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士卒們整個上午的工作,便是學會在王禳災的帶領下,做到同時蹲下、同時站立,這便是吳子兵法中的”坐而起之“,也是他剛從兵法上學來的,索性就拿這些士卒們“試驗試驗。”
打仗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排兵布陣;前沿部隊上去作戰後,預備隊也要等待很久,有時候一等就是幾個時辰。
這麽長的時間,士兵們當然不能傻乎乎地持刃站著,而是要“坐”,其實就是蹲著,這樣能省點氣力。
為了讓動作看上去整齊劃一,王禳災做了改良,將整個動作進行了分解。
當聽到“坐”時,大家不要一屁股蹲下,而是先一起右腳退半步,然後才下蹲身體,讓腳跟支撐身體,“起”時亦然。
城裏另外兩名率長也前來圍觀:“城尉大人屬下有一事不解,我們不教這些士伍劈砍,為什麽要教他們站立呢?”
王禳災答道:“想練成一支精兵,就要先把他們擰成一股勁,把一千人當成一個人,倘若他們的動作日後真的能做到人人一樣,那麽他們就是精銳了,這是我跟我父親學的。”
見王禳災將太尉的名號搬出來,兩位率長本來對此有些非議,但現在也不敢說什麽,隻能哈腰點頭的稱讚起來。
王禳災目光重新轉到校場上,現在眾人的站立也勉強符合標準,至少能做到不歪不斜。
第二天一早,士伍們又集合到校場,這一次王禳災還特意請來了幾位軍法吏。
”有了昨天站立的基礎,待到朝食的時候,全軍大部分人已基本能做到同時蹲下,同時起立了,誰若是壞了節奏,就會遭到軍法吏無情的抽打。這下連兩位率長也嘖嘖稱奇,覺得王禳災的訓練法子,的確比他過去的幾十年的訓練快速多了。
不過,在其餘什老卒看來,王禳災的新軍還是一早上啥都沒幹,就在原地起起蹲蹲,蹲蹲起起了……
過了四五天,眾人已經練的比較熟練,這一天校場上,除了午牛等人不在,其餘官吏全都來圍觀檢閱這支千人新軍。
城主李襄,李襄夫人李氏、李瑾南、輔丞焦遂、城監禦史衛敏、獄曹趙景、兩位率長一位姓康,一位姓鄭,城裏各大家族的家主,甚至端木靖和朱距也被王禳災邀請過來了,可以說,全寒封城有頭有臉的人物今天都來了。
士伍們搭建起高台,供這些大人物俯瞰,仆役搬來幾案,奉上茶盞與點心。
眾人入座,卻不見王禳災,李襄問道:“怎麽不見王城尉啊”
一名仆役在旁邊答道:“城尉大人說了,要親自帶兵,讓各位大人檢閱。”
校場上,傳令兵開始揮旗下達命令(傳令兵不是驛卒,傳令兵的作用主要是在軍中傳遞軍事行動任務,而驛卒主要負責軍事情報和信件的傳遞。)
為了讓這次檢閱更宏大,王禳災還邀請了各官吏各家族的私兵,還有兩位率長的守城戍卒。
李襄皺著眉頭看著眼前一隊隊的人馬走過
從康率長開始,已經陸續有九支隊伍排著隊列走過高台,演示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這四種基礎隊列。
至於分而合之,結而解之,則要在接下來幾日內將所有更卒合在一起訓練,屆時還會分發一些木棍毛竹,權當是戈、矛的替代品。
想要真正拿到兵器,得等平時到自己站崗或巡邏時,才會從武庫中發放,宏淵對軍隊製式武器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不過在李襄看來,即便是最簡單的四種隊列,這些士卒也練得很差勁。
李固的私兵衛隊是他見過裏麵最好的,那個站在最前麵的侍衛是個跟著李固老行伍了,帶出來的侍衛在行進時勉強整齊。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今天本是個寒冷的冬日,那名領頭侍衛卻熱得滿頭大汗,且有點心不在焉,在演示”左而右之“時,還差點轉錯了方向。
但盡管這樣,高台上還是有不斷恭維李襄的聲音。
“不愧是城主大人的衛隊,步伐整齊”
“城主大人管教有方啊,這位李固隊正更是一位將才。”
李襄隻能硬著頭皮迴話
連李固的衛隊都如此,其餘的各率曲和私兵衛隊,則更是差強人意。
他們中,有的散亂不堪,有的毫無秩序,有的行進時前後不一,歪歪扭扭,有的喊停站立時,竟還有人發懵似地往前走,撞到了前麵的人,導致隊列更加混亂,惹得其他的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看著這番光景,康率長與鄭率長的臉都變黑了,今早城主才讓他們加強警備,抓緊訓練,中午就看到這些手下士卒如此不堪,真是氣煞他也。
城監禦史衛敏倒是很樂觀,在旁邊寬慰道:“兩位率長大可寬心,畢竟是更卒士伍,又未經曆過大的戰事,還能練成精兵不成?更何況,現在老卒多在城牆上備警,此番來服役的,多是未壯的年輕人,豈能與精銳士卒相提並論?
