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存在於951年2月13日至960年2月3日。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建立與滅亡
後周由郭威建立,郭威本是後漢開國元勳,因後漢隱帝猜忌起兵反叛,於951年正月滅後漢開國,定都開封府.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柴榮病逝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登基.
960年正月,禁軍將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周滅亡,
政治改革
官僚製度:沿襲五代,有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省等,還繼承了樞密院製度,重視整頓吏治,嚴懲腐敗官僚。
法律製度:周太祖廣順元年六月,後周敕侍禦史盧億等修訂法律,規範社會秩序。
經濟發展
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均定田租,耕地麵積增加,糧食產量顯著提升,
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減少水患,促進農業發展。
降低商業稅收,商業活動日益活躍,商業稅收增長。
軍事改革
郭威致力於鎮壓藩鎮叛亂,加強對節度使的控製。
柴榮整頓禁軍,淘汰老弱,選拔精銳,提升軍隊戰鬥力,還擴充了軍隊規模.
文化教育鼓勵科舉取士,進士錄取人數較五代前期增加,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
柴榮下令搜集和整理典籍,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
曆史意義
後周兩任帝王統治清明有為,使黃河流域經濟得以恢複,國力逐漸強盛,為北宋的建立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別名郭雀兒,邢州堯山人,是五代後周開國皇帝,史稱“後周太祖”。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郭威父母早亡,18歲被潞州留侯李繼韜征為兵卒,曾因殺屠戶被通緝,後得李繼韜庇護。李繼韜死後,其部下歸為從馬直,郭威因有學識、略知兵法升為軍隸,後又成為侍衛軍吏.
效力後唐後晉:後唐明宗天成初年,郭威跟隨時任李嗣源副侍衛的石敬瑭率先攻上城牆,被其招致手下。石敬瑭建立後晉後,郭威跟隨時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劉知遠鎮守藩鎮,並受到重用.
建立後漢:後晉開運末年,契丹進犯後晉,郭威與蘇逢吉等扶立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郭威因輔佐有功升任臨時樞密副使、檢校司徒等職。
反漢建周: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功臣,欲殺害郭威等人,郭威被迫起兵。劉承佑被殺後,郭威在眾臣支持下登基稱帝,建國號周,史稱“後周”。
治國舉措
政治改革:整頓朝綱,重修律例,任用賢臣,還將唐朝“移易節帥”製度延續,避免將領割據。
經濟改革:為百姓減稅紓困,停罷營田、招撫流民,革除鹽稅等弊端,減輕百姓負擔,促進經濟發展。
軍事改革:抗擊契丹,開拓疆土,同時整頓禁軍,提升軍隊戰鬥力。
曆史評價
《舊五代史》作者稱道郭威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司馬光評價其“平生好儉素”。陶懋炳稱讚他堪稱五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後周的改革創於太祖而成於世宗,為北宋開國奠定基礎。
人物性格
郭威為人機智果斷,從他被劉承佑猜忌時果斷起兵反抗就可看出。同時,他還十分節儉樸素,司馬光曾評價其“平生好儉素”,他上位第一天就當眾銷毀從後漢宮中搜出來的金銀寶器,告示天下以民為本.
情感生活
郭威的情感生活較為豐富,他的妻子柴氏本是後唐莊宗的嬪妃,後在旅舍與郭威成婚,柴氏慧眼識英雄,對郭威的人生有著重要影響。此外,他還有淑妃楊氏、貴妃張氏和德妃董氏,這三位妃子均為二婚,她們在郭威的生活中也各自有著不同的故事.
曆史影響
郭威建立後周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為後周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政治上整頓朝綱、重修律例、任用賢臣;經濟上減稅紓困、停罷營田、招撫流民;軍事上抗擊契丹、開拓疆土等,這些舉措不僅使後周逐漸走向強盛,也為北宋的開國奠定了基礎。
柴榮(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的政治家,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959年在位。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柴榮出生於邢州,少年時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改姓郭。當時郭威生活困難,柴榮便做茶貨生意接濟家用。成年後,柴榮性格沉穩寡言,善於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跟隨郭威從軍入仕.
