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彪(?-306年),字紹統,河內溫縣人,是晉朝宗室、史學家,為司馬懿六弟司馬進之孫,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後出繼叔祖父司馬敏.以下是其具體介紹:


    生平經曆:


    司馬彪年少時勤奮好學但輕薄好色,遭司馬睦責備而失去繼承權,此後便專心致力於學業。泰始年間,擔任秘書郎,後改任丞史,注釋《莊子》,撰寫《九州春秋》。晉武帝到南郊舉行祭祀大典時,他曾上書議定其事,後拜官散騎侍郎,於晉惠帝末年去世,享年六十餘歲.


    著作:


    他著有《九州春秋》,記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匯集整理群書,撰寫《續漢書》80卷,其八誌被並入範曄的《後漢書》;還著有《莊子注》21卷、《兵記》20卷和文集4卷,不過這些著作除《續漢書》八誌外均已失傳,僅在《文選》中留下《贈山濤》《雜詩》等作品.


    史學貢獻


    《續漢書》的八誌有《律曆誌》《禮儀誌》《祭祀誌》《天文誌》《五行誌》《郡國誌》《百官誌》《輿服誌》,其中《郡國誌》記錄東漢地理情況,《百官誌》記錄東漢官製,《輿服誌》為新創誌目,記載車仗、服飾製度,這三個誌對地理曆史和官製沿革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史學思想


    司馬彪的史學思想核心是“教世”,他強調史學的勸善懲惡和社會功能。其《續漢書誌》體現了通古今之變的精神,關注各種製度的沿革變遷;重禮儀,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務節約,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唿喚優良世風.


    《九州春秋》是西晉司馬彪撰的一部史書,兩《唐誌》作九卷,《隋誌》作十卷 。


    該書已佚,今有元陶宗儀輯本和清黃奭輯本 。它記述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亂世史事,內容涵蓋了眾多曆史人物和事件,如崔烈買官、王芬謀亂、楊鳳起義、張燕聚盜、董卓進京、呂布殺卓等 。


    《續漢書》是司馬彪所著的一部重要史書。


    這部史書有80卷。司馬彪匯集整理群書來撰寫《續漢書》,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時史學記載的空白。其中的八誌被並入範曄的《後漢書》,這八誌包括《律曆誌》《禮儀誌》《祭祀誌》《天文誌》《五行誌》《郡國誌》《百官誌》《輿服誌》。


    《郡國誌》對於研究東漢時期的地理情況有著關鍵的價值,能讓後人了解當時的行政區劃、山川地貌等諸多地理信息。《百官誌》詳細記錄了東漢的官製,像是官員的職責、機構的設置等內容,為後人梳理古代官僚體係提供了依據。《輿服誌》是新創的誌目,裏麵記載了車仗、服飾製度,從這些內容可以窺探當時的禮儀規範和等級差別,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等級製度意義重大。


    《續漢書》的《律曆誌》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樂律理論:記載了當時的樂律知識,如音律的生成、分類、計算方法,以及不同音律之間的相互關係等,體現了古人對音樂規律的認識和探索,有助於了解當時的音樂體係和文化藝術發展狀況.


    曆法製度:詳述了東漢時期所使用的曆法,包括年、月、日的安排,節氣的確定,以及閏月的設置規則等。還介紹了推算日月星辰運行規律、預測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的方法,反映出當時天文學和數學的發展水平,對於研究古代時間計量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與計算方法:記錄了大量與律曆相關的天文數據和數學計算方法,如各種天體的運行周期、距離等數據,以及用於曆法推算的數學公式和算法,這些數據和方法為後世研究古代天文學和數學提供了寶貴資料.


    曆史沿革與校驗:梳理了律曆製度的曆史演變過程,闡述了不同時期律曆製度的特點和變化原因。同時,強調了對律曆準確性的校驗和修正,通過與實際天文觀測結果的對比,不斷調整和完善律曆製度,以保證其科學性和實用性。


    《續漢書》的《禮儀誌》主要涵蓋以下內容:


    祭祀禮儀: 詳細記載了不同時節、不同對象的祭祀儀式,如季冬之月的大儺之禮,通過選中黃門子弟扮演侲子,與方相氏等共同驅逐疫鬼,以祈求平安健康;還有三月上巳日的祓禊儀式,官民會在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以達到清潔身心、去災除邪的目的.


