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掃視一圈,笑著說道:“看你們都對淮南三叛很感興趣,那我講一講。
王淩之叛:
事件背景: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正月,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大將軍曹爽並掌握朝政大權。鎮守淮南的太尉王淩與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受製於司馬懿,打算迎立楚王曹彪到許昌為帝。令狐愚是王淩的外甥,他們舅甥倆都統領兵馬,承擔守衛淮南、防備孫吳的重任。王淩鎮守揚州淮南,令狐愚擔任兗州刺史,屯兵之地在平阿,與王淩所在治所壽春直線距離僅約40公裏,且楚王曹彪的封國雖在淮南,但居住地在兗州的白馬,與壽春相隔約350公裏,而白馬所屬的兗州是令狐愚的轄區,聯係起來可以減少阻礙、避人耳目。
經過: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將張式到白馬縣探望曹彪並暗中往來。王淩又派心腹侍從前往洛陽,將密謀之事告訴兒子王廣,王廣勸諫王淩不要帶頭廢立皇帝,王淩不聽。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張式去與曹彪聯絡,張式還未迴來,令狐愚就病死了。次年,天上星宿出現異象,王淩認為預示淮南地區將出現顯貴人物,更加堅定謀立曹彪為帝的想法。公元251年四月,王淩聽說東吳出軍堵塞塗水,想借此機會舉兵反叛,開始大規模調動軍隊,並上奏朝廷請求討伐吳國,朝廷下詔不同意。王淩於是加緊策劃,派部將楊弘與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聯係,不料楊弘、黃華將王淩密謀的事情告訴了太傅司馬懿。司馬懿得知王淩反叛,隨即親率大軍從水路討伐王淩,大軍出發前,先下詔書赦免了王淩的罪行,又讓王淩的兒子王廣寫信勸告父親投降。王淩還未行動,司馬懿的大軍就到達百尺堰,進逼王淩。王淩自知大勢已去,於是隻身乘船前來迎接司馬懿,派遣下屬王彧前去請罪,並上交朝廷授予的印綬、節杖、斧鉞。司馬懿大軍駐紮在丘頭,王淩赤裸上身反綁雙手站在河岸邊。司馬懿拿出皇帝的詔書,派主簿解開王淩的繩索,讓他穿上衣服,召見王淩,給予慰問,將印綬、節杖、斧鉞交還。王淩被赦免後,以為憑借元勳舊臣的身份,朝廷不再懷疑他,於是乘小船打算跟上司馬懿的船隊,司馬懿派人阻攔王淩,王淩這才知道司馬懿還是將他當外人看待。王淩站在船頭對司馬懿表示,隻需要一紙命令就能將自己召迴朝廷,自己不敢不從,何必率領大軍前來。司馬懿迴應,表示王淩並不是一紙命令就願意屈服的人。王淩認為司馬懿有負於自己,司馬懿表示自己寧願有負於王淩,也不願有負於國家。言罷,司馬懿派遣步騎六百人護送王淩返迴京城。王淩試探性地索要棺材的鐵釘,以推測司馬懿的意思,司馬懿直接命人將棺材的鐵釘給了他,王淩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同年五月,王淩走到項縣,服毒自殺。
- 後續:王淩死後,司馬懿率領大軍抵達壽春,張式等人自首,叛亂被徹底平定。司馬懿繼續追究此事,楚王曹彪被賜死,與此事有關的人都被夷滅三族。朝議認為以王淩與令狐愚的罪行,就算死了也要被戮屍劈棺,於是命人挖開王淩、令狐愚的墳墓,劈開棺材,暴屍三日,又把他們的印章和綬帶、官服燒掉,將裸露的屍體丟進墓坑草草掩埋。為了杜絕曹魏宗室再次參與叛亂,司馬懿下令將魏國宗室諸王都囚禁在鄴城,派人嚴加看管,不許他們互相接觸。司馬懿從壽春班師迴朝,曹芳派太仆庾嶷帶著符節,詔命擢升司馬懿為相國,晉爵安平郡公,司馬懿上書辭讓。同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到賈逵、王淩在夢中作祟,心中十分憎惡。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於洛陽。
毋丘儉與文欽之叛:
事件背景: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升任大將軍,繼續掌握朝政大權。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滿司馬師專權,密謀廢黜司馬師,不料事情泄露,司馬師聯合郭太後廢黜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師擅行廢立,引起本就對他有怨的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不安。毋丘儉時任鎮東將軍,率軍鎮守淮南,駐紮在壽春。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毋丘儉深受信用,與太常卿夏侯玄、中書令李豐交情深厚。夏侯玄、李豐等人謀誅司馬師,因事情敗露而被誅殺,毋丘儉心中不安。文欽時任揚州刺史,與毋丘儉一同鎮守淮南,他與已故大將軍曹爽是同鄉,曾得到曹爽恩遇。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文欽心中恐懼,又因虛報軍功遭到司馬師的打壓,因此對司馬氏懷恨不已。毋丘儉到了淮南後,想方設法籠絡文欽,兩人關係極為融洽。毋丘儉的兒子毋丘甸在朝中擔任治書侍禦史,提前得知父親打算舉兵起事,寫信表示支持,並暗中攜家屬離開京城。
