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寒暄,延請。
繼續寒暄。
然後作為主人的田壯壯斟滿茶水,端來點心,又串聯左右,幾句話之間,陌生仿佛就消除了。
至少在田壯壯看來是這樣。
老同學很給他麵子,也或許是真的喜歡林麥冬的劇本,進屋寒暄過後,便一直攥著林麥冬手腕,一個勁兒的誇:
“……你選的切入點太棒了,在我們廣泛的認知裏,孩童代表什麽?純真,如同天使,他們的話,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單純而無意的,不摻雜任何樸素情感之外的東西。”
“但是你在《狩獵》裏,卻讓純真的兒童,用單純而無意的話,觸及到社會道德的禁區,讓純真變成毒藥,讓天使變成魔鬼……”
張一謀連連讚歎,卻在林麥冬謙虛笑笑,正要說什麽時,忽然問道:“寫劇本的時候,你是怎麽想的?”
嗯?
林麥冬疑惑了一下,但也沒多想,隻以為對方想了解自己的思路,便問道:“師兄問的是哪方麵?”
“整個故事,包括主題的三人成虎,包括你設計讓一個孩子無意的謊言,卻摧毀了一個大人的世界這樣……不同尋常的構思,是什麽促成你產生這種設計想法的?”
說到這裏,張一謀停頓了下,似乎在斟酌詞句,然後才問道:“你是不是見過類似的事?”
聽到張一謀的詢問,一旁,王虹衛和田壯壯也好奇望來。
他們沒有覺得張一謀詢問的有什麽不妥,對於情節的靈感誕生,產生好奇是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麵對優秀劇本。
好的劇本能讓虛構的故事,像真實存在過一樣刻骨銘心。
《狩獵》當然是好劇本,它講述的故事也有那種“真實”的氣質,別說張一謀好奇會不會是真事,其實他們看的時候,心裏也嘀咕過,林麥冬是不是根據什麽見聞改編的。
事實上,林麥冬壓根沒考慮過給《狩獵》的編撰找一個借口。
原版《狩獵》確實是根據丹麥一個心理醫生記錄的部分案例改編(實際大部分所謂真實案例改編,改編要占70%以上,畢竟影視作品要符合戲劇創作原則),但林麥冬並不準備把這一噱頭,用在自己這版《狩獵》上麵。
謊言是需要不斷用謊言去圓的。
他不想自找麻煩。
正準備隨口敷衍過去,林麥冬卻注意到,張一謀緊緊盯著自己,目光銳利而明亮。
他一個激靈,心裏陡然應激起來。
他可不像曾經看過的某些網絡小說主角一樣,抄別人的作品,抄著抄著就膨脹了,以為是自己寫的了。
他很有自知之明的。
“靠,難道老謀子懷疑俺這個正人君子抄襲?”
一個念頭浮現出來,但林麥冬一點不慌——有種你把溫特伯格從十多年後拽過來,我可能會緊張一點點!
不過,這個發現也讓他打消了敷衍的想法。
不解決疑問,質疑是會一直存在的。
所幸他一向有急智,在察覺到張一謀可能懷疑他的一瞬間,他的腦筋就轉起來了。
幾秒時間,外界看來非常正常的停頓後,緊盯的張一謀,好奇望來的王虹衛和田壯壯,看到林麥冬歎息一聲:
“師兄說得不錯,我確實見過類似的事。”
話音剛落,林麥冬就看到,老謀子亮晶晶的眼睛,幾乎要射出電來。
他幾乎能想到,老謀子接下來指定會詢問他事情在什麽時候發生,發生在什麽地點,有沒有新聞報道、當事人等等等等。
他猜得沒錯,張一謀確實想這麽問。
但接下來,林麥冬的話讓他的詢問直接憋在胸口:
“這劇本可以算半個真實事例改編,或者說,它的主題思想的誕生,就是我的個人經曆。”
“啊?”
三臉錯愕,張一謀剛剛升起的攻擊欲,醞釀的質問,一下卡殼了。
在三人驚愕的表情中,林麥冬神情自若:“我說的當然不是故事,而是劇本裏,那個摧毀男主角世界的小女孩,算是我童年的,或者所有人童年的縮影——師兄,我想請問你,你說孩子純真,那麽,你認為孩子會說謊嗎?”
