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製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商鞅“變法圖強”的理念和秦孝公銳意進取的想法不謀而合,之後商鞅又在大殿之上舌戰群臣,駁倒了循禮守舊的反對派貴族,從而展開在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得了卓越成效。
要想擺脫弱小的局麵,秦國必須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在軍事上,商鞅大舉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鞅建立了靠功勞說話的軍功爵位製,不問出身,隻要有實打實的軍功,哪怕是奴隸也能得到升遷,也能得到房子和土地。
他將秦國的爵位分為了二十等,最低一等為公士,最高一等為徹侯,一個沒有任何爵位的普通秦國士兵隻要在戰場上殺敵一人,便可獲得公士爵位,從平民階層變為貴族,而且國家還會根據軍功和爵位發放相應的土地和房基地。
這一製度一經頒發,立刻引起了全國上下青壯年的熱情,無數人踴躍參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就塑造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
張柒峰一口氣把戰國到秦一統說了個遍
“二哥,我說了這麽多,你還不懂嗎,宏淵不能在偏居一隅了,當今又是一個大爭之世,我們隻有變法圖強,才可自保不被亡國啊!”
“你,你,你”張振朝氣的說不出話來
張柒峰接著說道:“我在一艘商船上聽說,山東六國,最近又開始準備新的變發了,可咱們宏淵呢?還是老樣子,二哥,你也不想想,咱們都多久沒有派遊學士子去山東六國學習了。”
張振朝冷哼一聲坐下:“你這次迴來,就是為了在父王的壽宴上氣父王的?”
“這是什麽話,我這次迴宮,是因為我找到了一位法家大才,隻是那位先生還沒到庭堯,按馬車的速度推算,四五天後就應該到了。”
張振朝用著同情的目光看著自己這個傻弟弟:“法家三派:法、術、勢,早在秦末消亡殆盡,就在僥幸存活下來的,也不可能輕易露麵,唯一還有法家的知識的也就是雜家了,你怕不是被人騙了,傳出去叫人恥笑,堂堂宏淵三公子,連諸子百家都分不清。”
張柒峰兩手一攤:“不,那人真是法家”
這時候幾個仆從端著冒著熱氣的菜呈上來,放到幾案上,旁邊還有幾壇酒。
張柒峰解釋道:“我星夜兼程,車馬勞頓,可是好幾天沒吃上一頓好的了,二哥,咱們邊吃邊聊。”說罷,從一個鼎中拿起一塊肉就放進嘴裏咀嚼,湯汁充分的在嘴裏遊動,純香四溢,火候剛剛好。
“不錯,不錯,這庖廚真不錯,比我我在外麵吃的做的好多了。”
“廢話,這是宮裏的禦廚”
張柒峰嘴裏嚼著肉,含糊不清道:“二哥,你也來一口”
“我沒心情吃,你接著說”
“哦,那人給我說,商君的軍功爵有兩點最為重要
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
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係,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對了,說道爵位,咱們宏淵現在可是一片混亂啊,有的時候按周朝來,有的時候按楚國的來,真想不通,這是在做什麽。”張柒峰說道。
“變法,變法,哪一次變法不是血流成河,三弟,你要知道,宏淵現在可是災禍、匪患不斷,這些尚未根治祛除,何談變法?”
“我這次迴來,便是為了這事來的,我請的那位先生,堪稱再世商君,他有治宏淵之策,隻要引薦給父王,居要職,則大事可圖!”
