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還是有的,隻是需要一些人手來幫忙。”
於趙禎來說非常幸運的是,石景潤很快就肯定了解決方案的存在。
趙禎聽聞之後,當然是興奮的詢問:“又是哪些人來幫忙啊?要不要我去請?”
“當然不用你去請了,那些都是一些小人物而已。”石景潤嗬嗬地笑了起來。
在過去的兩個月裏,他可沒少在整個汴京城裏上躥下跳,認識的人當中也頗有一些獨樹一幟,且天賦異稟的“神奇動物”。
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都已經被他拉進了皇帝的產業當中。而如今,皇帝既然到了需要用人的地方,那自然就要麻煩他們出工出力了。
至於出工出力之後會造成什麽樣的景象,那恐怕就隻有老天才知道了。不過剛好,他石景潤也不在乎。
石景潤是不在乎,但有些人是在乎的。
比如說幾天之後走進汴京城裏遊玩的某位老者。
老者名叫龍昌期,也算是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前些年他因福州知州陳絳的邀請,在當地講授易經等學問。因為課程講的好,所以旁聽者絡繹不絕,大帝官府趁機發賣門票之類的玩意兒,從中聚斂了不少錢財。
後來陳絳因此下獄,龍昌期作為協同,也遭到官府的緝拿。
然而後來到任的那位撫州知州胡則,對於這位老先生卻是極為禮遇,他不但竊取了龍昌期身上的枷鎖,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來補償他。
這讓隆昌基非常高興,在福州逗留了許久,然後才決心返迴家鄉。
他的家鄉在後來的四川省境內,大概和蘇東坡的老家離得很近,後來更是幹脆同屬於眉山市,隻是不是一個縣。
當然在北宋時期,兩地幹脆屬於相鄰的兩個州。不過據傳說,兩家之間也是有來往的。
甚至在之錢的遊曆過程當中,龍昌期還曾經和蘇軾的老爹蘇老泉,也就是蘇洵一起遊玩過。
不過後來因為一則消息的傳來,讓這場旅途完全變了味道。
這則消息正是皇帝趙禎正在汴京城裏大肆招攬奇人異士,認為自己身懷絕學的隆昌期當然要到汴京城裏來碰碰運氣。而那位好像還沒有“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正帶著他們18歲放蕩不羈的年紀,前來汴京城裏參加他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科考。
或許原本的曆史上。兩個人最後是分道揚鑣的搜尋要進京參加科舉,而龍長期則在北方逗留數月之後迴到了他的家鄉。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龍昌期覺得如今想要有所作為的年少皇帝,說不定會給自己一個機會。
所以,他追著其實更早一步出發,前來參加科舉的搜尋的腳步也來到了這座龐大的汴京城裏。
汴京城裏的200萬人口,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老頭的到來。他就像一滴竹泉當中的清水一樣,在匯入大海之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存在感。
龍昌期左顧右盼的審視著汴京城裏的一切,一時之間竟然都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麽了。
他看到街邊有人聚集起來在那裏看人唱戲,就想著湊過去順帶打聽的道路。
結果他才向前邊走了幾步,卻聽見那戲曲唱的竟然是武則天還位給李唐的橋段。
龍昌期間原本渾濁的目光,立刻就被嚇得澄澈起來。還好他身子骨比較健壯,雖然。,如今已經年近六旬,但他即便遭遇了如此震撼,也沒用別人攙扶,更沒有伸手去扶周圍的桌椅板凳。
他隻是淡淡的挪動著腳步,想要盡快的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然而他剛走了沒多遠,就在一個茶棚附近,聽到了別人的高談闊論。
“你們哪裏會知道,新鄭門的那件案子,可是讓太後與陛下險些撕破了臉皮。”
龍昌期又被嚇了一跳,他想趕緊加快腳步,可是三五個唿吸之間,哪裏又能逃脫對方刻意加大的聲音覆蓋?
因此他還是清清楚楚的聽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問話:“這話怎麽講?”
“嘿嘿,說起來也是有趣,當那個張齊賢的心腹被拖出去的時候,咱們的那個年少皇帝卻說出了一句與年齡不相符的話語。你們猜,當今的專家是怎麽評價這件事的?”
