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號上午我從北京坐火車迴家,下午迴到的陽穀縣城,隨即到了陽穀三中我哥哥的住處,見到了我嫂子,她說我父親已經搬迴老家龍護源。

    ……………………………………………………………………

    第二天,我去了龍護源,89歲的父親開始由我們弟兄兩人輪流侍候,我也就開始了在龍護源住兩天、在文化館住兩天的生活。父親和春節前已經又有大不同,春節前他還能自己去衛生間方便;現在,他大小便都在屋裏了,在圈椅的底部挖一個大洞,底下放一個水桶,他就在這圈椅上大小便。他和常人對大便的認識不同,解不下來,喝點水衝衝、吃點東西投投就能下來,所以,他經常上頭端著碗吃飯,下頭解大便。他迴老家後,又三天兩頭說這不是老家,我迴家後的一個多月他還不斷這樣說,左鄰右舍都來告訴他:這就是老家!他才慢慢安定下來。他辦過抗日小學,2005年發給了他一枚抗日勝利60周年紀念章,他現在說胡錦濤總書記還發給他一輛轎車、一架飛機,叫家裏的人去xx地方開來,否則,便鬧起來。類似的事情很多。父親在許多地方已經神誌不清,把幻覺當現實,不能自控。但和親屬以外的人說幾句話,又很得體;還有對一家人的親疏不變,他認為誰侍候他,他就是在誰家居住生活,所以,他不願我哥哥和兩個侄兒以外的人侍候他。我在北京時,我妹妹接他去住了一天,他見誰罵誰,並以絕食相威脅,隻好把他送迴龍護源。我侍候他,他雖然不樂意,道理講給他,也隻有慢慢接受。他有時把我當作我哥哥,我也應著,盡量適應他、順著他,使他少鬧亂子。

    迴龍護源的頭一個月,我的情緒並沒有完全從去北京爭取獎勵這件事上拉迴來,侍候我父親一靜下心來,便考慮這件事。特別是4月18號去國家信訪局的情形總感覺窩囊,一個諾大的陰影在心裏在腦子裏揮之不去。我在考慮省、市信訪局的人為什麽用、為什麽能用欺騙的和強製的手法攔截信訪人員去國家信訪接談室?我想到了鄉鎮工作中可以一票否決的兩項考核,一項是計劃生育,另一項就是信訪,信訪的人次多了,一個地方的整體工作等於零。如果這個考核是從中央一級級推下來的,勢必從鄉鎮到省一級級想方設法減少上級登記的信訪人次。省、市信訪局幹部的做法就不足為怪,這是他們的工作。我不是來告狀的,隻是對個人的事情進行諮詢,卻被挾持出國家信訪局的大院,進不了國家信訪室的門,那些告狀的、特別是告地方領導狀的,會是個什麽結果?我在排隊領信訪表的時候,就總有許多省市、縣的幹部勸說攔截信訪人員,有的說xx信訪人員被攔截後在返迴的車裏遭到毒打,這應該是事實。在國家信訪室旁邊安排省信訪室不會隻山東省一家,被攔截被挾持的信訪人員會每天都有許多,國家信訪局的人員應該知道,省、市信訪局的做法有為國家信訪局默許之嫌。“是黨員,是國家幹部,為什麽還上訪?”這幾句話隱含的是什麽?上訪是搗亂,是沒素質的群眾幹的;黨員、國家幹部是有素質的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人,不能上訪。一群如此理念的幹部在做黨和國家的信訪工作,我們在黨和國家的窗口上看到的是這樣的情形,實在叫人歎息。我想,把上訪人次作為衡量一個地方工作好壞的標準,目的是要地方好好的為人民服務,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在國家信訪室旁設省信訪室,初衷應該是便於接洽,處理信訪問題。因為考核分數,促成了一些信訪幹部上下串通,用欺騙、強製手段攔截信訪人員。從姓郭的告訴我“已實行公務員法”來看,他們的本質並不是孬人,他們的做法、給人的形象都是考核機製造成的。可是,它把許許多多的上訪人員擋在了國家信訪室的門外,離開了這裏,他們還有訴冤屈請求解決問題的地方嗎?保障公民的信訪權力的實質是民主政治問題,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問題,攔截信訪人員、剝奪公民的信訪權力,是違背我黨的宗旨和國家的性質的。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改善信訪工作都有明確的指示,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我堅信信訪工作中的這些不和諧問題會逐步解決。

