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四個政權,存在於947年至950年,曆時四年。以下是其具體介紹:
建立
後晉滅亡後中原大亂,時任後晉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趁機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汴州建都,建元乾佑,定 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政治
重武輕文:高層掌權者重武輕文思想嚴重,武將掌權,致使文武鬥爭激烈,如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他們輕視文臣,甚至曾想殺掉宰相蘇逢吉。
內部鬥爭:劉知遠去世後,其次子劉承佑繼位,因其年幼,朝政被劉知遠時期的重臣把持,君臣之爭激烈,劉承佑最終誅殺楊邠、史弘肇等,但隨後郭威起兵反叛,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
經濟
後漢統治者沒有施行有效措施恢複生產,而是加重賦稅,盤剝百姓,如三司使王章大幅提高“鼠雀耗”“短陌錢”等稅收,還規定私販鹽、礬、酒曲者處死,導致百姓生活困苦。
軍事
乾佑元年三月,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等三藩鎮先後舉兵造反,劉承佑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未平息,後郭威前去攻打,於乾佑二年夏平定叛亂。
司法
後漢統治者用嚴刑酷法管理百姓,如蘇逢吉製定“賊盜法”,規定殺掉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 ,後因被指責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青州節度使劉銖行刑時,采用雙杖擊打犯人,且按犯人年齡決定刑罰輕重。
外交
對契丹:後晉剛滅亡時,劉知遠曾遣使去契丹交好,建國後則以抗擊為主,借此獲得晉朝舊臣的支持,並多次反擊契丹在邊境或其他地區引起的動亂。
對其他國家:後漢在其他國家麵前保持正統地位,對吳越等國加以封號並認同其地位,但抑製其勢力發展;與南唐交往較少,曾因南唐要求後漢赦免叛將李守貞而斷交。
劉知遠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的開國皇帝,895年出生於太原府,948年去世,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早年經曆:劉知遠自幼體弱多病、沉默寡言。他曾是李嗣源手下的偏將,後成為石敬瑭的押衙。在與後梁軍隊交戰時,劉知遠曾救石敬瑭一命,二人關係更為緊密。
助石敬瑭建後晉:石敬瑭欲反後唐時,劉知遠支持並出謀劃策。石敬瑭向契丹稱臣稱子借兵,劉知遠雖不同意稱契丹為父,但仍助其建立後晉,憑功曆任檢校司空、河東節度使等職。
建立後漢:契丹滅後晉後,劉知遠先向契丹奉表投降,後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待契丹北撤,他進入汴州建都,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之後,他親率大軍圍攻杜重威,收複魏州,統一黃河流域。
政治統治:劉知遠統治期間,任用酷吏,如蘇逢吉等,且對藩鎮多采取拉攏政策,造成民不聊生,國家有分裂之勢。
人物評價:北宋史學家薛居正等認為劉知遠嗜殺成性,無君王之德。司馬光也評價他不仁、失信、不用刑懲奸,導致後漢國運不長。
蘇逢吉製定的賊盜法規定,凡盜賊所在本家及鄰保皆要被族誅,後在眾人指責下,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 具體如下:
背景:當時天下盜賊蜂起,後漢朝廷為此擔憂,劉知遠曾下令盜賊不論贓物多少一律處死,在此背景下,蘇逢吉草擬了更為嚴酷的賊盜法。
影響:此賊盜法過於嚴酷,引發了諸多問題。如鄆州捕賊使者張令柔依據該法,處死了平陰縣十七村的數百名百姓,導致大量無辜者被牽連誅殺,使得天下因盜殺人的情況愈發泛濫,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劉承佑是漢高祖劉知遠的幼子,後漢的第二任國君,即漢隱帝,在位僅兩年。以下是其相關介紹:
登基背景
948年,劉知遠臨終時,因擔憂皇太子劉承佑柔弱,便冊封宰相蘇逢吉、樞密使郭威及殿前指揮使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以輔佐劉承佑.
在位舉措
麵臨困境:劉承佑即位後,首輔大臣蘇逢吉被郭威、史弘肇架空,楊邠等武夫入朝為官,劉承佑因此寢食難安,對郭威等人心懷不滿.
