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複國,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嚐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辟遠,力不能製,於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裏。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複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複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嚐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麵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複得齊城,而迎襄王於莒,入於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台,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於誌,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複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於趙。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於鄗,禽栗腹、樂乘。樂乘者,樂間之宗也。於是樂間奔趙,趙遂圍燕。燕重割地以與趙和,趙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隻辱焉,以冀其變。及民誌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裏。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
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趙封樂乘為武襄君。
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後五歲,趙孝成王卒。襄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其後二十餘年,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有樂叔。”高帝封之樂卿,號曰華成君。華成君,樂毅之孫也。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嚐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昌國忠讜,人臣所無。連兵五國,濟西為墟。燕王受間,空聞報書。義士慷慨,明君軾閭。間、乘繼將,芳規不渝。
樂毅,他的先祖叫樂羊。樂羊擔任魏文侯的將領時,率軍攻伐並奪取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樂羊。樂羊死後,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便在那裏安了家。後來中山國複國,到趙武靈王時中山國再次被滅掉,而樂氏家族中出了樂毅這個人。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被趙國人舉薦。等到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時,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前往魏國。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燕國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怨恨齊國,沒有一天忘記要報複齊國。燕國國土狹小,地處偏遠,力量不足以製服齊國,於是燕昭王禮賢下士,先以厚禮對待郭隗來招攬賢才。樂毅這時作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燕國,燕王用對待賓客的禮節招待他。樂毅推辭謙讓,隨後就獻上信物,願意做燕國的臣子,燕昭王任命他為亞卿,過了很長時間。
在那個時候,齊湣王很強大,在南麵的重丘打敗了楚國的相國唐昧,在西麵的觀津挫敗了三晉(韓、趙、魏),接著又和三晉一起攻打秦國,還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攻破宋國,拓展了一千多裏的土地。齊湣王曾和秦昭王爭奪尊號,互相稱帝,不久又取消帝號。諸侯們都想背叛秦國,轉而臣服於齊國。齊湣王驕傲自滿,百姓們不堪忍受。於是燕昭王向樂毅詢問討伐齊國的事。樂毅迴答說:“齊國,有著霸主之國遺留的基業,地廣人多,不容易單獨去攻打它。大王如果一定要討伐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和趙惠文王結盟,另外派人去聯絡楚國、魏國,還讓趙國去勸說秦國,向秦國陳說討伐齊國的好處。諸侯們都忌恨齊湣王的驕橫暴虐,都爭著參與合縱聯盟,和燕國一起討伐齊國。樂毅迴來匯報情況後,燕昭王出動了全國的軍隊,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的大印授予樂毅表示信任。樂毅於是總領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討伐齊國,在濟水西邊打敗了齊軍。諸侯的軍隊取勝後就各自迴國了,而隻有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下繼續追擊,一直追到臨淄。齊湣王在濟水西邊失敗後,逃走了,逃到莒城據守。樂毅獨自留下來繼續攻打齊國其他地方,齊國各城都堅守不出。樂毅攻入臨淄,把齊國的珍寶財物、祭祀器具等都運到燕國。燕昭王非常高興,親自到濟水邊上慰勞軍隊,論功行賞,犒勞將士,並把樂毅封在昌國,號稱昌國君。之後燕昭王把從齊國繳獲的戰利品收歸燕國,又派樂毅繼續率領軍隊去平定齊國那些還沒被攻下的城池。
樂毅留在齊國繼續征戰了五年,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把這些地方都設置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沒有被征服。恰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兒子即位成為燕惠王。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曾和樂毅有不愉快,等到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聽說了這件事,就對燕國施展反間計,說:“齊國沒有被攻下的城池隻剩兩座了。然而之所以沒能早點攻克,是聽說樂毅和燕國新王有矛盾,他想聯合軍隊,留在齊國,自己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隻是怕燕國派別的將領來。”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了,聽到齊國的反間之言,就派騎劫去替代樂毅做將領,並且召迴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沒安好心,害怕被誅殺,於是向西投降了趙國。趙國把樂毅封在觀津,號稱望諸君,用尊崇厚待樂毅的方式來震懾燕國和齊國。
