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鄉試第一場開始啦!
女穿男後,靠讀書為家族改換門楣 作者:小肉丸子超級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雲沐澤也順利進場了,看著前麵並排進場的五人,眼神莫名。
一開始就知道的不是嗎?那日上門,人家就說了早已找齊了互結之人。
唉,兒時那少的可憐的情誼,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被衝散吧?
對,自家毫無結交的價值,隻是沒想到興和府蔣家也是如此現實。
雲沐澤提著考籃心思萬千,卻始終沒看清自己與人相交本就是抱著目的性。
進場坐定,考生們大多開始收拾自己的桌板,擦灰整理,擺放隨身物品。
蔣小七的考試套裝也給了老王一套,竹筒、油布袋,三種米糊糊。
此時幾人都將裝著竹筒的油布袋掛到搶上,又把油布直接搭好,以防考試期間下雨。
幾人隔壁和對麵的考生見幾人如此操作,不由發笑。
這大太陽明晃晃的掛著,怎麽會下雨呢?至少今明兩天不會下雨,真是多此一舉。
等考場上逐漸沒了動靜,便有小吏上前宣讀鄉試考前注意事項。
繁雜冗長,聽得眾考生昏昏欲睡。
不過蔣家幾人都強打著精神聽著,這倒不是蔣小七提前交代的。
也許這就是頭迴參加鄉試的激動和緊張所致吧,生怕錯漏了什麽,功虧一簣。
老王上一次聽過一次了,倒是分出一隻耳朵聽著,另一隻耳朵打了個盹兒。
倒是也不至於聽不清,隻記下了有用的,屏蔽了那些狗屁倒灶的廢話。
鄉試第一場主要考察對四書和五經的理解。
四書題出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考生需根據題目闡述個人見解。
五經則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當然,根據考生們修習的本經不同,大家的題目也不同。
各省解元都隻有一個,但經魁卻有五個。
鄉試的前五名,一般就是五經的各魁首。
蔣地主之前就是宣中府鄉試的第五名,當然,也是其本經的經魁啦。
答題時的文體一般使用八股文,結構固定,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
不過前朝湮滅後,到了本朝大周,科舉製度也有了些許改變和進步。
文體上麵已經不挑剔得那麽苛刻,隻不過答題時依舊需要緊扣題目,引用經典,邏輯清晰,表達流暢才能入考官的眼。
所書字體大多數人會選擇館閣體,無他,清晰好辯四個字就已勝過其他多矣。
鄉試第二場主要考論詔誥表和判語,“論”的考題多涉及曆史事件、政治理論或社會問題,要求考生結合四書五經和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
要求邏輯清晰,論證有力,此題隻為考教考生們的思辨能力。
詔誥表是三種文體的統稱,實為模擬朝廷公文寫作,如詔書、誥命、表章等。
格式需要遵守規範,語言需要莊重大氣,接觸不到此類文體的考生就得四處花錢買大人們流傳出來的範文,當然,也有不要錢的,就是不保證是“正品”。
判語則為模擬司法判決,要求考生根據案情撰寫判詞。
依據當朝的大周律法,要邏輯嚴密,依法依律,公平公正的判定案情的孰是孰非。
此為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分析、公文寫作和司法判斷,選拔具備實際政務處理能力的人才。
鄉試第三場主要考察經史時務策,題目涉及經學、曆史及時務。
要求考生結合儒家經典、曆史事件和當前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答題者需要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切合本朝實際情況為當權者獻計獻策。
這一場考教的是考生的學識積累、知識麵的寬度、廣度、深度和實際應用能力。
為國選拔具備實際治國理政的人才,評估其綜合素養和治國才能。
書歸正傳。
小吏宣讀完畢後,自有差役發放考卷。
