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底,經國務院批準,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外圍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當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科學考察,就是這次考察中,彭加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那些晶瑩剔透的雙魚佩中心是空的,迎著羅布泊地區的驕陽觀看,像是有一個生命遊弋其中。那天晚上,彭加木久久不能入睡,因為憑著這塊玉佩的形狀,可以稱之為雙魚玉佩,但一考慮到關於雙魚玉佩的種種傳說,他擔心傳言中的沙民事件與其有關,更擔心來訪的日本電視台工作人員中混雜著科考人員,借助一些先進的科研手段來發現更多秘密。彭加木當即決定向上級提議限製《絲綢之路》拍攝組的取景範圍,並申請組建羅布泊科考隊。


    彭加木,1925年生,廣州人,南京中央大學畢業,解放前曾任職於北京大學農學院和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加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後來又調到了新疆工作。他安裝了中國第一台高分辨電子顯微鏡,並用這台顯微鏡找到400多種動植物病毒,填補了我國在這個科學領域的空白。後來彭加木通過探索,掌握了鉑銥位子法,與其他同誌一起,首先在國內發現了多種植物彈狀病毒,建立了較靈敏的診斷技術,為植物病毒的診斷、預測預報和綜合治療作了大量研究工作。1955年,他患上縱隔惡性腫瘤,即便這樣,他的足跡踏遍雲南、福建、甘肅等10多個省區,並先後15次進入新疆科考,3次進入羅布泊探險,發現了鉀鹽、稀有金屬和重水等貴重資源,取得了許多未公布的科研成果。


    羅布泊氣候嚴酷,十月份氣候相對穩定,是進入羅布泊的最好季節。但當時羅布泊作為軍事基地,偏偏在秋季不允許進入。為了打一個時間差,彭加木將進入羅布泊的時機選在春夏交替之季,1980年5月8日,彭加木率領一支由地理、化學、氣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員組成的考察隊由北向南縱貫整個羅布泊的方向出發,進行穿越羅布泊湖心的‘探路’計劃,整個隊伍包括3輛車和11個人。


    具體人員名單為:彭加木(隊長、生化學家),汪文先(副隊長、水文學家),沈冠冕(植物學家),馬仁文(化學家),閆紅建(化學家),穀景和(動物學家),包繼才(司機),陳大化(司機),王萬軒(司機),陳百錄(行政總管、士兵),蕭萬能(聯絡員、士兵)。


    具體車輛輜重為:5座的bj-212吉普車,王萬軒駕駛,乘載科考人員。8座bj-212吉普車,載人和電台設備等,陳大化駕駛。前蘇聯嘎斯63,拉水、食物、汽油、生活物品等輜重,包繼才駕駛。嘎斯63的載重量是1.5噸,但車上裝了8個大汽油桶,每桶裝200公升,分別裝4桶水、4桶油。生活物品幾乎都在馬蘭基地準備。食物為軍隊專用的午餐肉罐頭、酸辣茭白罐頭、榨菜、大米、掛麵、麵粉等。


    考察隊伍裏除了彭加木到過羅布泊西北岸外,其他人對羅布泊並不了解。負責科學家們安全的陳百錄一開始被找來參加考察隊的時候,彭加木問他:“一個風很大的地方你敢不敢去。”陳百錄哈哈大笑道:“那有什麽不敢去!還有比‘老風口’風大的地方?”陳百錄在部隊上呆的“老風口”是新疆著名的風口,在他的印象裏,沒有再比這裏風大的地方了。所以說,與其說是考察隊,這更像是一個臨時組建起來的隊伍,大家之前並不相熟,還需要磨合。出發的前一天,彭加木還跟陳大化發生了分歧,陳大化生氣的說:“現在每輛車都超載,在這荒山野嶺中隻要有一輛車趴窩,能不能活著出來都難說!”站在司機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陳大化的心情,開著超載的車輛進入羅布泊實在太過冒險。可是彭加木堅持要走。為了緩和大家的情緒,陳百錄說自己憑著“當兵的”一股闖勁和對羅布泊的一無所知,拍著胸膛對陳大化說:“出發!出了問題我負責!”


    從馬蘭到原子彈爆心有280公裏,考察隊從馬蘭基地出發後,下午5點到達‘720’軍事據點。當晚住在了這裏。彭加木這天晚上也給大家開了一個會,定下了一條鐵的紀律:不準單人、單車行動,誰違反了處分誰。同時他給大家作了動員。


    5月9日上午9時,彭加木率隊離開‘720’軍事據點。臨行前,‘720’軍事據點的軍人給考察隊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炊事班的副班長出去割蘆葦,到夜晚也沒有迴來。部隊想盡了辦法四處尋找,一直沒有下落。三年後,部隊執行任務路過一片沼澤地,沼澤裏站著一副人的屍骨,大部陷下去,屍骨旁放著一根扁擔和一把小鐮刀。羅布泊地形太複雜,一定要小心。”但彭加木卻沒有遵循好前一晚動員大會中提出的紀律,為了急著趕路,向前走了18公裏後在一個叉路口向左拐了,導致陳大化的8座車跟上來後,卻不見了彭加木的5座車,陳大化便錯誤地右拐,直奔一顆原子啞彈而去。走到跟前,一看是嚴重汙染區,嚇壞了,拔腿就往迴跑。返迴了‘720’軍事基地,就這樣把電台丟了。野外經驗豐富的人都有常識,就是每遇拐彎的時候,一定要等後麵的人,隻有讓對方清楚地看到自己時,才可以再往前走,沒有電台的配合的羅布泊考察行動是個致命的錯誤。為什麽此時的彭加木就開始連電台和設備都等不及,也不願意在轉彎時等待後麵的車輛,出現了著急趕路的征兆,以致電台丟失,陳大化等人差點掉隊?真實的原因源於彭加木內心的不安,因為之前彭加木撿到的那個雙魚玉佩中的生命體一直朝著羅布泊東南方向移動,似乎想要衝出玉佩。


