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後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後。宣太後非武王母。武王母號曰惠文後,先武王死。宣太後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涇陽君。而魏厓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為將軍,衛鹹陽。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後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昭王少,宣太後自治,任魏厓為政。
昭王七年,樗裏子死,而使涇陽君質於齊。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厓為秦相。仇液將行,其客宋公謂液曰:“秦不聽公,樓緩必怨公。公不若謂樓緩曰‘請為公毋急秦’。秦王見趙請相魏厓之不急,且不聽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樓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是仇液從之。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厓相秦。
欲誅呂禮,禮出奔齊。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魏厓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複相厓,乃封魏厓於穰,複益封陶,號曰穰侯。
穰侯封四歲,為秦將攻魏。魏獻河東方四百裏。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六十餘。昭王十九年,秦稱西帝,齊稱東帝。月餘,呂禮來,而齊、秦各複歸帝為王。魏厓複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複相秦。四歲,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趙,戰勝三梁,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複歸。齊人攻衛,拔故國,殺子良;衛人不割,而故地複反。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於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伐割地,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而毋親。蠶食魏氏,又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兵複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楚、趙怒而去王,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複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此臣之所聞於魏也,原君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惟命不於常’,此言幸之不可數也。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智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臣以為湯、武複生,不易攻也。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誌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未嚐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製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原君熟慮之而無行危。”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得魏三縣。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複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而後製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筴也,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製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代齊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範睢言宣太後專製,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複收陶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嚐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秦武王去世後,沒有兒子,便立他的弟弟為昭王。昭王的母親原先稱作羋八子,到昭王即位後,羋八子被尊稱為宣太後。宣太後並非武王的親生母親,武王的母親稱作惠文後,在武王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宣太後有兩個弟弟:她同母異父的大弟弟就是穰侯,姓魏,名冉;同父的弟弟叫羋戎,做了華陽君。而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涇陽君。魏冉最有才能,從秦惠王、武王時就已經任職處理政事了。武王去世後,各位弟弟爭著要繼位,隻有魏冉有能力擁立昭王。昭王即位後,任命魏冉為將軍,守衛鹹陽。他誅殺了季君的叛亂勢力,把武王的王後驅逐到魏國,昭王那些心懷不善的兄弟也全都被消滅了,魏冉的聲威震動了整個秦國。由於昭王年幼,宣太後便親自治理國家,任用魏冉處理政務。