引發政變:950年底,遼軍犯境,郭威率軍至河北禦敵,劉承佑與蘇逢吉趁機誘殺史弘肇、楊邠,並誅殺郭威家眷,郭威得知後,在將士的擁戴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直搗開封.
結局
951年1月,郭威攻陷開封,劉承佑死於非命,後漢滅亡,郭威正式稱帝,建立後周。
蘇逢吉(?-950年),京兆長安人,是五代時期後漢的宰相。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人物生平
蘇逢吉的父親蘇悅為劉知遠的從事,他常代父作奏記,後被劉知遠召見,因精神爽秀而受喜愛,被任命為節度判官.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蘇逢吉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朝廷大事多由其裁決.
人物特點
貪詐無行:蘇逢吉為人貪婪狡詐,喜歡殺戮。 劉知遠曾讓他疏理獄囚以祈福,他卻將囚犯不論輕重曲直全部殺掉,向劉知遠匯報說獄靜了.
納賄賣官:他公然收受賄賂,賣官鬻爵,選拔官員多違背舊製,隻要給足錢,哪怕是罪犯囚徒也能買到官職.
不學無術:蘇逢吉沒有學問,隨意裁決朝廷大事,導致後漢缺乏完善的法度,也未施行德政.
主要惡行
篡改供詞,陷害忠良:霸占李崧在長安的房產,後又誣陷李崧及其弟謀逆,將李崧供認的20人改為50人,致使其家族被滅.
製定苛法,草菅人命: 自草詔書,規定盜賊所在本家及鄰保皆族誅,雖在眾人指責下勉強去掉滅族一項,但仍導致大量無辜者被牽連誅殺.
最終結局
漢隱帝時,蘇逢吉與史弘肇爭權,又挑撥漢隱帝誅殺史弘肇等武將,引發郭威起兵。郭威攻入京城後,蘇逢吉自殺,後被梟首.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鄭州滎澤人,是五代時期後漢名將.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後梁末入禁軍,後晉時為小校,歸劉知遠後,因戰功被提拔為武節指揮,領雷州刺史。劉知遠稱帝後,史弘肇代州平叛一鼓作氣拿下代州,被授任忠武軍節度使等職.
後漢乾佑元年,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高祖臨終時,與蘇逢吉、楊邠等同為顧命大臣.
隱帝劉承佑嗣位,加封史弘肇檢校太師、兼侍中,後拜中書令.
性格及行為特點
治軍嚴厲:史弘肇少言寡語但治軍有方,軍紀嚴明,手下將士違紀絕不姑息,其軍隊戰鬥力強,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為劉知遠占領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殺戮過濫: 他輔政時手段強硬,處理事情嚴酷,不問罪之輕重,導致被冤枉者眾多,也使得一些下級軍官借此敲詐百姓.
鄙視文臣:史弘肇不喜歡與文人來往,與文臣矛盾很深,曾在宴席上因蘇逢吉的一句玩笑話而大打出手,將相之間的矛盾激化.
貪汙斂財:史弘肇曾遙領睢陽節度使,派親信楊乙代其管理政務,楊乙仗勢欺壓當地官吏和百姓,每月給史弘肇的錢高達萬緡.
結局
因史弘肇對隱帝及太後族的行為多有裁抑,又與蘇逢吉等大臣矛盾尖銳,被隱帝與李業等謀殺於廣政殿,並被夷族。後周太祖郭威上位後,追封其為鄭王,以禮葬之.
楊邠(?—950年),五代時期後漢宰相,出生於山東省冠縣.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人物生平
楊邠少為州掌籍吏,憑借租庸使孔謙的姻親,曆任孟、華、鄆三州糧料使 ,後任晉高祖石敬瑭鄴都留守的右都押衙.
後漢建立後,出任樞密使,劉知遠臨終時,被選為顧命大臣.
後漢隱帝即位,授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總領軍政大權.
