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教授的辦公室出來,林麥冬抹了把汗。


    老鄭鑽研了一輩子電影,無論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跟這種輩分高,又有學識的專業人士聊天,是真的折磨。


    “得虧重生前我還有點水平……”


    重生前,林麥冬雖然隻是個短劇導演,整天拍些爛大街的狗血劇情挑動中老年情緒,恰爛錢。


    但因為對電影比較熱愛,曾經當編劇的時候也正兒八經跟過組,比起其他同行,算是很有上進心的了。


    後來賺到錢,不再為生活著急之後,也沒忘了繼續學習,不斷充電。


    再加上近30年的信息差,總算是把大佬糊弄住了。


    “以後還是得少往老鄭這邊來,太累了,而且大家理念不一樣,很難真正聊到一塊兒去,剛剛我就差點露餡……”


    漏的自然是“俗人”和“銅臭”的餡兒。


    林麥冬熱愛電影,但更熱愛電影帶來的名和利。


    所以他不可避免的傾向電影商業化和工業化,而這一點,恰恰是鄭冬天等第四代導演最無法理解的事情。


    在他們成長的時代,電影是衝破枷鎖的先鋒藝術,是現實的影射,人生的表達。


    這麽高尚的事情,怎麽能跟錢粘到一塊兒呢?


    剛剛在裏麵聊天的時候,鄭教授一邊誇獎林麥冬那個拍攝計劃書做得很好,但轉過頭,就開始談論電影語言中的自由性。


    大佬當然不會跟一個學生較真,可話裏話外,不無勸誡的意思——別被什麽狗屁預算和成本限製了你的發揮,我們搞藝術的,千萬不能先綁住自己的手。


    聊不來聊不來!


    在辦公室外等了會兒,王虹衛頂著個越發油亮的光頭也出來了,手裏還拿著林麥冬的計劃書。


    “走,我們迴辦公室說。”


    在老鄭這裏耽誤一段時間,教學樓那邊實際上已經上課了,不過無論林麥冬還是王虹衛,都沒在意這一點。


    兩人迴到辦公室,偌大的大通間,和走時一樣沒有一個人。


    王虹衛擰了一把毛巾,一邊擦著煮雞蛋一般的腦袋,一邊對林麥冬說道:“鄭主任原則上同意你拍攝《雇傭人生》……”


    這個消息沒什麽驚喜。


    林麥冬準備這麽久,又是在劇本宣讀會上先聲奪人,又是來找王虹衛,除非本子真的爛透了,否則學校基本不可能不批。


    因此他很鎮定,等著“但是”。


    果然,王虹衛頓了頓,說道:“但是,拍攝的錢畢竟是學校出,雖然你做了計劃書,但一些細節方麵的問題,我還是得代表主任和學校,仔細跟你了解、商討一下,商討的內容也要匯報給係裏和學校,沒問題吧?”


    “當然沒問題,不過,老師……”


    林麥冬搓搓手,嘿嘿笑道:“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學校能批多少預算?”


    “你小子!”王虹衛失笑,指了指他:“我離開的時候,鄭主任還囑咐我多看著你,擔心你誤入歧途,我還尋思他大驚小怪,現在看來啊,你確實一門心思都鑽到錢眼兒裏去了!”


    林麥冬攤手:“世道就這樣嘛,沒錢寸步難行,如果不是沒錢,我也不會走學校的渠道拍這部短片。”


    這種話,他在鄭冬天麵前是萬萬不敢說的。


    但在王虹衛麵前卻沒什麽忌諱。


    因為他知道,對方和第四代也不是一路人。


    果然,聽了林麥冬的話,王虹衛隻是搖搖頭,沒多糾纏,當然也沒迴答預算的問題,而是翻開那本計劃書,看了一會兒,忽然問:


    “我注意到,你在計劃書裏給《雇傭人生》設定的時長是8-12分鍾……能不能告訴我,你心裏真正的時長具體是多久?”


    聽他這麽問,林麥冬就知道他看出了貓膩,嘿嘿笑道:“您不是已經瞧出來了嘛,11分鍾,one-reeler!”


    one-reeler是國外一種相當流行的影片概念。


    它的出現,最初源自電影膠片規格。


    膠片電影時代,一部電影無論拍攝還是最終的成片,母帶都是論盤(卷)來計算的,一盤膠片以聲速播放的話,可以播放大約11分鍾左右。


    one-reeler就取自這個寓意,意為一盤膠片的“電影”。


    目前國內了解的人不多,國內理解的所謂短片,其實普遍超過40分鍾,相比之下更應該叫“中片”……


    王虹衛深深看了林麥冬一眼,這個學生比他想象的還有野心。


    one-reeler目前非常受歐洲、北美獨立電影藝術領域追捧,據他了解,很多歐洲先鋒電影人物,都對這個似乎迴歸原教旨的概念讚譽頗多。


    他搖搖頭,不再多想,轉而繼續問道:


    “你計劃書裏沒提到用什麽攝影機?”


    “這個要看青影廠那邊怎麽安排,所以我就沒寫。”


    “你自己的想法呢?”


    林麥冬沒有半點猶豫:“隻要16mm攝影機就可以,品牌沒什麽要求,不瞞您說,我之前隻接觸過超級8,不論什麽牌子的專業攝影機,我都得熟悉一段時間才行。”


    對他的迴答,王虹衛沒有意外。


    這個年代的攝影機還是很精貴的東西,尤其是專業器材,價格貴得嚇死人,普通家庭根本接觸不到。


    他繼續問道:“為什麽選擇16mm?35mm不是更好?是為了節省預算嗎?”


    這裏要說一下,所謂16mm、35mm攝影機,說得其實是使用16mm膠片或者35mm膠片的攝影機。


    膠片攝影機一般分為3種,分別是35mm、16mm和8mm(此外還有super格式及60mm、75mm格式,但要麽未研發,要麽不常見,按下不表),而這些mm,說的則是膠片的寬度。


    膠片越寬,畫幅就越大,底片麵積越大,播放時的畫質也越清晰細膩。


    比如林麥冬之前說的超級8,就是索尼出的一款使用8mm膠片的手持攝影機,不過它拍攝出來的片子,也就隻能在家裏的電視上播放。


    清晰度太低了,根本上不了大銀幕。


    能在大銀幕上播放的片子,普遍都是使用35mm拍攝,清晰度高,畫質好,成像清楚。


    不過相對的,寬度越大,成像越清晰的膠片,成本也越高。


    依舊以一盤膠片舉例,一盤每秒24幀能播放11分鍾的標準35mm膠片,大概長1000英尺(305米),而一盤同樣幀數同樣時長的16mm膠片,隻需要400英尺(122米)。


    兩者單隻是膠片原料的耗材成本,就相差數倍,更別提清晰度等因素了。


    所以王虹衛的第一反應,是林麥冬在刻意壓縮成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做導演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郎有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郎有才並收藏我做導演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