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有餘依地的趨近(一)《餘障漸微薄,解脫曙光臨》
靈虛山的春天,萬物複蘇,嫩綠的新芽從枝頭冒出,山間的溪流也歡快地奔騰起來,仿佛在奏響一曲生命的讚歌。阿明站在寺院的庭院中,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滿是對修行新境界的感悟與期待。
這些日子以來,阿明明顯地察覺到自身的變化。往昔那些如影隨形的業障與煩惱,如今正一點點地消散,如同冬日的殘冰在暖陽的照耀下漸漸融化。他能感覺到內心深處的自在解脫之感如同春芽一般,在悄然生長,愈發茁壯。曾經,看到精美的器物或聽到讚譽之詞時,心中難免會泛起一絲貪著;遭遇不如意之事或麵對他人的冒犯時,嗔恨的情緒也會瞬間湧上心頭。但現在,這些情緒的波動變得極為微弱,仿佛一陣輕風吹過平靜的湖麵,隻泛起些許漣漪。
阿明深知,這是修行漸入佳境的征兆,是朝著《瑜伽師地論》中“有餘依地”境界邁進的重要一步。他想起曾經在“思所成地”修行時,通過對佛法教義的深入思考與領悟,逐漸構建起內心對解脫的向往與信念;而在“修所成地”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與心念,才使得如今這些殘留的束縛開始鬆動。
在禪房內,阿明每日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禪定。他雙腿盤坐於蒲團之上,身姿挺拔如鬆,雙手結印,麵容平靜安詳。隨著唿吸的緩緩深入,他的意識逐漸內收,進入一種極為專注的狀態。在禪定中,他清晰地觀照到自己內心的變化,那些細微的貪念與嗔意就像飄浮在空中的塵埃,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無所遁形。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被這些雜念所困擾,而是能夠以一種超脫的心態去審視它們,讓它們自然地消散。
一次,阿明在禪定結束後,與幾位同修在寺院的花園中相聚。花園裏,鮮花盛開,香氣四溢,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阿明師兄,你可感覺到自身的變化?我近日覺得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靜,對世俗之事的牽掛少了許多。”慧能和尚麵帶微笑地說道。
阿明點頭迴應:“慧能師弟,我亦有同感。往昔那些容易擾動內心的貪著與嗔恨,如今已漸趨微弱。這讓我在研讀經典時,能更加深入地領悟其中的智慧。就如昨日我誦讀《金剛經》,仿若有一種全新的感悟,以往晦澀難懂之處,如今竟能豁然開朗。”
另一位同修慧覺也接口道:“是啊,我在日常修行中,也發現自己的專注力大大提升。以前在誦經時,思緒常常遊離,如今卻能長時間保持專注,仿佛與經文融為一體。”
眾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彼此在修行中的進步與感悟,氣氛熱烈而祥和。然而,在這一片和諧之中,也並非毫無波瀾。
同修中較為年輕的慧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師兄們,我雖也感受到內心的變化,但有時仍會被一些突如其來的雜念所幹擾。比如在禪定之時,會突然想起往昔的一些瑣事,或是對未來的修行產生擔憂。這該如何是好?”
