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說,諡號文正,被後世稱為“範文正公”。他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慶曆新政”的發起者。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曆:


    早年身世坎坷:範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範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後因父親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北宋,調任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但範墉在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因病卒於任所,家中貧困無依,母親謝氏改嫁長山朱氏,範仲淹因而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範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前往應天府求學。


    科舉入仕: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範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期間因直言敢諫而多次遭貶謫。


    戍邊西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宋夏戰爭爆發,範仲淹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負責指揮西北戰事。他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慶曆和議的達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持新政: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 年),範仲淹因西北邊事緩和而被召迴京城,授樞密副使,後又拜參知政事,主持新政變法。但因新政激起的反對聲浪過大,範仲淹於慶曆五年(1045 年)正月自請赴地方任職,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此後範仲淹先後在鄧州、杭州等地任職。


    晚年及去世: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日,範仲淹在前往潁州赴任途中病逝於徐州,同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萬安山下,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經屢次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魏國公。


    2. 主要成就:


    文學方麵:


    散文:範仲淹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嶽陽樓記》是其代表作。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篇文章不僅在文學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在思想上成為了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標杆。


    詩詞:他的詩詞也有不少佳作,如《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描繪了邊塞的艱苦生活和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風格蒼涼豪放。


    政治方麵:


    地方治理:在地方任職期間,範仲淹積極治理水患、興辦學校、整頓吏治等,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例如在泰州時,他上書建議修築海堤,成功抵禦了海潮災害,當地百姓將海堤稱為“範公堤”。


    慶曆新政: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是北宋時期的一次重要改革。他提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如整頓吏治、改革科舉、發展經濟等,旨在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雖然新政最終失敗,但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教育方麵:


    範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他主張“勸學育才”,恢複製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


    在師資選材上,他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在教學內容上,他提倡“宗經”,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3. 曆史評價:


    範仲淹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受到了後世的廣泛讚譽和敬仰。王安石將他尊為“一世之師”,南宋的朱熹、劉宰等名士文人認為他是“本朝人物第一”“天地間第一流的人物”。


    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奮鬥。


    慶曆新政是北宋中期慶曆年間趙宋王朝推行的一場改革運動。以下是關於慶曆新政的具體介紹:


    1. 背景:


    內憂方麵:北宋立國後,政治上實行一職多官、大興科舉、采用恩蔭製,導致官員數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冗官”問題突出;軍事上實行“養兵”之策和“更戍法”,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鬥力弱,“冗兵”現象嚴重;財政上,養兵、戰爭賠款、統治者大興土木等使得財政開支巨大,形成“冗費”。“三冗”問題導致北宋積貧積弱。同時,土地兼並嚴重,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外患方麵:北宋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黨項族連年發生戰爭,且屢屢失敗。寶元元年(1038 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破裂,隨後宋夏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宋軍戰敗,隻得議和,這進一步加重了北宋的危機。


    2. 主要發起者:以參知政事範仲淹為首,還有富弼、韓琦、歐陽修、餘靖、蔡襄、王素等人。


    3. 主要內容:


    澄清吏治:


    明黜陟:嚴格考核官吏升降,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抑僥幸:限製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精貢舉:改革科舉考試內容,重策論、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令州縣立學,規定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


    擇長官:嚴格依照政績考核官員,獎勵能員,罷免不才,並主張由各級長官保薦下屬。


    均公田:按等級給官員一定數量的職田,均衡職田收入,防止貪贓枉法。


    富國強兵:


    厚農桑:加強農桑立法,命令全國各地重農桑,獎農桑,將農業的好壞作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內容。


    減徭役:主張合並戶口稀少的縣邑,減少百姓的徭役,並裁減統治者的奢侈耗費。


    修武備:整治軍備,主張恢複府兵製,衛士每年用三個季度務農,一個季度教練戰鬥,寓兵於農。


    厲行法治:


    重命令: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朝廷行條令事先必須詳議,“刪去繁冗”,一旦頒行,必須遵守,不得隨意更改。


    推恩信: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若拖延或違反赦文施行,依法從重處置,派使臣巡察各種惠政是否施行。


    4. 實施過程:慶曆三年(1043 年)九月,範仲淹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讚同,並頒發全國。然而,由於新政觸動了保守派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


    5. 結果:慶曆五年(1045 年)五月,杜衍、韓琦、歐陽修先後遭貶出朝,範仲淹也被貶至鄧州,新政以失敗而告終。


    6. 影響:


    積極方麵:慶曆新政雖然時間短暫且最終失敗,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統治秩序,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它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也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消極方麵:新政的失敗使得北宋的社會矛盾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冗兵資費加倍,民族矛盾依舊尖銳。