-經過:公元255年正月,天空出現一顆彗星,向西北方向移動直到消失在天邊。毋丘儉與文欽大喜,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假傳太後懿旨討伐司馬師,又將司馬師的罪狀寫成檄文,傳示各州郡,舉兵反叛。毋丘儉與文欽脅迫駐守在淮南的各營將士,以及官員百姓全都進入壽春城,在城西設土壇歃血為盟,又各自派遣兒子前往吳國作為人質,以換取吳國派兵救應。同年二月,毋丘儉、文欽把老弱士兵留下來守衛壽春城,兩人親自統領六萬大軍北渡淮河,向西推進到項縣。毋丘儉駐紮在項縣城中固守,文欽率兵在城外遊動作戰。司馬師得知毋丘儉、文欽叛亂,召集群臣商議征討之事,朝議認為應該派遣諸位將領率軍前往征討,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等人勸諫司馬師親率大軍出征。司馬師聽從,親率中軍十萬人前往討伐。司馬師又派遣鎮南將軍諸葛誕率領豫州的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率領青州、徐州的各路軍隊從譙縣、宋縣之間出擊,以斷絕叛軍的退路。司馬師自己率兵駐紮在汝陽。鄧艾駐屯樂嘉,毋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也是這一戰才導致司馬師突發眼疾。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毋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毋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迴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占領,於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占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讚。
後續:第二次淮南叛亂平定之時,司馬師在軍中應眼疾病逝。
諸葛誕之叛:
事件背景:司馬師去世後,其弟司馬昭升任大將軍,繼續獨攬大權。諸葛誕擔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與司馬昭互相猜忌。公元257年五月,司馬昭聽取長史賈充的建議,征召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並剝奪其兵權。諸葛誕接到詔書後驚懼不已,隨即據守壽春反叛,又派人前往東吳求援。
經過:同年六月,司馬昭攜天子及皇太後東征,率大軍包圍壽春城。東吳援軍被曹魏軍隊擊退,壽春被圍數月,糧草斷絕。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司馬昭攻破壽春城,斬殺諸葛誕。
後續:第三次淮南叛亂平定,司馬昭權勢達到頂峰。曹魏這勉強算是忠於自己的武裝勢力也徹底沒有了。”
王淩之叛:
事件背景: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正月,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大將軍曹爽並掌握朝政大權。鎮守淮南的太尉王淩與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受製於司馬懿,打算迎立楚王曹彪到許昌為帝。令狐愚是王淩的外甥,他們舅甥倆都統領兵馬,承擔守衛淮南、防備孫吳的重任。王淩鎮守揚州淮南,令狐愚擔任兗州刺史,屯兵之地在平阿,與王淩所在治所壽春直線距離僅約40公裏,且楚王曹彪的封國雖在淮南,但居住地在兗州的白馬,與壽春相隔約350公裏,而白馬所屬的兗州是令狐愚的轄區,聯係起來可以減少阻礙、避人耳目。
經過: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將張式到白馬縣探望曹彪並暗中往來。王淩又派心腹侍從前往洛陽,將密謀之事告訴兒子王廣,王廣勸諫王淩不要帶頭廢立皇帝,王淩不聽。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張式去與曹彪聯絡,張式還未迴來,令狐愚就病死了。次年,天上星宿出現異象,王淩認為預示淮南地區將出現顯貴人物,更加堅定謀立曹彪為帝的想法。公元251年四月,王淩聽說東吳出軍堵塞塗水,想借此機會舉兵反叛,開始大規模調動軍隊,並上奏朝廷請求討伐吳國,朝廷下詔不同意。王淩於是加緊策劃,派部將楊弘與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聯係,不料楊弘、黃華將王淩密謀的事情告訴了太傅司馬懿。司馬懿得知王淩反叛,隨即親率大軍從水路討伐王淩,大軍出發前,先下詔書赦免了王淩的罪行,又讓王淩的兒子王廣寫信勸告父親投降。王淩還未行動,司馬懿的大軍就到達百尺堰,進逼王淩。王淩自知大勢已去,於是隻身乘船前來迎接司馬懿,派遣下屬王彧前去請罪,並上交朝廷授予的印綬、節杖、斧鉞。司馬懿大軍駐紮在丘頭,王淩赤裸上身反綁雙手站在河岸邊。司馬懿拿出皇帝的詔書,派主簿解開王淩的繩索,讓他穿上衣服,召見王淩,給予慰問,將印綬、節杖、斧鉞交還。王淩被赦免後,以為憑借元勳舊臣的身份,朝廷不再懷疑他,於是乘小船打算跟上司馬懿的船隊,司馬懿派人阻攔王淩,王淩這才知道司馬懿還是將他當外人看待。王淩站在船頭對司馬懿表示,隻需要一紙命令就能將自己召迴朝廷,自己不敢不從,何必率領大軍前來。司馬懿迴應,表示王淩並不是一紙命令就願意屈服的人。王淩認為司馬懿有負於自己,司馬懿表示自己寧願有負於王淩,也不願有負於國家。言罷,司馬懿派遣步騎六百人護送王淩返迴京城。王淩試探性地索要棺材的鐵釘,以推測司馬懿的意思,司馬懿直接命人將棺材的鐵釘給了他,王淩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同年五月,王淩走到項縣,服毒自殺。