兩人正要繼續聊下去,一位老奴慢慢悠悠的從外麵走過來:“二位公子,王上召你們過去。”
……
秦二十級軍功爵製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爵位有五: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上為世襲貴族。士之後為庶人。
人有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台。皂以下是庶人和奴隸。
卿:上卿、亞卿。在齊國,孟子做過卿,是當時齊的三卿之一。
大夫: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楚的最高爵位叫執珪。
據說,楚國通緝伍員時曾規定“得五(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呂氏春秋·異寶篇》)。
昭陽曾“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戰國策·齊策二》),景翠也是“爵為執珪,官為柱國”(《戰國策·東周策》)。
漢中之役,楚的“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戰國策·楚策一》)。莊辛曾被封為陽陵君,爵為執珪(《戰國策·楚策四》)。此外楚國還設有五大夫(《戰國策·楚策一》)、三閭大夫(《楚辭·漁父》)等官爵。
大夫: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楚的最高爵位叫執珪。據說,楚國通緝伍員時曾規定“得五(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呂氏春秋·異寶篇》)。
昭陽曾“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戰國策·齊策二》),景翠也是“爵為執珪,官為柱國”(《戰國策·東周策》)。漢中之役,楚的“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戰國策·楚策一》)。莊辛曾被封為陽陵君,爵為執珪(《戰國策·楚策四》)。
此外楚國還設有五大夫(《戰國策·楚策一》)、三閭大夫(《楚辭·漁父》)等官爵。
第一級:公士
公士,爵位名,是官之士,公家之士。公士是秦、漢二十等爵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需要服役,隻是身份略高於無爵的人。
第二級:上造
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高於公士,單仍需服役,上造爵位,可得兩個住宅,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第二級上造的歲俸是一百石。
第三級:簪梟
簪梟是秦二十等爵的第三級,仍需服役,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簪梟爵位可得田三頃,住宅三個。
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根據爵位不同而不同,簪梟可有精米一鬥、醬半升、菜羹一盤、幹草半石。
第三級簪梟的歲俸是一百五十石。
第四級:不更
不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四級,有這個爵位的人,可免充輪流服役的兵卒,其他仍需要服役。
第四級不更的歲俸是二百石。
第五級:大夫
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五級,它在古代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因此為一般官員的通稱。第六級:官大夫
官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六級,漢代《田律》和《戶律》規定官大夫可得田七頃,住宅七個。
第六級官大夫的歲俸是三百石。
第七級:公大夫
公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七級。秦朝時期民爵公大夫以上的人,見到縣令、丞揖而不拜。
漢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後,第九級五大夫為高爵,可免服役,公大夫仍需服役。
第七級公大夫的歲俸是三百五十石。
第八級:公乘
公乘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八級,因為可以乘公家的車,所以稱為公乘。
秦、漢初期,從第七級公大夫起即為高爵,文帝後,公乘一下仍需服役,東漢明帝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
第八級公乘的歲俸是四百石。
第九級:五大夫
五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漢文帝後,五大夫以上為高爵,可免服役。
第九級五大夫的歲俸是五百石。
第十級:左庶長
左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
商鞅變法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分別是: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這四種都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
商鞅變法後秦國官製效仿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權。
第十級左庶長的歲俸是五百石。
第十一級:右庶長
右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級。商鞅變法前秦國四種庶長之一。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
第十一級右庶長的歲俸是五百五十石
第十二級:左更
左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級。更是指更卒,輪流服役的士卒,左更與中更、右更均以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第十二級左更的歲俸是六百石。
第十三級:中更
中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級,其爵位處於左右庶長和大少上造之間,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二,地位顯耀。
第十三級中更的歲俸是六百五十石。
第十四級:右更
右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級,其爵位處於更級之中最大,僅次於少上造的高等爵位,在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一,地位顯耀。
第十四級右更的歲俸是七百石。
第十五級:少上造
少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級,戰國初期為秦最高官職大上造的副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是爵名,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
第十五級少上造的歲俸是七百五十石。
第十六級:大上造
大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級,秦孝公時期是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仿效中原諸侯國製度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漢朝。
第十六級大上造的歲俸是八百石。
第十七級:駟車
駟車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級,駕四馬之高車。第十七級駟車的歲俸是八百五十石。
第十八級:大庶長
大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級,僅次於徹侯和關內侯。
商鞅變法前大庶長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讚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
第十八級大庶長的歲俸是九百石。
第十九級:關內侯
關內侯是秦、漢時期設置的,是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有其號,無國邑。
一般是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征收租稅的權利,可以世襲。南北朝時期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
第十九級關內侯的歲俸是九百五十石。
最高級:徹侯
徹侯是秦、漢二十等爵的最高級,漢武帝時期因避諱皇帝名諱,改名為通侯,後麵又改為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入漢製,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製。
漢朝初期列侯封邑,大的萬戶,曉得五六百戶。封邑一般為縣,東漢初有封四縣者,小者為鄉或亭。
法家三派:
法家三派分別為商鞅主導的法治派,申不害的術治派和慎到的勢治派。
他們的區別有:
1.治國變法的具體方略不同:勢治派強調加強統治者(領導層)的權力而推行變法;術治派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製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強調絕對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
側重點不同:法治派重法、勢治派重勢、術治派重術。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製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商鞅“變法圖強”的理念和秦孝公銳意進取的想法不謀而合,之後商鞅又在大殿之上舌戰群臣,駁倒了循禮守舊的反對派貴族,從而展開在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取得了卓越成效。
要想擺脫弱小的局麵,秦國必須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在軍事上,商鞅大舉改革,廢除了世卿世祿製,“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鞅建立了靠功勞說話的軍功爵位製,不問出身,隻要有實打實的軍功,哪怕是奴隸也能得到升遷,也能得到房子和土地。
他將秦國的爵位分為了二十等,最低一等為公士,最高一等為徹侯,一個沒有任何爵位的普通秦國士兵隻要在戰場上殺敵一人,便可獲得公士爵位,從平民階層變為貴族,而且國家還會根據軍功和爵位發放相應的土地和房基地。
這一製度一經頒發,立刻引起了全國上下青壯年的熱情,無數人踴躍參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就塑造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
張柒峰一口氣把戰國到秦一統說了個遍
“二哥,我說了這麽多,你還不懂嗎,宏淵不能在偏居一隅了,當今又是一個大爭之世,我們隻有變法圖強,才可自保不被亡國啊!”
