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隸郡,郡城外圍,兩山之上,無數的民夫正熱火朝天的幹著活。
郡尉琦喆集合動用了周圍所有人力,大興土木,隻為了建那橫在兩山之間的箭樓。
這個箭樓是窄又長的,既不在山頂,也不在山腰,算是,兩者之間。
而眼下,禦天台使裴祖正在跟琦喆交涉,山腰一處草棚內,風唿嘯著刮,琦喆與幾個官吏在這裏烤火取暖:“郡尉大人,我請求把所有民夫聚集起來!那安國的密探,一定就混在其中。”
“阿嚏”琦喆打了個噴嚏“你就是裴祖吧,吾侄琦定提起過你。
你們抓捕安國探子失敗了?”
裴祖拉下臉,失落的神情浮於表麵:“是,由於我們的疏忽大意,讓他從地道逃遁了,不過,我斷定他肯定是混入了這些民夫之中。”裴祖指向外麵。
那些挑著夯土、扛著原木的民夫,大部分都是來自郡城周圍的鄉裏,還有城內一些征召上來的黔首,一些軍營裏的兵卒,城獄裏的囚犯。
人員混雜之極,不用多說。
琦喆喝了口熱水暖暖胃,隨後打消了裴祖美好的幻想:“你的想法是好,但咱們郡城羅城,有兩萬多人的民夫在這山上勞作,而且還不完全是民夫,把這些人聚集起來,等著他們集體暴動嗎?”
“但是,城尉大人……”
“一個安國密探,不足為慮,跑就跑了吧,看看西邊,北太城、寒封城、那邊都打成什麽樣子了,滾滾黑煙,日夜不滅。”
琦喆頓了頓,雙眼盯住裴祖:“眼前最要緊的是,是加強武備,積極備戰,至於其他的事,皆可讓。”
“是……我明白了。”
看著離開的裴祖的背影,琦喆發聲安慰道:“你很年輕,以後,跟著琦定好好幹,會一路高升的。”
裴祖有氣無力的迴應:“那就謝過城尉大人了……”
“出來了,出來了”門外幾個禦天使連忙圍了上來,“頭兒,怎麽樣,是不是可以抓捕了。”
“咱們是不是可以去要人了?”
“頭兒,說句話啊”
裴祖說道:“城尉大人沒同意,都迴去吧,各司其職。”
剛剛還議論紛紛的眾人,此時沉默了下來,跟著裴祖向城內走。
就好像一群打了敗仗的傷兵,慢慢悠悠地迴家養傷……
……
王禳災才得知了這個消息:“寒封城居然沒有鹽鐵?”
“是的”夏藤點點頭“寒封城的鹽鐵都是靠其他城池送過來,才維持的,來往的商人倒是偶爾帶些鹽宗,隻是這幾年也少了……”
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被人們稱為“鹽宗”。
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
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並由官府運輸和銷售。
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
王禳災不了解這方麵知識,隻能向夏藤詢問:“造鐵很難嗎?”
“何止是難啊”夏藤苦笑
“分為四個步驟:一、造爐,二、選礦,三、熔練,四、鍛造。
熔爐就是粘土製成的中空圓柱,根據熔煉的規模和地方習慣決定其大小的形狀。
通常底部有側門,並附有鼓風。燃料則是木碳,那我們先說從木碳說起。
煉鐵所需的火候要很高,所以要選用火燒的旺的較高的木料來製炭。
首先在地上挖一個很大的淺坑,將收集來的大量木塊堆入沙坑,點火,等所有的木塊都被引燃後蓋上鬆土,讓木塊在底部的環境中悶燒,將木塊裏麵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燒淨。
當碳堆自然熄滅,把土扒開,就得到了一批上好的木炭。
悶燒的時間由木料多少決定,往往需要幾天時間。熔爐使用粘土條堆砌:選擇純淨的粘土,用篩去除小石,再用水長時間浸泡,打漿成泥,混入碎草,反複捶打揉搓直至均勻,然後搓成細條備用。
粘土的純淨度和浸水是否完全保證熔煉過程中爐壁各處受熱均勻,而揉入碎草則使得爐壁在燒製過程中形成微孔(碳被燒盡)。
這些都是為了避免爐壁開裂和崩塌,所以篩選、浸泡、揉打的過程非常關鍵。
接下來製爐坯:選一塊塊平整的地麵,規劃好各種原材料的堆放位置,然後在熔爐位置處挖一個圓形淺坑,並打實基礎。
然後用之前製造的泥條一圈一圈的圍出爐壁外形,並將內外壁都仔細抹光,不留縫隙。
底部側麵開一個口,用於鼓風和出渣,這樣就製成了爐坯。將爐坯在陽光下晾幹後,在裏麵填充木碳,點燃燒結,就像製陶的過程一樣,可以燒成堅硬的爐壁。在燒結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裂開要及時修補。
燒結後,將碳灰取出,這樣熔爐就製成了。然後要製備鼓風,這套器具則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了。”
當然煉鐵所用的風箱和農家的灶具還是有些區別,但原理都是一樣的:有一個進氣活門和一個出氣口,通過往複運動使空間加壓後從出氣口排出,多用獸皮、木料和繩索製成,這裏就不展開細說了。