齊國的田單後來和騎劫交戰,果然設下計謀欺騙燕軍,最終在即墨城下打敗了騎劫,接著輾轉作戰,追逐燕軍,向北一直追到黃河邊上,把齊國失去的城池全部收複了,又到莒城迎接齊襄王,進入臨淄。
燕惠王後悔派騎劫替代樂毅,因為這個緣故導致軍隊被打敗,將領被殺,失去了已經占領的齊國土地;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擔心趙國任用樂毅,趁著燕國疲弱來攻打燕國。燕惠王於是派人去責備樂毅,並且向他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國家都托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打敗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人沒有不被震動的,我怎麽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恰逢先王去世,我剛剛即位,身邊的人誤導了我。我派騎劫替代將軍,是因為考慮將軍長期在外征戰辛苦,所以召迴將軍暫且休息,商議國事。將軍誤聽了別人的話,以為和我有了矛盾,就拋棄燕國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又用什麽來報答先王對待將軍的知遇之恩呢?”樂毅迴複燕惠王的信中寫道:
我沒有才能,不能遵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身邊那些人的心意,我怕那樣會損害先王的英明,也對您的仁義名聲有損害,所以逃走歸附了趙國。現在您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不能明察先王當初重用厚待我的緣由,也不清楚我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書信來迴複您。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不會把俸祿隨意賞給親近的人,而是對功勞多的人給予獎賞,對有才能勝任職務的人給予官職。所以能考察才能然後授予官職的,是成就功業的君主;能依據品行來結交朋友的,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私下觀察先王的舉動,看到他有超越當世君主的誌向,所以我憑借魏國使者的身份,得以到燕國被先王考察。先王過分抬舉我,把我安置在賓客之中,又讓我位居群臣之上,不與宗室長輩和大臣們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私下裏都不清楚為什麽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隻認為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幸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有著深深的怨恨,不考慮燕國力量的弱小,想把向齊國複仇作為頭等大事。”我說:“齊國,有著霸主之國遺留的基業,而且有多次戰勝的餘威。他們熟悉軍事,擅長作戰。大王如果想要討伐它,一定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沒有比聯合趙國更好的辦法了。而且淮北、宋地,是楚國、魏國想要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並聯合四國一起攻打它,齊國就可以被大破。”先王認為我說得對,就準備好符節派我南下出使趙國。我完成使命迴來後,燕國就出兵攻打齊國。依靠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的燕國軍隊跟著先王開到濟水邊上。濟水邊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打齊國,大敗齊軍。精銳的部隊長驅直入,攻到齊國都城。齊王逃走,逃到莒城,僅僅保住了性命;齊國的珍珠美玉、金銀財寶、車輛鎧甲、珍貴器物全都被收入燕國。齊國的祭器被擺放在燕國的寧台,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燕國原先被齊國掠走的舊鼎又迴到了燕國的宮殿,薊丘的植物被種植到了汶水一帶的竹林裏,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績比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心願得到了滿足,所以劃分土地封賜給我,使我能和小諸侯國的國君相比。我自己私下裏都不清楚為什麽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隻認為是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幸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建立的功業不會被廢棄,所以能記載在史冊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名聲一旦樹立就不會被毀掉,所以能被後世稱道。像先王這樣報了仇雪了恥,消滅了強大的萬乘之國齊國,收繳了齊國八百年積累的財富,等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教誨還沒有衰微,執政辦事的大臣們遵循法令,謹慎對待庶子們,恩澤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世。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善於結尾。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采納,吳王的足跡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認同伍子胥的看法,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把他裝在裏麵扔到江裏淹死了。吳王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了也不後悔;伍子胥沒能早點看清君主的器量不同,所以落得個被扔到江裏的下場也沒能改變什麽。
使自己免遭災禍,又能彰顯先王的功績,這是我最好的選擇。遭受詆毀和侮辱,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麵臨不可預測的罪名,企圖僥幸謀取私利,從道義上講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為自己洗刷名聲。我雖然沒有才能,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誨。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親信偏聽偏信身邊人的說法,不了解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冒昧地寫信給您,希望您能留意看一看。
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時常往來於燕國和趙國之間,燕、趙兩國都把他當作客卿。樂毅最後在趙國去世。
