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上,董超親自為眾人當起了解說:“鷹旗率長選了弓手、戎車、步卒、獅旗率長則選了駑手、戎車、輕騎士”


    一位郡尉看著眼前的戰場:“有意思,迴去我在我們郡也搞個兵演”他是離庭堯比較近的一個郡,所以提前進庭堯,準備給王上賀壽。


    郎中令鄭焦摸著胡子:“董中尉的想法,總是那麽的與眾不同啊”


    “孫使覺得怎麽樣?”


    孫尚正吃著果幹,忽然被叫道:“啊?不錯,董中尉真是兵家大才啊。”


    這種兵演模式,其實在十幾年前的中原就盛行了,宏淵國是多久沒有派人去學習了,而且戎車這東西,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就開始漸漸淘汰了,連戰車大國楚國都改用騎兵了,宏淵居然還有戎車,真叫孫尚嘖嘖稱奇。


    而此時斥候又來匯報戰場最新的情況:


    鷹旗率長的兵卒一共有幾百人人在陣中,其中大部分人隻披帶了輕甲,對麵的輕騎士射出的箭矢力道不大,又沒有箭頭,隻造成了數人下場(射中視為陣亡)。


    陣亡的士卒捶胸頓足的起身,拍拍身上的塵土,向校場邊緣走去,庖廚在那準備了吃食和水,可以讓他們飽餐一頓順便觀看場上戰事。


    士卒被弓箭射中,卻引發了鷹旗兵卒左側陣列的騷動和驚懼,所幸他們大多是有過數次征伐經曆的老卒,所以在軍吏吆喝下,好不容易才穩住了陣腳,在追敵未果後,便被經驗老道的五百主召迴。


    倒是鷹旗率長自覺吃了虧,去與對方戎車交談,卻直接被敵人繳獲迴陣。


    他氣得哇哇大叫,直罵獅旗率長不講規矩。然而無論是步卒還是戰車,都追不上輕騎士。


    隻能望著他們揚長而去。五百主連忙勸道:“將軍勿憂,且看他們的陣法,獅旗率長太過狂妄自大,不把咱們放在眼裏。


    他竟然將幾乘戎車安置在了左翼,而不是排列在前。”


    鷹旗率長順著五百主的手指望去,卻見獅旗率長的步卒排成了一個大橫陣,步卒在中央,戎車集中在左翼,而完成騷擾後返迴的輕騎士則在右翼。


    戰車互衝,按規矩對戰,這已經是春秋時期貴族們留下的遺存,現在很少被用到。


    但宏淵也常常依靠戰車的對決分出勝負。


    正所謂“車錯轂兮短兵接,矢交墜兮士爭先”,一般來講,都會將戰車排列在正麵,和對麵戰車進行錯轂交鋒,步卒則“車馳卒奔”,在後麵跟著,打順風仗,混個助攻。


    按春秋時期來說,一方的戰車若是敗了,後邊步卒的士氣也會降到冰點。戰鬥到此終結。


    所以在五百主和鷹旗率長看來,獅旗率長這種行為,就好比野狼露出最柔軟的腹部,暴露給了獵人。


    “率長你再看,那些排列在前的,都是些什麽人。”


    獅旗兵卒打頭的,是五排身無寸甲的輕裝步卒,共計四百人,且無人手持戈矛,而是抱著駑,站得很是分散。


    他們身後,是持盾和短劍的獅旗甲兵。再之後,才是豎起稀疏戈矛。


    架起了小鼓的指揮車則被甲士環繞,在後押陣。


    看著對麵的架勢。鷹旗率長啞然失笑:“平地之上,百步以內才進射程,開弓不過二到四矢,最多對吾等造成不過百人死傷,縱然是駑,又何妨?


    將駑手放在最前排,還在不斷朝吾等靠近,這不是取死之道麽?”


