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說:“況且我帶著大王您授予的符節出使楚國,楚國怎敢殺我呢。假使殺了我而能讓秦國得到黔中之地,那可正是我的最大心願啊。”於是張儀就出使楚國了。楚懷王見到張儀後就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
靳尚對鄭袖說:“你也知道自己會被大王嫌棄吧?”鄭袖問:“為什麽呢?”靳尚說:“秦王非常寵愛張儀,不想讓他身陷楚國,現在準備用上庸之地的六個縣賄賂楚國,用美人來向楚國求婚,還要派宮中善於唱歌的女子作為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尊崇秦國,秦國來的女子必然會尊貴起來,而夫人您就會被排斥了呀。不如您去替張儀說情,把他放出來。”
於是鄭袖日夜向楚懷王進言說:“做臣子的都是各為其主效力呀。現在秦國的土地還沒到手,秦國就派張儀來了,這是很尊重大王您呢。大王您還沒以禮相待就把張儀殺了,秦國必然會大怒,然後來攻打楚國。我請求和兒子一起遷居到江南去,免得被秦國殘害啊。”楚懷王聽後後悔了,就赦免了張儀,還像從前一樣優厚地對待他。
張儀被釋放出來後,還沒離開楚國,聽說蘇秦死了,就遊說楚王說:“秦國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軍隊的實力能與四個國家相抗衡,四周有險要的地勢,又有黃河環繞,四麵都有要塞作為堅固的防線。勇猛的戰士有一百多萬,戰車一千輛,戰馬一萬匹,儲存的糧食堆積如山。秦國的法令嚴明,士兵們願意赴難,樂於效死,君主英明而且嚴厲,將領聰慧而且勇武,即便不出動軍隊,隻要占據常山的險要地勢,就一定能折斷天下的脊梁,天下各國中,誰要是最後臣服,誰就會最先滅亡。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和驅趕羊群去攻擊猛虎沒什麽不同,老虎和羊誰強誰弱是很明顯的了。現在大王您不和猛虎結交,卻和羊群聯合,我私下認為大王您的計策錯了。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國相互爭鬥,這種形勢是勢不兩立的。大王您不和秦國結交,秦國出兵占據宜陽,韓國的上黨地區就無法和外界相通。秦國再出兵河東,奪取成皋,韓國必然會向秦國稱臣,魏國也會跟著服從秦國。秦國攻打楚國的西邊,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的北邊,楚國的江山社稷怎能不危險呢。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聚集一群弱小的國家去攻打最強大的國家,不估量敵人的實力就輕易作戰,國家貧窮卻頻繁地發動戰爭,這是走向危亡的做法啊。我聽說,兵力不如對方就不要向對方挑戰,糧食不如對方就不要和對方持久作戰。那些主張合縱的人,修飾言辭,抬高君主的氣節,隻說有利的一麵,不說有害的一麵,一旦遭遇秦國的禍患,就來不及挽救了。
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這件事。秦國西邊有巴、蜀,大船運載著糧食,從汶山出發,順江而下,到楚國三千多裏。大船運載士兵,一艘船能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順流而下,一天能行三百多裏,路程雖長,卻不耗費牛馬之力,用不了十天就能抵達扞關。扞關一旦受到驚擾,那麽從楚國邊境以東就都得守城戒備了,黔中、巫郡也就不再歸大王您所有了。秦國出動軍隊從武關出發,向南攻打楚國,楚國北方的交通就會被阻斷。秦國攻打楚國,楚國的危難在三個月之內就會降臨,而楚國等待諸侯救援,卻要在半年之後,這時間根本來不及呀。那些弱小國家的救援,讓大王您忘記了強大秦國帶來的禍患,這就是我為大王您擔憂的原因啊。”
太史公說:三晉這個地方有很多善於隨機應變的謀士,那些主張合縱、連橫而使秦國強大起來的,大多都是三晉之人。張儀的所作所為比蘇秦更過分,然而世人厭惡蘇秦,是因為蘇秦先死了,張儀就大力宣揚暴露蘇秦的短處來輔助自己的主張,成就他的連橫策略。總之,這兩個人實在是能使國家傾覆危亡的謀士啊。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遂使楚。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裏。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裏,裏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麵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靠遊說諸侯來顯揚名聲,他們的策略擅長隨機應變。而蘇秦遭反間計被殺害,天下人都譏笑他,忌諱學習他的謀略。然而世間流傳的蘇秦事跡有很多差異,不同時期有類似他這樣情況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了。蘇秦出身於民間,聯合六國合縱相親,他的智慧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所以我羅列他的事跡,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載,不讓他獨自蒙受不好的名聲啊。
蘇秦這人是周人,曾師從鬼穀先生。鑽研揣摩之術後有所成就,埋頭苦讀《陰符》。主張合縱,離間連橫,曾佩掛六國相印。連周天子都為他清掃道路,家人也都恭敬地伏在地上。蘇代、蘇厲也很賢能啊,能延續家族榮耀,使親族受益。
這就是太史公對蘇秦,張儀的評價,看起來都不很好,對蘇秦持好的觀點,但是說張儀的話就有點中肯了,不知你怎麽看的?