    朝會禮儀:對朝廷舉行的各種朝會儀式進行了描述,包括官員的站位、服飾、朝拜的流程以及相應的禮儀規範等,體現了當時嚴格的等級製度和君臣之間的禮儀秩序 。


    婚喪禮儀:講述了東漢時期婚禮和喪禮的具體流程與規範。婚禮方麵,如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的具體操作;喪禮則包括初終、招魂、沐浴、飯含、小殮、大殮、成服、吊祭、下葬等環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家族倫理觀念。


    冠服禮儀:記錄了不同身份、不同場合下人們所應穿著的服飾及冠冕製度,通過冠服來體現等級差別和禮儀規範,如皇帝、官員、士大夫、平民等各自的服飾特點和穿戴要求,以及在祭祀、朝會、婚嫁等重要場合的特定著裝規定 。


    軍禮:涉及到軍隊出征、凱旋、閱兵等軍事活動中的禮儀規範,包括祭祀軍旗、誓師、犒賞三軍等儀式,體現了軍事活動中的禮儀秩序和對軍隊的管理要求,也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文化和國家對軍事力量的重視 。


    《續漢書》的《祭祀誌》主要記載了東漢時期的祭祀製度,涵蓋以下內容:


    祭祀對象:包括天地、祖宗、山川、神靈等。如皇帝會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對祖宗的祭祀則在宗廟進行,通過特定儀式表達追思與敬意;對於五嶽四瀆等名山大川,也會定期舉行祭祀,以彰顯對自然神靈的敬畏.


    祭祀儀式:詳細記錄了各種祭祀的具體流程和禮儀規範,如祭祀時的祭品選擇、祭祀服飾、祭祀音樂舞蹈等。像祭天儀式中,祭品有牛、羊、豬等犧牲,祭祀者需穿著特定的冕服,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祭祀活動,同時伴有莊重的樂舞,以營造肅穆的氛圍。


    祭祀時間:明確了不同祭祀活動的時間安排。如在特定的節氣或節日進行相應祭祀,春節時舉行迎春之祭,祈求新的一年農事順利;冬至日會舉行郊祭,感謝天地賜予的陽氣迴升等 。


    祭祀場所:規定了祭祀活動的具體地點,如南郊天壇、北郊地壇、宗廟等,這些場所的建築布局和構造也都有嚴格要求,以體現祭祀的莊嚴性和神聖性 。


    祭祀人員:涉及參與祭祀的人員及其職責,皇帝作為最高祭祀者,需親自主持一些重要祭祀儀式;此外,還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如太常、太祝等,負責祭祀活動的組織、執行和相關禮儀的指導。


    《續漢書·天文誌》主要講述了以下內容:


    星官體係:記載了眾多星官的名稱、位置及對應的象征意義。如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太一常居,旁有三星三公等;東宮蒼龍包括房、心等星宿,心為明堂,大星代表天王等.


    星宿分野:將天上星宿與地上的州國等對應,通過觀測星宿變化來預測對應地區的吉兇禍福。如東井對應水事,火星入東井,天子且以火為敗;昴為旄頭,是胡星,對應白衣會等.


    五星運行:詳細記錄了歲星、熒惑、太白、辰星、填星五星的運行規律及其與人事的對應關係。如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熒惑為亂為成,為疾為喪,為饑為兵,所居之宿國受殃等.


    天文現象:對彗星、流星、客星等特殊天文現象進行了觀測記錄和占驗解釋。如司馬彪《天文誌》中記載“光武建武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見昴,稍西北,行入營室”,並認為彗星出現多與兵事有關。


    天象與人事:強調了天象變化與人間政治、社會事件的聯係,認為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將天象作為一種預兆和警示,提醒統治者要修身正事,以避免災禍、祈求福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