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權收到曹操的書信,看完後欣然同意,立即寫迴信派使者送迴,並召集文武官員商議。
張昭說道:
“最近聽聞關雲長擒拿了於禁,斬殺了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想遷都以避其鋒芒。”
“如今樊城危急,曹操求我們出兵相助,但事成之後,恐怕他會反目無情。”
孫權尚未迴答,忽然有人報告:
“呂蒙乘小船從陸口趕來,有事要麵陳。”
孫權將他召入,問道:
“你有什麽事情?”
呂蒙迴答:
“如今關雲長率軍圍攻樊城,我們可以趁他遠征之際,襲取荊州。”
孫權說道:
“我打算北上攻取徐州,你怎麽看?”
呂蒙答道:
“如今曹操遠在河北,無暇顧及東邊,徐州的守軍不多,攻取並非難事。”
“然而徐州的地勢有利於陸戰,不利於水戰,即便攻下,也難以長久守住。”
“不如先取荊州,占據長江天險,再作進一步打算。”
孫權笑道:
“我本來就是想攻取荊州,剛才不過是試探一下你的意見罷了。”
“你可以立刻替我擬定攻取荊州的計劃,我隨後便發兵支援。”
呂蒙辭別孫權,返迴陸口。不久,哨馬來報:
“沿著長江上下,距離或二十裏,或三十裏,高處都設有烽火台。”
又聽說荊州軍隊整齊嚴肅,早有準備。
呂蒙十分吃驚,說道:
“如果是這樣,想要快速攻下荊州恐怕很難了。”
“我之前在吳侯麵前勸說攻取荊州,如今卻無法實施,該怎麽辦?”
思來想去,毫無辦法,隻好假裝生病,不再露麵,並派人向孫權報告。
孫權聽說呂蒙患病,心裏非常不快。
這時陸遜進言道:
“呂子明的病是假裝的,不是真的。”
孫權說道:
“伯言既然知道他是假病,那就去探查一番。”
陸遜領命,當夜趕到陸口軍營,見到了呂蒙。
果然,呂蒙麵色如常,毫無病容。
陸遜說道:
“我奉吳侯之命,特來探望子明將軍的病情。”
呂蒙說道:
“區區小病,不勞費心掛念。”
陸遜說道:
“吳侯將重任托付於您,您卻沒有乘機行動,反而抑鬱不前,這是為何?”
呂蒙默默注視著陸遜,許久沒有迴答。
陸遜又說道:
“我有一個小妙方,能治將軍的病,不知可願一試?”
呂蒙便屏退左右,問道:
“伯言的妙方是什麽?”
“請早賜教。”
陸遜笑道:
“將軍的病,隻不過是因為荊州兵馬整齊嚴備,沿江烽火台戒備森嚴罷了。”
“我有一計,可使沿江守軍無法點燃烽火,荊州的軍隊也會束手投降。”
“您覺得如何?”
呂蒙聽後大喜,說道:
“伯言的話正如看透我心腹一般,請快說計策!”
陸遜說道:
“關雲長仗著自己英勇無敵,自認為天下無人能敵。”
“他唯一擔心的就是將軍您。”
“您可以趁此機會假裝病重,辭去職務,將陸口的防務交給別人,讓此人以卑辭厚禮讚美關雲長,借此驕縱他的自負。”
“關雲長一定會撤走荊州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力量攻打樊城。”
“到那時,荊州必定防守空虛,我們隻需用一支小部隊,出其不意地襲擊荊州,便能輕鬆攻下。”
呂蒙聽罷大喜,說道:
“這真是妙計!”