    我考慮國家獎勵我是否還要爭取?渠道是什麽?國家信訪室進不去,不想放棄暫時也得放棄了。就是進了國家信訪室,問題就能順利解決麽?我設想過答複的三種情況:一、我沒有可安排國家獎勵的權威憑據,不予理睬;二、承認為農村稅費改革作出了努力,但不能為搜尋國家獎勵的憑據安排聯係的渠道;三、耐心的查看我建議農村稅費改革的材料,了解我建議農村稅費改革的過程,承認我的建議對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起了醞釀和催促作用,聯係有關行政部門對我的建議進行核實認定,根據認定情況交人事部門兌現獎勵。遇到第三種情況的幾率較小,但我相信別管我能否在國家信訪局遇到這種情況,黨和國家總有肯定我建議農村稅費改革的精神和貢獻的時日,因為它是事實,它符合公平正義;況且,我們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這種旨在政治管理機製創新的主人翁意識和行為正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相信國家相信黨,公道自在世人心。天收萬象無遺漏,實至名歸定有期。

    有時我也在想:你建議農村稅費改革的初衷不是達到了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三農工作越來越重視,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你心中的結可以解開了,丟卻了;農村稅費改革已經載入曆史,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貢獻已經在這曆史當中,對農民、對黨、對自己的良心,自己該做的都做了;給自己什麽榮譽報酬,是黨和人民的事,你不相信人民相信黨嗎?該給你的一定會給你,自己就放開吧!明確的爭取國家獎勵沒錯,現實就這樣,該做的做了,結果應大度的接受。希望有一個言路,能為社會再做點事情,身體不好,精力和體力還能允許你做什麽?相信人民相信黨,國家如果需要你,會給你職位,會給你進言的言路,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大事基本遇不到“舍我其誰”的情形。那種漫無邊際的憂患可以了結了。奉獻社會,應該尋找另一種方式,另一種道路——發掘自身價值,把它提取出來,交給世人,留給後人。做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這就是編輯農村稅費改革資料集以致著述《憂患人生》思想的初始和行動的初始。

    6月下旬開始寫作醞釀,收集資料。把我生活的艱辛曆程寫出來,留給我的孩子,叫他們認識人生的不易,激勵他們要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對我人生的思索早在好多年前就已進行,許多記錄我人生軌跡的資料也都留存著,隻是未能找到一個切入點,下不了筆。現把它定位在審視人生事業成敗上,胸中多年的累積、無限的感慨竟如大海潮湧、江河迸發,思緒收勒不住,原打算中篇完成的東西寫成了長篇。

    我在對我的人生進行多點解剖,著力點是挫折和不順,把挫折和不順攤開來問珍,從自身的角度查找原因。搞醫的人解剖屍體,對某一個屍體,有公認的結論,但不同的解剖者有不同的闡釋,不同的汲取,而後來者又有新的發現。對一個人事業、仕途的解剖也是如此,我有我的說法,你有你的看法,這就是我為什麽對我的挫折呈自然展現的原因,我相信每一個受眾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我在總結個人事業成敗得失成因的同時,也把我經曆的農村生活、鄉鎮生活的畫麵展示了出來,反映著近60年農民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走進新時代的曆史過程,成為建國至今近60年農村經濟發展變化和農民命運變革的載體。

    我父親的神誌處在半癡迷狀態,但他對幾十年前的往事有的卻記得非常清楚,你給他起一個頭,他會給你翻來複去的說半天。我二嬸子還健在,身體、精神都很好;鄰居裏還有好幾位奶奶、大娘、嬸子,她們都願意和我一塊流著傷心的淚,梳理陳年往事。這些使我童、幼年生活的物象有記憶的和無記憶的逐漸清晰和豐滿起來。