鐵匠更願意去尋找含鐵量高的沙礫,不管怎樣,在最終進爐之前,一直要破碎研磨成很細小的顆粒,並進行多遍篩選,這樣可以保證熔煉的效率和成品的質量。
夏藤又繼續講道:
“三、熔煉,將鼓風通過耐熱的陶管連接到熔爐側門的上部,然後用粘土將整個側門封死,僅使得鼓風的氣流可以進入。
接下來用木炭從熔爐的頂部開始裝填,直到填滿。然後點火並開始鼓風,等爐溫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開始熔煉了。
熔練的過程可能會長達數小時乃至數天,而鼓風的工作是一刻不能停歇,所以需要一組民夫輪流進行。另一組民夫則往爐頂添加原料粉和木碳,每當爐內的木炭燒盡,上層木炭下落,工人就在頂部添加一層新炭,並鋪一層粉。這個過程一直重複到熔煉完成。礦渣從底部流出
逐漸的,當鐵塊和炭灰越積越多,這個熔爐的熔煉過程就要結束了。民夫迅速打破熔爐,扒開不能熔化的礦渣和炭灰,就取得了白熱的海棉狀粗煉鐵塊。
四、鍛造
白熱的鐵塊剛取出時還比較軟,可以用鑿和錘切分成塊,塊的大小依據準備打製的器具大小決定。接下來一小塊鐵就被移入打鐵間進行鍛造了。
鍛台旁邊是由風箱,燃燒木碳的火爐。鐵塊在爐內被燒至白熱(這一過程稱為“煉”),然後趁熱打鐵,放於鍛台上錘打成條或著片,然後在中間鑿出凹痕,對折後再燒至白熱,錘打成條或片。如此反複,就像揉麵一樣。”
王禳災點點頭,自己似乎明白了,“報”此時門外跑進一名士卒,抱著一個竹簡:“稟報城尉,午牛五百主送來戰報。”
王禳災接過來拆開,雙目一掃,欣慰的笑了一聲,沈軍還真的夜襲了。
這下不缺俘虜了,即便哪個嘴硬,想來也會有慫瓜軟蛋說出實情的。
夏藤還在說著:“咱們宏淵礦不多……礦真正多的地方是:山西(崤山或華山以西地區即今西北地區)饒玉石,江南出金、錫、連、丹砂,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巴蜀饒丹砂、石、銅、鐵。
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
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孔氏之先,梁人(即魏人),用鐵冶為業。”
戰國開發鐵礦主要是從趙國開始的,那裏在戰國時期開礦冶鐵發家的礦業家們,其後代是在秦漢時期開發巴蜀、南陽等地鐵礦的重要力量。
而先秦時在巴蜀開發丹砂的巴寡婦(名清)還曾受到秦始皇以客禮相待,建築了一座“女懷清台”以表彰她。
“夏藤,我得走了”王禳災揮了揮手中竹簡,“城尉慢走”夏藤扭過身子,繼續鑽研他的甲胄去了。
“對了,這些製作好的甲胄,送到我城尉府上去。”
“沒問題”
注釋:鹽鐵專賣亦稱“鹽鐵官營”。舊時政府為限製工商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斷經營。相傳最早始於春秋齊國,《管子》一書中說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壟斷經營山海之產。當時山海之產主要是鐵和鹽,官府經營鹽鐵,寓稅於價,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
漢初統治者主張無為而治,對鹽鐵采取放任政策,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起始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對鹽和鐵一起實行專賣。秦商鞅變法,控製山澤之利,也實行鹽鐵專賣。當時的山海之產主要是鹽、鐵,官府壟斷經營,寓稅於價,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
漢初開放民營,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漢武帝迫於財政壓力和對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籠鹽鐵”,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並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
郡尉琦喆集合動用了周圍所有人力,大興土木,隻為了建那橫在兩山之間的箭樓。
這個箭樓是窄又長的,既不在山頂,也不在山腰,算是,兩者之間。
而眼下,禦天台使裴祖正在跟琦喆交涉,山腰一處草棚內,風唿嘯著刮,琦喆與幾個官吏在這裏烤火取暖:“郡尉大人,我請求把所有民夫聚集起來!那安國的密探,一定就混在其中。”
“阿嚏”琦喆打了個噴嚏“你就是裴祖吧,吾侄琦定提起過你。
你們抓捕安國探子失敗了?”