“哎,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說出來吧。”
“好好好,咱們的官家是這樣說的,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呀。”
“啊。”
周圍的幾個人立刻附和的叫了起來,言語之間已經將表演的做作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靜物插在臉上畫上油彩,去唱那幾百年之後才會出現的京劇了。
然而周圍的那些聽眾卻仿佛根本沒有看出這其中的破綻一般。他們沒有一個人挪動腳步,離開那個茶棚,反而是興致盎然的也加入到了起哄的隊伍當中。
已經走得夠遠的龍,長期甚至還清楚地聽到了這樣一句叫喊。
“吾皇真是聖明君主啊,他看破了妖後的圖謀。”
這話把龍昌期嚇得一個踉蹌,就算是他這樣一個偏僻地區來的山野村夫,也知道這樣犯忌諱的話語是不能說出來的。
按照常理來講,像汴京城裏的居民這種天子腳下的人物應該更懂這其中的門道才對,怎麽偏偏卻在這種大庭廣眾的場合裏,扯起嗓子來嚷嚷出聲了。
這顯然讓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總是出反常必有妖,既然想不通,那就索性躲得遠遠的,以免自己是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幸好就在這個時候提前一步進軍的搜尋,恰巧出現在了旁邊的街口。
這似乎是上天在有意照顧龍昌期這位年近6六旬的老學者,讓他總算有了個相熟的人幫襯著躲開這場是非。
搜尋也是沒有想到,竟然會在這裏遇到龍昌期。
當初他提前一步進京的時候,差不多是10月份,那個時候小皇帝雖然已經開始在汴京城附近大肆搜羅奇人異士了,但相關的消息還沒有傳出去,因此身處外地的隆昌欽和搜尋並不知道。
反而是搜尋進京之後,頗覺得龍昌期應該禁軍來試一試,那位泰山先生孫複,年紀隻有三十來歲,學問造詣也沒有高深到哪裏去,結果卻被京城裏的許多人待為上賓!
蘇洵一直覺得,如果這幫鼠目寸光的家夥,能夠見識一下龍昌期的學問,肯定是會驚為天人的。
所以按照他當時的感受來說,他是很後悔沒有請動龍昌期一起入京的。
然而今天上天似乎突然開了眼,準備彌補他的這個小小遺憾,龍昌期竟然就這樣出現在了自己麵前,。
而且一見到自己就激動的不行。言語之間甚至還充滿了黃或不安的神情,這讓他非常納悶,一個年近六旬的人按說早就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又能有什麽讓他感到惶惑和恐懼呢?
不過既然對方滿是擔憂的神情,那麽,自然先離開這個眾目睽睽之地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他立刻將隆昌7帶迴了自己的住處,也顧不上和同樣租住在這附近的那些人見禮,直接關起門來細聲細氣的詢問起了事情的經過。
這一問蘇洵才知道,原來龍昌期是被街頭上的那些表演給嚇到了。
搜尋還以為是什麽呢,這幾天類似的表演可多了去了,甚至宮中已經有傳聞,說太後為此大發雷霆認為是小皇帝搞的鬼。而小皇帝最近這幾天則又從皇宮裏搬了出來,迴到了玉津園之中,似乎準備在那裏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這些症狀似乎都在表明帝後之間的關係破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汴京城裏幾乎所有人都在議論,說太後何時才會發動兵變廢除他這個可憐的兒皇帝,正如同武則天廢掉兒子李顯一樣。
然而很快就有別的聲音傳了出來,說樞密院當中的幾位悍將都不會坐,視皇帝趙禎淪落為唐中宗的下場,曹家更是暗地裏糾集了大量家丁,準備隨時出動4人武裝,保證皇帝的安全。
與此同時,在玉津園當中下麵的那些禁軍和班直士兵,更是每天每夜都整個帶帶巡邏的腳步聲和人員密度,都已經達到曆史之最尋常人甚至不能出現在玉津園的五裏之內。
因為這項規定預定園附近的那些酒樓,才剛開張沒有多久,就陷入了門前冷落的尷尬境地。要知道現在這個年節光景,來自邊境城及周邊地區最為熱鬧的時候。城中的這些酒樓,每天幾乎都可以用日進鬥金來形容錯過這樣的大好時候,顯然對於後台老板也就是小皇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然而寧可蒙受著這樣的損失,也要保證自身安全的決心,似乎也因此而讓每一個汴京市民體會到了。
有這樣的派頭做出來,就連搜尋這樣的外鄉學子,也已經恨不得為皇帝陛下拋頭顱灑熱血了,那些前來進京趕考的書生,甚至已經有人在暗地裏組織角色,準備為帝陛下的江山社稷,隨時獻出自己的大號狗頭。
這其中叫的最歡的,那是幾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衙內式的人物。
文彥博是其中之一,他蘇洵勉強算是其中之二,畢竟他也是官宦子弟,另外還有一個武力值爆表的家夥,當朝刑部郎中劉燁的長子劉幾,據說也跟他們當中的某些人走得很近,甚至連前朝著名宰相王旦之子王素,也跟這件事有了脫不開的關係。