於是呂蒙借病不起,上書請求辭去職務。
陸遜返迴見孫權,將此前的計策詳細稟報。
孫權便召呂蒙迴建業養病。
呂蒙到達後,入宮見孫權,孫權問道:
“陸口的防務,過去周瑜推薦魯肅接替自己,後來魯肅又推薦你接替他。”
“如今你也應推薦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接替你,這樣才是最佳之策。”
呂蒙迴答:
“如果任用聲望很高的人,關雲長一定會提高警惕。”
“陸遜心思深遠,但尚無遠揚的名聲,不被關雲長所忌憚。”
“如果立即任用他接替我的職位,必定能成大事。”
孫權大喜,當天便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接替呂蒙鎮守陸口。
陸遜推辭道:
“我年紀尚輕,又學識淺薄,恐怕不能勝任這一重任。”
孫權說道:
“子明(呂蒙)保薦你,必然不會有錯。”
“你不必推辭。”
陸遜於是接受了印信,當夜趕赴陸口,接管了全部步兵、騎兵、水軍三軍的事務。
陸遜隨後寫了一封信,準備了名馬、精美的錦緞和酒作為禮物,派遣使者送往樊城拜見關公。
當時關羽正在靜養箭瘡,按兵不動。
忽然有人來報:
“江東陸口守將呂蒙病危,孫權將他召迴去調理,最近任命陸遜為將,接替呂蒙鎮守陸口。”
“如今陸遜派人送來了書信和禮物,特意前來拜見。”
關公召見使者,指著使者說道:
“孫權目光短淺,竟然用這個小子做大將!”
使者跪伏在地說道:
“陸將軍特意呈上書信和禮物,一是向君侯道賀,二是希望兩家能夠重修舊好,還望君侯笑納。”
關公拆開書信查看,發現信中言辭極為謙卑恭敬。
他看完後,仰麵大笑,吩咐左右收下禮物,放使者返迴。
使者迴到陸口見陸遜,稟報道:
“關公十分高興,對江東毫無防備之意。”
陸遜大喜,秘密派人探查,果然發現關公已經調走荊州大部分兵力去樊城聽從指揮,隻等箭傷痊愈後便準備出兵。
陸遜了解情況後,連夜派人報告孫權。
孫權召集呂蒙商議,說道:
“如今關公果然調走了荊州的兵力去攻打樊城,我們正可以趁機設計攻取荊州。”
“你與我弟孫皎一起率大軍前去,如何?”
孫皎,字叔明,是孫權叔父孫靜的次子。
呂蒙說道:
“主公如果認為我可以勝任,那就獨用我;如果認為叔明可以勝任,那就獨用叔明。”
“難道沒有聽說過當年周瑜和程普一同擔任左右都督時,雖然事務由周瑜決斷,但程普因是舊臣卻不願居於周瑜之下,因此二人關係不睦?”
“後來程普見識了周瑜的才能,才心悅誠服。”
“如今我的才能比不上周瑜,而叔明與主公的關係更親近,恐怕我們難以配合。”
張昭說道:
“最近聽聞關雲長擒拿了於禁,斬殺了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想遷都以避其鋒芒。”
“如今樊城危急,曹操求我們出兵相助,但事成之後,恐怕他會反目無情。”
孫權尚未迴答,忽然有人報告:
“呂蒙乘小船從陸口趕來,有事要麵陳。”
孫權將他召入,問道:
“你有什麽事情?”
呂蒙迴答:
“如今關雲長率軍圍攻樊城,我們可以趁他遠征之際,襲取荊州。”
孫權說道:
“我打算北上攻取徐州,你怎麽看?”
呂蒙答道:
“如今曹操遠在河北,無暇顧及東邊,徐州的守軍不多,攻取並非難事。”
“然而徐州的地勢有利於陸戰,不利於水戰,即便攻下,也難以長久守住。”
“不如先取荊州,占據長江天險,再作進一步打算。”
孫權笑道:
“我本來就是想攻取荊州,剛才不過是試探一下你的意見罷了。”
“你可以立刻替我擬定攻取荊州的計劃,我隨後便發兵支援。”
呂蒙辭別孫權,返迴陸口。不久,哨馬來報:
“沿著長江上下,距離或二十裏,或三十裏,高處都設有烽火台。”
又聽說荊州軍隊整齊嚴肅,早有準備。
呂蒙十分吃驚,說道:
“如果是這樣,想要快速攻下荊州恐怕很難了。”
“我之前在吳侯麵前勸說攻取荊州,如今卻無法實施,該怎麽辦?”
思來想去,毫無辦法,隻好假裝生病,不再露麵,並派人向孫權報告。
孫權聽說呂蒙患病,心裏非常不快。
這時陸遜進言道:
“呂子明的病是假裝的,不是真的。”
孫權說道:
“伯言既然知道他是假病,那就去探查一番。”
陸遜領命,當夜趕到陸口軍營,見到了呂蒙。
果然,呂蒙麵色如常,毫無病容。
陸遜說道:
“我奉吳侯之命,特來探望子明將軍的病情。”
呂蒙說道:
“區區小病,不勞費心掛念。”
陸遜說道:
“吳侯將重任托付於您,您卻沒有乘機行動,反而抑鬱不前,這是為何?”