古時文人對蘇秦、張儀的評價褒貶不一,具體如下:
正麵評價
孟子的弟子景春:認為張儀等是大丈夫,他們一生氣,諸侯就會憂懼,而當他們坐在家中,天下便平安無事.
《戰國策》作者:對蘇秦評價很高,稱其在趙國為相時,抑製強秦,使秦國不敢出函穀關,且不費一兵一卒就讓諸侯親如兄弟.
負麵評價
宋黃震:認為前輩所說蘇秦約縱使秦兵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乃遊士誇談,本無其事,其所謂“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一人用而天下從”等語,是臆想之辭,絕非事實.
宋鮑彪:指出蘇秦誌在金玉卿相,其所成就不過是為了向嫂婦誇耀,並非大丈夫所為.
屈原:將張儀視為外交騙子,認為楚懷王不應聽信其邪妄之言.
太史公司馬遷:稱蘇秦、張儀為“權變之士”乃至“傾危之士”,認為他們的行為和策略多有狡詐權謀之處.
古時文人對蘇秦、張儀的評價角度多樣,具體如下:
從才能與智慧角度
肯定其才學智慧:《戰國策》評價蘇秦在趙國為相時,抑製強秦,使秦國不敢出函穀關,且未費一兵一卒就讓諸侯親如兄弟,肯定了他的智慧和對當時局勢的影響力.
認可其謀略權變: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們為“權變之士”,肯定了二人的謀略和權變之術,能根據不同形勢和對象,靈活運用策略達到目的.
從道德與品行角度
批判其功利性: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行正道,而蘇秦、張儀以合縱連橫之術遊說各國謀取富貴,不符合其道德標準,認為他們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指責其詭詐性:揚雄在《法言》中稱蘇秦、張儀的縱橫之術為“騙人之術”,認為他們雖有口才和智謀,但缺乏誠信和道德操守,其行為和手段為聖人所厭惡.
從曆史影響角度
肯定其推動作用:有觀點認為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和曆史發展,客觀上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其策略智慧也為後世提供了借鑒.
認為其作用有限:也有文人認為,蘇秦、張儀的縱橫理論雖在短期內造成了各國的紛爭與聯合,但從長遠看,其合縱連橫的聯盟並不穩固,難以持久地改變曆史走向,作用有限.
合縱
含義:合縱即燕、齊、趙、魏、韓、楚六國聯合起來,形成從北到南的縱向聯盟,共同對抗西方的強秦.
實施者及過程:蘇秦是合縱的主要推動者。他先後遊說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指出六國合縱的必要性和秦國的威脅,最終促成六國訂立合縱盟約,蘇秦擔任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目的及影響:目的在於聯合弱國抵抗強國,防止秦國兼並。合縱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秦國的擴張,維持了六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使秦國在十五年內不敢輕易出兵函穀關.
連橫
含義:連橫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後來主要指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
實施者及過程: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他遊說各國,通過分析各國形勢和利弊,勸說其依附秦國。如張儀遊說魏哀王時,指出魏國地勢平坦、地緣劣勢明顯,合縱抗秦收效甚微,而秦國強大難以抗衡,從而使魏哀王傾向於連橫之策.