樂間在燕國住了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相國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就詢問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說:“趙國是個四麵受敵、經常打仗的國家,那裏的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去攻打它。”燕王不聽勸告,於是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迎擊,在鄗地大敗栗腹的軍隊,俘虜了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間的同宗族人。於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接著就包圍了燕國。燕國隻好重重地割讓土地給趙國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
燕王悔恨沒有聽從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了,燕王就給樂間寫信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被重用,他卻不停地犯顏直諫,希望紂王能聽從;商容得不到任用,自身遭受屈辱,也希望紂王能改變。等到民心已經喪失,連監獄裏的囚犯都自己跑出來了,然後這兩個人才隱退。所以紂王背負著像夏桀一樣殘暴的惡名,而這兩個人卻沒有失去忠誠賢聖的名聲。為什麽呢?是因為他們盡到了自己的憂患之心。現在我雖然愚笨,但不像紂王那樣殘暴;燕國的百姓雖然有些混亂,但不像商朝的百姓那樣嚴重。家裏有話,不互相傾訴,卻去告訴鄰裏,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您不該采取呀。”
樂間、樂乘怨恨燕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人最終留在了趙國。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和廉頗率領趙軍包圍燕國,燕國送上厚禮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過了五年,趙孝成王去世。趙襄王派樂乘替代廉頗。廉頗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逃亡到魏國。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了趙國。
此後二十多年,漢高祖經過趙國,問道:“樂毅有後代嗎?”有人迴答說:“有個叫樂叔的。”漢高祖就把樂叔封在樂卿,號稱華成君。華成君是樂毅的孫子。而樂氏家族中有樂瑕公、樂臣公,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的時候,他們逃到了齊國的高密。樂臣公擅長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被稱讚為賢德的老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以及主父偃讀到樂毅迴複燕王的書信時,沒有不放下書而落淚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知道河上丈人出自哪裏。河上丈人教導安期生,安期生教導毛翕公,毛翕公教導樂瑕公,樂瑕公教導樂臣公,樂臣公教導蓋公。蓋公在齊國的高密、膠西一帶講學,是曹參相國的老師。
昌國君樂毅忠誠正直,是一般臣子所比不上的。他聯合五國軍隊,使濟水西邊成為廢墟。燕王受到離間,隻能空對著樂毅的迴信。義士慷慨激昂,賢明的君主敬重賢才。樂間、樂乘相繼為將,美好的風範始終不變。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燕昭王怨齊,未嚐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辟遠,力不能製,於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裏。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複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複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嚐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麵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複得齊城,而迎襄王於莒,入於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台,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於誌,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複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於趙。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於鄗,禽栗腹、樂乘。樂乘者,樂間之宗也。於是樂間奔趙,趙遂圍燕。燕重割地以與趙和,趙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隻辱焉,以冀其變。及民誌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裏。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
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趙封樂乘為武襄君。
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後五歲,趙孝成王卒。襄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其後二十餘年,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有樂叔。”高帝封之樂卿,號曰華成君。華成君,樂毅之孫也。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嚐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昌國忠讜,人臣所無。連兵五國,濟西為墟。燕王受間,空聞報書。義士慷慨,明君軾閭。間、乘繼將,芳規不渝。
樂毅,他的先祖叫樂羊。樂羊擔任魏文侯的將領時,率軍攻伐並奪取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樂羊。樂羊死後,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便在那裏安了家。後來中山國複國,到趙武靈王時中山國再次被滅掉,而樂氏家族中出了樂毅這個人。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被趙國人舉薦。等到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時,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前往魏國。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燕國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怨恨齊國,沒有一天忘記要報複齊國。燕國國土狹小,地處偏遠,力量不足以製服齊國,於是燕昭王禮賢下士,先以厚禮對待郭隗來招攬賢才。樂毅這時作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燕國,燕王用對待賓客的禮節招待他。樂毅推辭謙讓,隨後就獻上信物,願意做燕國的臣子,燕昭王任命他為亞卿,過了很長時間。