人物特點
精於吏道:楊邠在處理政務方麵能力較強,他繕修甲兵,充實府庫,使後漢的國力有所增強,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為政儉靜:他不收賄賂,不能拒者,收之交給皇帝,任賢薦能,直言敢諫,在當時的朝堂中較為難得.
專恣弄權:楊邠雖有一定才能,但也存在專權的問題,引起了隱帝及外戚等的不滿,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主要事件
李太後之弟向他要官,他未同意;隱帝想立愛妃耿夫人為後及以太後禮葬耿夫人,均被他力諫阻止,引發隱帝不滿.
乾佑三年十月十三日,楊邠被隱帝與李業等以謀反罪處死,後周太祖即位後,追贈其為太傅、弘農郡王.
楊邠和蘇逢吉在政治上的衝突主要有以下幾點:
官員任用問題:蘇逢吉等人任宰相時頻繁提拔、補充官員,楊邠認為這是白白耗費國家錢財,於是在奏章中多次貶斥這種作法,引發蘇逢吉等人不滿。楊邠主政後,嚴格限製官員任用,對蘇逢吉原來任命官員過多過濫的做法加以矯正,導致很多士大夫難以升遷。
權力爭奪:蘇逢吉和楊邠都為後漢重臣,但蘇逢吉尤為貪婪奸詐,想獲取更多權力與利益。而楊邠也有專權行為,使得二人在朝堂上形成對立,其他大臣也因此分為不同陣營,加劇了朝廷內部矛盾。
對待皇帝態度不同:楊邠性格剛直,在與皇帝交流中常直言不諱,甚至讓皇帝有被冒犯之感,如後漢隱帝與楊邠等商量大事,楊邠讓皇帝不必多說,引發隱帝惱火。而蘇逢吉相對更善於迎合皇帝,這也導致二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受寵程度有所不同,進而引發矛盾。
李業
後漢高祖李皇後之弟,後漢建立後任武德使,隱帝即位後,因太後緣故更受重用 。他想任宣徽使,遭楊邠、史弘肇反對,遂助隱帝誅殺楊邠等人,又遣人殺郭威,郭威舉兵反,後漢兵敗,李業取內庫金寶欲奔其兄,被拒後至絳州為人所殺。
五代後漢李業被殺的具體過程如下:
李業因想任宣徽使未被大臣楊邠、史弘肇等人同意,遂與隱帝劉承佑密謀誅殺楊邠等大臣,並盡滅其族,之後又遣人持詔書到魏州殺郭威。
不料,執行命令的人將消息泄露給郭威,郭威得知後起兵反抗,劉承佑和李業驚慌失措,急忙召集親信和殘餘軍隊在洛陽城內布置防禦,並派使者勸說郭威投降,但郭威不為所動。
郭威率領軍隊向洛陽進發,同時聯絡其他地方的節度使和軍隊,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劉承佑的軍隊在北郊戰敗。
李業見勢不妙,便取內庫金寶,準備投奔其兄保義軍節度使李洪信,但李洪信拒而不納,李業隻好繼續逃亡,最終在逃至絳州時,被人所殺。
李洪信(902年-975年),並州晉陽人,後漢昭聖太後之弟.以下是其相關介紹:
早年經曆
李洪信少善騎射,後唐時為朱弘實爪牙,後晉初任興順左廂都指揮使,後漢時隸高祖麾下,領陳州刺史、左護聖左廂都指揮使.
乾佑年間作為
乾佑中,因群小用事,心懷憂懼,白太後求解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後遷保義軍節度 。期間,他趁內亂殺馬步軍都校聶召等人,並誣奏謀反。
後周時期情況:
後周廣順初,加同平章事。因曾妄殺,周祖革命時內心不安,後周太祖郭威因漢太後之故,將其移鎮京兆。後其入朝懇辭藩鎮,拜左武衛上將軍。世宗即位,遷左驍衛上將軍,顯德五年改右龍武軍統軍,從世宗北征,為合流口部署。宋太祖乾德五年,改左驍衛上將軍,開寶五年以本官致仕。
與李業之事
後漢李業在郭威舉兵反後,欲奔其兄李洪信,但李洪信拒而不納,導致李業走至絳州為人所殺.