“你,你,你”張振朝氣的說不出話來
張柒峰接著說道:“我在一艘商船上聽說,山東六國,最近又開始準備新的變發了,可咱們宏淵呢?還是老樣子,二哥,你也不想想,咱們都多久沒有派遊學士子去山東六國學習了。”
張振朝冷哼一聲坐下:“你這次迴來,就是為了在父王的壽宴上氣父王的?”
“這是什麽話,我這次迴宮,是因為我找到了一位法家大才,隻是那位先生還沒到庭堯,按馬車的速度推算,四五天後就應該到了。”
張振朝用著同情的目光看著自己這個傻弟弟:“法家三派:法、術、勢,早在秦末消亡殆盡,就在僥幸存活下來的,也不可能輕易露麵,唯一還有法家的知識的也就是雜家了,你怕不是被人騙了,傳出去叫人恥笑,堂堂宏淵三公子,連諸子百家都分不清。”
張柒峰兩手一攤:“不,那人真是法家”
這時候幾個仆從端著冒著熱氣的菜呈上來,放到幾案上,旁邊還有幾壇酒。
張柒峰解釋道:“我星夜兼程,車馬勞頓,可是好幾天沒吃上一頓好的了,二哥,咱們邊吃邊聊。”說罷,從一個鼎中拿起一塊肉就放進嘴裏咀嚼,湯汁充分的在嘴裏遊動,純香四溢,火候剛剛好。
“不錯,不錯,這庖廚真不錯,比我我在外麵吃的做的好多了。”
“廢話,這是宮裏的禦廚”
張柒峰嘴裏嚼著肉,含糊不清道:“二哥,你也來一口”
“我沒心情吃,你接著說”
“哦,那人給我說,商君的軍功爵有兩點最為重要
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
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係,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對了,說道爵位,咱們宏淵現在可是一片混亂啊,有的時候按周朝來,有的時候按楚國的來,真想不通,這是在做什麽。”張柒峰說道。
“變法,變法,哪一次變法不是血流成河,三弟,你要知道,宏淵現在可是災禍、匪患不斷,這些尚未根治祛除,何談變法?”
“我這次迴來,便是為了這事來的,我請的那位先生,堪稱再世商君,他有治宏淵之策,隻要引薦給父王,居要職,則大事可圖!”