在那個時候,齊湣王很強大,在南麵的重丘打敗了楚國的相國唐昧,在西麵的觀津挫敗了三晉(韓、趙、魏),接著又和三晉一起攻打秦國,還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攻破宋國,拓展了一千多裏的土地。齊湣王曾和秦昭王爭奪尊號,互相稱帝,不久又取消帝號。諸侯們都想背叛秦國,轉而臣服於齊國。齊湣王驕傲自滿,百姓們不堪忍受。於是燕昭王向樂毅詢問討伐齊國的事。樂毅迴答說:“齊國,有著霸主之國遺留的基業,地廣人多,不容易單獨去攻打它。大王如果一定要討伐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和趙惠文王結盟,另外派人去聯絡楚國、魏國,還讓趙國去勸說秦國,向秦國陳說討伐齊國的好處。諸侯們都忌恨齊湣王的驕橫暴虐,都爭著參與合縱聯盟,和燕國一起討伐齊國。樂毅迴來匯報情況後,燕昭王出動了全國的軍隊,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的大印授予樂毅表示信任。樂毅於是總領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討伐齊國,在濟水西邊打敗了齊軍。諸侯的軍隊取勝後就各自迴國了,而隻有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下繼續追擊,一直追到臨淄。齊湣王在濟水西邊失敗後,逃走了,逃到莒城據守。樂毅獨自留下來繼續攻打齊國其他地方,齊國各城都堅守不出。樂毅攻入臨淄,把齊國的珍寶財物、祭祀器具等都運到燕國。燕昭王非常高興,親自到濟水邊上慰勞軍隊,論功行賞,犒勞將士,並把樂毅封在昌國,號稱昌國君。之後燕昭王把從齊國繳獲的戰利品收歸燕國,又派樂毅繼續率領軍隊去平定齊國那些還沒被攻下的城池。
樂毅留在齊國繼續征戰了五年,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把這些地方都設置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沒有被征服。恰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兒子即位成為燕惠王。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曾和樂毅有不愉快,等到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聽說了這件事,就對燕國施展反間計,說:“齊國沒有被攻下的城池隻剩兩座了。然而之所以沒能早點攻克,是聽說樂毅和燕國新王有矛盾,他想聯合軍隊,留在齊國,自己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隻是怕燕國派別的將領來。”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了,聽到齊國的反間之言,就派騎劫去替代樂毅做將領,並且召迴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沒安好心,害怕被誅殺,於是向西投降了趙國。趙國把樂毅封在觀津,號稱望諸君,用尊崇厚待樂毅的方式來震懾燕國和齊國。
齊國的田單後來和騎劫交戰,果然設下計謀欺騙燕軍,最終在即墨城下打敗了騎劫,接著輾轉作戰,追逐燕軍,向北一直追到黃河邊上,把齊國失去的城池全部收複了,又到莒城迎接齊襄王,進入臨淄。
燕惠王後悔派騎劫替代樂毅,因為這個緣故導致軍隊被打敗,將領被殺,失去了已經占領的齊國土地;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擔心趙國任用樂毅,趁著燕國疲弱來攻打燕國。燕惠王於是派人去責備樂毅,並且向他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國家都托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打敗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人沒有不被震動的,我怎麽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恰逢先王去世,我剛剛即位,身邊的人誤導了我。我派騎劫替代將軍,是因為考慮將軍長期在外征戰辛苦,所以召迴將軍暫且休息,商議國事。將軍誤聽了別人的話,以為和我有了矛盾,就拋棄燕國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又用什麽來報答先王對待將軍的知遇之恩呢?”樂毅迴複燕惠王的信中寫道:
我沒有才能,不能遵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身邊那些人的心意,我怕那樣會損害先王的英明,也對您的仁義名聲有損害,所以逃走歸附了趙國。現在您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不能明察先王當初重用厚待我的緣由,也不清楚我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書信來迴複您。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不會把俸祿隨意賞給親近的人,而是對功勞多的人給予獎賞,對有才能勝任職務的人給予官職。所以能考察才能然後授予官職的,是成就功業的君主;能依據品行來結交朋友的,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私下觀察先王的舉動,看到他有超越當世君主的誌向,所以我憑借魏國使者的身份,得以到燕國被先王考察。先王過分抬舉我,把我安置在賓客之中,又讓我位居群臣之上,不與宗室長輩和大臣們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私下裏都不清楚為什麽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隻認為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幸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有著深深的怨恨,不考慮燕國力量的弱小,想把向齊國複仇作為頭等大事。”我說:“齊國,有著霸主之國遺留的基業,而且有多次戰勝的餘威。他們熟悉軍事,擅長作戰。大王如果想要討伐它,一定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要和天下各國共同謀劃,沒有比聯合趙國更好的辦法了。而且淮北、宋地,是楚國、魏國想要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並聯合四國一起攻打它,齊國就可以被大破。”先王認為我說得對,就準備好符節派我南下出使趙國。我完成使命迴來後,燕國就出兵攻打齊國。