張一謀下意識就想迴答,不會。
但下一秒,他又攔住了自己的答案。
《狩獵》整個故事,不就源於一個孩子的謊言嗎?
見他被問題卡住,林麥冬也不在意,自顧說道:“孩子會說謊,而且天生就會,不知道你們小時有沒有這樣的經曆,你做錯了一件事,你可能並不理解它為什麽錯,但你知道大人會因此憤怒,會因此罵你、打你,那麽作為一個孩子,你應該怎麽保護自己?”
“答案就是說謊,把做錯事的禍首,甩給弟弟妹妹,甩給鄰居玩伴,甩給貓貓狗狗,唯獨把自己擇得幹幹淨淨。”
“如果師兄問我具體的靈感源泉,那麽我可以告訴你,可能源於我很小時候,我自己都記不清幾歲,有次不小心打碎了家裏的花瓶,小孩子沒有價值的概念,但卻知道爸爸媽媽一定會因為花瓶破碎發怒,於是我把我養的兔子抓進屋裏,跑去找爸爸媽媽告狀,說兔子把花瓶蹬掉了。”
“沒人教過我怎麽做,但我就是會了,而且父母也沒懷疑過我……長大一些,稍微懂事了,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大人們為什麽會輕易相信一個孩子的話?是覺得他們無知天真?還是本能地規避著什麽?一個孩子為什麽無師自通學會撒謊,是真的人性本惡?還是,社會、家庭、環境在發揮著無形的作用?”
“師兄,你覺得是哪種?”
“……”
張一謀嘴唇翕動幾下,一時間卻說不出話。
因為林麥冬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實際想想,卻都可以延伸出複雜而宏大的社會、教育命題。
僵硬片刻,他搖搖頭:“我……說不上來。”
隨著搖頭,他眼底銳利的光消失了。
他不知道林麥冬所謂的“小時候”的事,是不是真的。
但即使刨除這些,一個18歲的少年,能思考最後那句話裏的係列問題,足以證明他有資格寫出《狩獵》。
繼續寒暄。
然後作為主人的田壯壯斟滿茶水,端來點心,又串聯左右,幾句話之間,陌生仿佛就消除了。
至少在田壯壯看來是這樣。
老同學很給他麵子,也或許是真的喜歡林麥冬的劇本,進屋寒暄過後,便一直攥著林麥冬手腕,一個勁兒的誇:
“……你選的切入點太棒了,在我們廣泛的認知裏,孩童代表什麽?純真,如同天使,他們的話,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單純而無意的,不摻雜任何樸素情感之外的東西。”
“但是你在《狩獵》裏,卻讓純真的兒童,用單純而無意的話,觸及到社會道德的禁區,讓純真變成毒藥,讓天使變成魔鬼……”
張一謀連連讚歎,卻在林麥冬謙虛笑笑,正要說什麽時,忽然問道:“寫劇本的時候,你是怎麽想的?”
嗯?
林麥冬疑惑了一下,但也沒多想,隻以為對方想了解自己的思路,便問道:“師兄問的是哪方麵?”
“整個故事,包括主題的三人成虎,包括你設計讓一個孩子無意的謊言,卻摧毀了一個大人的世界這樣……不同尋常的構思,是什麽促成你產生這種設計想法的?”
說到這裏,張一謀停頓了下,似乎在斟酌詞句,然後才問道:“你是不是見過類似的事?”
聽到張一謀的詢問,一旁,王虹衛和田壯壯也好奇望來。
他們沒有覺得張一謀詢問的有什麽不妥,對於情節的靈感誕生,產生好奇是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麵對優秀劇本。
好的劇本能讓虛構的故事,像真實存在過一樣刻骨銘心。
《狩獵》當然是好劇本,它講述的故事也有那種“真實”的氣質,別說張一謀好奇會不會是真事,其實他們看的時候,心裏也嘀咕過,林麥冬是不是根據什麽見聞改編的。
事實上,林麥冬壓根沒考慮過給《狩獵》的編撰找一個借口。
原版《狩獵》確實是根據丹麥一個心理醫生記錄的部分案例改編(實際大部分所謂真實案例改編,改編要占70%以上,畢竟影視作品要符合戲劇創作原則),但林麥冬並不準備把這一噱頭,用在自己這版《狩獵》上麵。
謊言是需要不斷用謊言去圓的。
他不想自找麻煩。
正準備隨口敷衍過去,林麥冬卻注意到,張一謀緊緊盯著自己,目光銳利而明亮。
他一個激靈,心裏陡然應激起來。
他可不像曾經看過的某些網絡小說主角一樣,抄別人的作品,抄著抄著就膨脹了,以為是自己寫的了。
他很有自知之明的。
“靠,難道老謀子懷疑俺這個正人君子抄襲?”