效力後漢:後晉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因擁戴有功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則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後漢乾佑二年,郭威出任鄴城留守,柴榮改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
繼承帝位:後漢乾佑四年,郭威自立稱帝,建立後周,柴榮出任澶州節度使等職,治理澶州頗有政績。廣順三年,改任開封府尹,兼功德使,受封晉王。郭威去世後,柴榮繼位.
在位舉措
政治方麵:柴榮注重廣開言路,鼓勵百官直言進諫,並將其作為考核官員的依據之一。他用人不拘一格,重視基層官員隊伍建設,詔令百官推薦令錄人選。同時,他講究信義,以此衡量群臣。此外,他還注重整頓吏治,從嚴治罪,並對刑律進行修訂,於顯德五年頒行《大周刑統》。
軍事方麵:高平之戰後,柴榮以“強軍”思想開展軍事改革,培養精銳軍隊。他還任用趙匡胤整頓軍隊,使後周軍隊能征善戰,之後多次親征,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三征南唐,得十四州、六十縣;北伐遼國,收取三關三州等.
經濟方麵:柴榮治理黃河、汴河等,疏浚漕運水路,興修水利。顯德二年,下詔校定曆法、撰成《欽天曆》。他還改造東京開封、修建外城,整頓佛教、規範寺院及僧尼,下詔禁天下銅器、立監鑄錢等。
曆史評價
柴榮被史家評論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他在位期間的改革及統一戰爭,為後來趙匡胤建立北宋並結束割據、開創統一局麵奠定了戰略基礎。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外部局勢嚴峻: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後周麵臨著來自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國以及北方契丹的軍事威脅,急需提升軍隊戰鬥力以應對外部壓力,保障國家安全 。
內部問題突出:自唐末藩鎮之亂以來,軍事製度混亂,兵驕將悍,“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局麵嚴重影響了軍隊的紀律和作戰效能,也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定 。
軍隊素質堪憂:當時的軍隊存在諸多問題,如士兵老弱病殘混雜,缺乏嚴格訓練,戰鬥力低下,無法滿足柴榮統一全國、抗擊外敵的戰略需求 。
郭威改革奠基:郭威在位期間已在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了局部改革,國力有所增強,這為柴榮進一步改革軍事製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政治條件,使得柴榮能夠更加順利地推進軍事改革.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對後周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增強軍事力量
提升軍隊戰鬥力:柴榮裁汰老弱,選拔精壯,招募天下壯士,使得軍隊兵員素質大幅提高。同時,加強軍隊訓練與管理,讓士兵軍事技能與戰鬥素養顯著提升,如在高平之戰後,後周軍隊戰鬥力明顯增強,成為當時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建立精銳禁軍:重新調整禁軍編製,嚴格篩選人員,將精銳者升為親兵,打造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中央禁軍,成為後周軍事力量的核心,在南征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中央集權
削弱武將勢力:通過處決臨陣潰逃的將領等方式,嚴厲整肅軍紀,有效震懾了驕兵悍將,改變了五代以來武將跋扈的局麵,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製,使中央權威得到提升,政權更加穩固。
強化軍事管理:改革使軍事決策與指揮權集中於中央,軍隊的調動、部署等都由中央統一掌控,避免了地方武將擁兵自重,防止藩鎮割據局麵再現,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拓展領土疆域
穩定周邊局勢:軍事改革後,後周軍隊有能力抵禦北漢、遼等政權的入侵,穩定了北方邊境。還在胡盧河沿線築造堡壘建立防線,阻止遼軍南侵,為國內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推動統一進程:柴榮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先後收複秦、鳳、成、階四州,取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還收複了瀛、莫、易三州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為全國的基本統一打下了基礎。
促進經濟發展
減少軍事開支:裁汰老弱等措施,優化了軍隊結構,在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同時,減少了冗兵現象,降低了軍事開支,使國家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
保障經濟發展環境:軍事力量的增強及周邊局勢的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的恢複與發展,推動了後周經濟的繁榮。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整肅軍紀:顯德元年,柴榮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70餘人,嚴厲整肅了軍紀,改變了武將的跋扈作風.