    韓琦(公元1008年8月5日 - 1075年8月8日)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詞人。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個人生平:


    早年經曆: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韓琦出生於泉州北樓生韓處,父親韓國華曾任泉州知州。他四歲時喪父,跟著幾位兄長生活。天聖五年(1027年),年僅二十歲的韓琦考中進士(榜眼),從此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韓琦在仕途上曾多次擔任重要官職,如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他曾直言進諫,彈劾當朝權貴,如楊景臣、王隨、陳堯佐等人,其建議多被朝廷采納,聲名遠揚。


    2. 主要貢獻:


    抵禦西夏:宋夏戰爭爆發後,韓琦與範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頗有名望,人稱“韓範”。在戰爭中,他積極采取防禦策略,加強軍事建設,為保衛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好水川之戰雖然宋軍失利,但韓琦之後積極調整戰略,加強防禦工事。


    慶曆新政:韓琦與範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曆新政”。慶曆三年(1043年),他們奉調令迴到京城,同任樞密副使,積極參與政治改革。但由於新政受到守舊派官員的強烈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


    調和帝後矛盾:宋英宗時期,韓琦參與調和英宗和曹太後之間的矛盾,確立儲君之位,穩定了朝政。


    3. 文學成就:韓琦有《安陽集》《諫垣存稿》等作品傳世。


    4. 曆史評價:韓琦一生曆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功在社稷。神宗為他禦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的碑文,追贈尚書令,諡號“忠獻”,準其配享英宗廟庭。宋徽宗時期,追封魏郡王。清代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稱讚韓琦“曆相三朝,功在社稷”。


    總的來說,韓琦是北宋時期的重要政治家,對北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麵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富弼(1004 年 - 1083 年),字彥國,河南人,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曆與入仕:


    富弼出生於官宦世家,曾祖父富處謙曆任內黃縣令,祖父富令荀任商州馬步使,父親富言是鹹平年間的進士,官至都官員外郎。富弼年少時好學且有氣量,大臣範仲淹對他十分賞識,稱其是輔佐帝王的良才,還將他的文章拿給同僚王曾、晏殊一同欣賞。晏殊也很看好富弼,將女兒許配給他。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 年),富弼以茂才異等科及第,初仕將作監丞、出知河南府長水縣。一個月後,被知河陽軍李迪召為簽書河陽節度判官廳公事。天聖九年,父親逝世,富弼辭官守孝三年。


    2. 政治作為:


    積極諫言:明道二年,範仲淹因抗議郭皇後不當廢而遭貶謫,富弼上書稱此舉“一舉二失”,認為皇後不該廢,範仲淹是忠臣諫諍,也不該貶,他因此被貶為絳州通判。在任上,他不斷提出諸多政治主張,如寶元三年,西夏王李元昊稱帝後,北宋朝廷用人多有失當,富弼上疏《論西夏八事奏》,提出斬殺西夏來使以揚國威、四方征兵、征調國庫錢財以作軍用、減輕稅收等建議。


    出使契丹:北宋與西夏戰事之際,契丹趁火打劫,於慶曆二年派大臣索要關南領土。富弼不顧女兒夭亡和夫人臨產,出使與遼國談判。他據理力爭,堅不割地,最終以增加歲幣銀絹了事,維護了北宋的領土完整,避免了契丹和西夏聯合夾攻的可能,有利於宋遼邊境的恢複、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兩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參與慶曆新政:慶曆三年,富弼任樞密副使,與範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提出多條時政建議,主張革除弊端,如裁撤冗官、削減地方豪強的權力等,以減輕百姓負擔並增強中央政府的控製力。但因新政觸動了大官僚集團的利益,富弼與範仲淹等被貶出京師,任地方官。


    地方政績顯著:慶曆七年,富弼以資政殿學士加給事中知青州事,兼京東東路安撫使。當時黃河以北大水災,大批災民外逃,逃到青州的他妥善安置,組織當地官吏分區管理災民,並勸說青州地區的富戶捐獻糧食。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帶小麥大豐收,他根據災民歸家路程的遠近,發給不同數量的糧食,遣返他們迴家,一共救活了 50 餘萬人,並從中為國家招募了 1 萬多名青壯年當兵。


    3. 晚年經曆:熙寧四年,富弼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罷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職改判汝州。之後他以司空、武寧節度使兼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之職退居洛陽。退休期間,他仍然關注朝廷大事,並積極諫言。


    4. 文學成就與曆史評價:富弼著有《富鄭公集》留世。他為官清廉,有大臣之風,曆經四朝,為北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死後贈太尉稱號,諡號“文忠”,還被列為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答題:從始皇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皇並收藏答題:從始皇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