    對於家庭教育、職業的選擇、事業成敗的感悟,一部分是著述前思索的結果,一部分是著述中思索的結果。著述《憂患人生》,使我對我的人生曆程以過來人的眼光重新審視,現在的認識和以前的認識出現了許多不同,我想這是歲月積澱的結果,也是形勢發展,人的思想觀念發展的結果。我能感覺出我教育理念、人生理念的變化。

    著述之初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人生成敗的主要之點是什麽?茫然一想,我從參軍進人社會起,挫折一個接著一個,總感覺處在被壓抑之中,那裏有成功?可是,和大多數同齡的人比比,和周圍的多數人比比,拿自己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活地位對照對照,成功還是有的。我在龍護源務農時,是一個連安生日子都過不成的農民,處在農民中的底層,現在是國家幹部、公務員,享受正科待遇,我的事跡上過省、國家的大報,全省全國許多人都知道我,名字和國家的一項重大變革相聯係,名字、事業含有潛在的延伸的價值,地位、名聲一個村、一個鄉鎮、一個縣及我者能有幾人?這不是成功麽!我有兩大成功,一是考上了大學,一是建議農村稅費改革。沒有考上大學,就沒有現在的地位和待遇,沒有建議農村稅費改革,就沒有現在的名聲和潛在的價值。失敗、挫折都是旅途中一個一個的小插曲。

    1978年的大學統考,錄取和考生的比例隻有百分之二點多,陽穀縣的前四個考場竟無一人達預選分數線。我隻是高小畢業,又上了半年多七年級、幾個月村辦中學,分數為什麽能夠上線?原因有兩個:一是家庭環境,父親是教師,姐姐哥哥都是學生,形成了一個讀書學習的文化環境,家裏書多,對我文化知識的提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困難磨礪出來的誌氣和毅力,必欲改變命運的決心。當時的生活、學習環境前麵已經敘述,能否考上大學簡直是生與死的搏殺,帶著這樣的雄心,什麽難關不能攻克?所以,我要說困苦磨礪對一個人來說是必要的,青少年有點困苦和委屈的經曆不算什麽,它是成就事業的毅力和耐力的源泉。但一個人對於困苦磨礪的承受力又是有限度的,特別是孩子,特別是精神上的壓抑和歧視,過了度,就有可能造成性格的扭曲,給與人的溝通和事物的處理帶來障礙。我事業、仕途的挫折反證了這一點。

    我為什麽會一再執著的建議農村稅費改革,這與我的生活經曆和思想感情有關。磨折的經曆,最底層的農民生活,使我憂患重重,使我在農村工作中看農民的困苦感同身受,同情心、正義感、憂患意識貫穿於建議農村稅費改革的始終。“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市廣播電台報道我事跡的題目,我建議的初始不是憂國,是憂我麵前的農民,是憂我正做著的鄉鎮幹部工作,憂基層政權和老百姓的關係,因為它在全國有普遍意義,聯係上了憂國,選調生的領導部門又有這方麵的要求,漸次這樣不自量力的走了下去。報恩思想在建議農村稅費改革中也起了相當的作用。是同情心、正義感、報恩思想、憂患意識演化成了我的事業。

    建議農村稅費改革能夠一直做下去,得到有關部門、有關人士的認可,需要一定的社會認識水平和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這是我因憂患而關心政治形勢、一直注重政治學習並眼睛向下的結果。對馬列經典著作的學習,我是從當兵就開始的,我現在還有那時的學習筆記。

    最初發現我建議的價值,並促使我做下去的是徐靜。人生難得一知己,我的知己有兩人:一個是徐靜,一個是刁雪遠。這是社會生活中對我幫助最大的兩個人。如果我算人才,那麽拯人才於危難的是刁雪遠,識人才於未遇的是徐靜。他們將銘記我心頭終生。刁雪遠實名是刁學源,這是我在著述《憂患人生》翻查陽穀縣的組織資料時看到的,但在龍護源人的心裏就是刁雪遠,我也不再改動它。