考場更加沉寂起來,隻有紙張翻動的聲音,墨條摩擦硯台的聲音,還有細微的歎息聲。
蔣小七很快理出思路,提筆蘸墨,賞心悅目的字一個個落於紙上。
蔣家幾人散落在考場不同考棚,很好,沒有人挨著“臭號”。
長相並不很相像的幾個族兄弟,此時的氣場卻出奇的相似。
雲沐澤進了考場後,不知為何一直靜不下心,用了足足一刻鍾才把墨磨好。
提筆之時,那被燃盡的手稿又似在眼前顯現。
搖了搖頭,終於在草稿紙上落下第一筆。
蔣小七的本經是《春秋》。
翻來考題——“鄭伯克段於鄢”
原書曰:\"鄭伯克段於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真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氣既而悔之。
翻譯成大白話——
\"鄭伯克段於鄢氣共叔段的所作所為?不像弟弟,所以不說他是鄭莊公的弟弟,隻寫他的名字;鄭莊公和共叔段之間的戰爭好像兩國國君相戰,所以用\"克”;稱鄭莊公為鄭伯,是譏刺他對弟弟不加教誨,養成他的罪惡,也說明鄭莊公本來的動機;不寫共叔段出奔共國,是嫌單單歸罪於共叔段,難以下筆。
於是,鄭莊公把他母親安置到城潁這個地方,並發誓說:\"我不到黃泉之下的時候,是不會再見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後悔了。
想要答題,就得知道出題人真正想問的到底是什麽?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會有千百種理解,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出題人的心思,殊不知已經南轅北轍。
蔣小七暫時停筆沉思,不多時,再次提筆。
寫道:“鄭伯克段於鄢之事,盡顯人性之複雜與禮教之重。鄭伯之失教,段之不悌,皆違背倫常。
然此事亦非單一人之過。”她筆鋒一轉,“鄭伯處於君位,當以仁德化弟,卻任其惡念滋長;段恃母寵而驕縱,妄圖奪權,此乃亂源。
至於鄭伯發誓不見其母而後悔,可見其良知尚存。此中深意,在於警示後人,為人君者當善教子弟,為人子者應守悌道,為人臣者可借此察君主之心性。”
一開始就知道的不是嗎?那日上門,人家就說了早已找齊了互結之人。
唉,兒時那少的可憐的情誼,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被衝散吧?
對,自家毫無結交的價值,隻是沒想到興和府蔣家也是如此現實。
雲沐澤提著考籃心思萬千,卻始終沒看清自己與人相交本就是抱著目的性。
進場坐定,考生們大多開始收拾自己的桌板,擦灰整理,擺放隨身物品。
蔣小七的考試套裝也給了老王一套,竹筒、油布袋,三種米糊糊。
此時幾人都將裝著竹筒的油布袋掛到搶上,又把油布直接搭好,以防考試期間下雨。
幾人隔壁和對麵的考生見幾人如此操作,不由發笑。
這大太陽明晃晃的掛著,怎麽會下雨呢?至少今明兩天不會下雨,真是多此一舉。
等考場上逐漸沒了動靜,便有小吏上前宣讀鄉試考前注意事項。
繁雜冗長,聽得眾考生昏昏欲睡。
不過蔣家幾人都強打著精神聽著,這倒不是蔣小七提前交代的。
也許這就是頭迴參加鄉試的激動和緊張所致吧,生怕錯漏了什麽,功虧一簣。
老王上一次聽過一次了,倒是分出一隻耳朵聽著,另一隻耳朵打了個盹兒。
倒是也不至於聽不清,隻記下了有用的,屏蔽了那些狗屁倒灶的廢話。
鄉試第一場主要考察對四書和五經的理解。
四書題出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考生需根據題目闡述個人見解。
五經則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當然,根據考生們修習的本經不同,大家的題目也不同。
各省解元都隻有一個,但經魁卻有五個。
鄉試的前五名,一般就是五經的各魁首。
蔣地主之前就是宣中府鄉試的第五名,當然,也是其本經的經魁啦。
答題時的文體一般使用八股文,結構固定,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