建立
後晉滅亡後中原大亂,時任後晉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趁機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汴州建都,建元乾佑,定 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政治
重武輕文:高層掌權者重武輕文思想嚴重,武將掌權,致使文武鬥爭激烈,如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他們輕視文臣,甚至曾想殺掉宰相蘇逢吉。
內部鬥爭:劉知遠去世後,其次子劉承佑繼位,因其年幼,朝政被劉知遠時期的重臣把持,君臣之爭激烈,劉承佑最終誅殺楊邠、史弘肇等,但隨後郭威起兵反叛,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
經濟
後漢統治者沒有施行有效措施恢複生產,而是加重賦稅,盤剝百姓,如三司使王章大幅提高“鼠雀耗”“短陌錢”等稅收,還規定私販鹽、礬、酒曲者處死,導致百姓生活困苦。
軍事
乾佑元年三月,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等三藩鎮先後舉兵造反,劉承佑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未平息,後郭威前去攻打,於乾佑二年夏平定叛亂。
司法
後漢統治者用嚴刑酷法管理百姓,如蘇逢吉製定“賊盜法”,規定殺掉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 ,後因被指責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青州節度使劉銖行刑時,采用雙杖擊打犯人,且按犯人年齡決定刑罰輕重。
外交
對契丹:後晉剛滅亡時,劉知遠曾遣使去契丹交好,建國後則以抗擊為主,借此獲得晉朝舊臣的支持,並多次反擊契丹在邊境或其他地區引起的動亂。
對其他國家:後漢在其他國家麵前保持正統地位,對吳越等國加以封號並認同其地位,但抑製其勢力發展;與南唐交往較少,曾因南唐要求後漢赦免叛將李守貞而斷交。
劉知遠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的開國皇帝,895年出生於太原府,948年去世,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早年經曆:劉知遠自幼體弱多病、沉默寡言。他曾是李嗣源手下的偏將,後成為石敬瑭的押衙。在與後梁軍隊交戰時,劉知遠曾救石敬瑭一命,二人關係更為緊密。
助石敬瑭建後晉:石敬瑭欲反後唐時,劉知遠支持並出謀劃策。石敬瑭向契丹稱臣稱子借兵,劉知遠雖不同意稱契丹為父,但仍助其建立後晉,憑功曆任檢校司空、河東節度使等職。
建立後漢:契丹滅後晉後,劉知遠先向契丹奉表投降,後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待契丹北撤,他進入汴州建都,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之後,他親率大軍圍攻杜重威,收複魏州,統一黃河流域。
政治統治:劉知遠統治期間,任用酷吏,如蘇逢吉等,且對藩鎮多采取拉攏政策,造成民不聊生,國家有分裂之勢。
人物評價:北宋史學家薛居正等認為劉知遠嗜殺成性,無君王之德。司馬光也評價他不仁、失信、不用刑懲奸,導致後漢國運不長。
蘇逢吉製定的賊盜法規定,凡盜賊所在本家及鄰保皆要被族誅,後在眾人指責下,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 具體如下:
背景:當時天下盜賊蜂起,後漢朝廷為此擔憂,劉知遠曾下令盜賊不論贓物多少一律處死,在此背景下,蘇逢吉草擬了更為嚴酷的賊盜法。
影響:此賊盜法過於嚴酷,引發了諸多問題。如鄆州捕賊使者張令柔依據該法,處死了平陰縣十七村的數百名百姓,導致大量無辜者被牽連誅殺,使得天下因盜殺人的情況愈發泛濫,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劉承佑是漢高祖劉知遠的幼子,後漢的第二任國君,即漢隱帝,在位僅兩年。以下是其相關介紹:
登基背景
948年,劉知遠臨終時,因擔憂皇太子劉承佑柔弱,便冊封宰相蘇逢吉、樞密使郭威及殿前指揮使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以輔佐劉承佑.
在位舉措
麵臨困境:劉承佑即位後,首輔大臣蘇逢吉被郭威、史弘肇架空,楊邠等武夫入朝為官,劉承佑因此寢食難安,對郭威等人心懷不滿.