裴祖拉下臉,失落的神情浮於表麵:“是,由於我們的疏忽大意,讓他從地道逃遁了,不過,我斷定他肯定是混入了這些民夫之中。”裴祖指向外麵。
那些挑著夯土、扛著原木的民夫,大部分都是來自郡城周圍的鄉裏,還有城內一些征召上來的黔首,一些軍營裏的兵卒,城獄裏的囚犯。
人員混雜之極,不用多說。
琦喆喝了口熱水暖暖胃,隨後打消了裴祖美好的幻想:“你的想法是好,但咱們郡城羅城,有兩萬多人的民夫在這山上勞作,而且還不完全是民夫,把這些人聚集起來,等著他們集體暴動嗎?”
“但是,城尉大人……”
“一個安國密探,不足為慮,跑就跑了吧,看看西邊,北太城、寒封城、那邊都打成什麽樣子了,滾滾黑煙,日夜不滅。”
琦喆頓了頓,雙眼盯住裴祖:“眼前最要緊的是,是加強武備,積極備戰,至於其他的事,皆可讓。”
“是……我明白了。”
看著離開的裴祖的背影,琦喆發聲安慰道:“你很年輕,以後,跟著琦定好好幹,會一路高升的。”
裴祖有氣無力的迴應:“那就謝過城尉大人了……”
“出來了,出來了”門外幾個禦天使連忙圍了上來,“頭兒,怎麽樣,是不是可以抓捕了。”
“咱們是不是可以去要人了?”
“頭兒,說句話啊”
裴祖說道:“城尉大人沒同意,都迴去吧,各司其職。”
剛剛還議論紛紛的眾人,此時沉默了下來,跟著裴祖向城內走。
就好像一群打了敗仗的傷兵,慢慢悠悠地迴家養傷……
……
王禳災才得知了這個消息:“寒封城居然沒有鹽鐵?”
“是的”夏藤點點頭“寒封城的鹽鐵都是靠其他城池送過來,才維持的,來往的商人倒是偶爾帶些鹽宗,隻是這幾年也少了……”
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被人們稱為“鹽宗”。
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
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並由官府運輸和銷售。
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
王禳災不了解這方麵知識,隻能向夏藤詢問:“造鐵很難嗎?”
“何止是難啊”夏藤苦笑
“分為四個步驟:一、造爐,二、選礦,三、熔練,四、鍛造。
熔爐就是粘土製成的中空圓柱,根據熔煉的規模和地方習慣決定其大小的形狀。
通常底部有側門,並附有鼓風。燃料則是木碳,那我們先說從木碳說起。
煉鐵所需的火候要很高,所以要選用火燒的旺的較高的木料來製炭。
首先在地上挖一個很大的淺坑,將收集來的大量木塊堆入沙坑,點火,等所有的木塊都被引燃後蓋上鬆土,讓木塊在底部的環境中悶燒,將木塊裏麵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燒淨。
當碳堆自然熄滅,把土扒開,就得到了一批上好的木炭。
悶燒的時間由木料多少決定,往往需要幾天時間。熔爐使用粘土條堆砌:選擇純淨的粘土,用篩去除小石,再用水長時間浸泡,打漿成泥,混入碎草,反複捶打揉搓直至均勻,然後搓成細條備用。
粘土的純淨度和浸水是否完全保證熔煉過程中爐壁各處受熱均勻,而揉入碎草則使得爐壁在燒製過程中形成微孔(碳被燒盡)。
這些都是為了避免爐壁開裂和崩塌,所以篩選、浸泡、揉打的過程非常關鍵。
接下來製爐坯:選一塊塊平整的地麵,規劃好各種原材料的堆放位置,然後在熔爐位置處挖一個圓形淺坑,並打實基礎。
然後用之前製造的泥條一圈一圈的圍出爐壁外形,並將內外壁都仔細抹光,不留縫隙。
底部側麵開一個口,用於鼓風和出渣,這樣就製成了爐坯。將爐坯在陽光下晾幹後,在裏麵填充木碳,點燃燒結,就像製陶的過程一樣,可以燒成堅硬的爐壁。在燒結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裂開要及時修補。
燒結後,將碳灰取出,這樣熔爐就製成了。然後要製備鼓風,這套器具則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了。”
當然煉鐵所用的風箱和農家的灶具還是有些區別,但原理都是一樣的:有一個進氣活門和一個出氣口,通過往複運動使空間加壓後從出氣口排出,多用獸皮、木料和繩索製成,這裏就不展開細說了。
鐵匠更願意去尋找含鐵量高的沙礫,不管怎樣,在最終進爐之前,一直要破碎研磨成很細小的顆粒,並進行多遍篩選,這樣可以保證熔煉的效率和成品的質量。