精簡兵源:柴榮提出“凡兵務精不務多”的原則,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去除軍隊中的冗員, 既提高了軍隊的整體素質,又減少了冗食之費,使軍隊更加精悍.
加強禁軍建設:整頓侍衛司,補充強健之士,擴建“殿前諸班”,並將精銳者升為上軍或親兵,打造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中央禁軍,作為後周軍事力量的核心,增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製.
注重軍事訓練:柴榮重視軍隊的訓練與管理,通過嚴格的訓練,提高士兵的軍事技能與戰鬥素養,使後周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
柴榮時期主要有以下幾場戰爭:
高平之戰:
背景:柴榮剛登基,北漢皇帝劉崇聯合契丹,趁後周政權不穩之際,企圖一舉滅周。
過程:柴榮禦駕親征,在高平與北漢、契丹聯軍相遇。初戰中,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但柴榮親率部隊奮勇殺敵,趙匡胤、張永德等將領也奮起作戰,最終北漢大將張元徽戰死,北漢軍隊潰敗,被殲兩萬餘人.
影響:此役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關鍵之戰,柴榮展現出卓越的軍事素養,樹立了在後周的威信,鞏固了統治地位,也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還促使柴榮著手整頓軍紀,提升軍隊戰鬥力.
後周攻北漢晉陽之戰
背景:高平之戰後,北漢主劉崇雖元氣大傷,但仍加緊禦周準備,柴榮執意乘勝耀兵晉陽,懾服北漢.
過程:柴榮部署北伐,兵分多路進入北漢境,諸路進展順利,百姓紛紛相迎。但後周軍軍紀鬆懈,引起北漢民不滿。數十萬後周軍合圍晉陽後,因芻糧不足,將領力諫班師,但柴榮拒納,親赴晉陽,並調周邊州民運糧支前。後北漢憲、沁、嵐刺史舉城降,忻州監軍舉城降,王彥超等攻克石州。然而,柴榮親督攻城不克,又聞遼援軍至,遣符彥卿等阻擊,史彥超追擊遭伏擊陣亡,加之士卒疲病,柴榮最終下令班師.
後周攻後蜀之戰
背景:高平之戰後柴榮有了統一中國的想法,而秦州等地本為中原王朝故土,後被後蜀趁亂占據,且有秦州百姓請求柴榮西征恢複舊土。
過程:柴榮派向訓、王景等出征。後蜀趙季禮臨陣脫逃,後蜀軍隊曾於威武城東擊敗後周軍隊,但隨後王景擊潰後蜀軍隊,俘獲多人,蜀將李廷圭退保青泥嶺,後蜀雄武節度使韓繼勳放棄秦州,後周軍又攻陷成州和階州,最終攻克鳳州.
影響:後周獲得勝利,擴大了領土,增強了國力,也進一步推動了柴榮統一中國的進程.
後周攻南唐之戰
背景:柴榮為了爭取南唐江北之地,以實現統一大業.
過程:柴榮三次親征南唐。第一次親征,趙匡胤立下戰功,攻下泗州等地,濠州團練使郭廷謂舉城歸降 。第二次親征,柴榮命李穀等進攻壽州,久攻不下,後柴榮親自督戰,雖未攻克,但重創南唐援軍。第三次親征,柴榮又奪取了南唐濠州、泗州、揚州、海州、泰州五州,兵鋒直指楚州,楚州防禦使張彥卿與都監鄭昭業戰死,楚州失守.