引發政變:950年底,遼軍犯境,郭威率軍至河北禦敵,劉承佑與蘇逢吉趁機誘殺史弘肇、楊邠,並誅殺郭威家眷,郭威得知後,在將士的擁戴下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直搗開封.
結局
951年1月,郭威攻陷開封,劉承佑死於非命,後漢滅亡,郭威正式稱帝,建立後周。
蘇逢吉(?-950年),京兆長安人,是五代時期後漢的宰相。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人物生平
蘇逢吉的父親蘇悅為劉知遠的從事,他常代父作奏記,後被劉知遠召見,因精神爽秀而受喜愛,被任命為節度判官.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蘇逢吉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朝廷大事多由其裁決.
人物特點
貪詐無行:蘇逢吉為人貪婪狡詐,喜歡殺戮。 劉知遠曾讓他疏理獄囚以祈福,他卻將囚犯不論輕重曲直全部殺掉,向劉知遠匯報說獄靜了.
納賄賣官:他公然收受賄賂,賣官鬻爵,選拔官員多違背舊製,隻要給足錢,哪怕是罪犯囚徒也能買到官職.
不學無術:蘇逢吉沒有學問,隨意裁決朝廷大事,導致後漢缺乏完善的法度,也未施行德政.
主要惡行
篡改供詞,陷害忠良:霸占李崧在長安的房產,後又誣陷李崧及其弟謀逆,將李崧供認的20人改為50人,致使其家族被滅.
製定苛法,草菅人命: 自草詔書,規定盜賊所在本家及鄰保皆族誅,雖在眾人指責下勉強去掉滅族一項,但仍導致大量無辜者被牽連誅殺.
最終結局
漢隱帝時,蘇逢吉與史弘肇爭權,又挑撥漢隱帝誅殺史弘肇等武將,引發郭威起兵。郭威攻入京城後,蘇逢吉自殺,後被梟首.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鄭州滎澤人,是五代時期後漢名將.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生平經曆
後梁末入禁軍,後晉時為小校,歸劉知遠後,因戰功被提拔為武節指揮,領雷州刺史。劉知遠稱帝後,史弘肇代州平叛一鼓作氣拿下代州,被授任忠武軍節度使等職.
後漢乾佑元年,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高祖臨終時,與蘇逢吉、楊邠等同為顧命大臣.
隱帝劉承佑嗣位,加封史弘肇檢校太師、兼侍中,後拜中書令.
性格及行為特點
治軍嚴厲:史弘肇少言寡語但治軍有方,軍紀嚴明,手下將士違紀絕不姑息,其軍隊戰鬥力強,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為劉知遠占領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殺戮過濫: 他輔政時手段強硬,處理事情嚴酷,不問罪之輕重,導致被冤枉者眾多,也使得一些下級軍官借此敲詐百姓.
鄙視文臣:史弘肇不喜歡與文人來往,與文臣矛盾很深,曾在宴席上因蘇逢吉的一句玩笑話而大打出手,將相之間的矛盾激化.
貪汙斂財:史弘肇曾遙領睢陽節度使,派親信楊乙代其管理政務,楊乙仗勢欺壓當地官吏和百姓,每月給史弘肇的錢高達萬緡.
結局
因史弘肇對隱帝及太後族的行為多有裁抑,又與蘇逢吉等大臣矛盾尖銳,被隱帝與李業等謀殺於廣政殿,並被夷族。後周太祖郭威上位後,追封其為鄭王,以禮葬之.
楊邠(?—950年),五代時期後漢宰相,出生於山東省冠縣.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人物生平
楊邠少為州掌籍吏,憑借租庸使孔謙的姻親,曆任孟、華、鄆三州糧料使 ,後任晉高祖石敬瑭鄴都留守的右都押衙.
後漢建立後,出任樞密使,劉知遠臨終時,被選為顧命大臣.
後漢隱帝即位,授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總領軍政大權.