    我是人才嗎?自我感覺是,某方麵的,中度埋沒的。自認人才、自認被埋沒的知識分子,古來恐及半數,是否真是人才,埋沒程度,由社會公論。

    在人生事業的天平上,感情和理智的砝碼感情是第一位的,感情是基礎,感情決定理智的取向。受反右、文革中許多人命運跌伏的影響,高考前我有遠離政治的意識,但大學畢業卻選擇了從政,是黨政部門開出的高價勾起了我的官欲,這種官欲又集中反映著有生以來底層生活、家庭命運、生活環境形成的思想感情。畢業時的職業選擇是出於感情,建議農村稅費改革是出於感情,在工作中對於一些原則問題的處理是出於感情。感情給人以精力,感情給人以激情,感情成就一個人的事業,感情也使人對事物作出錯誤的判斷和處理。一個癡迷感情的人,感情一旦確立,便成為行為趨避的決定因素,什麽別人的勸說,個人理智的控製,都將無濟於事。我職業的選擇和工作中許多人事的處理應該說是不理智的。它是仕途失敗、挫折的起點。所以世有定語:慈人不掌兵。利用感情的兩重性進行家庭教育,那就是你想叫你的孩子向那個方向發展,你就培養孩子那個方麵的感情吧!

    蘇軾在《賈誼論》中說:“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為實行遠大的目標,近的、小的東西必有所舍棄,它是一個人認知和心胸的體現。正如指揮戰爭,為著勝利,必須容忍得了個人隊伍、個人親朋的犧牲。理智和感情相對時,理智一般指符合規律的道理,理智戰勝感情,就要對感情中的某些東西作短暫的舍棄。兩次公章事件及和孫慶的矛盾都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具體的說又反映著對責任和原則的掌握。因擔負責任,而不放棄原則;在有人接過責任的時候,仍不放棄原則——黨給了我工作的機會,我的工作是黨的委托,我忠於職守,維護黨的政策和國家的利益,是忠、是義。具體的說這種做法沒錯,但從長遠從戰略上來說,它錯了,其中欠缺了什麽,你沒有活用原則,沒把堅持原則和創造好的工作環境相統一,給以後的工作埋下了隱患,堵死了發展的道路,失去了你為國家做大貢獻、堅持大原則的機會,它因小失大。這也是自己的無識。自己職業選擇和仕途中的一係列失誤都反映著自己的任性、偏執和無識。

    選擇從政應該說是錯誤的,自己在部隊在家務農的生活狀況都反映了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欠缺,從政是勉強而為之。“利令智昏”, 從政看重了遂自己心願的一麵,忽視了自己的能力。

    說到適合、適應問題,我的轉正定級表上就有“不適合做行政工作”,前柳鄉是我包村做農村實際工作最多的地方,我的工作成績、我和村幹部普通農民的關係比誰都好,這是不適合不適應嗎?但從提拔進步來說,事實證明自己不適應,在河西、何莊、前柳我都有因工作關係陷入僵局的領導,自我肯定是那些領導的素質不高;自我否定是自己看不透事,不懂世情,涵養差,對別人的缺點不能包容。

    對個人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這就是知己,對自己的位置、長處、短處、優勢、劣勢不清楚,便不能揚長避短,不能正確的把握進退尺度,致使不該失的失去,有可能取得的沒有動作。

    要看到自己的地位和力量,兩次公章事件完全可以一爭到底,自己的背後是地委甚至省委組織部,有理、有利、有節,從自己的發展考慮,調整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處理別人。1987年地委組織部出麵把自己安排到文化局,文化局叫自己下圖書館,自己完全可以要迴調令交縣委組織部,叫其重新安排。如果這樣,就不會發生以後居住等生活的困難。從這裏說,許多生活道路上的不順和困難又是可以利用的,有經驗的船夫船駛八麵風,即便正頂,還可以迂迴行駛,我近作一首小詩,寫對不利因素的利用:

    “風皺池間水,世無真平處。癡人常嗟怨,智者順帆舟。”

    ………………………………………………………………………………    刁雪遠曾對我說:一個有才能的人,才會給別人施展才能的機會,平庸的領導不使用他駕馭不了、控製不住的下屬。坎坷少助,使我珍重情義,使我有為知我、用我者死之情愫,但我任性、耿直的性格顯現的鋒芒和棱角恐給了上司們不好駕馭的感覺。這是我仕途失敗的又一原因,這是自己的又一無識處。象三國演義中被曹操所殺的楊修,小有才而自能,不明時勢,不分對象,不懂掩飾,導致以才招禍。春秋時孫臏的道路是:“臏膝屢遭害,隻因懷奇才。欲伸報國誌,終了賣癡呆”孫臏是奇才,他這樣做了,是他的有才有識處。在一個生存環境下,領導者、上司處在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麵。你要在這裏生存和發展,你必須去適應你的領導和上司,而不能和他分庭抗禮。勿容置疑,正義、耿直、誠實待人是我的人品;強,不隨和,叛逆性、不能忍,這是我的性格,正是這性格首先影響了和長者和領導的關係,繼而影響了和周圍人的關係,它使耿直、誠實待人的品質失去了光彩,使人生事業的敗筆接二連三的書寫下去。我們看到黨和國家宣傳的公仆性模範人物行為是“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我在處世中較多想到的是“但求無虧我心”。前者強調的是別人的感覺,後者強調的是自己的感覺。前者注重對世界的觀察認識,後者注重自我反省。凡事都有度,後者一旦過度,對世界的認知便成了瞎子盲人,走向我行我素,不能為世人接受。………………………………………………………………………………………………

    和領導的關係,也有一個定位問題。我國的家長製幾千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有的領導下屬就是上司的奴仆,長官就是臣民的父母。有的村幹部把在村橫行霸道視為理所當然,豈止從村熬到脫產的那些官。在我的骨子裏,人都是平等的,你地位再高,我不逢迎;地位再低,我不輕蔑。這就為我和村幹部、普通農民關係特好、和某些領導鬧僵找到了答案。他領導你,你對他不恭不敬,就是對他的侮辱和輕蔑,他能容你嗎?和父親的關係不融洽,也是這個問題,總想和長者們講平等,這是自己對國情的不適應。還有你越級寫信討論問題,這是領導的忌諱。你顯示比誰都能,誰也不能容你。你當領導,願意你的下屬超越你和上邊聯係嗎?決定你升遷命運的是直接領導人,你忙活的是黨、國家,不是直接領導人,為他直接忙活的他還提拔不過來,能提拔你嗎?有個詞語叫曲意逢迎,看來逢迎者並非真心,迫於勢爾,迫於勢別人能做,而自己不能曲意去做,這也是自己的不能忍、不適應。

    有的人雖犯過錯誤,被查辦、判刑,但還是有人起用他,叫他幹,而不用你,那是他有領導需要的潛質,你沒有。就象乾隆用和珅一樣,你使他可心,他用你;你對他不可心,他或許叫你挪位,或許叫你挪差。

    人們平常所說的人才包括了才、識兩個方麵:才主要指人的聰明和能力,識主要指人對社會的認知和經驗。才作用於社會並事業有成的人士一定是才、識具備的人;懷才不遇、挫折連連的人多是有才無識的人,我有才而少識。

    ………………………………………………有,但不多;有便是摯友。這正是自己社會交往的實情。外國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我的闡釋是:

    生活的境遇決定性格、決定感情傾向。性格、感情傾向決定人際關係,決定事業成敗的領域。仕途的失敗首先是人際關係的失敗。性格、感情傾向決定命運。

    沒有包打天下的性格、感情傾向,有挫折、損毀它的環境,也自有助長、成就它的環境。

    性格、感情傾向是影響一個人發展方向、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還有個人天賦、社會背景、社會形勢等。