而撇開這些衙內舍人之後,一些來自民間的力量也在彰顯著他們的鐵膽忠心,廬州的那個包拯,雖然平時看上去非常低調,但蘇洵可是很清楚,這個家夥暗地裏早就成為了某些結社組織的中堅力量。
他將這些情況跟龍昌期簡單一介紹之後,後者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曆,立刻就意識到帝後之間的權力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可憐他這個常年在外遊曆的家夥,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不過既然了解了這麽多的情況,他的內心也迅速的平靜下來,不再因為初期見到這麽多讓人驚駭的事情,而感到惶惑不安了,相反他也有些參與到保衛皇帝陛下的鬥爭當中去。
雖然他已經過了熱血奔放的那個年紀,雖然他的學問與傳統的正道格格不入,雖然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似乎因為他的學問一樣,缺少忠君愛國這方麵的熱血和激情。
但是事情竟然已經撞到了自己麵前,而他這趟來京城裏,又是想著在皇帝那邊碰碰運氣的。那麽參與進這件事裏,似乎也沒有什麽不妥之處。
於是他立刻難掩激動的問道:“皇帝現在的處境究竟如何了?這些秘密成立的決策組織,有沒有下一步的計劃安排?”
蘇洵沒有想到,龍昌期這個老夫子竟然對這種事情也如此感興趣。不過現在他已經從最初的黃或不安當中清醒過來,那麽顯然是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還如此積極的想要參與進保護皇帝的事務當中去,那麽,說明他這個人在某些程度上還是十分可靠的。
因此搜尋,立刻就拉著隆昌基去拜會那幾位相熟的應考書生。
這些書生們租住的地方雖然比較短暫,但每當白天到來的時候,他們都時常會聚集在一起討論師門,美其名曰交流提高。而他們聚會的消息也是汴京城裏最容易被傳播的消息之一,甚至有人專門盯著這每隔三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大好商機。
因此想要了解一下那些個預備役的貴同年,們此時在哪裏飲酒做事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甚至就連剛剛結束了追捕張齊賢任務的狄青,也意外地聽說了那幫人的去處。
“張八家正店啊。那可不是個便宜的地方。”狄青一邊感歎著,一邊拿起自己的佩刀,帶著一眾手下,晃晃悠悠的穿著便服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他以前是沒有這麽多手下的,不過因為在追捕張齊賢的過程當中有功,所以他得到了晉升。
至於張齊賢的案子為什麽就這麽結了,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個家夥終於下定了決心找到了皇帝所在的玉津園,亮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後束手待擒了。
現在大理寺的幾位官員正在按照皇帝的旨意前往玉津園的半路上,他們的任務就是調查一下張齊賢所背負的那個案子。
不過這些人都不是主審官,從皇帝的意思來看,他們恐怕隻是在法律上提供一些專業的諮詢業務,負責審理此事的依舊還是開封服務知府薛奎。
薛奎可以算是劉太後的親信,但他很大程度上也隻能算是當權者的親信,因此倘若皇帝有重新拿迴權柄的意思,他也可以改弦易轍,這種人在朝廷當中是很多見的,因為這種做法不會違背忠君愛國的普世價值觀要求。至少明麵上不會,因此不會遭到別人的攻擊。
不過薛奎的態度其實比起常人來,尤其是做出同樣姿態的常人來,還要更親近太後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背後時常出現李娘娘及其手下的身影,甚至他心中也很清楚,倘若在某些事情上不肯配合皇帝,那麽遭到的清算一定不是一星半點兒。
因此他在得到皇帝的詔命之後,立刻就動身前往了玉津園。撇開皇帝和李娘娘帶給他的威壓,不論張齊賢的這件案子對他來說也是頗有吸引力的,甚至張齊賢的投案自首對於他來說也非常突然。
因為在過去的這幾天裏,關於張齊賢的蹤跡,無論是懷王堂皇城司還是他們開封府,都已經逐漸的找不到端倪了。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家夥恐怕早就已經躲到了外地,因此繼續由開封府負責這件案子,仿佛都有些不太合適了,他薛奎更是已經準備好了案卷,準備將此事上報給大理寺或者審刑院,然後就讓天下十三路的提點刑獄使去負責這件事情的繼續追查。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件案子竟然峰迴路轉,而且還是以主要嫌犯投案自首為結局。這讓張繼賢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麽在官府已經找不到任何蹤跡的情況下,張齊賢還會如此主動的跳出來呢。
難道說因為皇帝拿掉了他在軍中的所有耳目,讓他無法得知官府現在的尷尬處境嗎?