人物特點
精於吏道:楊邠在處理政務方麵能力較強,他繕修甲兵,充實府庫,使後漢的國力有所增強,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為政儉靜:他不收賄賂,不能拒者,收之交給皇帝,任賢薦能,直言敢諫,在當時的朝堂中較為難得.
專恣弄權:楊邠雖有一定才能,但也存在專權的問題,引起了隱帝及外戚等的不滿,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主要事件
李太後之弟向他要官,他未同意;隱帝想立愛妃耿夫人為後及以太後禮葬耿夫人,均被他力諫阻止,引發隱帝不滿.
乾佑三年十月十三日,楊邠被隱帝與李業等以謀反罪處死,後周太祖即位後,追贈其為太傅、弘農郡王.
楊邠和蘇逢吉在政治上的衝突主要有以下幾點:
官員任用問題:蘇逢吉等人任宰相時頻繁提拔、補充官員,楊邠認為這是白白耗費國家錢財,於是在奏章中多次貶斥這種作法,引發蘇逢吉等人不滿。楊邠主政後,嚴格限製官員任用,對蘇逢吉原來任命官員過多過濫的做法加以矯正,導致很多士大夫難以升遷。
權力爭奪:蘇逢吉和楊邠都為後漢重臣,但蘇逢吉尤為貪婪奸詐,想獲取更多權力與利益。而楊邠也有專權行為,使得二人在朝堂上形成對立,其他大臣也因此分為不同陣營,加劇了朝廷內部矛盾。
對待皇帝態度不同:楊邠性格剛直,在與皇帝交流中常直言不諱,甚至讓皇帝有被冒犯之感,如後漢隱帝與楊邠等商量大事,楊邠讓皇帝不必多說,引發隱帝惱火。而蘇逢吉相對更善於迎合皇帝,這也導致二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受寵程度有所不同,進而引發矛盾。
李業
後漢高祖李皇後之弟,後漢建立後任武德使,隱帝即位後,因太後緣故更受重用 。他想任宣徽使,遭楊邠、史弘肇反對,遂助隱帝誅殺楊邠等人,又遣人殺郭威,郭威舉兵反,後漢兵敗,李業取內庫金寶欲奔其兄,被拒後至絳州為人所殺。
五代後漢李業被殺的具體過程如下:
李業因想任宣徽使未被大臣楊邠、史弘肇等人同意,遂與隱帝劉承佑密謀誅殺楊邠等大臣,並盡滅其族,之後又遣人持詔書到魏州殺郭威。
不料,執行命令的人將消息泄露給郭威,郭威得知後起兵反抗,劉承佑和李業驚慌失措,急忙召集親信和殘餘軍隊在洛陽城內布置防禦,並派使者勸說郭威投降,但郭威不為所動。
郭威率領軍隊向洛陽進發,同時聯絡其他地方的節度使和軍隊,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劉承佑的軍隊在北郊戰敗。
李業見勢不妙,便取內庫金寶,準備投奔其兄保義軍節度使李洪信,但李洪信拒而不納,李業隻好繼續逃亡,最終在逃至絳州時,被人所殺。
李洪信(902年-975年),並州晉陽人,後漢昭聖太後之弟.以下是其相關介紹:
早年經曆
李洪信少善騎射,後唐時為朱弘實爪牙,後晉初任興順左廂都指揮使,後漢時隸高祖麾下,領陳州刺史、左護聖左廂都指揮使.
乾佑年間作為
乾佑中,因群小用事,心懷憂懼,白太後求解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後遷保義軍節度 。期間,他趁內亂殺馬步軍都校聶召等人,並誣奏謀反。
後周時期情況:
後周廣順初,加同平章事。因曾妄殺,周祖革命時內心不安,後周太祖郭威因漢太後之故,將其移鎮京兆。後其入朝懇辭藩鎮,拜左武衛上將軍。世宗即位,遷左驍衛上將軍,顯德五年改右龍武軍統軍,從世宗北征,為合流口部署。宋太祖乾德五年,改左驍衛上將軍,開寶五年以本官致仕。
與李業之事
後漢李業在郭威舉兵反後,欲奔其兄李洪信,但李洪信拒而不納,導致李業走至絳州為人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