    鷹旗率長的話從校場傳到了高台眾人的耳朵裏,不少武將也開始紛紛議論:“是啊,以弓弩對戎車,這是以卵擊石啊”


    “對啊對啊,我可還從未聽說,弓弩能在平地正麵擊潰戎車或騎兵呢”


    張嘯殺也點評道:“以弓弩對陣戎車,獅旗率長,倒是一個有膽識的人,隻是,寡人也很好奇,他有什麽破解之法?”


    東校場,獅旗率曲方陣


    這會,獅旗的五百主站在戎車上眺望,見對麵原本排成一排的幾十乘戎車開始動了,便連忙驅車繞道陣後,向獅旗率長請命道:“率長大人,能與戰車相敵者,唯有戰車,是否要讓末將率領戎車去阻擋?”


    獅旗率長也在一直盯著對麵的舉動,見鷹旗率長終於忍不住,想以戎車衝鋒陷陣,一鼓作氣擊垮自己,便露出了獵物入套的微笑。


    “我這老夥計還是沒沉住氣啊”


    麵對五百主的請戰,他揮手道:“不必了,左五百主你且去左翼待命,等對麵戎車被擊潰後,與右翼輕騎士一同夾擊敵人徒卒。”


    五百主差點沒被這句話嚇到,擊潰,那可是整整幾十輛駟馬戎車啊,若是三五輛,還尚有可能,但幾十輛怎麽擊潰?用步卒和甲士組成人牆的血肉去硬頂?


    獅旗率長似乎察覺到他的疑慮,便指著靠前的那已經停步站成五排,手持弩機的四百步卒,信心滿滿地說道:“沒錯,我就是要靠他們,擊潰敵人戎車的衝擊!給我擊鼉鼓,我要讓鼓聲傳遍整個校場。”


    既然已經決定開打,鷹旗率長便也不客氣,他揮動旗幟,開始指揮原本排成一列橫陣的戎車們重新布陣。


    “打起來了,要打起來了,鷹旗率長的士卒開始布陣了”高台上這些看客們激動地喊著。


    鷹旗率長大聲叫道:“給我布玄襄陣!”


    董超在高台上解釋:此陣為《孫臏兵法·十陣》:“玄襄之陣者,所以疑眾難敵也。”


    意謂玄襄之陣的作用是迷惑敵人,使其難以實現原來的計劃。


    孫聖認為:玄襄之陣,必須多設旌旗羽,鼓聲錯雜而雄壯,士卒表麵混亂而實際穩定,兵車看來雜亂實際卻在行進,讓整治有序的兵車和士卒故意發出嘈雜的聲音,好像從天而降,如同自地而出,步卒往來,終日不絕。


    若如此,就會迷惑敵人,打亂敵人原來的部署。”


    有大夫問道:“如此聽來,此陣應該為守陣,怎麽會被鷹旗率長用來進攻呢?”


    有人答道:“或是被鷹旗率長改良過了吧”


    孫尚心中腹誹,倘若孫聖的兵法都能被隨意改良,那這位鷹旗率長,豈不是比孫聖還牛。


    這種陣法雖然原始,卻也是在大平原上最常用的一種戰術。


    在朝眾人下達作戰指令後,鷹旗五百主也親自站在戰車上,擔任“致師”之事,鷹旗率長則在後押陣,並親自擊鼓。


    獅旗率長同五百主聊著天“對麵旌旗列列,鼓聲也不比咱們小,你猜猜,他們這是什麽陣?”


    “末將以為,或是玄襄陣,是迷惑敵軍的戰陣,隻是不知道他們以步卒為主還是戰車為主。”


    獅旗率長極目遠眺,看著遠處一團滾滾塵煙中的人群,向這邊壓過來:“我猜是戰車為主,傳我將令,各軍準備戰鬥。”


    五百主點頭:“是,各軍準備戰鬥!”


    校場上,隆隆的鼓聲伴隨著馬蹄踏地的噠噠聲,塵煙伴隨著風響起。幾十輛戰車開始緩緩開動,目標直指對麵單薄的獅旗步兵橫陣!