哼哼,或許真的有人會這樣想,但他學會可不會。對於一名在逃的犯罪分子來說,官府的處境是否尷尬,隻需要看看他自己在哪裏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通過其他的途徑去了解什麽,更何況撇開那些軍中的嘍囉不說張齊賢這麽多年在汴京城裏行走生意,他的人脈又怎麽可能隻集中在軍隊之中呢,所以想要打聽一些情況的話,恐怕還是很容易的。
而事實上張齊賢對於他們這群酒囊飯袋的了解程度,要比薛奎的判斷還要高出一些。
他不但通過自己的消息渠道,得知了開封府以及皇城司等衙門的被動處境,更是通過自己連續多天都不需要更換藏身地點這一條,推測出了一個更加讓人驚愕的結論:就算是懷王堂恐怕此時也已經束手無策了。
雖然說懷王堂並沒有在他這裏用出所有手段,因此說束手無策未免也有些誇張,但是派出去的狄青的人,確實也是連續多天都沒有搜索到任何結果。
於是未來的這位北宋著名軍事家,就這樣在他年輕的時候背上了一個酒囊飯袋的標簽。
不過這個標簽並沒有被廣為人知,恰恰相反,因為張齊賢的束手待斃,這個評價被永遠的丟盡了大宋朝的詔獄之中。
不過人雖然被關押在詔獄裏了,但審訊的地點卻依舊定在玉津園,因此相關的勞族和禁軍士兵每天都需要壓痛這個朝廷的輕點重犯,往來穿梭於城裏城外的兩個極其遙遠的地方。
不過這是他們以後要勞累的事情了,今天他們還不需要在這上麵花費太多的心思。因為今天是張齊賢前來自首的第一天,許多城裏的居民都還不知道這個讓人歡天喜地的消息呢。
甚至皇帝陛下有意識的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隱瞞,顯然是不希望太後及其黨羽們太早的知道消息,以免他們做出什麽過激的行為來掩飾自己曾經的卑鄙伎倆。
甚至就連薛奎也沒有敢在這件事情上耍弄手段,至少沒敢派人去私底下通知太後那邊,而是老老實實的來到了玉津園之中,因為他知道他的身後一定有李娘娘的人在盯梢。
這個時候如果做出什麽不顧忠心的舉動來,無論是尋找怎樣的借口進行掩飾和搪塞,恐怕換來的都是死於非命的結局。
隻可惜到今天為止,他周圍相處的那些人,也仍然沒有幾個人看到他的難堪處境,因此也沒有人主動伸出手來為他緩解這個可悲的局麵,甚至他很清楚,即便是太後親自出手,也不可能在李娘娘那裏討到好處。
那個在鞏縣守陵的女人實在是太過厲害了。
據說她掌握的那些手段就連先帝也非常豔羨。
隻可惜外人根本就不知道,當年的懷王堂究竟找到了哪些寶貝?