阿明看著慧明,眼神中充滿了關切與鼓勵:“慧明師弟,這是修行過程中必然會經曆的階段。當雜念升起時,莫要驚慌,亦不要刻意去壓製。隻需以一顆平常心去觀照它,看清它的本質,它便會漸漸失去力量。就如同我們在‘有尋有伺地’修行時所學,通過觀察與思考,洞察心念的起滅。你要相信,隨著修行的深入,這些雜念會越來越少。”
為了幫助慧明更好地克服這一問題,阿明決定與他一起進行一場特殊的修行實踐。他們選擇了寺院後山的一處幽靜山洞作為修行之地。山洞中,靜謐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滴水聲,仿佛是時間的滴答聲,提醒著他們修行的節奏。
阿明與慧明相對而坐,開始進入禪定。起初,慧明的臉上露出一絲緊張與不安,但在阿明的引導下,他逐漸放鬆下來。當雜念升起時,阿明輕聲提醒慧明保持觀照,不要被雜念牽著走。
“慧明,你看那雜念就像天空中的雲朵,看似真實,實則虛幻。你隻需靜靜地看著它飄過,不要去追逐,也不要去抗拒。”阿明的聲音低沉而沉穩,如同山間的微風,輕輕拂過慧明的心田。
在阿明的耐心指導下,慧明逐漸掌握了應對雜念的方法。經過數日的山洞修行,慧明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對禪定的領悟也更上一層樓。
迴到寺院後,阿明召集眾同修,分享了這次修行的經驗與感悟。他說道:“諸位同修,在我們趨近有餘依地的過程中,淨化身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僅要在日常修行中保持精進,更要在遇到困難與困惑時,相互扶持,共同探索。就如同我們此次幫助慧明師弟一樣,通過彼此的交流與實踐,我們能夠更快地成長。”
眾同修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為了進一步淨化身心,他們共同商議製定了一套更為嚴格的修行計劃。除了每日的早課、午課、晚課誦讀經典、禪定修行之外,還增加了定期的懺悔儀式與慈悲心培養的實踐活動。
在懺悔儀式中,眾同修齊聚佛堂,在佛像前虔誠地反思自己的過錯與業障,發願改過自新,淨化心靈。他們深知,隻有正視自己的內心汙垢,才能徹底地將其清除。
而在慈悲心培養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走出寺院,為周邊的村民提供幫助。或是為貧困家庭送去食物與衣物,或是為生病的村民義診施藥,或是為孩子們傳授佛法與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將對眾生的慈悲從內心的感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明與同修們在修行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他們的內心愈發純淨,對佛法的領悟也更加深刻。阿明知道,他們正一步步地接近“有餘依地”的境界,那將是一個全新的解脫境界,雖然仍有一些細微的依持,但已能感受到極大的自在與安寧。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阿明獨自站在寺院的山頂,望著滿天繁星。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修行之路的憧憬與信心。他默默祈禱,願自己與同修們能夠順利地跨越這一關鍵階段,在解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達到“無餘依地”的圓滿境界,以無盡的慈悲與智慧,普度眾生,讓世間的一切有情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共享佛法的光明與喜悅。
靈虛山的春天,萬物複蘇,嫩綠的新芽從枝頭冒出,山間的溪流也歡快地奔騰起來,仿佛在奏響一曲生命的讚歌。阿明站在寺院的庭院中,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滿是對修行新境界的感悟與期待。
這些日子以來,阿明明顯地察覺到自身的變化。往昔那些如影隨形的業障與煩惱,如今正一點點地消散,如同冬日的殘冰在暖陽的照耀下漸漸融化。他能感覺到內心深處的自在解脫之感如同春芽一般,在悄然生長,愈發茁壯。曾經,看到精美的器物或聽到讚譽之詞時,心中難免會泛起一絲貪著;遭遇不如意之事或麵對他人的冒犯時,嗔恨的情緒也會瞬間湧上心頭。但現在,這些情緒的波動變得極為微弱,仿佛一陣輕風吹過平靜的湖麵,隻泛起些許漣漪。
阿明深知,這是修行漸入佳境的征兆,是朝著《瑜伽師地論》中“有餘依地”境界邁進的重要一步。他想起曾經在“思所成地”修行時,通過對佛法教義的深入思考與領悟,逐漸構建起內心對解脫的向往與信念;而在“修所成地”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與心念,才使得如今這些殘留的束縛開始鬆動。
在禪房內,阿明每日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禪定。他雙腿盤坐於蒲團之上,身姿挺拔如鬆,雙手結印,麵容平靜安詳。隨著唿吸的緩緩深入,他的意識逐漸內收,進入一種極為專注的狀態。在禪定中,他清晰地觀照到自己內心的變化,那些細微的貪念與嗔意就像飄浮在空中的塵埃,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無所遁形。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被這些雜念所困擾,而是能夠以一種超脫的心態去審視它們,讓它們自然地消散。
一次,阿明在禪定結束後,與幾位同修在寺院的花園中相聚。花園裏,鮮花盛開,香氣四溢,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阿明師兄,你可感覺到自身的變化?我近日覺得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靜,對世俗之事的牽掛少了許多。”慧能和尚麵帶微笑地說道。
阿明點頭迴應:“慧能師弟,我亦有同感。往昔那些容易擾動內心的貪著與嗔恨,如今已漸趨微弱。這讓我在研讀經典時,能更加深入地領悟其中的智慧。就如昨日我誦讀《金剛經》,仿若有一種全新的感悟,以往晦澀難懂之處,如今竟能豁然開朗。”
另一位同修慧覺也接口道:“是啊,我在日常修行中,也發現自己的專注力大大提升。以前在誦經時,思緒常常遊離,如今卻能長時間保持專注,仿佛與經文融為一體。”
眾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彼此在修行中的進步與感悟,氣氛熱烈而祥和。然而,在這一片和諧之中,也並非毫無波瀾。
同修中較為年輕的慧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師兄們,我雖也感受到內心的變化,但有時仍會被一些突如其來的雜念所幹擾。比如在禪定之時,會突然想起往昔的一些瑣事,或是對未來的修行產生擔憂。這該如何是好?”