    旌旗在風中狂舞,步卒與戰車交替跑動,但又不會撞到一起,想來是熟練的練習過此陣了。


    使每輛車其奔、其旋、其射都不會受到前車的阻擋,既能保證大量戰車的快速運動,又能使射界開闊,充分發揮弓箭和衝擊的威力。


    更難得的是,這幾十輛車列陣時有條不紊,所以獅旗率長感慨對麵的鷹旗率長的確是“善用攻車者”。


    獅旗率長為他歎息一聲:“你若生於春秋,必是一員大將,可惜啊


    可惜。今天卻碰上了我,碰上了我手下這群弓弩,彼輩必敗無疑。”


    獅旗率長不在繼續留在戰車上,他望著對麵看似混亂,實則為迷惑我軍的戰車陣列。


    讓右五百主駕車,載著左五百主加入左翼的車隊。


    站定後,甲士們半蹲在地,將盾豎在最前方,凝視對麵戰車揚起的塵土,不動如山。


    他們的作用不在於阻擋戰車,而在於再次加強弩兵的膽氣――當你發現前麵有人先於你承受死亡或是陪著你一起死的時候,就不會那麽恐懼了。


    “眾弩手聽令,五列橫隊,全部上弦!”在所有士卒都就位後,獅旗率長大聲發令,隨即第一個低頭抽箭上弦。


    有輕騎兵斥候在,獅旗率長的軍隊就如同比別人多了好幾裏的視力,在數裏外發現敵人時,弩機已經調整過,箭矢也背在各自的腰間,這數千支箭,還是韓氏的附贈。


    周圍陸續響起一陣吱吱呀呀的上弦聲,練習許久的弩兵們這幾天隻要一停歇,就會受到獅旗率長的親自審查,這簡單的操作,早已嫻熟無比。


    “甲百將統領第一列,乙百將統領第二列,丙百將統領第三列,丁百將統領第四列,第五列我親自統領,我將親自校射第一箭,本將軍的箭不出,所有弩手皆不得發箭。


    發箭時和平日訓練一樣,五列橫隊,依次上弦,陸續射擊,射完伏低,讓位置於後者不得有誤,違令者,戮於廟!”


    “唯!”眾人凜然應諾,甲乙丙丁,四名百將都是他手下最優秀的百將,僅次於兩位五百主,他們都不折不扣地執行著獅旗率長的命令。


    高台上,張嘯殺向群臣們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是鷹旗率曲能贏,還是獅旗率曲能贏?”


    群臣左看看,右看看,他們覺得現在勢均力敵,勝負未分,說不準。


    但孫尚心中卻已經有了答案,獅旗率曲,此戰必勝!


    曆史故事:


    鼉鼓: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


    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別愛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


    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解答困惑:


    有書友說,連弩這個東西不是要等到三國時期才有嗎,首先本書是曆史架空玄幻,時間設定在秦亡三百多年後,往後推本應該是東漢中後期,另外連弩最早起源於戰國。


    你們這種說法可能源於《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關於諸葛亮亮“損益連弩”的記載。裴鬆之注引(魏氏春秋)更說,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但在中國古代,“連弩”一詞始見於戰國晚期。“連”者,本指所發射的箭矢連接有迴收的繩索,猶如弋射,而非連發的意思。


    無論諸葛亮所損益的連弩是否連發弩,考古新發現業已證明,早在諸葛亮之前數百年,中國已經出現了連發弩。


    1986年,在湖北江陵秦家嘴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奇特的弩,通長27.8厘米,高17.2厘米,寬5.4厘米,由弩臂、矢匣、活動木臂、青銅弩機和木弓等部分組成,弩臂一端有彎曲的手柄,弩機裝於弩臂後部,木弓裝於弩臂前部,矢匣和活動木臂裝於弩臂上部,矢匣內可裝20枝長14.3厘米的短箭,用時前後推拉活動木臂,可將箭矢連續發射出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爭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空夢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空夢蝕並收藏亂世爭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