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鬧場
連家的戲園是一處宏大院落,稱作戲樓更為恰當。連夫人的祖父陳老太爺早年走南闖北,見識開闊,晚年寓居此處不甘寂寞,將他年輕時見過的最恢弘的戲樓在自己家中複原。
據說他借鑒的戲樓本身參考了西洋人的建築,舞台和本鄉本土的頗有差別,最怪是有兩層樓,樓上樓下都有座位。戲樓修好之後,規模大到超過了宅內所有的院落,十裏八鄉的豪紳都來觀摩,讚歎之外都暗地裏覺得有些不像話。但這裏隻是陳家一處消夏別邸,本來就是消遣之用。在陳老太爺看來,住處多大無所謂,要緊的是各種尋歡作樂的設施要足夠。
連夫人童年時代就在這戲樓進進出出,陪在她祖父膝下看過不少戲。似乎因為不可告人的緣故,她對戲樓的二層產生無法抹殺的陰影,至今不肯到樓上去看戲。連士玉的視力每況愈下,也喜歡就近坐在樓下,因此第二層樓總是空蕩蕩,顯得偌大的戲樓裏頗為冷清。
唯一能和那種冷清相抗衡的,就是謝雨嬌的出場。一身黑衣的她出現在門口時,果然在熱鬧的戲樓中引發片刻靜寂。而她早就習慣了冷場,對眾人的側目熟視無睹,找到通往二樓的樓梯,慢吞吞地一步步走上去。在眾人目送下,木樓梯蹦出空空的足音。待到聲響歸於寂靜,謝雨嬌找到二樓中央一個座位,一言不發地坐定,直勾勾望著舞台。一對燈籠掛在她左右,丹桂和銀蟾站在她兩旁,襯托得這位孕婦像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女神仙。
連夫人早就來了,坐在前排迴頭掃了一眼,麵無表情似乎端詳一片飄過來的烏雲。人人都知道跟天上的雲彩慪氣是白費力氣,當作沒看見就好。深諳此理的連夫人目光向下落,看到走進來的硯君,立刻變得溫暖,微笑招唿道:“硯君,到這兒來坐。”
硯君不拂逆連夫人的好意,和珍榮前後走到連夫人旁邊坐下,笑道:“今晚是唱《焚香記》吧,必定是台值得期待的好戲。”連夫人搖頭說:“不。唱焚香的包老板染上輕微的風寒,今晚改成《樊梨花》。沒人去告訴你嗎?”珍榮聽了不禁有點失落,代硯君悵悵答道:“大概是姐姐們忙起來忘記了。”
從前不管丫鬟們多忙,硯君的事情她們從不忘,自從婚事不了了之,許多細微小事上都顯出怠慢。雖說連家夫婦將硯君當作真正的女兒看待,但大少奶奶是未來的主母,和下人們之間是長久的主仆,小姐不過是早晚要嫁到別人家的臨時主子,況且這小姐還不是親生的。硯君心中敞亮,並不抱怨什麽,微笑道:“《樊梨花》好得很,可惜珍榮要大失所望。”
連夫人含笑問:“珍榮,你也喜歡《焚香記》?”珍榮慚愧應答:“沒有聽過,但是聽說和《還魂記》相似,想必不會差。”連夫人轉身去拿桌上的果盤給硯君,隨口說:“《還魂記》?那些生生死死的東西,年輕姑娘看了不覺得嚇人嗎?”
珍榮連忙搖頭,臉上一股神往。“以前就聽小姐吟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我還想,若是命裏沒有,死又能怎樣?可見過杜麗娘,才知道命裏有沒有不打緊,心裏有沒有才要緊。生死算什麽呢?不過是一顆癡心的兩個幻象。”
連夫人聽了直直地望向珍榮,目光和藹,帶著幾分讚許,還帶著幾分惺惺相惜。硯君恍然大悟:從《還魂記》唱到《焚香記》,不是荃秀班擅長,也不是世間隻有這一種劇本,是連夫人喜歡。
連夫人一邊說“這是今天有位稀客送的”,一邊挑了滿滿一把無花果幹塞到硯君手裏,順手又拿了幾粒桂圓幹給珍榮,笑著說:“戲就要開場,趕緊坐吧!”