昭王七年,樗裏子去世,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去做人質。趙國人樓緩來到秦國做丞相,這對趙國不利,於是趙國就派仇液前往秦國,請求讓魏冉擔任秦國丞相。仇液將要出發時,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如果秦國不聽從您的建議,樓緩必然會怨恨您。您不如對樓緩說‘請允許我為您設法讓秦國不急於任用魏冉做丞相’。秦王見趙國請求任用魏冉並不急切,就可能不會聽從您的話了。您說了卻沒辦成這件事,樓緩會感激您;要是事情辦成了,魏冉也會感激您的。”於是仇液聽從了他的建議。而秦國果然免去了樓緩的丞相之位,任用魏冉做了丞相。
魏冉想要誅殺呂禮,呂禮逃亡到了齊國。昭王十四年,魏冉舉薦白起,派他代替向壽領兵去攻打韓、魏兩國,在伊闕打敗了他們,斬殺敵軍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國的將領公孫喜。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魏冉因病辭去丞相之位,秦國任用客卿壽燭做丞相。又過了一年,壽燭被免職,魏冉再次出任丞相,秦國把穰地封給魏冉,又加封陶邑,魏冉號稱穰侯。
穰侯受封後的第四年,作為秦國將領去攻打魏國。魏國獻出了河東縱橫四百裏的土地。魏冉又攻占了魏國的河內地區,奪取了大小六十多座城邑。昭王十九年,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一個多月後,呂禮來到秦國,隨後齊、秦兩國各自又取消帝號,仍舊稱王。魏冉再次出任秦國丞相,六年後被免職。免職兩年後,又一次出任秦國丞相。四年後,他派白起攻占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於是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是由穰侯舉薦任用的,兩人關係很好。當時,穰侯的財富,比王室還要多。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擔任相國,領兵攻打魏國,趕走了芒卯,進入北宅,接著包圍了大梁。魏國的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說魏國的高官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戰勝了三梁,攻克了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邯鄲最終還是歸還了趙國。齊國人攻打衛國,攻克了衛國的舊都,殺死了子良;衛國沒有割讓土地,舊地最終還是收複了。衛國、趙國之所以能使國家保全、軍隊強勁而土地不被諸侯兼並,是因為它們能夠忍受艱難而看重割讓土地這件事。宋國、中山國多次被攻伐而割讓土地,國家隨後也就滅亡了。我認為衛國、趙國的做法值得效法,宋國、中山國的下場則應當引以為戒。秦國,是個貪婪暴虐的國家,沒有親情可言。它蠶食魏國,又侵吞了晉國的土地,戰勝暴鳶後,魏國割讓了八縣,土地還沒完全交割,秦國軍隊又出動了。秦國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又趕走了芒卯,進入北宅,這並不是真的敢進攻大梁,而是要威逼大王以便索取更多的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它。現在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國、趙國惱怒之下拋棄大王,和大王爭著去討好秦國,秦國必然會接納它們。秦國裹挾著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攻打大梁,那麽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大王如果想要講和,少割讓些土地並且要有秦國的人質;不然的話,必然會被欺騙。’這是我在魏國聽到的情況,希望您能依據這些來考慮事情。《周書》上說‘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是說幸運不會多次降臨。戰勝暴鳶後,魏國割讓八縣,這不是因為秦軍戰鬥力強,也不是謀略高明,靠的大多是上天賜予的幸運罷了。現在又趕走芒卯,進入北宅,來攻打大梁,把上天賜予的幸運當作常態。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我聽說魏國召集了全國上百個縣中所有能作戰的精銳士卒來守衛大梁,我認為數量不會少於三十萬。用三十萬人守衛大梁這樣七仞高的城牆,我認為就是商湯、周武王複生,也不容易攻克。輕易地背離楚國、趙國的軍隊,去攀登七仞高的城牆,與三十萬的軍隊作戰,還想著一定要攻克它,我認為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都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攻打卻不能攻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陶邑也必然會丟失,那樣以前的功勞就都白費了。現在魏國正處於猶疑之中,可以趁此機會讓它少割讓些土地來收服它。希望您趁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趕到大梁,趕快用少割讓土地的辦法收服魏國。魏國正處於猶疑之時,覺得少割讓土地是有利的,必然會願意,這樣您就能夠得到您想要的了。楚國、趙國惱怒魏國比它們先與秦國講和,必然爭著來討好秦國,合縱聯盟就會因此瓦解,然後您再慢慢選擇有利的策略。況且您想得到土地難道一定要依靠武力嗎!割取了晉國土地,秦軍不用進攻,魏國必然會獻出絳和安邑。又為陶邑開辟兩條通道,幾乎盡占原來宋國的土地,衛國必然會獻出單父。秦軍可以完好無損,而您又能控製局勢,有什麽要求不能實現,有什麽事情做不成呢!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而不要冒險行事。”穰侯說:“好。”於是解除了對大梁的包圍。