鄭、康兩位率長聽完,臉色也是有些緩和,對衛敏連連稱是。
李襄努力壓下自己的怒火,他已經看準了,這些隊伍裏,李固的侍衛隊還算最好的,至於其他隊伍……若是可能的話,他真想大罵一通,再罰掉他們這月的餉錢,,看以後誰還敢不將演兵放在心上!
李固直起身子望去,卻見這些隊伍的後方排頭第一個的領軍,是一名手持竹竿的漢子,正是王禳災,他身高八尺半,腳步穩健,神情肅然,持著的雖隻是根普通的粗竹竿,但在他手中,卻仿佛成了一麵鮮豔的軍旗,亦或是一杆鋒利的長矛!
王禳災的率曲,就這麽跟隨著他的步伐,隊列齊整地走入視野……
另一邊,眼看前麵各隊的人都已經走完,王禳災露出笑道:“看,彼輩比起吾等差遠了。”
“是啊。”
“不比較的話,都不知道原來吾等可以走那麽好。”
眾人深以為然,不經過這幾天沒日沒夜的訓練,他們當真不知道,原來隊列還可以走成這般模樣!如此一來,眾人平添了幾分自信。
恰在此時,土台上的傳令兵揮動了旗幟,該輪到王禳災率曲出場了。
“千萬別慌,按平日裏訓練的來……”
手高高舉起竹竿作為標識,王禳災輕聲對後麵的人說道,他能看出來眾人的緊張,縱然他們過去也曾參加過類似的大比,但那都是為了應付,這次台上全是官吏圍觀,心態便大不一樣了。
一位百將衝著自己的部下說道:“不慌,就當是鬧肚子,咱們總不能在這拉褲兜子吧,忍住走過去,別給王城尉丟麵子……”
這家夥也是人才,隻一句話,就讓大家樂得不行,緊張的情緒不翼而飛了。
大家夥憋著笑,開始跟著王禳災的節奏,原地踏步,在對齊隊列後,便緩緩向前走去……
齊步走的啪嗒啪嗒聲連綿不絕,城主所在的高台,離他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近到能看清上麵眾人的臉。
倆位率長的臉是充滿震驚的,過去幾天他們因隻是來校場看了幾次,卻未能看到這支率曲潛移默化的進步。
此刻猛地看到這支步伐整齊的隊伍緩緩走來,他們二人眼睛裏滿是不可思議,而那一日王禳災對他們說的話,尤在耳邊。
然而,雖然率曲的眾人已經緊張到手腳麻木,但這些天來王禳災的訓練,都讓眾人準確地邁動著自己的左右腳,兩臂前後自然擺動,一板一眼地走著齊步。
直到高台正麵,才在王禳災大喊一聲“立!”,又由傳令兵向後傳達,這樣才使得一千人全部聽見。
之後,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迅速靠攏左腳,重重並攏,發出了齊刷刷的跺腳聲……
“右轉!”