對此隻有一知半解的薛奎,自從確認自己身後有李娘娘的影子之後,幾乎每一天都是在忐忑不安當中度過的。
即便是到了玉津園這樣的皇家園林,即便是來到了當今天子麵前。他們的榮光也無法在薛奎的心中驅散那一團濃重的陰暗。
甚至,他明確的意識到,直到張齊賢被人帶到自己麵前,他才終於有了借口,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恐懼當中轉移出來,然後擺出一副習慣性的威嚴姿態,坐在張齊賢的麵前,大聲嗬斥道。
“呔,堂下何人,所犯何事?還不速速招來!”
這句話一出口所有的旁觀者,包括已經躲到屏風之後的皇帝,和縮在皇帝身邊的張小娘子,都豎起了自己的耳朵聽,聽起這場逐步決定許多人命運的神問來。
隻有大理寺的幾名官員,麵部表情上對這種直截了當的詢問表達了一下不滿,不過這種神情的變化隻是一閃而逝。然後他們就關注起了審問的過程。
至於張齊賢,他倒是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冷冷靜靜的開始交代起來自己的所犯過失:“罪民張齊賢,所犯之事,乃是受人指使,潛入他人霧霾之中,盜竊、縱火,並意圖行兇,未遂。”
此言一出口,在場的所有人,無不是倒抽一口涼氣。倒不是因為罪名有多麽嚴重,而是因為罪名之前的那四個字,受人指使。
於趙禎來說非常幸運的是,石景潤很快就肯定了解決方案的存在。
趙禎聽聞之後,當然是興奮的詢問:“又是哪些人來幫忙啊?要不要我去請?”
“當然不用你去請了,那些都是一些小人物而已。”石景潤嗬嗬地笑了起來。
在過去的兩個月裏,他可沒少在整個汴京城裏上躥下跳,認識的人當中也頗有一些獨樹一幟,且天賦異稟的“神奇動物”。
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都已經被他拉進了皇帝的產業當中。而如今,皇帝既然到了需要用人的地方,那自然就要麻煩他們出工出力了。
至於出工出力之後會造成什麽樣的景象,那恐怕就隻有老天才知道了。不過剛好,他石景潤也不在乎。
石景潤是不在乎,但有些人是在乎的。
比如說幾天之後走進汴京城裏遊玩的某位老者。
老者名叫龍昌期,也算是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前些年他因福州知州陳絳的邀請,在當地講授易經等學問。因為課程講的好,所以旁聽者絡繹不絕,大帝官府趁機發賣門票之類的玩意兒,從中聚斂了不少錢財。
後來陳絳因此下獄,龍昌期作為協同,也遭到官府的緝拿。
然而後來到任的那位撫州知州胡則,對於這位老先生卻是極為禮遇,他不但竊取了龍昌期身上的枷鎖,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來補償他。
這讓隆昌基非常高興,在福州逗留了許久,然後才決心返迴家鄉。
他的家鄉在後來的四川省境內,大概和蘇東坡的老家離得很近,後來更是幹脆同屬於眉山市,隻是不是一個縣。
當然在北宋時期,兩地幹脆屬於相鄰的兩個州。不過據傳說,兩家之間也是有來往的。
甚至在之錢的遊曆過程當中,龍昌期還曾經和蘇軾的老爹蘇老泉,也就是蘇洵一起遊玩過。
不過後來因為一則消息的傳來,讓這場旅途完全變了味道。
這則消息正是皇帝趙禎正在汴京城裏大肆招攬奇人異士,認為自己身懷絕學的隆昌期當然要到汴京城裏來碰碰運氣。而那位好像還沒有“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正帶著他們18歲放蕩不羈的年紀,前來汴京城裏參加他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科考。
或許原本的曆史上。兩個人最後是分道揚鑣的搜尋要進京參加科舉,而龍長期則在北方逗留數月之後迴到了他的家鄉。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龍昌期覺得如今想要有所作為的年少皇帝,說不定會給自己一個機會。
所以,他追著其實更早一步出發,前來參加科舉的搜尋的腳步也來到了這座龐大的汴京城裏。
汴京城裏的200萬人口,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老頭的到來。他就像一滴竹泉當中的清水一樣,在匯入大海之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存在感。
龍昌期左顧右盼的審視著汴京城裏的一切,一時之間竟然都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麽了。
他看到街邊有人聚集起來在那裏看人唱戲,就想著湊過去順帶打聽的道路。
結果他才向前邊走了幾步,卻聽見那戲曲唱的竟然是武則天還位給李唐的橋段。
龍昌期間原本渾濁的目光,立刻就被嚇得澄澈起來。還好他身子骨比較健壯,雖然。,如今已經年近六旬,但他即便遭遇了如此震撼,也沒用別人攙扶,更沒有伸手去扶周圍的桌椅板凳。
他隻是淡淡的挪動著腳步,想要盡快的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然而他剛走了沒多遠,就在一個茶棚附近,聽到了別人的高談闊論。
“你們哪裏會知道,新鄭門的那件案子,可是讓太後與陛下險些撕破了臉皮。”
龍昌期又被嚇了一跳,他想趕緊加快腳步,可是三五個唿吸之間,哪裏又能逃脫對方刻意加大的聲音覆蓋?