- 後續:王淩死後,司馬懿率領大軍抵達壽春,張式等人自首,叛亂被徹底平定。司馬懿繼續追究此事,楚王曹彪被賜死,與此事有關的人都被夷滅三族。朝議認為以王淩與令狐愚的罪行,就算死了也要被戮屍劈棺,於是命人挖開王淩、令狐愚的墳墓,劈開棺材,暴屍三日,又把他們的印章和綬帶、官服燒掉,將裸露的屍體丟進墓坑草草掩埋。為了杜絕曹魏宗室再次參與叛亂,司馬懿下令將魏國宗室諸王都囚禁在鄴城,派人嚴加看管,不許他們互相接觸。司馬懿從壽春班師迴朝,曹芳派太仆庾嶷帶著符節,詔命擢升司馬懿為相國,晉爵安平郡公,司馬懿上書辭讓。同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到賈逵、王淩在夢中作祟,心中十分憎惡。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於洛陽。
毋丘儉與文欽之叛:
事件背景: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升任大將軍,繼續掌握朝政大權。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滿司馬師專權,密謀廢黜司馬師,不料事情泄露,司馬師聯合郭太後廢黜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師擅行廢立,引起本就對他有怨的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不安。毋丘儉時任鎮東將軍,率軍鎮守淮南,駐紮在壽春。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毋丘儉深受信用,與太常卿夏侯玄、中書令李豐交情深厚。夏侯玄、李豐等人謀誅司馬師,因事情敗露而被誅殺,毋丘儉心中不安。文欽時任揚州刺史,與毋丘儉一同鎮守淮南,他與已故大將軍曹爽是同鄉,曾得到曹爽恩遇。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文欽心中恐懼,又因虛報軍功遭到司馬師的打壓,因此對司馬氏懷恨不已。毋丘儉到了淮南後,想方設法籠絡文欽,兩人關係極為融洽。毋丘儉的兒子毋丘甸在朝中擔任治書侍禦史,提前得知父親打算舉兵起事,寫信表示支持,並暗中攜家屬離開京城。
-經過:公元255年正月,天空出現一顆彗星,向西北方向移動直到消失在天邊。毋丘儉與文欽大喜,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假傳太後懿旨討伐司馬師,又將司馬師的罪狀寫成檄文,傳示各州郡,舉兵反叛。毋丘儉與文欽脅迫駐守在淮南的各營將士,以及官員百姓全都進入壽春城,在城西設土壇歃血為盟,又各自派遣兒子前往吳國作為人質,以換取吳國派兵救應。同年二月,毋丘儉、文欽把老弱士兵留下來守衛壽春城,兩人親自統領六萬大軍北渡淮河,向西推進到項縣。毋丘儉駐紮在項縣城中固守,文欽率兵在城外遊動作戰。司馬師得知毋丘儉、文欽叛亂,召集群臣商議征討之事,朝議認為應該派遣諸位將領率軍前往征討,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等人勸諫司馬師親率大軍出征。司馬師聽從,親率中軍十萬人前往討伐。司馬師又派遣鎮南將軍諸葛誕率領豫州的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率領青州、徐州的各路軍隊從譙縣、宋縣之間出擊,以斷絕叛軍的退路。司馬師自己率兵駐紮在汝陽。鄧艾駐屯樂嘉,毋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也是這一戰才導致司馬師突發眼疾。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毋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毋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迴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占領,於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占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讚。
後續:第二次淮南叛亂平定之時,司馬師在軍中應眼疾病逝。
諸葛誕之叛:
事件背景:司馬師去世後,其弟司馬昭升任大將軍,繼續獨攬大權。諸葛誕擔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與司馬昭互相猜忌。公元257年五月,司馬昭聽取長史賈充的建議,征召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並剝奪其兵權。諸葛誕接到詔書後驚懼不已,隨即據守壽春反叛,又派人前往東吳求援。
經過:同年六月,司馬昭攜天子及皇太後東征,率大軍包圍壽春城。東吳援軍被曹魏軍隊擊退,壽春被圍數月,糧草斷絕。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司馬昭攻破壽春城,斬殺諸葛誕。
後續:第三次淮南叛亂平定,司馬昭權勢達到頂峰。曹魏這勉強算是忠於自己的武裝勢力也徹底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