影響:後周通過戰爭獲得了南唐的大片土地,增強了自身實力,使南唐國力大損,進一步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建立與滅亡
後周由郭威建立,郭威本是後漢開國元勳,因後漢隱帝猜忌起兵反叛,於951年正月滅後漢開國,定都開封府.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柴榮病逝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登基.
960年正月,禁軍將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周滅亡,
政治改革
官僚製度:沿襲五代,有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省等,還繼承了樞密院製度,重視整頓吏治,嚴懲腐敗官僚。
法律製度:周太祖廣順元年六月,後周敕侍禦史盧億等修訂法律,規範社會秩序。
經濟發展
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均定田租,耕地麵積增加,糧食產量顯著提升,
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減少水患,促進農業發展。
降低商業稅收,商業活動日益活躍,商業稅收增長。
軍事改革
郭威致力於鎮壓藩鎮叛亂,加強對節度使的控製。
柴榮整頓禁軍,淘汰老弱,選拔精銳,提升軍隊戰鬥力,還擴充了軍隊規模.
文化教育鼓勵科舉取士,進士錄取人數較五代前期增加,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
柴榮下令搜集和整理典籍,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
曆史意義
後周兩任帝王統治清明有為,使黃河流域經濟得以恢複,國力逐漸強盛,為北宋的建立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別名郭雀兒,邢州堯山人,是五代後周開國皇帝,史稱“後周太祖”。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郭威父母早亡,18歲被潞州留侯李繼韜征為兵卒,曾因殺屠戶被通緝,後得李繼韜庇護。李繼韜死後,其部下歸為從馬直,郭威因有學識、略知兵法升為軍隸,後又成為侍衛軍吏.
效力後唐後晉:後唐明宗天成初年,郭威跟隨時任李嗣源副侍衛的石敬瑭率先攻上城牆,被其招致手下。石敬瑭建立後晉後,郭威跟隨時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劉知遠鎮守藩鎮,並受到重用.
建立後漢:後晉開運末年,契丹進犯後晉,郭威與蘇逢吉等扶立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郭威因輔佐有功升任臨時樞密副使、檢校司徒等職。
反漢建周: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功臣,欲殺害郭威等人,郭威被迫起兵。劉承佑被殺後,郭威在眾臣支持下登基稱帝,建國號周,史稱“後周”。
治國舉措
政治改革:整頓朝綱,重修律例,任用賢臣,還將唐朝“移易節帥”製度延續,避免將領割據。
經濟改革:為百姓減稅紓困,停罷營田、招撫流民,革除鹽稅等弊端,減輕百姓負擔,促進經濟發展。
軍事改革:抗擊契丹,開拓疆土,同時整頓禁軍,提升軍隊戰鬥力。
曆史評價
《舊五代史》作者稱道郭威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司馬光評價其“平生好儉素”。陶懋炳稱讚他堪稱五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後周的改革創於太祖而成於世宗,為北宋開國奠定基礎。
人物性格
郭威為人機智果斷,從他被劉承佑猜忌時果斷起兵反抗就可看出。同時,他還十分節儉樸素,司馬光曾評價其“平生好儉素”,他上位第一天就當眾銷毀從後漢宮中搜出來的金銀寶器,告示天下以民為本.
情感生活
郭威的情感生活較為豐富,他的妻子柴氏本是後唐莊宗的嬪妃,後在旅舍與郭威成婚,柴氏慧眼識英雄,對郭威的人生有著重要影響。此外,他還有淑妃楊氏、貴妃張氏和德妃董氏,這三位妃子均為二婚,她們在郭威的生活中也各自有著不同的故事.
曆史影響
郭威建立後周後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為後周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政治上整頓朝綱、重修律例、任用賢臣;經濟上減稅紓困、停罷營田、招撫流民;軍事上抗擊契丹、開拓疆土等,這些舉措不僅使後周逐漸走向強盛,也為北宋的開國奠定了基礎。
柴榮(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的政治家,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959年在位。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柴榮出生於邢州,少年時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改姓郭。當時郭威生活困難,柴榮便做茶貨生意接濟家用。成年後,柴榮性格沉穩寡言,善於騎射,略通書史及黃老之術,跟隨郭威從軍入仕.