王禳災率先手持竹竿,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向右轉動作,瞥眼看去,卻見眾人雖然個個緊張得臉紅脖子粗,卻沒有誰掉隊,也沒有誰轉錯方向。
“這才像點樣子,雖然比不上父親訓練出來的兵……”
他長舒了一口氣,而後繼續喊著命令,讓眾人當著高台上眾人的麵,完成了“坐而起之”“前而後之”兩個動作,盡管台上兩位率長眼睛都瞪圓了。
然而,整個率曲竟無一人出錯。從率曲眾人齊步走來時,李襄就感覺到了,這個率曲不同於之前任何一支隊伍。
整齊劃一,秩序井然,齊刷刷地走到麵前,齊刷刷地停下,比起之前腳步動作亂七八糟的九個什,真是賞心悅目啊。
要知道,不管是實用還是審美上,宏淵國人都對規整情有獨鍾,這是秦朝留給他們的後遺症,在各地舉兵反秦時,他們依舊對秦俗念念不忘,甚至期盼著秦軍打迴來,繼續管理這裏的土地……
尤其是排頭的王禳災,大個子,高昂著頭,其氣勢,其自信,在場的更卒、戍卒完全不能比。
也隻有李襄在庭堯時見過的宏淵軍精兵“銳士”有得一拚了!
還不等李襄感慨完,率曲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動作,隨著王禳災一聲“起!”
他們從蹲坐姿態齊齊站立。不管是個頭最高的牡,還是個頭矮的士卒。不管是麵容兇惡的百將,還是比較靦腆的,哪怕是不知經曆過多少次服役拉進率曲湊數的老卒,他們個個抬頭挺胸,直如青鬆!
按照規矩,這時候王禳災就該帶著眾人左轉離去了,孰料,王禳災卻又喊道:“唿!”
不等台上眾人反應過來,率曲眾人便背著手,齊齊喊了起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李襄瞬間臉色大變,宏淵國雖然不禁詩書,但惟獨《秦風》例外,因為這本就是春秋時的秦地歌謠,尤其是那一首《無衣》,更是在雍州大地上傳唱數百年,因其曲調雄壯,儼然成了秦國的軍歌,而這首首無衣歌,也早已被山東六國明令禁止,現在的秦國老秦人都不敢唱,王禳災卻又把它提了出來……
(本章完)
打仗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排兵布陣;前沿部隊上去作戰後,預備隊也要等待很久,有時候一等就是幾個時辰。
這麽長的時間,士兵們當然不能傻乎乎地持刃站著,而是要“坐”,其實就是蹲著,這樣能省點氣力。
為了讓動作看上去整齊劃一,王禳災做了改良,將整個動作進行了分解。
當聽到“坐”時,大家不要一屁股蹲下,而是先一起右腳退半步,然後才下蹲身體,讓腳跟支撐身體,“起”時亦然。
城裏另外兩名率長也前來圍觀:“城尉大人屬下有一事不解,我們不教這些士伍劈砍,為什麽要教他們站立呢?”
王禳災答道:“想練成一支精兵,就要先把他們擰成一股勁,把一千人當成一個人,倘若他們的動作日後真的能做到人人一樣,那麽他們就是精銳了,這是我跟我父親學的。”
見王禳災將太尉的名號搬出來,兩位率長本來對此有些非議,但現在也不敢說什麽,隻能哈腰點頭的稱讚起來。
王禳災目光重新轉到校場上,現在眾人的站立也勉強符合標準,至少能做到不歪不斜。
第二天一早,士伍們又集合到校場,這一次王禳災還特意請來了幾位軍法吏。
”有了昨天站立的基礎,待到朝食的時候,全軍大部分人已基本能做到同時蹲下,同時起立了,誰若是壞了節奏,就會遭到軍法吏無情的抽打。這下連兩位率長也嘖嘖稱奇,覺得王禳災的訓練法子,的確比他過去的幾十年的訓練快速多了。