一句話讓站在她身後的幾個丫鬟稍稍變了臉色。她們互相交換眼神的片刻,腦子和腿腳似乎頓了頓。有個年老嬤嬤搶先拉過一把椅子,向珍榮笑嘻嘻道:“珍榮姑娘,快坐下。”
突然的禮遇讓珍榮慌了一刹,但她原本就是伶俐人,又見硯君微笑首肯,當即捧著桂圓幹,落落大方謝過連夫人賜座,在硯君身邊坐定。
連夫人向戲台角落裏點頭,荃秀班馬上粉墨登場。這出戲裏男角也全是女子扮的,個個練得一身好本事。連夫人偏頭對硯君說:“這些孩子,好多是從南邊逃過來的,學的是南邊的唱法,像《還魂記》那樣委婉的本子唱得最好。這一本的氣勢就差了些,還得再改改。”
硯君不太懂,可覺得薛丁山唱得並不差。好像是連夫人很不願意被人猜到她喜歡那些死而複生的戲,故意找了這樣一個借口。
待唱到樊梨花大顯神威救唐兵於危難之中,硯君知道,馬上就是爹娘妻子也勸不迴薛丁山的鐵石心腸。她受不了那場戲,借故離席,轉身時無意中向樓上望了一眼,正好看到謝雨嬌拿手帕擦眼淚。
她怎麽會懂得戲中那女人的苦楚呢?硯君疑心自己看錯了,呆呆地仰著頭望幽暗中的蒼白臉孔。一雙淚珠又從謝雨嬌大睜的鳳眼中滾落,她拿手帕在尖下頜上抹一把,不舍得擋住目光。
珍榮輕輕扯硯君的衣袖要她重新坐下,但硯君渾然不覺。連夫人也注意到硯君的失態時,戲樓門口忽然傳來異常的喧鬧。
不知多少人在大聲喧嘩,引得所有人迴頭觀望。荃秀班稀稀落落地停下唱腔,樊梨花與薛丁山在舞台中央麵麵相覷。
一群男人衝了進來,全是顏色相近的深色長袍,和戲樓中五彩斑斕的女人們形成鮮明對比。連士玉頗為尷尬地夾在裏麵,嘟囔著“有話好說”,卻沒人打算跟他好好商量。在男人們憤怒的喧鬧和女人們驚詫的沉默中,連夫人站起身,滿懷訝異地喊了聲:“大哥,二哥。”
頭發灰白、漲紅臉龐的老人衝上前。珍榮本能地護在她家小姐前麵,但老人根本沒有注意她們。他扯住連夫人的手腕,怒氣衝衝地大吼:“陳杏雲,你把你兒子藏到哪兒了?藏到哪兒了?!”
連夫人在他噴火似的怒吼中驚呆,滿臉茫然地看看他,又看他身後的人。拄著手杖、戴著金邊水晶眼鏡的老者走上前,平靜的語調充滿威嚴:“柳川,心平氣和地問。都是一把年紀的人,別給下人看笑話。”
憤怒的老人狠狠甩開連夫人的手,轉向戴金邊眼鏡的老人,聲音氣得顫巍巍:“大哥,她這輩子就沒對我說過實話!你來問她,她把她的寶貝兒子弄到哪兒去了。”
原來這兩位老人就是人稱二陳的北方商魁。戴金邊眼鏡、拄著手杖,站如泰山的是連夫人的長兄,鼎鼎大名享譽北方的商人陳鬆海。比他魁梧高大、怒容滿麵的老人,是陳家第二號人物陳柳川。
硯君暗自端詳時,不速之客中間又發生小小騷動,一名身穿淡銀色長裙的少女分開人群向前走來。陳氏兄弟帶來的仆人們自覺為她讓開道路。在暗色衣服、臉色陰沉的男人們中間,她像閃閃發亮的一葉扁舟,破浪向前分開晦暗的大海。
柔軟的長發,挺拔的眉峰,炯炯有神的雙眼,白皙的臉頰和微微顫抖的嘴唇,銀裙少女漂亮得仿佛在閃閃發亮。硯君心砰砰直跳,暗想:難道她就是連夫人的侄女春岫嗎?硯君緊盯著她,想從她臉上發掘春岫的影子,從她眼角眉梢找到詩意,從她目光裏找出書齋中的知音。
感覺到硯君的目光,少女眨動眼睛望過來,神態卻是相當的不客氣,隻看一眼就別過臉。“爹,有話也別在這裏說呀!”少女挽住陳柳川的手臂,安慰憤怒的老人。語調帶著落烏郡口音,清朗幹脆擲地有聲。
陳柳川不顧一切地指著連夫人大喊:“為什麽不能在這裏說?我家出了多大的亂子,她呢?她在聽戲!”連夫人茫然無措地問:“二哥,你在說什麽、什麽亂子?”