第二年,魏國背棄秦國,與齊國合縱相親。秦國派穰侯攻打魏國,斬殺魏軍四萬人,趕跑了魏將暴鳶,奪取了魏國的三個縣。穰侯的封地又增加了。
又過了一年,穰侯和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韓、魏三國,在華陽城下打敗了芒卯,斬殺敵軍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趙國,給趙國增派兵力,讓趙國去攻打齊國。齊襄王很害怕,派蘇代暗中給穰侯送去一封信說:“我聽往來各國的人說‘秦國將要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我私下裏一定要對我們國君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這是為什麽呢?三晉各國相互聯合,是秦國的大敵。它們百次相互背叛,百次相互欺騙,都不算不守信義,不算沒有德行。現在打敗齊國來壯大趙國。趙國,是秦國的大敵,這對秦國是不利的。這是其一。秦國的謀士們肯定會說‘打敗齊國,削弱三晉和楚國,然後就能控製三晉和楚國的局勢’。齊國,是個疲弱的國家,用天下各國的力量去攻打它,就如同用千鈞之力的強弩去衝開破口的癰疽一樣,齊國必然滅亡,怎麽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其二。秦國出兵少了,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出兵多了,三晉和楚國就會被秦國控製。齊國害怕了,不投靠秦國,必然會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其三。秦國割讓齊國的土地去引誘三晉和楚國,三晉和楚國就會控製秦國,秦國反而會受到敵人的攻擊。這是其四。這樣的話,三晉和楚國是利用秦國來算計齊國,又利用齊國來算計秦國,為什麽三晉和楚國這麽聰明而秦國、齊國這麽愚蠢呢?這是其五。所以得到安邑並且好好地對待它,也就一定不會有禍患了。秦國擁有安邑,韓國必然就沒有上黨了。奪取天下的樞紐之地,和出兵而擔心它迴不來,哪一個更有利呢?所以我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沒有出兵,領兵迴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建議任用客卿灶,想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地,來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這時魏國人範雎自稱張祿先生,指責穰侯越過三晉去攻打齊國的做法,趁這個時機用巧妙的說辭遊說秦昭王。昭王於是任用範雎。範雎說宣太後獨斷專行,穰侯在諸侯中擅用權力,涇陽君、高陵君等人過於奢侈,財富比王室還多。於是秦昭王醒悟過來,就免去了穰侯的相國之位,命令涇陽君等人都離開函穀關,迴到各自的封地去。穰侯離開函穀關時,輜重車輛有一千多輛。
穰侯最後死在陶邑,就葬在了那裏。秦國後來又收迴陶邑設置為郡。
太史公說:穰侯,是昭王的親舅舅。而秦國之所以能向東擴大領土,削弱諸侯,曾經在天下稱帝,天下諸侯都向西朝拜,這都是穰侯的功勞啊。等到他尊貴到了極點,富足超過了限度,一個人進言勸說,就使他權勢被削奪,自身被折辱,最終因為憂愁而死去,更何況那些寄居在異國他鄉的臣子呢!’
昭王七年,樗裏子死,而使涇陽君質於齊。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厓為秦相。仇液將行,其客宋公謂液曰:“秦不聽公,樓緩必怨公。公不若謂樓緩曰‘請為公毋急秦’。秦王見趙請相魏厓之不急,且不聽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樓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是仇液從之。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厓相秦。
欲誅呂禮,禮出奔齊。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魏厓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複相厓,乃封魏厓於穰,複益封陶,號曰穰侯。
穰侯封四歲,為秦將攻魏。魏獻河東方四百裏。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六十餘。昭王十九年,秦稱西帝,齊稱東帝。月餘,呂禮來,而齊、秦各複歸帝為王。魏厓複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複相秦。四歲,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趙,戰勝三梁,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複歸。齊人攻衛,拔故國,殺子良;衛人不割,而故地複反。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於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伐割地,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而毋親。蠶食魏氏,又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兵複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楚、趙怒而去王,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複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此臣之所聞於魏也,原君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惟命不於常’,此言幸之不可數也。