不過,在其餘什老卒看來,王禳災的新軍還是一早上啥都沒幹,就在原地起起蹲蹲,蹲蹲起起了……
過了四五天,眾人已經練的比較熟練,這一天校場上,除了午牛等人不在,其餘官吏全都來圍觀檢閱這支千人新軍。
城主李襄,李襄夫人李氏、李瑾南、輔丞焦遂、城監禦史衛敏、獄曹趙景、兩位率長一位姓康,一位姓鄭,城裏各大家族的家主,甚至端木靖和朱距也被王禳災邀請過來了,可以說,全寒封城有頭有臉的人物今天都來了。
士伍們搭建起高台,供這些大人物俯瞰,仆役搬來幾案,奉上茶盞與點心。
眾人入座,卻不見王禳災,李襄問道:“怎麽不見王城尉啊”
一名仆役在旁邊答道:“城尉大人說了,要親自帶兵,讓各位大人檢閱。”
校場上,傳令兵開始揮旗下達命令(傳令兵不是驛卒,傳令兵的作用主要是在軍中傳遞軍事行動任務,而驛卒主要負責軍事情報和信件的傳遞。)
為了讓這次檢閱更宏大,王禳災還邀請了各官吏各家族的私兵,還有兩位率長的守城戍卒。
李襄皺著眉頭看著眼前一隊隊的人馬走過
從康率長開始,已經陸續有九支隊伍排著隊列走過高台,演示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這四種基礎隊列。
至於分而合之,結而解之,則要在接下來幾日內將所有更卒合在一起訓練,屆時還會分發一些木棍毛竹,權當是戈、矛的替代品。
想要真正拿到兵器,得等平時到自己站崗或巡邏時,才會從武庫中發放,宏淵對軍隊製式武器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不過在李襄看來,即便是最簡單的四種隊列,這些士卒也練得很差勁。
李固的私兵衛隊是他見過裏麵最好的,那個站在最前麵的侍衛是個跟著李固老行伍了,帶出來的侍衛在行進時勉強整齊。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今天本是個寒冷的冬日,那名領頭侍衛卻熱得滿頭大汗,且有點心不在焉,在演示”左而右之“時,還差點轉錯了方向。
但盡管這樣,高台上還是有不斷恭維李襄的聲音。
“不愧是城主大人的衛隊,步伐整齊”
“城主大人管教有方啊,這位李固隊正更是一位將才。”
李襄隻能硬著頭皮迴話
連李固的衛隊都如此,其餘的各率曲和私兵衛隊,則更是差強人意。
他們中,有的散亂不堪,有的毫無秩序,有的行進時前後不一,歪歪扭扭,有的喊停站立時,竟還有人發懵似地往前走,撞到了前麵的人,導致隊列更加混亂,惹得其他的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看著這番光景,康率長與鄭率長的臉都變黑了,今早城主才讓他們加強警備,抓緊訓練,中午就看到這些手下士卒如此不堪,真是氣煞他也。
城監禦史衛敏倒是很樂觀,在旁邊寬慰道:“兩位率長大可寬心,畢竟是更卒士伍,又未經曆過大的戰事,還能練成精兵不成?更何況,現在老卒多在城牆上備警,此番來服役的,多是未壯的年輕人,豈能與精銳士卒相提並論?
鄭、康兩位率長聽完,臉色也是有些緩和,對衛敏連連稱是。
李襄努力壓下自己的怒火,他已經看準了,這些隊伍裏,李固的侍衛隊還算最好的,至於其他隊伍……若是可能的話,他真想大罵一通,再罰掉他們這月的餉錢,,看以後誰還敢不將演兵放在心上!
李固直起身子望去,卻見這些隊伍的後方排頭第一個的領軍,是一名手持竹竿的漢子,正是王禳災,他身高八尺半,腳步穩健,神情肅然,持著的雖隻是根普通的粗竹竿,但在他手中,卻仿佛成了一麵鮮豔的軍旗,亦或是一杆鋒利的長矛!