銀裙少女用力抱緊父親的手臂,陳柳川爆發的情緒瞬間被女兒的意誌力安定,將一腔怒火吞迴肚子裏,怒目相向。連夫人隻好幹巴巴地轉向少女,笑道:“秋嵐,你也來了。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少女繃著臉向她打聲招唿,僅僅是冷如冰霜的“姑姑”兩字而已。硯君聽她的名字叫做“秋嵐”,應當是春岫的姐妹。雖然有小小的失望,但更加好奇他們一家人急吼吼地闖到連家、馬不停蹄地趕到戲樓裏興師問罪,是什麽緣故。
陳鬆海提起拐杖向門口點了點,一群人心有靈犀似的,宛如潮水靜靜退卻,連夫人也帶著她的丫鬟們跟上去。秋嵐攙著她父親陳柳川,一個轉身正好麵對戲樓的二層。
不知幾時,謝雨嬌站起身向樓下俯瞰,這場鬧劇從頭至尾盡收她眼底。人世的喧鬧讓她臉上恢複了麻木,好像從來不曾為舞台上的樊梨花哭過。她緊抓著二樓的欄杆,陰森森地看著人群以默契的秩序向樓外退卻,直到看見秋嵐,目光像是凝固。
秋嵐也看到她,步伐霎時僵住,好像一刹就認出她,又好像半晌拿不準是不是她,遲疑地嘀咕一聲:“雨嬌?”謝雨嬌像是從秋嵐的嘴唇蠕動上讀出自己的名字,慢慢地轉身後退,退到一樓眾人看不到她的地方。
秋嵐攙扶她父親向外走,又盯著二樓看了數次,但再也看不見那個麵目似曾相識的黑衣女人。
連家的戲園是一處宏大院落,稱作戲樓更為恰當。連夫人的祖父陳老太爺早年走南闖北,見識開闊,晚年寓居此處不甘寂寞,將他年輕時見過的最恢弘的戲樓在自己家中複原。
據說他借鑒的戲樓本身參考了西洋人的建築,舞台和本鄉本土的頗有差別,最怪是有兩層樓,樓上樓下都有座位。戲樓修好之後,規模大到超過了宅內所有的院落,十裏八鄉的豪紳都來觀摩,讚歎之外都暗地裏覺得有些不像話。但這裏隻是陳家一處消夏別邸,本來就是消遣之用。在陳老太爺看來,住處多大無所謂,要緊的是各種尋歡作樂的設施要足夠。
連夫人童年時代就在這戲樓進進出出,陪在她祖父膝下看過不少戲。似乎因為不可告人的緣故,她對戲樓的二層產生無法抹殺的陰影,至今不肯到樓上去看戲。連士玉的視力每況愈下,也喜歡就近坐在樓下,因此第二層樓總是空蕩蕩,顯得偌大的戲樓裏頗為冷清。
唯一能和那種冷清相抗衡的,就是謝雨嬌的出場。一身黑衣的她出現在門口時,果然在熱鬧的戲樓中引發片刻靜寂。而她早就習慣了冷場,對眾人的側目熟視無睹,找到通往二樓的樓梯,慢吞吞地一步步走上去。在眾人目送下,木樓梯蹦出空空的足音。待到聲響歸於寂靜,謝雨嬌找到二樓中央一個座位,一言不發地坐定,直勾勾望著舞台。一對燈籠掛在她左右,丹桂和銀蟾站在她兩旁,襯托得這位孕婦像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女神仙。
連夫人早就來了,坐在前排迴頭掃了一眼,麵無表情似乎端詳一片飄過來的烏雲。人人都知道跟天上的雲彩慪氣是白費力氣,當作沒看見就好。深諳此理的連夫人目光向下落,看到走進來的硯君,立刻變得溫暖,微笑招唿道:“硯君,到這兒來坐。”
硯君不拂逆連夫人的好意,和珍榮前後走到連夫人旁邊坐下,笑道:“今晚是唱《焚香記》吧,必定是台值得期待的好戲。”連夫人搖頭說:“不。唱焚香的包老板染上輕微的風寒,今晚改成《樊梨花》。沒人去告訴你嗎?”珍榮聽了不禁有點失落,代硯君悵悵答道:“大概是姐姐們忙起來忘記了。”
從前不管丫鬟們多忙,硯君的事情她們從不忘,自從婚事不了了之,許多細微小事上都顯出怠慢。雖說連家夫婦將硯君當作真正的女兒看待,但大少奶奶是未來的主母,和下人們之間是長久的主仆,小姐不過是早晚要嫁到別人家的臨時主子,況且這小姐還不是親生的。硯君心中敞亮,並不抱怨什麽,微笑道:“《樊梨花》好得很,可惜珍榮要大失所望。”
連夫人含笑問:“珍榮,你也喜歡《焚香記》?”珍榮慚愧應答:“沒有聽過,但是聽說和《還魂記》相似,想必不會差。”連夫人轉身去拿桌上的果盤給硯君,隨口說:“《還魂記》?那些生生死死的東西,年輕姑娘看了不覺得嚇人嗎?”