效力後漢:後晉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因擁戴有功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則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後漢乾佑二年,郭威出任鄴城留守,柴榮改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
繼承帝位:後漢乾佑四年,郭威自立稱帝,建立後周,柴榮出任澶州節度使等職,治理澶州頗有政績。廣順三年,改任開封府尹,兼功德使,受封晉王。郭威去世後,柴榮繼位.
在位舉措
政治方麵:柴榮注重廣開言路,鼓勵百官直言進諫,並將其作為考核官員的依據之一。他用人不拘一格,重視基層官員隊伍建設,詔令百官推薦令錄人選。同時,他講究信義,以此衡量群臣。此外,他還注重整頓吏治,從嚴治罪,並對刑律進行修訂,於顯德五年頒行《大周刑統》。
軍事方麵:高平之戰後,柴榮以“強軍”思想開展軍事改革,培養精銳軍隊。他還任用趙匡胤整頓軍隊,使後周軍隊能征善戰,之後多次親征,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三征南唐,得十四州、六十縣;北伐遼國,收取三關三州等.
經濟方麵:柴榮治理黃河、汴河等,疏浚漕運水路,興修水利。顯德二年,下詔校定曆法、撰成《欽天曆》。他還改造東京開封、修建外城,整頓佛教、規範寺院及僧尼,下詔禁天下銅器、立監鑄錢等。
曆史評價
柴榮被史家評論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他在位期間的改革及統一戰爭,為後來趙匡胤建立北宋並結束割據、開創統一局麵奠定了戰略基礎。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外部局勢嚴峻: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後周麵臨著來自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國以及北方契丹的軍事威脅,急需提升軍隊戰鬥力以應對外部壓力,保障國家安全 。
內部問題突出:自唐末藩鎮之亂以來,軍事製度混亂,兵驕將悍,“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局麵嚴重影響了軍隊的紀律和作戰效能,也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定 。
軍隊素質堪憂:當時的軍隊存在諸多問題,如士兵老弱病殘混雜,缺乏嚴格訓練,戰鬥力低下,無法滿足柴榮統一全國、抗擊外敵的戰略需求 。
郭威改革奠基:郭威在位期間已在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了局部改革,國力有所增強,這為柴榮進一步改革軍事製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政治條件,使得柴榮能夠更加順利地推進軍事改革.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對後周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增強軍事力量
提升軍隊戰鬥力:柴榮裁汰老弱,選拔精壯,招募天下壯士,使得軍隊兵員素質大幅提高。同時,加強軍隊訓練與管理,讓士兵軍事技能與戰鬥素養顯著提升,如在高平之戰後,後周軍隊戰鬥力明顯增強,成為當時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建立精銳禁軍:重新調整禁軍編製,嚴格篩選人員,將精銳者升為親兵,打造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中央禁軍,成為後周軍事力量的核心,在南征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中央集權
削弱武將勢力:通過處決臨陣潰逃的將領等方式,嚴厲整肅軍紀,有效震懾了驕兵悍將,改變了五代以來武將跋扈的局麵,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製,使中央權威得到提升,政權更加穩固。
強化軍事管理:改革使軍事決策與指揮權集中於中央,軍隊的調動、部署等都由中央統一掌控,避免了地方武將擁兵自重,防止藩鎮割據局麵再現,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拓展領土疆域
穩定周邊局勢:軍事改革後,後周軍隊有能力抵禦北漢、遼等政權的入侵,穩定了北方邊境。還在胡盧河沿線築造堡壘建立防線,阻止遼軍南侵,為國內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推動統一進程:柴榮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先後收複秦、鳳、成、階四州,取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還收複了瀛、莫、易三州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為全國的基本統一打下了基礎。
促進經濟發展
減少軍事開支:裁汰老弱等措施,優化了軍隊結構,在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同時,減少了冗兵現象,降低了軍事開支,使國家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
保障經濟發展環境:軍事力量的增強及周邊局勢的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的恢複與發展,推動了後周經濟的繁榮。
柴榮改革軍事製度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整肅軍紀:顯德元年,柴榮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70餘人,嚴厲整肅了軍紀,改變了武將的跋扈作風.