王禳災的率曲,就這麽跟隨著他的步伐,隊列齊整地走入視野……
另一邊,眼看前麵各隊的人都已經走完,王禳災露出笑道:“看,彼輩比起吾等差遠了。”
“是啊。”
“不比較的話,都不知道原來吾等可以走那麽好。”
眾人深以為然,不經過這幾天沒日沒夜的訓練,他們當真不知道,原來隊列還可以走成這般模樣!如此一來,眾人平添了幾分自信。
恰在此時,土台上的傳令兵揮動了旗幟,該輪到王禳災率曲出場了。
“千萬別慌,按平日裏訓練的來……”
手高高舉起竹竿作為標識,王禳災輕聲對後麵的人說道,他能看出來眾人的緊張,縱然他們過去也曾參加過類似的大比,但那都是為了應付,這次台上全是官吏圍觀,心態便大不一樣了。
一位百將衝著自己的部下說道:“不慌,就當是鬧肚子,咱們總不能在這拉褲兜子吧,忍住走過去,別給王城尉丟麵子……”
這家夥也是人才,隻一句話,就讓大家樂得不行,緊張的情緒不翼而飛了。
大家夥憋著笑,開始跟著王禳災的節奏,原地踏步,在對齊隊列後,便緩緩向前走去……
齊步走的啪嗒啪嗒聲連綿不絕,城主所在的高台,離他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近到能看清上麵眾人的臉。
倆位率長的臉是充滿震驚的,過去幾天他們因隻是來校場看了幾次,卻未能看到這支率曲潛移默化的進步。
此刻猛地看到這支步伐整齊的隊伍緩緩走來,他們二人眼睛裏滿是不可思議,而那一日王禳災對他們說的話,尤在耳邊。
然而,雖然率曲的眾人已經緊張到手腳麻木,但這些天來王禳災的訓練,都讓眾人準確地邁動著自己的左右腳,兩臂前後自然擺動,一板一眼地走著齊步。
直到高台正麵,才在王禳災大喊一聲“立!”,又由傳令兵向後傳達,這樣才使得一千人全部聽見。
之後,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迅速靠攏左腳,重重並攏,發出了齊刷刷的跺腳聲……
“右轉!”
王禳災率先手持竹竿,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向右轉動作,瞥眼看去,卻見眾人雖然個個緊張得臉紅脖子粗,卻沒有誰掉隊,也沒有誰轉錯方向。
“這才像點樣子,雖然比不上父親訓練出來的兵……”
他長舒了一口氣,而後繼續喊著命令,讓眾人當著高台上眾人的麵,完成了“坐而起之”“前而後之”兩個動作,盡管台上兩位率長眼睛都瞪圓了。
然而,整個率曲竟無一人出錯。從率曲眾人齊步走來時,李襄就感覺到了,這個率曲不同於之前任何一支隊伍。
整齊劃一,秩序井然,齊刷刷地走到麵前,齊刷刷地停下,比起之前腳步動作亂七八糟的九個什,真是賞心悅目啊。
要知道,不管是實用還是審美上,宏淵國人都對規整情有獨鍾,這是秦朝留給他們的後遺症,在各地舉兵反秦時,他們依舊對秦俗念念不忘,甚至期盼著秦軍打迴來,繼續管理這裏的土地……
尤其是排頭的王禳災,大個子,高昂著頭,其氣勢,其自信,在場的更卒、戍卒完全不能比。
也隻有李襄在庭堯時見過的宏淵軍精兵“銳士”有得一拚了!
還不等李襄感慨完,率曲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動作,隨著王禳災一聲“起!”
他們從蹲坐姿態齊齊站立。不管是個頭最高的牡,還是個頭矮的士卒。不管是麵容兇惡的百將,還是比較靦腆的,哪怕是不知經曆過多少次服役拉進率曲湊數的老卒,他們個個抬頭挺胸,直如青鬆!
按照規矩,這時候王禳災就該帶著眾人左轉離去了,孰料,王禳災卻又喊道:“唿!”
不等台上眾人反應過來,率曲眾人便背著手,齊齊喊了起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李襄瞬間臉色大變,宏淵國雖然不禁詩書,但惟獨《秦風》例外,因為這本就是春秋時的秦地歌謠,尤其是那一首《無衣》,更是在雍州大地上傳唱數百年,因其曲調雄壯,儼然成了秦國的軍歌,而這首首無衣歌,也早已被山東六國明令禁止,現在的秦國老秦人都不敢唱,王禳災卻又把它提了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