珍榮連忙搖頭,臉上一股神往。“以前就聽小姐吟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我還想,若是命裏沒有,死又能怎樣?可見過杜麗娘,才知道命裏有沒有不打緊,心裏有沒有才要緊。生死算什麽呢?不過是一顆癡心的兩個幻象。”
連夫人聽了直直地望向珍榮,目光和藹,帶著幾分讚許,還帶著幾分惺惺相惜。硯君恍然大悟:從《還魂記》唱到《焚香記》,不是荃秀班擅長,也不是世間隻有這一種劇本,是連夫人喜歡。
連夫人一邊說“這是今天有位稀客送的”,一邊挑了滿滿一把無花果幹塞到硯君手裏,順手又拿了幾粒桂圓幹給珍榮,笑著說:“戲就要開場,趕緊坐吧!”
一句話讓站在她身後的幾個丫鬟稍稍變了臉色。她們互相交換眼神的片刻,腦子和腿腳似乎頓了頓。有個年老嬤嬤搶先拉過一把椅子,向珍榮笑嘻嘻道:“珍榮姑娘,快坐下。”
突然的禮遇讓珍榮慌了一刹,但她原本就是伶俐人,又見硯君微笑首肯,當即捧著桂圓幹,落落大方謝過連夫人賜座,在硯君身邊坐定。
連夫人向戲台角落裏點頭,荃秀班馬上粉墨登場。這出戲裏男角也全是女子扮的,個個練得一身好本事。連夫人偏頭對硯君說:“這些孩子,好多是從南邊逃過來的,學的是南邊的唱法,像《還魂記》那樣委婉的本子唱得最好。這一本的氣勢就差了些,還得再改改。”
硯君不太懂,可覺得薛丁山唱得並不差。好像是連夫人很不願意被人猜到她喜歡那些死而複生的戲,故意找了這樣一個借口。
待唱到樊梨花大顯神威救唐兵於危難之中,硯君知道,馬上就是爹娘妻子也勸不迴薛丁山的鐵石心腸。她受不了那場戲,借故離席,轉身時無意中向樓上望了一眼,正好看到謝雨嬌拿手帕擦眼淚。
她怎麽會懂得戲中那女人的苦楚呢?硯君疑心自己看錯了,呆呆地仰著頭望幽暗中的蒼白臉孔。一雙淚珠又從謝雨嬌大睜的鳳眼中滾落,她拿手帕在尖下頜上抹一把,不舍得擋住目光。
珍榮輕輕扯硯君的衣袖要她重新坐下,但硯君渾然不覺。連夫人也注意到硯君的失態時,戲樓門口忽然傳來異常的喧鬧。
不知多少人在大聲喧嘩,引得所有人迴頭觀望。荃秀班稀稀落落地停下唱腔,樊梨花與薛丁山在舞台中央麵麵相覷。
一群男人衝了進來,全是顏色相近的深色長袍,和戲樓中五彩斑斕的女人們形成鮮明對比。連士玉頗為尷尬地夾在裏麵,嘟囔著“有話好說”,卻沒人打算跟他好好商量。在男人們憤怒的喧鬧和女人們驚詫的沉默中,連夫人站起身,滿懷訝異地喊了聲:“大哥,二哥。”
頭發灰白、漲紅臉龐的老人衝上前。珍榮本能地護在她家小姐前麵,但老人根本沒有注意她們。他扯住連夫人的手腕,怒氣衝衝地大吼:“陳杏雲,你把你兒子藏到哪兒了?藏到哪兒了?!”