一個念頭浮現出來,但林麥冬一點不慌——有種你把溫特伯格從十多年後拽過來,我可能會緊張一點點!
不過,這個發現也讓他打消了敷衍的想法。
不解決疑問,質疑是會一直存在的。
所幸他一向有急智,在察覺到張一謀可能懷疑他的一瞬間,他的腦筋就轉起來了。
幾秒時間,外界看來非常正常的停頓後,緊盯的張一謀,好奇望來的王虹衛和田壯壯,看到林麥冬歎息一聲:
“師兄說得不錯,我確實見過類似的事。”
話音剛落,林麥冬就看到,老謀子亮晶晶的眼睛,幾乎要射出電來。
他幾乎能想到,老謀子接下來指定會詢問他事情在什麽時候發生,發生在什麽地點,有沒有新聞報道、當事人等等等等。
他猜得沒錯,張一謀確實想這麽問。
但接下來,林麥冬的話讓他的詢問直接憋在胸口:
“這劇本可以算半個真實事例改編,或者說,它的主題思想的誕生,就是我的個人經曆。”
“啊?”
三臉錯愕,張一謀剛剛升起的攻擊欲,醞釀的質問,一下卡殼了。
在三人驚愕的表情中,林麥冬神情自若:“我說的當然不是故事,而是劇本裏,那個摧毀男主角世界的小女孩,算是我童年的,或者所有人童年的縮影——師兄,我想請問你,你說孩子純真,那麽,你認為孩子會說謊嗎?”
張一謀下意識就想迴答,不會。
但下一秒,他又攔住了自己的答案。
《狩獵》整個故事,不就源於一個孩子的謊言嗎?
見他被問題卡住,林麥冬也不在意,自顧說道:“孩子會說謊,而且天生就會,不知道你們小時有沒有這樣的經曆,你做錯了一件事,你可能並不理解它為什麽錯,但你知道大人會因此憤怒,會因此罵你、打你,那麽作為一個孩子,你應該怎麽保護自己?”
“答案就是說謊,把做錯事的禍首,甩給弟弟妹妹,甩給鄰居玩伴,甩給貓貓狗狗,唯獨把自己擇得幹幹淨淨。”
“如果師兄問我具體的靈感源泉,那麽我可以告訴你,可能源於我很小時候,我自己都記不清幾歲,有次不小心打碎了家裏的花瓶,小孩子沒有價值的概念,但卻知道爸爸媽媽一定會因為花瓶破碎發怒,於是我把我養的兔子抓進屋裏,跑去找爸爸媽媽告狀,說兔子把花瓶蹬掉了。”
“沒人教過我怎麽做,但我就是會了,而且父母也沒懷疑過我……長大一些,稍微懂事了,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大人們為什麽會輕易相信一個孩子的話?是覺得他們無知天真?還是本能地規避著什麽?一個孩子為什麽無師自通學會撒謊,是真的人性本惡?還是,社會、家庭、環境在發揮著無形的作用?”
“師兄,你覺得是哪種?”
“……”
張一謀嘴唇翕動幾下,一時間卻說不出話。
因為林麥冬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實際想想,卻都可以延伸出複雜而宏大的社會、教育命題。
僵硬片刻,他搖搖頭:“我……說不上來。”
隨著搖頭,他眼底銳利的光消失了。
他不知道林麥冬所謂的“小時候”的事,是不是真的。
但即使刨除這些,一個18歲的少年,能思考最後那句話裏的係列問題,足以證明他有資格寫出《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