夏藤又繼續講道:
“三、熔煉,將鼓風通過耐熱的陶管連接到熔爐側門的上部,然後用粘土將整個側門封死,僅使得鼓風的氣流可以進入。
接下來用木炭從熔爐的頂部開始裝填,直到填滿。然後點火並開始鼓風,等爐溫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開始熔煉了。
熔練的過程可能會長達數小時乃至數天,而鼓風的工作是一刻不能停歇,所以需要一組民夫輪流進行。另一組民夫則往爐頂添加原料粉和木碳,每當爐內的木炭燒盡,上層木炭下落,工人就在頂部添加一層新炭,並鋪一層粉。這個過程一直重複到熔煉完成。礦渣從底部流出
逐漸的,當鐵塊和炭灰越積越多,這個熔爐的熔煉過程就要結束了。民夫迅速打破熔爐,扒開不能熔化的礦渣和炭灰,就取得了白熱的海棉狀粗煉鐵塊。
四、鍛造
白熱的鐵塊剛取出時還比較軟,可以用鑿和錘切分成塊,塊的大小依據準備打製的器具大小決定。接下來一小塊鐵就被移入打鐵間進行鍛造了。
鍛台旁邊是由風箱,燃燒木碳的火爐。鐵塊在爐內被燒至白熱(這一過程稱為“煉”),然後趁熱打鐵,放於鍛台上錘打成條或著片,然後在中間鑿出凹痕,對折後再燒至白熱,錘打成條或片。如此反複,就像揉麵一樣。”
王禳災點點頭,自己似乎明白了,“報”此時門外跑進一名士卒,抱著一個竹簡:“稟報城尉,午牛五百主送來戰報。”
王禳災接過來拆開,雙目一掃,欣慰的笑了一聲,沈軍還真的夜襲了。
這下不缺俘虜了,即便哪個嘴硬,想來也會有慫瓜軟蛋說出實情的。
夏藤還在說著:“咱們宏淵礦不多……礦真正多的地方是:山西(崤山或華山以西地區即今西北地區)饒玉石,江南出金、錫、連、丹砂,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巴蜀饒丹砂、石、銅、鐵。
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
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孔氏之先,梁人(即魏人),用鐵冶為業。”
戰國開發鐵礦主要是從趙國開始的,那裏在戰國時期開礦冶鐵發家的礦業家們,其後代是在秦漢時期開發巴蜀、南陽等地鐵礦的重要力量。
而先秦時在巴蜀開發丹砂的巴寡婦(名清)還曾受到秦始皇以客禮相待,建築了一座“女懷清台”以表彰她。
“夏藤,我得走了”王禳災揮了揮手中竹簡,“城尉慢走”夏藤扭過身子,繼續鑽研他的甲胄去了。
“對了,這些製作好的甲胄,送到我城尉府上去。”
“沒問題”
注釋:鹽鐵專賣亦稱“鹽鐵官營”。舊時政府為限製工商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斷經營。相傳最早始於春秋齊國,《管子》一書中說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壟斷經營山海之產。當時山海之產主要是鐵和鹽,官府經營鹽鐵,寓稅於價,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
漢初統治者主張無為而治,對鹽鐵采取放任政策,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起始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對鹽和鐵一起實行專賣。秦商鞅變法,控製山澤之利,也實行鹽鐵專賣。當時的山海之產主要是鹽、鐵,官府壟斷經營,寓稅於價,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
漢初開放民營,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漢武帝迫於財政壓力和對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籠鹽鐵”,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並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