不過前朝湮滅後,到了本朝大周,科舉製度也有了些許改變和進步。
文體上麵已經不挑剔得那麽苛刻,隻不過答題時依舊需要緊扣題目,引用經典,邏輯清晰,表達流暢才能入考官的眼。
所書字體大多數人會選擇館閣體,無他,清晰好辯四個字就已勝過其他多矣。
鄉試第二場主要考論詔誥表和判語,“論”的考題多涉及曆史事件、政治理論或社會問題,要求考生結合四書五經和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
要求邏輯清晰,論證有力,此題隻為考教考生們的思辨能力。
詔誥表是三種文體的統稱,實為模擬朝廷公文寫作,如詔書、誥命、表章等。
格式需要遵守規範,語言需要莊重大氣,接觸不到此類文體的考生就得四處花錢買大人們流傳出來的範文,當然,也有不要錢的,就是不保證是“正品”。
判語則為模擬司法判決,要求考生根據案情撰寫判詞。
依據當朝的大周律法,要邏輯嚴密,依法依律,公平公正的判定案情的孰是孰非。
此為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分析、公文寫作和司法判斷,選拔具備實際政務處理能力的人才。
鄉試第三場主要考察經史時務策,題目涉及經學、曆史及時務。
要求考生結合儒家經典、曆史事件和當前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答題者需要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切合本朝實際情況為當權者獻計獻策。
這一場考教的是考生的學識積累、知識麵的寬度、廣度、深度和實際應用能力。
為國選拔具備實際治國理政的人才,評估其綜合素養和治國才能。
書歸正傳。
小吏宣讀完畢後,自有差役發放考卷。
考場更加沉寂起來,隻有紙張翻動的聲音,墨條摩擦硯台的聲音,還有細微的歎息聲。
蔣小七很快理出思路,提筆蘸墨,賞心悅目的字一個個落於紙上。
蔣家幾人散落在考場不同考棚,很好,沒有人挨著“臭號”。
長相並不很相像的幾個族兄弟,此時的氣場卻出奇的相似。
雲沐澤進了考場後,不知為何一直靜不下心,用了足足一刻鍾才把墨磨好。
提筆之時,那被燃盡的手稿又似在眼前顯現。
搖了搖頭,終於在草稿紙上落下第一筆。
蔣小七的本經是《春秋》。
翻來考題——“鄭伯克段於鄢”
原書曰:\"鄭伯克段於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真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氣既而悔之。
翻譯成大白話——
\"鄭伯克段於鄢氣共叔段的所作所為?不像弟弟,所以不說他是鄭莊公的弟弟,隻寫他的名字;鄭莊公和共叔段之間的戰爭好像兩國國君相戰,所以用\"克”;稱鄭莊公為鄭伯,是譏刺他對弟弟不加教誨,養成他的罪惡,也說明鄭莊公本來的動機;不寫共叔段出奔共國,是嫌單單歸罪於共叔段,難以下筆。
於是,鄭莊公把他母親安置到城潁這個地方,並發誓說:\"我不到黃泉之下的時候,是不會再見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後悔了。
想要答題,就得知道出題人真正想問的到底是什麽?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會有千百種理解,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出題人的心思,殊不知已經南轅北轍。
蔣小七暫時停筆沉思,不多時,再次提筆。
寫道:“鄭伯克段於鄢之事,盡顯人性之複雜與禮教之重。鄭伯之失教,段之不悌,皆違背倫常。
然此事亦非單一人之過。”她筆鋒一轉,“鄭伯處於君位,當以仁德化弟,卻任其惡念滋長;段恃母寵而驕縱,妄圖奪權,此乃亂源。
至於鄭伯發誓不見其母而後悔,可見其良知尚存。此中深意,在於警示後人,為人君者當善教子弟,為人子者應守悌道,為人臣者可借此察君主之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