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醒來的時候,林麥冬頭很痛。


    昨天殺青宴上沒喝什麽酒,都同學,碰兩杯啤酒意思意思也就是了,但飯後散場的時候,剛認識的孫宏雷湊過來,邀請林麥冬和李振去旁邊nasa玩玩。


    nasa是個迪廳,名字頗具這個時代的風格,把西方知名的人名或機構舶來當店名,洋氣。


    雖說90年代的迪廳一般很混亂,但nasa不一樣,它的主要顧客是周邊名校的大學生。


    是的,北電這片5公裏範圍內全是名校,南邊是北郵、北交和北師大,西南是人大和北理工,北邊一點是北航、北科和農業大學。


    西北方向則是著名的中關村應用文理學院和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


    一圈下來,不是211就是985,當然,現在還沒有985的概念,這概念要到98年5月北大校慶的時候才會提出,所以叫985嘛!


    林麥冬對這個時代的夜生活沒什麽興趣,但他對孫宏雷,還有跟著孫宏雷一起去的那幾朵金釵感興趣。


    一個個老漂亮……咳,一個個未來都是大名人,演藝方麵的業務能力也不錯,提前認識一下,不虧。


    也確實就是認識一下而已,大家昨天剛見麵,雖然林麥冬能感覺到那幾個妹子對自己很好奇,但出於這個時代的風氣,還有矜持,大家實際沒說幾句話。


    在nasa的過程,主要還是孫宏雷帶林麥冬“玩”。


    作為曾經的霹靂小王子,孫宏雷可是迪廳大玩家,93年就能在冰城一天賺500多,腰挎大哥大,比王虹衛有出息多了。


    王虹衛:?


    關鍵這家夥不僅會玩,還懂得怎麽讓林麥冬玩得舒服,即便對迪廳沒什麽感覺的林麥冬,後來也嗨了,喝了不少酒。


    “未來能混出頭的,果然都不簡單。”坐在床上發了會兒呆,想著昨天孫宏雷全程沒有一句暗示,仿佛就是單純錢多燒的,請他喜歡的導演嗨皮一下。


    林麥冬暗暗感歎。


    如果他真是一個18歲的毛頭小子,就昨天孫宏雷那殷勤伺候的勁兒,多半被捧得五迷三道,一夜之間視其為異父異母的親兄弟,都不算誇張。


    那其實都是交際的套路,孫宏雷人精一樣,肯定想通過“玩”之類的活動,先跟他把關係打好,再試探提要求。


    昨天一切結束,分別的時候對方就說了,有時間來找他逛逛京城其他迪廳。


    林麥冬沒有拒絕。


    不過,他現在的精力不在吃喝玩樂上,坐在床上發了會呆,等腦袋不那麽痛了,林麥冬下床,準備去處理今天的事。


    剛刷完牙,寢室的門忽然推開,婁蒿抖著一份報紙,大唿小叫進來:


    “麥冬快看,你和《雇傭人生》火了!”


    火了是誇張的說法。


    婁蒿拿的那份報紙叫《電影學報》,原本是北電主辦運營的一檔藝術類期刊,這個年代因為國家重視程度滯後,還沒開展學術期刊的清理和認證工作,所以學報還沒有嚴格的規範化。


    期刊本刊自然是探討學術的,但它也存在其他欄目,比如電影分析,解讀,新銳導演研究等等。


    這些欄目對文章收錄要求沒有學術欄目高,一般也不會收錄進學報正刊裏,而是以校報的方式進行發行,如果有文章反響好,才會由編輯部或者某些作者以探討的問題為題,撰寫一份更為正式的論文。


    《雇傭人生》和林麥冬,就分別出現在校報的電影分析和新銳導演研究欄目。


    無視了亢奮的婁蒿,林麥冬接過報紙,攤開,入目便是一行醒目大字:


    【雇傭人生?不,它應該叫機器世界,一個理性的、冷漠的、恐怖的社會】


    抬頭很醒目,撰文作者的筆鋒也很醒目:


    “……在我看來,《雇傭人生》應該是一部恐怖片,打開衣櫃看到一個人,或者在刷牙的時候看見一個人幫你托著鏡子,這都是恐怖電影裏麵常見的橋段。”


    “但《雇傭人生》的恐怖不在於此,在這部沒有任何背景音樂的短片中,當主人翁打開由人化作的台燈,坐上由人做成的凳子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這些變成家具的人,全都麵無表情,冷若冰霜,也毫無怨言。”


    “如果不是他們的眼睛還會偶爾眨一下的話,我甚至認為這些純粹是道具,林麥冬導演特意安排特寫和近景時,影片所有角色都要眨兩下眼睛,大概用意便是將其與真正的工具做出區分,但這不妨礙片子帶給我一種虛空的恐怖感。”


    “前一種恐怖片的常用套路,帶給你的恐懼,是讓你發現身邊的人都是鬼,這是個人觀念的破碎;而後一種,《雇傭人生》所營造的恐怖則在於,不僅你身邊的人是鬼,最後你發現原來你自己就是一個鬼……”


    “旁觀者對此感到窒息,而當局者卻渾然不覺,這是世界觀的破碎乃至虛無,恐懼由此而來!”


    “影片的最開始,鏡頭跟隨的主人翁,是無可爭議的雇傭者,從起床、刷牙、吃飯、穿衣……他享受著雇工帶來的便利,似乎也是個無可爭議的特權階級,我在觀看時,除了對影片那個神奇世界,由人代替工具產生的好奇和荒誕之外,最大的期待,就是主人翁的特權身份揭曉,但直到他的身份真正來臨,直到他停頓兩秒,像條卑微的動物一樣,趴在辦公室門前充當腳墊,我才陡然清醒……”


    “……這不是一個《1984》(一部反烏托邦電影)式的故事,影片裏那些台燈、椅子、衣架、出租車,不是因為某個意識形態下的極端集權壓迫,才無可奈何以自身作為工具,影片沒有那麽麻煩,它要描述的世界其實很簡單——雇傭與被雇傭。”


    “這是影片世界裏,每個人都有的兩種身份,如同主人翁,他享受著雇工提供的便利,卻在最後自己也成為另一個人的雇工,影片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一個邏輯內生,循環高效的社會鏈條——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零件,鏈條的一部分,所謂特權隻在特定的時間生效,或者人人都有特權,隻是這樣一來,特權真的還存在嗎?”


    “乍一聽,好像還不錯,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社會存在、運轉,那麽從純粹理性的角度考慮,各司其職,各在其位的世界,似乎是一個有序、穩定,堪稱完美的世界,但……那也是一個機器化的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做導演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郎有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郎有才並收藏我做導演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