因此他還是清清楚楚的聽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問話:“這話怎麽講?”
“嘿嘿,說起來也是有趣,當那個張齊賢的心腹被拖出去的時候,咱們的那個年少皇帝卻說出了一句與年齡不相符的話語。你們猜,當今的專家是怎麽評價這件事的?”
“哎,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說出來吧。”
“好好好,咱們的官家是這樣說的,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呀。”
“啊。”
周圍的幾個人立刻附和的叫了起來,言語之間已經將表演的做作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靜物插在臉上畫上油彩,去唱那幾百年之後才會出現的京劇了。
然而周圍的那些聽眾卻仿佛根本沒有看出這其中的破綻一般。他們沒有一個人挪動腳步,離開那個茶棚,反而是興致盎然的也加入到了起哄的隊伍當中。
已經走得夠遠的龍,長期甚至還清楚地聽到了這樣一句叫喊。
“吾皇真是聖明君主啊,他看破了妖後的圖謀。”
這話把龍昌期嚇得一個踉蹌,就算是他這樣一個偏僻地區來的山野村夫,也知道這樣犯忌諱的話語是不能說出來的。
按照常理來講,像汴京城裏的居民這種天子腳下的人物應該更懂這其中的門道才對,怎麽偏偏卻在這種大庭廣眾的場合裏,扯起嗓子來嚷嚷出聲了。
這顯然讓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總是出反常必有妖,既然想不通,那就索性躲得遠遠的,以免自己是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幸好就在這個時候提前一步進軍的搜尋,恰巧出現在了旁邊的街口。
這似乎是上天在有意照顧龍昌期這位年近6六旬的老學者,讓他總算有了個相熟的人幫襯著躲開這場是非。
搜尋也是沒有想到,竟然會在這裏遇到龍昌期。
當初他提前一步進京的時候,差不多是10月份,那個時候小皇帝雖然已經開始在汴京城附近大肆搜羅奇人異士了,但相關的消息還沒有傳出去,因此身處外地的隆昌欽和搜尋並不知道。
反而是搜尋進京之後,頗覺得龍昌期應該禁軍來試一試,那位泰山先生孫複,年紀隻有三十來歲,學問造詣也沒有高深到哪裏去,結果卻被京城裏的許多人待為上賓!
蘇洵一直覺得,如果這幫鼠目寸光的家夥,能夠見識一下龍昌期的學問,肯定是會驚為天人的。
所以按照他當時的感受來說,他是很後悔沒有請動龍昌期一起入京的。
然而今天上天似乎突然開了眼,準備彌補他的這個小小遺憾,龍昌期竟然就這樣出現在了自己麵前,。
而且一見到自己就激動的不行。言語之間甚至還充滿了黃或不安的神情,這讓他非常納悶,一個年近六旬的人按說早就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又能有什麽讓他感到惶惑和恐懼呢?