阿明看著慧明,眼神中充滿了關切與鼓勵:“慧明師弟,這是修行過程中必然會經曆的階段。當雜念升起時,莫要驚慌,亦不要刻意去壓製。隻需以一顆平常心去觀照它,看清它的本質,它便會漸漸失去力量。就如同我們在‘有尋有伺地’修行時所學,通過觀察與思考,洞察心念的起滅。你要相信,隨著修行的深入,這些雜念會越來越少。”
為了幫助慧明更好地克服這一問題,阿明決定與他一起進行一場特殊的修行實踐。他們選擇了寺院後山的一處幽靜山洞作為修行之地。山洞中,靜謐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滴水聲,仿佛是時間的滴答聲,提醒著他們修行的節奏。
阿明與慧明相對而坐,開始進入禪定。起初,慧明的臉上露出一絲緊張與不安,但在阿明的引導下,他逐漸放鬆下來。當雜念升起時,阿明輕聲提醒慧明保持觀照,不要被雜念牽著走。
“慧明,你看那雜念就像天空中的雲朵,看似真實,實則虛幻。你隻需靜靜地看著它飄過,不要去追逐,也不要去抗拒。”阿明的聲音低沉而沉穩,如同山間的微風,輕輕拂過慧明的心田。
在阿明的耐心指導下,慧明逐漸掌握了應對雜念的方法。經過數日的山洞修行,慧明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對禪定的領悟也更上一層樓。
迴到寺院後,阿明召集眾同修,分享了這次修行的經驗與感悟。他說道:“諸位同修,在我們趨近有餘依地的過程中,淨化身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僅要在日常修行中保持精進,更要在遇到困難與困惑時,相互扶持,共同探索。就如同我們此次幫助慧明師弟一樣,通過彼此的交流與實踐,我們能夠更快地成長。”
眾同修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為了進一步淨化身心,他們共同商議製定了一套更為嚴格的修行計劃。除了每日的早課、午課、晚課誦讀經典、禪定修行之外,還增加了定期的懺悔儀式與慈悲心培養的實踐活動。
在懺悔儀式中,眾同修齊聚佛堂,在佛像前虔誠地反思自己的過錯與業障,發願改過自新,淨化心靈。他們深知,隻有正視自己的內心汙垢,才能徹底地將其清除。
而在慈悲心培養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走出寺院,為周邊的村民提供幫助。或是為貧困家庭送去食物與衣物,或是為生病的村民義診施藥,或是為孩子們傳授佛法與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將對眾生的慈悲從內心的感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明與同修們在修行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他們的內心愈發純淨,對佛法的領悟也更加深刻。阿明知道,他們正一步步地接近“有餘依地”的境界,那將是一個全新的解脫境界,雖然仍有一些細微的依持,但已能感受到極大的自在與安寧。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阿明獨自站在寺院的山頂,望著滿天繁星。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修行之路的憧憬與信心。他默默祈禱,願自己與同修們能夠順利地跨越這一關鍵階段,在解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達到“無餘依地”的圓滿境界,以無盡的慈悲與智慧,普度眾生,讓世間的一切有情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共享佛法的光明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