呂蒙默默注視著陸遜,許久沒有迴答。
陸遜又說道:
“我有一個小妙方,能治將軍的病,不知可願一試?”
呂蒙便屏退左右,問道:
“伯言的妙方是什麽?”
“請早賜教。”
陸遜笑道:
“將軍的病,隻不過是因為荊州兵馬整齊嚴備,沿江烽火台戒備森嚴罷了。”
“我有一計,可使沿江守軍無法點燃烽火,荊州的軍隊也會束手投降。”
“您覺得如何?”
呂蒙聽後大喜,說道:
“伯言的話正如看透我心腹一般,請快說計策!”
陸遜說道:
“關雲長仗著自己英勇無敵,自認為天下無人能敵。”
“他唯一擔心的就是將軍您。”
“您可以趁此機會假裝病重,辭去職務,將陸口的防務交給別人,讓此人以卑辭厚禮讚美關雲長,借此驕縱他的自負。”
“關雲長一定會撤走荊州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力量攻打樊城。”
“到那時,荊州必定防守空虛,我們隻需用一支小部隊,出其不意地襲擊荊州,便能輕鬆攻下。”
呂蒙聽罷大喜,說道:
“這真是妙計!”
於是呂蒙借病不起,上書請求辭去職務。
陸遜返迴見孫權,將此前的計策詳細稟報。
孫權便召呂蒙迴建業養病。
呂蒙到達後,入宮見孫權,孫權問道:
“陸口的防務,過去周瑜推薦魯肅接替自己,後來魯肅又推薦你接替他。”
“如今你也應推薦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接替你,這樣才是最佳之策。”
呂蒙迴答:
“如果任用聲望很高的人,關雲長一定會提高警惕。”
“陸遜心思深遠,但尚無遠揚的名聲,不被關雲長所忌憚。”
“如果立即任用他接替我的職位,必定能成大事。”
孫權大喜,當天便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接替呂蒙鎮守陸口。
陸遜推辭道:
“我年紀尚輕,又學識淺薄,恐怕不能勝任這一重任。”
孫權說道:
“子明(呂蒙)保薦你,必然不會有錯。”
“你不必推辭。”
陸遜於是接受了印信,當夜趕赴陸口,接管了全部步兵、騎兵、水軍三軍的事務。
陸遜隨後寫了一封信,準備了名馬、精美的錦緞和酒作為禮物,派遣使者送往樊城拜見關公。
當時關羽正在靜養箭瘡,按兵不動。
忽然有人來報:
“江東陸口守將呂蒙病危,孫權將他召迴去調理,最近任命陸遜為將,接替呂蒙鎮守陸口。”
“如今陸遜派人送來了書信和禮物,特意前來拜見。”
關公召見使者,指著使者說道:
“孫權目光短淺,竟然用這個小子做大將!”
使者跪伏在地說道:
“陸將軍特意呈上書信和禮物,一是向君侯道賀,二是希望兩家能夠重修舊好,還望君侯笑納。”
關公拆開書信查看,發現信中言辭極為謙卑恭敬。
他看完後,仰麵大笑,吩咐左右收下禮物,放使者返迴。
使者迴到陸口見陸遜,稟報道:
“關公十分高興,對江東毫無防備之意。”
陸遜大喜,秘密派人探查,果然發現關公已經調走荊州大部分兵力去樊城聽從指揮,隻等箭傷痊愈後便準備出兵。
陸遜了解情況後,連夜派人報告孫權。
孫權召集呂蒙商議,說道:
“如今關公果然調走了荊州的兵力去攻打樊城,我們正可以趁機設計攻取荊州。”
“你與我弟孫皎一起率大軍前去,如何?”
孫皎,字叔明,是孫權叔父孫靜的次子。
呂蒙說道:
“主公如果認為我可以勝任,那就獨用我;如果認為叔明可以勝任,那就獨用叔明。”
“難道沒有聽說過當年周瑜和程普一同擔任左右都督時,雖然事務由周瑜決斷,但程普因是舊臣卻不願居於周瑜之下,因此二人關係不睦?”
“後來程普見識了周瑜的才能,才心悅誠服。”
“如今我的才能比不上周瑜,而叔明與主公的關係更親近,恐怕我們難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