目的及影響: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孤立各國以便秦國各個擊破,最終實現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標。秦國通過連橫策略,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六國聯盟,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季子周人,師事鬼穀。揣摩既就,陰符伏讀。合從離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賢哉代、厲,繼榮黨族。
靳尚對鄭袖說:“你也知道自己會被大王嫌棄吧?”鄭袖問:“為什麽呢?”靳尚說:“秦王非常寵愛張儀,不想讓他身陷楚國,現在準備用上庸之地的六個縣賄賂楚國,用美人來向楚國求婚,還要派宮中善於唱歌的女子作為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尊崇秦國,秦國來的女子必然會尊貴起來,而夫人您就會被排斥了呀。不如您去替張儀說情,把他放出來。”
於是鄭袖日夜向楚懷王進言說:“做臣子的都是各為其主效力呀。現在秦國的土地還沒到手,秦國就派張儀來了,這是很尊重大王您呢。大王您還沒以禮相待就把張儀殺了,秦國必然會大怒,然後來攻打楚國。我請求和兒子一起遷居到江南去,免得被秦國殘害啊。”楚懷王聽後後悔了,就赦免了張儀,還像從前一樣優厚地對待他。
張儀被釋放出來後,還沒離開楚國,聽說蘇秦死了,就遊說楚王說:“秦國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軍隊的實力能與四個國家相抗衡,四周有險要的地勢,又有黃河環繞,四麵都有要塞作為堅固的防線。勇猛的戰士有一百多萬,戰車一千輛,戰馬一萬匹,儲存的糧食堆積如山。秦國的法令嚴明,士兵們願意赴難,樂於效死,君主英明而且嚴厲,將領聰慧而且勇武,即便不出動軍隊,隻要占據常山的險要地勢,就一定能折斷天下的脊梁,天下各國中,誰要是最後臣服,誰就會最先滅亡。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和驅趕羊群去攻擊猛虎沒什麽不同,老虎和羊誰強誰弱是很明顯的了。現在大王您不和猛虎結交,卻和羊群聯合,我私下認為大王您的計策錯了。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國相互爭鬥,這種形勢是勢不兩立的。大王您不和秦國結交,秦國出兵占據宜陽,韓國的上黨地區就無法和外界相通。秦國再出兵河東,奪取成皋,韓國必然會向秦國稱臣,魏國也會跟著服從秦國。秦國攻打楚國的西邊,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的北邊,楚國的江山社稷怎能不危險呢。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聚集一群弱小的國家去攻打最強大的國家,不估量敵人的實力就輕易作戰,國家貧窮卻頻繁地發動戰爭,這是走向危亡的做法啊。我聽說,兵力不如對方就不要向對方挑戰,糧食不如對方就不要和對方持久作戰。那些主張合縱的人,修飾言辭,抬高君主的氣節,隻說有利的一麵,不說有害的一麵,一旦遭遇秦國的禍患,就來不及挽救了。
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這件事。秦國西邊有巴、蜀,大船運載著糧食,從汶山出發,順江而下,到楚國三千多裏。大船運載士兵,一艘船能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順流而下,一天能行三百多裏,路程雖長,卻不耗費牛馬之力,用不了十天就能抵達扞關。扞關一旦受到驚擾,那麽從楚國邊境以東就都得守城戒備了,黔中、巫郡也就不再歸大王您所有了。秦國出動軍隊從武關出發,向南攻打楚國,楚國北方的交通就會被阻斷。秦國攻打楚國,楚國的危難在三個月之內就會降臨,而楚國等待諸侯救援,卻要在半年之後,這時間根本來不及呀。那些弱小國家的救援,讓大王您忘記了強大秦國帶來的禍患,這就是我為大王您擔憂的原因啊。”
太史公說:三晉這個地方有很多善於隨機應變的謀士,那些主張合縱、連橫而使秦國強大起來的,大多都是三晉之人。張儀的所作所為比蘇秦更過分,然而世人厭惡蘇秦,是因為蘇秦先死了,張儀就大力宣揚暴露蘇秦的短處來輔助自己的主張,成就他的連橫策略。總之,這兩個人實在是能使國家傾覆危亡的謀士啊。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遂使楚。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裏。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裏,裏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麵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靠遊說諸侯來顯揚名聲,他們的策略擅長隨機應變。而蘇秦遭反間計被殺害,天下人都譏笑他,忌諱學習他的謀略。然而世間流傳的蘇秦事跡有很多差異,不同時期有類似他這樣情況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了。蘇秦出身於民間,聯合六國合縱相親,他的智慧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所以我羅列他的事跡,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載,不讓他獨自蒙受不好的名聲啊。
蘇秦這人是周人,曾師從鬼穀先生。鑽研揣摩之術後有所成就,埋頭苦讀《陰符》。主張合縱,離間連橫,曾佩掛六國相印。連周天子都為他清掃道路,家人也都恭敬地伏在地上。蘇代、蘇厲也很賢能啊,能延續家族榮耀,使親族受益。
這就是太史公對蘇秦,張儀的評價,看起來都不很好,對蘇秦持好的觀點,但是說張儀的話就有點中肯了,不知你怎麽看的?
