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伯夷列傳》全文 :


    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迴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誌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譯文:


    世上記載各種史事的書籍極為廣博,但還要從“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裏去考察核實。《詩》《書》雖有缺失,不過虞、夏時期的文字記載還是能夠知曉的。堯將要退位的時候,把天下讓給虞舜,舜和禹在交接的時候,四方諸侯之長以及州牧們都來推薦,於是讓他們先處在職位上進行試用,主持政務幾十年,功績已經顯現出來了,然後才把政權交給他們。這表明天下是極其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極為重要的統緒,傳承天下是如此的慎重和艱難啊。


    可是有的說法卻說:“堯曾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還認為這是恥辱,逃走隱居起來了。到了夏朝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這樣的人。”這又該怎麽解釋呢?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據說有許由的墳墓呢。孔子依次論列古代的仁人、聖人、賢人,像吳太伯、伯夷這些人都講述得很詳細了。我所聽到的許由、務光,他們的義行是很高尚的,可是在孔子的著述裏有關他們的文辭卻一點也看不到,這是為什麽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又說:“他們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麽怨恨呢?”我對伯夷的心意深感悲痛,看到他們遺留下來的詩篇覺得很詫異。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去世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了。國人隻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說:“何不去歸附他呢!”等他們到了那裏,西伯昌已經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昌的木製靈牌,尊稱他為文王,向東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繩勸阻說:“父親死了還沒安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卻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人想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攙扶著他們離去。武王平定了殷商的亂事之後,天下都歸附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堅守節義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靠采摘薇菜來充饑。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裏的薇菜。用殘暴取代殘暴啊,竟不知道這是錯誤。神農、虞、夏的時代轉眼就消逝了啊,我們將要歸向何處?哎呀,隻有死路一條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呀!”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由此看來,他們是有怨恨呢,還是沒有怨恨呢?


    有人說:“上天對人沒有偏私,總是幫助好人。”像伯夷、叔齊,可以說是好人了吧?他們積累仁德、品行高潔,卻落得餓死的下場。再說孔子的七十個得意弟子裏,孔子唯獨稱讚顏淵是最好學的。然而顏淵常常窮困,連糟糠這樣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飽,最終早早地去世了。上天對好人的報答,又怎麽樣呢?盜蹠成天殺害無辜的人,把人肝挖出來吃,殘暴兇狠、任意妄為,聚集黨徒幾千人,橫行天下,竟然得以長壽而終,這是遵循了什麽道德呢?這是特別重大而且明顯的事例啊。如果說到近世,那些行為不遵循法度,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一輩子安逸享樂,財富豐厚,子孫好幾代都不斷絕。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到適宜的時候才肯說話,走路從來不抄小道,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卻遭遇災禍的,數也數不清。我對此深感疑惑,倘若說有所謂的天道,這到底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孔子說:“主張不同,就不必在一起商議謀劃了。”這也就是各自按照自己的誌向行事罷了。所以孔子又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零的。”整個世道都混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會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而把富貴看得太輕了嗎?“君子所擔憂的是死後名聲不能被人稱頌啊。”賈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死,有抱負的人為名獻身,熱衷權勢的人因爭權而喪生,普通百姓則隻看重生存。”同樣明亮的東西就會相互映照,同樣種類的事物就會相互映求。“雲跟隨著龍,風跟隨著虎,聖人出現,萬物也就都能看得清楚了。”伯夷、叔齊雖然很賢能,但也是得到孔子的稱讚之後名聲才更加顯著;顏淵雖然非常好學,也是因為依附於孔子之後德行才更加彰顯。山林隱居之士,他們的出仕和退隱是根據時勢變化的,像這類人如果名聲被埋沒而不能被人稱頌,那真是可悲呀。民間那些想要修養品行、建立名聲的人,如果不依附德高望重的人,又怎麽能讓自己的名聲流傳到後世呢!


    對於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的結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肯定的角度


    道德高尚的堅守者:他們是堅守道義的典範。在武王伐紂後,他們秉持著對商朝的忠誠,堅守“仁”“孝”的觀念,堅決不食周粟,體現了極高的道德氣節。這種對原則的執著,在亂世中顯得尤為珍貴,為後世樹立了道德標杆,是儒家倡導的“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生動詮釋。


    理想主義的殉道者:他們代表了一種純粹的理想主義精神。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對舊秩序的維護,拒絕妥協於新興政權,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理念,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這種精神令人敬畏,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激勵著後人在麵對各種誘惑和壓力時,也要堅守自己內心的信念。


    另一種思考角度


    不識時務的愚者:從實用主義或者順應曆史潮流的角度看,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武王伐紂是順應民心的正義之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伯夷、叔齊沒有認清這種曆史大勢,他們頑固地堅守已經腐朽的舊觀念,某種程度上顯得有些迂腐,他們的死似乎也成了一種無謂的犧牲。


    命運悲劇的承受者:他們的結局也可以看作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在新舊交替的動蕩時期,他們作為舊秩序的維護者,無法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他們的價值觀與現實產生了巨大的衝突,最終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這凸顯了個體在曆史變遷中的渺小和無奈。


    還有論語中描寫伯夷叔齊的文字,請看


    《論語》中描寫伯夷叔齊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幾處:


    《公冶長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意思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就很少.


    《述而篇》:冉有問子貢:“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通過詢問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引出孔子對二人“求仁得仁”的肯定,表明他們的行為是出於對“仁”的追求,所以即使餓死也無怨懟.


    《微子篇》: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這句話讚揚了伯夷、叔齊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氣節.


    《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通過將齊景公與伯夷、叔齊對比,說明伯夷、叔齊雖然餓死,但他們的品德高尚,至今仍被百姓稱讚.


    好了,我們就直接開啟新的係列,因為前麵講的基本都差不多了,每天一個史記原文幫助你記憶喲,記不下來,沒事兒別記了。哦,你說為什麽不講正文?等我哪天心情好我就開始正文吧,畢竟我講歸講,按照正文發展,當時還沒有到元朝,所以我就沒有講元朝之後的我也需要拓寬一下了,元朝之前的基本就差不多了,元明清三個時代準備開講啊,不對,哪天心情好就開講吧。


    講史期我們先從列傳開始,本紀已往後稍稍吧。太史公自傳一定最後一個說,放心,我絕對會最後一個,再說他是太史公自傳的。


    提問“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誰說的?


    當然是我們親愛的迅哥,魯迅先生了。廢話不多說,拜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