    我的性格不適於協調人際關係,因為它不包容形形色色的人,交際圈隻限於同類型。偏執會形成對某一事物的專注,叛逆性少迷信盲從、多否定、敢創新,適合獨立進行某一學科的研究。

    決定性格的生活境遇,主要指青少年時期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環境。這種環境有的是家庭和個人能夠選擇的,有的是無力選擇的,造成我性格傷害的境遇也是如此,我的父母教育觀念中或許沒有這些,或許沒發現我所處境遇的惡劣、我性格的變化。

    迴想我性格變化的曆程:哀莫大於心死,沉默是心死的外化,是性格逆向變化的開端。

    委屈不能使孩子屈服,也不能使孩子變得“老實”,相反,倒使他心靈深處的倔強和反叛滋生蔓延。

    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方向影響最大的是父母。別管父母和他生活的時間長短,別管父母是否盡到了責任,怎樣盡的責任。我這裏指兩個方麵:一指孩子在父母那裏學習模仿了什麽,一指父母給了孩子什麽樣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環境。我和我父親認知和處理事情的許多取向相反,但還是有很多人說我處理問題的方式象我父親。

    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我上高小時教語文的班主任老師。可惜,他對我的影響是負麵的,他的不當管理,加上受壓抑的家庭環境,造成了我性格的扭曲和決策問題的遲鈍,給進入社會後的處世為人帶來了障礙,是整個人生、仕途不順的個人原因,製約了事業的發展成功。在這裏,我奉勸天下的父母,孟母為使孩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三遷居所;我們也應經常審視一下孩子在校、在家庭的成長環境,必要時,應有所舍棄。

    在這裏,我想向我高小時的班主任老師說幾句話:我了解到我高小所在的班,最終考上大學的僅我一人,還被你批為修正主義的苗子。可以說,全班學生幾十個人的事業都很平庸。學生的事業也是你的事業,學生的成敗也是你的成敗,你有幾個有建樹的學生,對你的精神是多大安慰,你是多麽榮耀!可他卻不因你助推而高飛,卻因你羈絆而折翼,這毀掉的隻是學生自己嗎?他也毀掉了你的事業,毀掉了你晚年的心境,你不懊悔嗎?世上有多少因師生之誼傳頌的千古佳話?古語雲:“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認為說過了,但他把人們對老師的期望、老師的責任說到了極致。讓我們的老師都想著留下一個讓人傳頌的故事吧!

    任性、偏執和無識促成了抉擇的失誤,而對於人生、社會的愛憎則是這抉擇的動因,是它生發成對同類人群無窮無盡的憂患。集結憂患人生進行反思:憂患到底是成就了我,還是損毀了我?正如我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有成有敗一樣,憂患對我有成就處,也有損毀處。古人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予則立,不予則廢”。有憂患,才有“予”;無憂患,“予”便無從說起。憂患的社會效果是積極的,憂患人多是社會中堅、正義所在。但憂患也應有度,如我,過度的憂患,眼睛總盯在隱患處,對社會看陰暗麵多、指責多,往往不為社會世人接受,個人生活在沉重之中,不為聰明人所取。然而,憂患的度是無法把握的,憂患不是說有就有、說除就除的,沒經過困苦磨難的人不會有憂患,磨難過多的人隻能生活在憂患之中,這是我的無奈。

    反思似乎對人生的認知有了一個較確切的把握,如果有人問我:假如人生的路可以重來,你將怎樣再走?我會說,我肯定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取舍,但我無法預期失敗與成功。我們常說: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的,我們是接過前人的接力棒向前跑,我們可以利用前人的一切成果,我們可以不犯前人所犯過的錯誤,縮短距目標的裏程,但我們所走的路都是新的,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則要看對新時空的認知和把握。《憂患人生》要給世人的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前人的肩膀、前人的接力棒。

    因磨折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憂患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學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學新並收藏憂患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