古時文人對蘇秦、張儀的評價褒貶不一,具體如下:
正麵評價
孟子的弟子景春:認為張儀等是大丈夫,他們一生氣,諸侯就會憂懼,而當他們坐在家中,天下便平安無事.
《戰國策》作者:對蘇秦評價很高,稱其在趙國為相時,抑製強秦,使秦國不敢出函穀關,且不費一兵一卒就讓諸侯親如兄弟.
負麵評價
宋黃震:認為前輩所說蘇秦約縱使秦兵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乃遊士誇談,本無其事,其所謂“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一人用而天下從”等語,是臆想之辭,絕非事實.
宋鮑彪:指出蘇秦誌在金玉卿相,其所成就不過是為了向嫂婦誇耀,並非大丈夫所為.
屈原:將張儀視為外交騙子,認為楚懷王不應聽信其邪妄之言.
太史公司馬遷:稱蘇秦、張儀為“權變之士”乃至“傾危之士”,認為他們的行為和策略多有狡詐權謀之處.
古時文人對蘇秦、張儀的評價角度多樣,具體如下:
從才能與智慧角度
肯定其才學智慧:《戰國策》評價蘇秦在趙國為相時,抑製強秦,使秦國不敢出函穀關,且未費一兵一卒就讓諸侯親如兄弟,肯定了他的智慧和對當時局勢的影響力.
認可其謀略權變: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們為“權變之士”,肯定了二人的謀略和權變之術,能根據不同形勢和對象,靈活運用策略達到目的.
從道德與品行角度
批判其功利性: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行正道,而蘇秦、張儀以合縱連橫之術遊說各國謀取富貴,不符合其道德標準,認為他們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指責其詭詐性:揚雄在《法言》中稱蘇秦、張儀的縱橫之術為“騙人之術”,認為他們雖有口才和智謀,但缺乏誠信和道德操守,其行為和手段為聖人所厭惡.
從曆史影響角度
肯定其推動作用:有觀點認為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和曆史發展,客觀上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其策略智慧也為後世提供了借鑒.
認為其作用有限:也有文人認為,蘇秦、張儀的縱橫理論雖在短期內造成了各國的紛爭與聯合,但從長遠看,其合縱連橫的聯盟並不穩固,難以持久地改變曆史走向,作用有限.
合縱
含義:合縱即燕、齊、趙、魏、韓、楚六國聯合起來,形成從北到南的縱向聯盟,共同對抗西方的強秦.
實施者及過程:蘇秦是合縱的主要推動者。他先後遊說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指出六國合縱的必要性和秦國的威脅,最終促成六國訂立合縱盟約,蘇秦擔任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目的及影響:目的在於聯合弱國抵抗強國,防止秦國兼並。合縱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秦國的擴張,維持了六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使秦國在十五年內不敢輕易出兵函穀關.
連橫
含義:連橫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後來主要指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
實施者及過程: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他遊說各國,通過分析各國形勢和利弊,勸說其依附秦國。如張儀遊說魏哀王時,指出魏國地勢平坦、地緣劣勢明顯,合縱抗秦收效甚微,而秦國強大難以抗衡,從而使魏哀王傾向於連橫之策.
目的及影響: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孤立各國以便秦國各個擊破,最終實現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標。秦國通過連橫策略,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六國聯盟,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季子周人,師事鬼穀。揣摩既就,陰符伏讀。合從離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賢哉代、厲,繼榮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