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智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臣以為湯、武複生,不易攻也。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誌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未嚐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製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原君熟慮之而無行危。”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得魏三縣。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複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而後製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筴也,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製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代齊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範睢言宣太後專製,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複收陶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嚐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秦武王去世後,沒有兒子,便立他的弟弟為昭王。昭王的母親原先稱作羋八子,到昭王即位後,羋八子被尊稱為宣太後。宣太後並非武王的親生母親,武王的母親稱作惠文後,在武王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宣太後有兩個弟弟:她同母異父的大弟弟就是穰侯,姓魏,名冉;同父的弟弟叫羋戎,做了華陽君。而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涇陽君。魏冉最有才能,從秦惠王、武王時就已經任職處理政事了。武王去世後,各位弟弟爭著要繼位,隻有魏冉有能力擁立昭王。昭王即位後,任命魏冉為將軍,守衛鹹陽。他誅殺了季君的叛亂勢力,把武王的王後驅逐到魏國,昭王那些心懷不善的兄弟也全都被消滅了,魏冉的聲威震動了整個秦國。由於昭王年幼,宣太後便親自治理國家,任用魏冉處理政務。
昭王七年,樗裏子去世,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去做人質。趙國人樓緩來到秦國做丞相,這對趙國不利,於是趙國就派仇液前往秦國,請求讓魏冉擔任秦國丞相。仇液將要出發時,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如果秦國不聽從您的建議,樓緩必然會怨恨您。您不如對樓緩說‘請允許我為您設法讓秦國不急於任用魏冉做丞相’。秦王見趙國請求任用魏冉並不急切,就可能不會聽從您的話了。您說了卻沒辦成這件事,樓緩會感激您;要是事情辦成了,魏冉也會感激您的。”於是仇液聽從了他的建議。而秦國果然免去了樓緩的丞相之位,任用魏冉做了丞相。
魏冉想要誅殺呂禮,呂禮逃亡到了齊國。昭王十四年,魏冉舉薦白起,派他代替向壽領兵去攻打韓、魏兩國,在伊闕打敗了他們,斬殺敵軍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國的將領公孫喜。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魏冉因病辭去丞相之位,秦國任用客卿壽燭做丞相。又過了一年,壽燭被免職,魏冉再次出任丞相,秦國把穰地封給魏冉,又加封陶邑,魏冉號稱穰侯。
穰侯受封後的第四年,作為秦國將領去攻打魏國。魏國獻出了河東縱橫四百裏的土地。魏冉又攻占了魏國的河內地區,奪取了大小六十多座城邑。昭王十九年,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一個多月後,呂禮來到秦國,隨後齊、秦兩國各自又取消帝號,仍舊稱王。魏冉再次出任秦國丞相,六年後被免職。免職兩年後,又一次出任秦國丞相。四年後,他派白起攻占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於是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是由穰侯舉薦任用的,兩人關係很好。當時,穰侯的財富,比王室還要多。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擔任相國,領兵攻打魏國,趕走了芒卯,進入北宅,接著包圍了大梁。魏國的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說魏國的高官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戰勝了三梁,攻克了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邯鄲最終還是歸還了趙國。齊國人攻打衛國,攻克了衛國的舊都,殺死了子良;衛國沒有割讓土地,舊地最終還是收複了。衛國、趙國之所以能使國家保全、軍隊強勁而土地不被諸侯兼並,是因為它們能夠忍受艱難而看重割讓土地這件事。宋國、中山國多次被攻伐而割讓土地,國家隨後也就滅亡了。我認為衛國、趙國的做法值得效法,宋國、中山國的下場則應當引以為戒。秦國,是個貪婪暴虐的國家,沒有親情可言。它蠶食魏國,又侵吞了晉國的土地,戰勝暴鳶後,魏國割讓了八縣,土地還沒完全交割,秦國軍隊又出動了。秦國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又趕走了芒卯,進入北宅,這並不是真的敢進攻大梁,而是要威逼大王以便索取更多的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它。