依靠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的燕國軍隊跟著先王開到濟水邊上。濟水邊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打齊國,大敗齊軍。精銳的部隊長驅直入,攻到齊國都城。齊王逃走,逃到莒城,僅僅保住了性命;齊國的珍珠美玉、金銀財寶、車輛鎧甲、珍貴器物全都被收入燕國。齊國的祭器被擺放在燕國的寧台,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燕國原先被齊國掠走的舊鼎又迴到了燕國的宮殿,薊丘的植物被種植到了汶水一帶的竹林裏,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績比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心願得到了滿足,所以劃分土地封賜給我,使我能和小諸侯國的國君相比。我自己私下裏都不清楚為什麽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隻認為是遵奉命令、接受教導,或許能僥幸不犯錯,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建立的功業不會被廢棄,所以能記載在史冊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名聲一旦樹立就不會被毀掉,所以能被後世稱道。像先王這樣報了仇雪了恥,消滅了強大的萬乘之國齊國,收繳了齊國八百年積累的財富,等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教誨還沒有衰微,執政辦事的大臣們遵循法令,謹慎對待庶子們,恩澤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世。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善於結尾。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采納,吳王的足跡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認同伍子胥的看法,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把他裝在裏麵扔到江裏淹死了。吳王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了也不後悔;伍子胥沒能早點看清君主的器量不同,所以落得個被扔到江裏的下場也沒能改變什麽。
使自己免遭災禍,又能彰顯先王的功績,這是我最好的選擇。遭受詆毀和侮辱,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麵臨不可預測的罪名,企圖僥幸謀取私利,從道義上講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為自己洗刷名聲。我雖然沒有才能,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誨。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親信偏聽偏信身邊人的說法,不了解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冒昧地寫信給您,希望您能留意看一看。
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時常往來於燕國和趙國之間,燕、趙兩國都把他當作客卿。樂毅最後在趙國去世。
樂間在燕國住了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相國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就詢問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說:“趙國是個四麵受敵、經常打仗的國家,那裏的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去攻打它。”燕王不聽勸告,於是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迎擊,在鄗地大敗栗腹的軍隊,俘虜了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間的同宗族人。於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接著就包圍了燕國。燕國隻好重重地割讓土地給趙國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
燕王悔恨沒有聽從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了,燕王就給樂間寫信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被重用,他卻不停地犯顏直諫,希望紂王能聽從;商容得不到任用,自身遭受屈辱,也希望紂王能改變。等到民心已經喪失,連監獄裏的囚犯都自己跑出來了,然後這兩個人才隱退。所以紂王背負著像夏桀一樣殘暴的惡名,而這兩個人卻沒有失去忠誠賢聖的名聲。為什麽呢?是因為他們盡到了自己的憂患之心。現在我雖然愚笨,但不像紂王那樣殘暴;燕國的百姓雖然有些混亂,但不像商朝的百姓那樣嚴重。家裏有話,不互相傾訴,卻去告訴鄰裏,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您不該采取呀。”
樂間、樂乘怨恨燕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人最終留在了趙國。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和廉頗率領趙軍包圍燕國,燕國送上厚禮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過了五年,趙孝成王去世。趙襄王派樂乘替代廉頗。廉頗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逃亡到魏國。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了趙國。
此後二十多年,漢高祖經過趙國,問道:“樂毅有後代嗎?”有人迴答說:“有個叫樂叔的。”漢高祖就把樂叔封在樂卿,號稱華成君。華成君是樂毅的孫子。而樂氏家族中有樂瑕公、樂臣公,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的時候,他們逃到了齊國的高密。樂臣公擅長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被稱讚為賢德的老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以及主父偃讀到樂毅迴複燕王的書信時,沒有不放下書而落淚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知道河上丈人出自哪裏。河上丈人教導安期生,安期生教導毛翕公,毛翕公教導樂瑕公,樂瑕公教導樂臣公,樂臣公教導蓋公。蓋公在齊國的高密、膠西一帶講學,是曹參相國的老師。
昌國君樂毅忠誠正直,是一般臣子所比不上的。他聯合五國軍隊,使濟水西邊成為廢墟。燕王受到離間,隻能空對著樂毅的迴信。義士慷慨激昂,賢明的君主敬重賢才。樂間、樂乘相繼為將,美好的風範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