兩人正要繼續聊下去,一位老奴慢慢悠悠的從外麵走過來:“二位公子,王上召你們過去。”
……
秦二十級軍功爵製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爵位有五: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上為世襲貴族。士之後為庶人。
人有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台。皂以下是庶人和奴隸。
卿:上卿、亞卿。在齊國,孟子做過卿,是當時齊的三卿之一。
大夫: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楚的最高爵位叫執珪。
據說,楚國通緝伍員時曾規定“得五(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呂氏春秋·異寶篇》)。
昭陽曾“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戰國策·齊策二》),景翠也是“爵為執珪,官為柱國”(《戰國策·東周策》)。
漢中之役,楚的“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戰國策·楚策一》)。莊辛曾被封為陽陵君,爵為執珪(《戰國策·楚策四》)。此外楚國還設有五大夫(《戰國策·楚策一》)、三閭大夫(《楚辭·漁父》)等官爵。
大夫: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楚的最高爵位叫執珪。據說,楚國通緝伍員時曾規定“得五(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呂氏春秋·異寶篇》)。
昭陽曾“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戰國策·齊策二》),景翠也是“爵為執珪,官為柱國”(《戰國策·東周策》)。漢中之役,楚的“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戰國策·楚策一》)。莊辛曾被封為陽陵君,爵為執珪(《戰國策·楚策四》)。
此外楚國還設有五大夫(《戰國策·楚策一》)、三閭大夫(《楚辭·漁父》)等官爵。
第一級:公士
公士,爵位名,是官之士,公家之士。公士是秦、漢二十等爵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需要服役,隻是身份略高於無爵的人。
第二級:上造
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高於公士,單仍需服役,上造爵位,可得兩個住宅,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第二級上造的歲俸是一百石。
第三級:簪梟
簪梟是秦二十等爵的第三級,仍需服役,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簪梟爵位可得田三頃,住宅三個。
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根據爵位不同而不同,簪梟可有精米一鬥、醬半升、菜羹一盤、幹草半石。
第三級簪梟的歲俸是一百五十石。
第四級:不更
不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四級,有這個爵位的人,可免充輪流服役的兵卒,其他仍需要服役。
第四級不更的歲俸是二百石。
第五級:大夫
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五級,它在古代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因此為一般官員的通稱。第六級:官大夫
官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六級,漢代《田律》和《戶律》規定官大夫可得田七頃,住宅七個。
第六級官大夫的歲俸是三百石。
第七級:公大夫
公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七級。秦朝時期民爵公大夫以上的人,見到縣令、丞揖而不拜。
漢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後,第九級五大夫為高爵,可免服役,公大夫仍需服役。
第七級公大夫的歲俸是三百五十石。
第八級:公乘
公乘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八級,因為可以乘公家的車,所以稱為公乘。
秦、漢初期,從第七級公大夫起即為高爵,文帝後,公乘一下仍需服役,東漢明帝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
第八級公乘的歲俸是四百石。
第九級:五大夫
五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漢文帝後,五大夫以上為高爵,可免服役。
第九級五大夫的歲俸是五百石。
第十級:左庶長
左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
商鞅變法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分別是: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這四種都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
商鞅變法後秦國官製效仿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權。
第十級左庶長的歲俸是五百石。
第十一級:右庶長
右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級。商鞅變法前秦國四種庶長之一。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
第十一級右庶長的歲俸是五百五十石
第十二級:左更
左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級。更是指更卒,輪流服役的士卒,左更與中更、右更均以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第十二級左更的歲俸是六百石。
第十三級:中更
中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級,其爵位處於左右庶長和大少上造之間,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二,地位顯耀。
第十三級中更的歲俸是六百五十石。
第十四級:右更
右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級,其爵位處於更級之中最大,僅次於少上造的高等爵位,在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一,地位顯耀。
第十四級右更的歲俸是七百石。
第十五級:少上造
少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級,戰國初期為秦最高官職大上造的副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是爵名,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
第十五級少上造的歲俸是七百五十石。
第十六級:大上造
大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級,秦孝公時期是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仿效中原諸侯國製度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漢朝。
第十六級大上造的歲俸是八百石。
第十七級:駟車
駟車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級,駕四馬之高車。第十七級駟車的歲俸是八百五十石。
第十八級:大庶長
大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級,僅次於徹侯和關內侯。
商鞅變法前大庶長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讚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
第十八級大庶長的歲俸是九百石。
第十九級:關內侯
關內侯是秦、漢時期設置的,是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有其號,無國邑。
一般是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征收租稅的權利,可以世襲。南北朝時期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
第十九級關內侯的歲俸是九百五十石。
最高級:徹侯
徹侯是秦、漢二十等爵的最高級,漢武帝時期因避諱皇帝名諱,改名為通侯,後麵又改為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入漢製,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製。
漢朝初期列侯封邑,大的萬戶,曉得五六百戶。封邑一般為縣,東漢初有封四縣者,小者為鄉或亭。
法家三派:
法家三派分別為商鞅主導的法治派,申不害的術治派和慎到的勢治派。
他們的區別有:
1.治國變法的具體方略不同:勢治派強調加強統治者(領導層)的權力而推行變法;術治派強調統治者必須以帝王之術來控製手下以達到鞏固自己權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強調絕對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
側重點不同:法治派重法、勢治派重勢、術治派重術。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