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迴計是一種策略。從字麵意思看,“迂迴”就是迴旋、環繞,不直接麵對目標。


    在軍事方麵,當麵對強大的敵軍防線,正麵進攻困難時,軍隊會采用迂迴計。比如,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他沒有和薑維在劍閣進行正麵交鋒,而是繞開重兵把守之地,從陰平小道進軍,直搗蜀漢腹地,這是軍事上的迂迴策略。


    在人際交往或者談判場合中,迂迴計也很有用。如果直接提出要求或觀點可能會引起對方反感,就可以先聊一些對方感興趣的其他話題,拉近關係,緩和氣氛,再慢慢引入主題。例如,在商業談判中,不先談合同的關鍵爭議點,而是先談雙方公司的發展曆程等輕鬆話題,這也是迂迴計的一種運用。


    迂迴計的底層邏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順應心理接受規律


    - 人在麵對直接的要求、觀點或者批評時,往往會產生本能的防禦心理。迂迴計是繞過這種防禦機製,通過先提供一些容易接受的信息,讓對方在心理上處於放鬆和開放的狀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對方沒有察覺的時候,慢慢引導其接受核心內容。例如在溝通中先分享有趣的逸聞趣事,使對方心情愉悅,再引入關鍵話題,對方會更容易接受。


    利用間接關聯引導


    - 它基於事物之間存在的間接聯係。通過先討論與目標相關的周邊事物,逐步建立起邏輯橋梁,引導對方的思維向核心目標靠攏。比如在商業談判中,先談行業趨勢這個大環境(周邊事物),而雙方的合作細節(核心目標)其實是受行業趨勢影響的,這樣就能自然地從行業趨勢過渡到合作細節的討論。


    降低目標的敏感度


    - 對於一些比較敏感或者有爭議的目標,直接觸碰容易引發反感。迂迴計將目標隱藏在其他信息背後,降低其凸顯程度。就像用糖衣包裹藥丸,把可能讓人難以接受的內容包裹在比較溫和、積極或者容易引起共鳴的內容之中,使得對方能夠在不那麽抵觸的情況下接觸到核心內容。


    和難接近的人套近乎可以這樣做:


    首先,可以從共同的興趣愛好入手。了解對方的興趣,比如對方喜歡讀書,就可以和對方討論一些熱門的書籍或者經典作品。如果對方是個體育迷,就聊體育賽事、體育明星等。這就像找到了一把打開對方話匣子的鑰匙。


    其次,在交流的時候要注意態度真誠友善。語氣要溫和,麵帶微笑,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例如在對話開始時用比較輕鬆的語氣說:“我感覺您挺不好接近的,但我又很想認識您呢。”


    還可以適當提供幫助。如果對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了難題,你恰好在這方麵有能力,就主動伸出援手。比如對方在為一個項目尋找資料而發愁,你可以說:“我之前接觸過類似的內容,也許我可以給您提供一點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人情36計中迂迴計的經典案例:


    觸龍說趙太後


    戰國時期,趙國麵臨秦國進攻,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太後的幼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後溺愛幼子,堅決不肯。觸龍深知直接勸諫無用,便先從自己的身體狀況說起,表達對太後身體的關心,再提及自己對幼子的疼愛,慢慢引導趙太後認識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讓長安君為質對其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最終,趙太後欣然同意。觸龍以迂迴之法,巧妙化解僵局,達成目的。


    法拉奇采訪阮文紹


    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裏亞娜·法拉奇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南越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於是她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係的小問題,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後,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肯定迴答後,法拉奇接著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倫敦、巴黎和澳大利亞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洗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家產”。阮文紹是否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已昭然若揭,讀者也能從他所羅列的財產“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時期,齊威王剛即位時,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把政事都交給卿大夫處理,導致國家政治腐敗,諸侯並伐,齊國危在旦夕 。


    鄒忌是齊國的美男子,有一天他問妻子:“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妻子毫不猶豫地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鄒忌又問他的妾同樣的問題,妾也迴答:“徐公怎麽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又問客人,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


    後來,徐公到鄒忌家拜訪。鄒忌仔細打量他,自認為不如徐公美;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思考這件事,明白了:“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入朝拜見齊威王,先講述了自己的這段經曆,齊威王聽後覺得十分有趣。鄒忌接著話鋒一轉:“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裏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求於大王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聽後,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被身邊的人蒙蔽,對國家的真實情況了解不足。於是立即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麵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耳朵裏的,得下等獎賞。”


    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麽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敵國,齊國也由此走向強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借古鑒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忙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忙種並收藏借古鑒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