想快速獲得財富與名聲,便也打算效仿少年去邯鄲學習。他不顧家人勸阻,匆匆前往邯鄲。到了邯鄲後,他不像少年那般用心去感悟,隻是急切地跟在不同人身後模仿各種姿勢,搞得自己暈頭轉向。沒過多久,他就忘記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而且新的姿勢一點都沒學會。他在邯鄲街頭掙紮著挪動身體,周圍人都對他避而遠之。此時的他,後悔不已,想起當初少年的告誡,明白自己錯得離譜。但他已無力迴天,隻能在羞愧中離開邯鄲。迴到燕國後,他成為了眾人的笑柄。而那位最初成功蛻變的少年聽聞此事後,前來開導他。少年告訴他,每個人的道路不同,學習不應隻求表麵,更應注重內在的修養與思考。胡塗聽後恍然大悟,決心重新開始,腳踏實地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胡塗在少年的開導下,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浮躁。他不再急於求成,而是靜下心來觀察燕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他發現燕國雖不及邯鄲繁華,但這裏的人們質樸勤勞,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
胡塗從最基礎的農活幹起,學習長輩們勞作時穩定又高效的步伐節奏,體會其中蘊含的力量與耐心。他也開始關注鄰裏之間和諧相處的方式,這種簡單真誠的人際交往讓他內心變得充實平靜。
隨著時間流逝,胡塗慢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步伐變得沉穩有力,不再是邯鄲街頭的滑稽模樣。他把從邯鄲得到的教訓和燕國的本土智慧相結合,教導其他想要走捷徑的年輕人。
漸漸地,胡塗的名聲也變好了。人們不再嘲笑他,而是敬佩他知錯能改的勇氣。曾經那個盲目模仿、迷失自我的胡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腳踏實地、散發著獨特魅力的胡塗。燕國上下,也因為他的轉變,更加明白了邯鄲學步背後深刻的警示意義。
幾年後,燕國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農田幹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麵臨饑荒。少年和胡塗商量後,決定利用他們在邯鄲以及燕國本地學到的東西來幫助大家。
少年憑借做生意積累的人脈,從外地引進耐旱作物的種子,並且借鑒邯鄲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安排大家分工合作種植。胡塗則發揮自己從農活中學到的知識,教大家如何在幹旱土地上更好地耕種,穩定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
在他們的帶領下,燕國人民齊心協力,逐漸克服了旱災帶來的困難。經過這件事,燕國的人們更加意識到,無論是學習外來的經驗還是發揚本土的智慧,都應當秉持正確的態度,就如同當年少年和胡塗的經曆一樣,隻有這樣才能在麵對危機時團結應對,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