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在華國沒有準確定位,它究竟應該算電影,還是算實驗小品,眾說紛紜。


    審查是否應該覆蓋到,也沒有定論,王峰生敢幫忙,一方麵是因為他熟悉審查流程和套路,明白《雇傭人生》沒有過線的地方。


    另一方麵就是短片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也不牽扯利益,沒人會為一部短片抹他麵子。


    把審查的事交給王主任,林麥冬開始了閉關生活。


    他要開始為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創作”劇本了!


    雖然張海芳主任表達很謹慎,認為要做充足的準備,說服電影電視部支持六公主搞自製電視電影計劃。


    但林麥冬很清楚,這件事根本不需要太操心。


    六公主麵臨的片庫匱乏的困境,是客觀事實,華國電影幾十年隻有3000多部產量,也是客觀事實。


    兩個客觀事實決定了,六公主沒有別的選擇,隻能走自製電視電影這條路!


    隻要張海芳往上麵提交申請,上麵就一定會通過,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專業性的分析可以有,卻起不到決定作用——大佬們早就知道得自製電影,隻是因為膠片電影的成本高昂,不敢輕易投資罷了。


    當然,上麵的諮詢流程還是要走的。


    所謂流程,按照張海芳的說法,大約就是x宣部和電影電視部那邊會召開一個小會,到時會把提案人叫去諮詢,讓他們談談計劃構想,相應的細節思考等等。


    提案人就是張海芳和林麥冬!


    那個“小會”具體有多高規格,林麥冬不知道,但他知道,和x宣部搭上關係,裏麵的領導一定不懂專業知識……


    他覺得,到時與其念一大堆領導們聽都聽不懂的名詞、概念、參數,還不如根據自己對“電視電影”在選題、內容策劃方麵的了解,做出劇本,以及簡略的拍攝規劃和預算,來得直觀明了!


    領導們不就是想知道電視電影的優勢在哪嗎?


    我直接告訴他們哪哪省錢不就得了?


    典型的後世ppt創業模式——什麽專業知識,高新概念,那都隻是噱頭,重點是得把餅畫的讓投資人看明白,如此而已!


    不過,劇本的“創作”不太順利。


    倒不是林麥冬的才(抄)華(襲)開始枯竭——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的才華太豐富了,都快溢出來了。


    以至於他在腦子裏挑挑揀揀,居然有點挑花了眼。


    在宿舍裏枯坐一整天,幾番取舍,幾番猶疑,最終挑了3個“創意”出來,寫在筆記本上。


    一曰《我們倆》。


    這是前世一部國產片,根據導演馬麗雯自身經曆改編,不過同學們不用擔心翻車,所謂改編,你可以認為90%虛構,而且馬師姐——馬麗雯是中戲92級影視導演係的,今年剛畢業,忽略兩所院校的恩怨情仇,還是能攀一攀關係的——沒有把它寫成小說或者自傳。


    甚至此時,連這個故事的念頭都沒形成,馬師姐還在京城一家廣告公司,苦逼的當策劃和場記。


    未來還會因為“不懂事”,在一個劇組當副導演的時候,惹了人,被掃地出門,狼狽到了極點。


    如果要拍這部片子,林麥冬考慮著,可以把馬師姐招來當個副導演,拉扯一把,省得她蹉跎幾年。


    “我真是個好人……”


    林麥冬手撫胸口,為自己的良心感動了下,隨後在本子上《我們倆》的名字後麵,畫一個大大的√。


    這部片子之所以被他從浩如煙海的扒片記憶裏拎出來,不是因為它經典到讓人難忘。


    而是它真的太適合電視電影這個概念了!


    全片取景就一個四合院,輔以春夏秋冬四季背景,演員也隻需要8個人。


    除了國外幾個典型的,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等影片之外,簡直是低成本典範。


    話說,上麵提到的兩部電影,林麥冬也有考慮過,但最終還是被他放棄了。


    那兩部片子的核心是科學暢想,不管承不承認,這個時代的華國觀眾,是看不懂也沒耐心看這種既不文藝,也不刺激的軟科幻作品的。


    更何況兩部影片的核心思想,也與華國深入人心的文化相差甚遠。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最直接的賣點,是對西方宗教哲學進行挑戰,片子裏把耶穌基督設定為長生的凡人,然後以此提出一個探討——在不顯示神跡的情況下,如何自證為神?


    《彗星來的那一夜》更直接,通過平行世界的交錯,宣揚人性本惡,其實還是西方宗教哲學裏,人生來具有原罪那一套。


    如果隻是為了滿足拍片的癮頭,或者給自己未來設計一個“燒腦科幻大師”的噱頭,林麥冬倒也不介意拍他們。


    可惜,這次和電影頻道合作,他得讓六公主,還有上麵看到自製電視電影的前景——


    換句話說,他準備用自己的片子,給六公主整個計劃打個樣兒。


    做計劃的排頭兵,倡導者!


    這樣的話,那兩部片子隻能pass掉了,不過後麵他會寫出來,看看是自己拍,還是等成名後,賣給好萊塢的片商。


    至於現在,他是不會考慮的,好萊塢對新人一點都不友好。


    思考著,林麥冬看向第二部。


    《狩獵》


    這是前世一部丹麥電影,講的是流言殺人的故事,之所以選擇它,一方麵自然也是因為它成本很小,而且在這個年代拍,也很契合時代背景,既可以用來隱喻人的盲從本性,又可以diss部分地區還處於封閉愚昧的現狀。


    但是因為裏麵涉及到兒童,林麥冬對它有點遲疑,不清楚會不會觸雷,特別是,故事脈絡講兒童說謊,汙蔑老師,導致流言殺人,但這個時候,可是真有老師侵害兒童的案件的……


    而且它也是丹麥的真實事例改編,林麥冬想拍的話,還得進行大量本土化工作。


    至於最後一個……


    如果說《狩獵》隻是有可能觸雷,那麽,這個就是一定會觸雷!


    夕陽逐漸沉入黃昏的室內,光照有些昏暗,林麥冬打開台燈,一縷光照在筆記本上,最底部,一行還殘留墨漬的字跡,反射著點點燈光:


    《饑餓站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做導演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郎有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郎有才並收藏我做導演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