連夫人在他噴火似的怒吼中驚呆,滿臉茫然地看看他,又看他身後的人。拄著手杖、戴著金邊水晶眼鏡的老者走上前,平靜的語調充滿威嚴:“柳川,心平氣和地問。都是一把年紀的人,別給下人看笑話。”
憤怒的老人狠狠甩開連夫人的手,轉向戴金邊眼鏡的老人,聲音氣得顫巍巍:“大哥,她這輩子就沒對我說過實話!你來問她,她把她的寶貝兒子弄到哪兒去了。”
原來這兩位老人就是人稱二陳的北方商魁。戴金邊眼鏡、拄著手杖,站如泰山的是連夫人的長兄,鼎鼎大名享譽北方的商人陳鬆海。比他魁梧高大、怒容滿麵的老人,是陳家第二號人物陳柳川。
硯君暗自端詳時,不速之客中間又發生小小騷動,一名身穿淡銀色長裙的少女分開人群向前走來。陳氏兄弟帶來的仆人們自覺為她讓開道路。在暗色衣服、臉色陰沉的男人們中間,她像閃閃發亮的一葉扁舟,破浪向前分開晦暗的大海。
柔軟的長發,挺拔的眉峰,炯炯有神的雙眼,白皙的臉頰和微微顫抖的嘴唇,銀裙少女漂亮得仿佛在閃閃發亮。硯君心砰砰直跳,暗想:難道她就是連夫人的侄女春岫嗎?硯君緊盯著她,想從她臉上發掘春岫的影子,從她眼角眉梢找到詩意,從她目光裏找出書齋中的知音。
感覺到硯君的目光,少女眨動眼睛望過來,神態卻是相當的不客氣,隻看一眼就別過臉。“爹,有話也別在這裏說呀!”少女挽住陳柳川的手臂,安慰憤怒的老人。語調帶著落烏郡口音,清朗幹脆擲地有聲。
陳柳川不顧一切地指著連夫人大喊:“為什麽不能在這裏說?我家出了多大的亂子,她呢?她在聽戲!”連夫人茫然無措地問:“二哥,你在說什麽、什麽亂子?”
銀裙少女用力抱緊父親的手臂,陳柳川爆發的情緒瞬間被女兒的意誌力安定,將一腔怒火吞迴肚子裏,怒目相向。連夫人隻好幹巴巴地轉向少女,笑道:“秋嵐,你也來了。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少女繃著臉向她打聲招唿,僅僅是冷如冰霜的“姑姑”兩字而已。硯君聽她的名字叫做“秋嵐”,應當是春岫的姐妹。雖然有小小的失望,但更加好奇他們一家人急吼吼地闖到連家、馬不停蹄地趕到戲樓裏興師問罪,是什麽緣故。
陳鬆海提起拐杖向門口點了點,一群人心有靈犀似的,宛如潮水靜靜退卻,連夫人也帶著她的丫鬟們跟上去。秋嵐攙著她父親陳柳川,一個轉身正好麵對戲樓的二層。
不知幾時,謝雨嬌站起身向樓下俯瞰,這場鬧劇從頭至尾盡收她眼底。人世的喧鬧讓她臉上恢複了麻木,好像從來不曾為舞台上的樊梨花哭過。她緊抓著二樓的欄杆,陰森森地看著人群以默契的秩序向樓外退卻,直到看見秋嵐,目光像是凝固。
秋嵐也看到她,步伐霎時僵住,好像一刹就認出她,又好像半晌拿不準是不是她,遲疑地嘀咕一聲:“雨嬌?”謝雨嬌像是從秋嵐的嘴唇蠕動上讀出自己的名字,慢慢地轉身後退,退到一樓眾人看不到她的地方。
秋嵐攙扶她父親向外走,又盯著二樓看了數次,但再也看不見那個麵目似曾相識的黑衣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