現在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國、趙國惱怒之下拋棄大王,和大王爭著去討好秦國,秦國必然會接納它們。秦國裹挾著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攻打大梁,那麽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大王如果想要講和,少割讓些土地並且要有秦國的人質;不然的話,必然會被欺騙。’這是我在魏國聽到的情況,希望您能依據這些來考慮事情。《周書》上說‘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是說幸運不會多次降臨。戰勝暴鳶後,魏國割讓八縣,這不是因為秦軍戰鬥力強,也不是謀略高明,靠的大多是上天賜予的幸運罷了。現在又趕走芒卯,進入北宅,來攻打大梁,把上天賜予的幸運當作常態。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我聽說魏國召集了全國上百個縣中所有能作戰的精銳士卒來守衛大梁,我認為數量不會少於三十萬。用三十萬人守衛大梁這樣七仞高的城牆,我認為就是商湯、周武王複生,也不容易攻克。輕易地背離楚國、趙國的軍隊,去攀登七仞高的城牆,與三十萬的軍隊作戰,還想著一定要攻克它,我認為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都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攻打卻不能攻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陶邑也必然會丟失,那樣以前的功勞就都白費了。現在魏國正處於猶疑之中,可以趁此機會讓它少割讓些土地來收服它。希望您趁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趕到大梁,趕快用少割讓土地的辦法收服魏國。魏國正處於猶疑之時,覺得少割讓土地是有利的,必然會願意,這樣您就能夠得到您想要的了。楚國、趙國惱怒魏國比它們先與秦國講和,必然爭著來討好秦國,合縱聯盟就會因此瓦解,然後您再慢慢選擇有利的策略。況且您想得到土地難道一定要依靠武力嗎!割取了晉國土地,秦軍不用進攻,魏國必然會獻出絳和安邑。又為陶邑開辟兩條通道,幾乎盡占原來宋國的土地,衛國必然會獻出單父。秦軍可以完好無損,而您又能控製局勢,有什麽要求不能實現,有什麽事情做不成呢!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而不要冒險行事。”穰侯說:“好。”於是解除了對大梁的包圍。
第二年,魏國背棄秦國,與齊國合縱相親。秦國派穰侯攻打魏國,斬殺魏軍四萬人,趕跑了魏將暴鳶,奪取了魏國的三個縣。穰侯的封地又增加了。
又過了一年,穰侯和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韓、魏三國,在華陽城下打敗了芒卯,斬殺敵軍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趙國,給趙國增派兵力,讓趙國去攻打齊國。齊襄王很害怕,派蘇代暗中給穰侯送去一封信說:“我聽往來各國的人說‘秦國將要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我私下裏一定要對我們國君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這是為什麽呢?三晉各國相互聯合,是秦國的大敵。它們百次相互背叛,百次相互欺騙,都不算不守信義,不算沒有德行。現在打敗齊國來壯大趙國。趙國,是秦國的大敵,這對秦國是不利的。這是其一。秦國的謀士們肯定會說‘打敗齊國,削弱三晉和楚國,然後就能控製三晉和楚國的局勢’。齊國,是個疲弱的國家,用天下各國的力量去攻打它,就如同用千鈞之力的強弩去衝開破口的癰疽一樣,齊國必然滅亡,怎麽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其二。秦國出兵少了,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出兵多了,三晉和楚國就會被秦國控製。齊國害怕了,不投靠秦國,必然會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其三。秦國割讓齊國的土地去引誘三晉和楚國,三晉和楚國就會控製秦國,秦國反而會受到敵人的攻擊。這是其四。這樣的話,三晉和楚國是利用秦國來算計齊國,又利用齊國來算計秦國,為什麽三晉和楚國這麽聰明而秦國、齊國這麽愚蠢呢?這是其五。所以得到安邑並且好好地對待它,也就一定不會有禍患了。秦國擁有安邑,韓國必然就沒有上黨了。奪取天下的樞紐之地,和出兵而擔心它迴不來,哪一個更有利呢?所以我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沒有出兵,領兵迴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建議任用客卿灶,想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地,來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這時魏國人範雎自稱張祿先生,指責穰侯越過三晉去攻打齊國的做法,趁這個時機用巧妙的說辭遊說秦昭王。昭王於是任用範雎。範雎說宣太後獨斷專行,穰侯在諸侯中擅用權力,涇陽君、高陵君等人過於奢侈,財富比王室還多。於是秦昭王醒悟過來,就免去了穰侯的相國之位,命令涇陽君等人都離開函穀關,迴到各自的封地去。穰侯離開函穀關時,輜重車輛有一千多輛。
穰侯最後死在陶邑,就葬在了那裏。秦國後來又收迴陶邑設置為郡。
太史公說:穰侯,是昭王的親舅舅。而秦國之所以能向東擴大領土,削弱諸侯,曾經在天下稱帝,天下諸侯都向西朝拜,這都是穰侯的功勞啊。等到他尊貴到了極點,富足超過了限度,一個人進言勸說,就使他權勢被削奪,自身被折辱,最終因為憂愁而死去,更何況那些寄居在異國他鄉的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