    陳大化跟丟後,王萬軒駕駛的5座bj-212吉普車和包繼才開的前蘇聯嘎斯63則不斷向前駛去,最終來到了湖跡區。羅布泊幹涸後,湖盆在強風的作用下形成了雅丹地貌,遠遠看去,一個個小土丘的下麵布滿了大量鹽的結晶體,都是正六邊形的硬鹽殼,網狀麵。表麵上看起來像戈壁一樣堅硬,但卻是虛的,汽車非常難走。前蘇聯嘎斯63在前麵帶路向湖盆裏開,突然‘咕咚’一下,掉了下去,黃色的塵土像霧一樣無聲地騰起,然後像灑水車噴起的水霧一樣漫過了車身。他們將車子倒出來,換一個地方,再向從“盆沿兒”向盆裏開,再一次地被黃色的塵土埋沒。折騰到天黑,也沒能深入湖跡區內。


    當晚探險隊隻好在湖跡邊宿營,晚上開會想辦法,陳百錄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條河水的入湖口試試,在他的印象裏鐵路都是沿著河流修才能修通,因為河流沿岸土地也許相對結實一些。


    第二天天一亮探險隊開始分頭找入湖的河道,借著一條幹河道,雅丹地貌被甩在了後麵。但好像是突然之間,四周就像是撤換了舞台布景。身後的北塔山不見了,前方的阿爾金山不見了,天和地不知什麽時候粘在了一起,一切可以做為參照物的東西都隱身而去。人就像是坐在一個虛擬的空間,沒有目標,天連著地,地連著天,那情景很恐怖,不光司機心裏一個勁地打鼓,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彭加木也有些緊張,手裏握著羅盤,一邊修正方向,一邊指揮著:”向南,不斷向南,就能穿越羅布泊。”兩輛汽車蛇形著前進,這一天,汽車蠕動了整整一天才前進了40公裏,晚上在湖盆裏搭帳篷宿營。


    到了5月12日,鹽殼高低不平的征兆開始越來越明顯。以至於後來每走一步,汽車都在大幅度地搖擺。為了更快擺脫目前困難行徑,探險隊一直行進到夜裏淩晨2點,因為輪胎磨損太大,才停下來休息。


    天亮之後隊員們才吃驚地發現他們被鹽殼包圍,大地像是被鐵犁深耕過一樣,又像浪花一樣地翻翹著,望不到邊兒。繼續前進是不可能的了,於是早飯以後,彭加木召集會議。經過討論,決定分組行動:在閆鴻建的日記描述中,科考隊決定分2組行進,副隊長汪文先、化學家馬仁文等一組,隊長彭加木自己帶隊一組,分別向南、西南前進。每前進300-400米,插一個路標,以備實在走不通時能夠沿原路返迴。而在王萬軒的日記描述下,事實變成了人員分成3組向南、東、西三個方向去探查鹽殼範圍。為了避免迷失,彭加木想了個主意,將紅布撕成條,綁在紅柳枝上,每走100米,插上一根。


    幾個小組分頭行動後,發現前方仍然是這種高大的鹽殼,高達70-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多厘米。用鐵鍬挖到地下1.60米才看見黑色淤泥。2個小時後,所有人都迴來了,鹽殼的邊誰也沒看到。太陽漸漸升上來,氣溫越來越高,“叭”“叭”,突然之間鹽殼發生了一陣陣的炸裂聲。中午氣溫上升到了50c,炸裂聲像是燃放鞭炮一樣響成一片,那是鹽殼受熱發生膨脹、抬升。


    車子動不了,人在汽車下的蔭涼裏趴著,望著太陽。陳百錄熱得直說不行了,氣也短了。直到下午太陽熱度消散一點後彭加木帶領大家在湖盆鹽殼下掘了十幾厘米也沒有掘到水。實在無法繼續前進,休息了一下之後,探險隊決定沿原路返迴。經研究決定,探險隊派陳百錄迴烏魯木齊買來八磅重的大錘子以備擊碎擋路的鹽殼和土丘,並到烏魯木齊軍區找來了軍用地圖。


    5月30日,探險隊匯合後,開始再次穿越湖盆。這一次為減輕嘎斯車63的負重,決定隻有彭加木、汪文先、陳百錄、王萬軒、包繼才外加電報員蕭萬能6個人穿湖,按照地圖的標記,沒有走原來的路,而往羅布泊西南走,從塔裏木河故道出來。8座bj-212越野車拉著其他人從羅布泊外圍到米蘭匯合。


    6月2日,他們的飲用水就已基本用盡。隊員們在滾燙的沙礫中艱難地跋涉著,個個渴得嗓子冒煙。他們有時挖一個深坑,把頭埋在沙子裏唿吸一點潮濕的空氣。此時,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慮,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的來臨。他一邊探路考察,一邊尋找水源,還時不時的通過一些話語來對大家進行鼓勵。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發現了一片小草,高興極了,老遠就向大家唿喊:“你們快來看,發現了綠色植物,我們有活路了!”


    經過一周異常艱難的努力,1980年6月5日,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幹涸的湖底,按計劃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這也是人類曆史上首次成功穿越羅布泊湖盆。成功的完成了這一次科考隊的“探路”任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通靈秘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幻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幻真並收藏通靈秘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