精簡兵源:柴榮提出“凡兵務精不務多”的原則,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去除軍隊中的冗員, 既提高了軍隊的整體素質,又減少了冗食之費,使軍隊更加精悍.
加強禁軍建設:整頓侍衛司,補充強健之士,擴建“殿前諸班”,並將精銳者升為上軍或親兵,打造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中央禁軍,作為後周軍事力量的核心,增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製.
注重軍事訓練:柴榮重視軍隊的訓練與管理,通過嚴格的訓練,提高士兵的軍事技能與戰鬥素養,使後周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
柴榮時期主要有以下幾場戰爭:
高平之戰:
背景:柴榮剛登基,北漢皇帝劉崇聯合契丹,趁後周政權不穩之際,企圖一舉滅周。
過程:柴榮禦駕親征,在高平與北漢、契丹聯軍相遇。初戰中,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但柴榮親率部隊奮勇殺敵,趙匡胤、張永德等將領也奮起作戰,最終北漢大將張元徽戰死,北漢軍隊潰敗,被殲兩萬餘人.
影響:此役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關鍵之戰,柴榮展現出卓越的軍事素養,樹立了在後周的威信,鞏固了統治地位,也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還促使柴榮著手整頓軍紀,提升軍隊戰鬥力.
後周攻北漢晉陽之戰
背景:高平之戰後,北漢主劉崇雖元氣大傷,但仍加緊禦周準備,柴榮執意乘勝耀兵晉陽,懾服北漢.
過程:柴榮部署北伐,兵分多路進入北漢境,諸路進展順利,百姓紛紛相迎。但後周軍軍紀鬆懈,引起北漢民不滿。數十萬後周軍合圍晉陽後,因芻糧不足,將領力諫班師,但柴榮拒納,親赴晉陽,並調周邊州民運糧支前。後北漢憲、沁、嵐刺史舉城降,忻州監軍舉城降,王彥超等攻克石州。然而,柴榮親督攻城不克,又聞遼援軍至,遣符彥卿等阻擊,史彥超追擊遭伏擊陣亡,加之士卒疲病,柴榮最終下令班師.
後周攻後蜀之戰
背景:高平之戰後柴榮有了統一中國的想法,而秦州等地本為中原王朝故土,後被後蜀趁亂占據,且有秦州百姓請求柴榮西征恢複舊土。
過程:柴榮派向訓、王景等出征。後蜀趙季禮臨陣脫逃,後蜀軍隊曾於威武城東擊敗後周軍隊,但隨後王景擊潰後蜀軍隊,俘獲多人,蜀將李廷圭退保青泥嶺,後蜀雄武節度使韓繼勳放棄秦州,後周軍又攻陷成州和階州,最終攻克鳳州.
影響:後周獲得勝利,擴大了領土,增強了國力,也進一步推動了柴榮統一中國的進程.
後周攻南唐之戰
背景:柴榮為了爭取南唐江北之地,以實現統一大業.
過程:柴榮三次親征南唐。第一次親征,趙匡胤立下戰功,攻下泗州等地,濠州團練使郭廷謂舉城歸降 。第二次親征,柴榮命李穀等進攻壽州,久攻不下,後柴榮親自督戰,雖未攻克,但重創南唐援軍。第三次親征,柴榮又奪取了南唐濠州、泗州、揚州、海州、泰州五州,兵鋒直指楚州,楚州防禦使張彥卿與都監鄭昭業戰死,楚州失守.
影響:後周通過戰爭獲得了南唐的大片土地,增強了自身實力,使南唐國力大損,進一步加快了統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