不過既然對方滿是擔憂的神情,那麽,自然先離開這個眾目睽睽之地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他立刻將隆昌7帶迴了自己的住處,也顧不上和同樣租住在這附近的那些人見禮,直接關起門來細聲細氣的詢問起了事情的經過。
這一問蘇洵才知道,原來龍昌期是被街頭上的那些表演給嚇到了。
搜尋還以為是什麽呢,這幾天類似的表演可多了去了,甚至宮中已經有傳聞,說太後為此大發雷霆認為是小皇帝搞的鬼。而小皇帝最近這幾天則又從皇宮裏搬了出來,迴到了玉津園之中,似乎準備在那裏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這些症狀似乎都在表明帝後之間的關係破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汴京城裏幾乎所有人都在議論,說太後何時才會發動兵變廢除他這個可憐的兒皇帝,正如同武則天廢掉兒子李顯一樣。
然而很快就有別的聲音傳了出來,說樞密院當中的幾位悍將都不會坐,視皇帝趙禎淪落為唐中宗的下場,曹家更是暗地裏糾集了大量家丁,準備隨時出動4人武裝,保證皇帝的安全。
與此同時,在玉津園當中下麵的那些禁軍和班直士兵,更是每天每夜都整個帶帶巡邏的腳步聲和人員密度,都已經達到曆史之最尋常人甚至不能出現在玉津園的五裏之內。
因為這項規定預定園附近的那些酒樓,才剛開張沒有多久,就陷入了門前冷落的尷尬境地。要知道現在這個年節光景,來自邊境城及周邊地區最為熱鬧的時候。城中的這些酒樓,每天幾乎都可以用日進鬥金來形容錯過這樣的大好時候,顯然對於後台老板也就是小皇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然而寧可蒙受著這樣的損失,也要保證自身安全的決心,似乎也因此而讓每一個汴京市民體會到了。
有這樣的派頭做出來,就連搜尋這樣的外鄉學子,也已經恨不得為皇帝陛下拋頭顱灑熱血了,那些前來進京趕考的書生,甚至已經有人在暗地裏組織角色,準備為帝陛下的江山社稷,隨時獻出自己的大號狗頭。
這其中叫的最歡的,那是幾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衙內式的人物。
文彥博是其中之一,他蘇洵勉強算是其中之二,畢竟他也是官宦子弟,另外還有一個武力值爆表的家夥,當朝刑部郎中劉燁的長子劉幾,據說也跟他們當中的某些人走得很近,甚至連前朝著名宰相王旦之子王素,也跟這件事有了脫不開的關係。
而撇開這些衙內舍人之後,一些來自民間的力量也在彰顯著他們的鐵膽忠心,廬州的那個包拯,雖然平時看上去非常低調,但蘇洵可是很清楚,這個家夥暗地裏早就成為了某些結社組織的中堅力量。
他將這些情況跟龍昌期簡單一介紹之後,後者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曆,立刻就意識到帝後之間的權力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可憐他這個常年在外遊曆的家夥,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不過既然了解了這麽多的情況,他的內心也迅速的平靜下來,不再因為初期見到這麽多讓人驚駭的事情,而感到惶惑不安了,相反他也有些參與到保衛皇帝陛下的鬥爭當中去。
雖然他已經過了熱血奔放的那個年紀,雖然他的學問與傳統的正道格格不入,雖然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似乎因為他的學問一樣,缺少忠君愛國這方麵的熱血和激情。
但是事情竟然已經撞到了自己麵前,而他這趟來京城裏,又是想著在皇帝那邊碰碰運氣的。那麽參與進這件事裏,似乎也沒有什麽不妥之處。
於是他立刻難掩激動的問道:“皇帝現在的處境究竟如何了?這些秘密成立的決策組織,有沒有下一步的計劃安排?”
蘇洵沒有想到,龍昌期這個老夫子竟然對這種事情也如此感興趣。不過現在他已經從最初的黃或不安當中清醒過來,那麽顯然是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還如此積極的想要參與進保護皇帝的事務當中去,那麽,說明他這個人在某些程度上還是十分可靠的。
因此搜尋,立刻就拉著隆昌基去拜會那幾位相熟的應考書生。
這些書生們租住的地方雖然比較短暫,但每當白天到來的時候,他們都時常會聚集在一起討論師門,美其名曰交流提高。而他們聚會的消息也是汴京城裏最容易被傳播的消息之一,甚至有人專門盯著這每隔三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大好商機。
因此想要了解一下那些個預備役的貴同年,們此時在哪裏飲酒做事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甚至就連剛剛結束了追捕張齊賢任務的狄青,也意外地聽說了那幫人的去處。
“張八家正店啊。那可不是個便宜的地方。”狄青一邊感歎著,一邊拿起自己的佩刀,帶著一眾手下,晃晃悠悠的穿著便服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他以前是沒有這麽多手下的,不過因為在追捕張齊賢的過程當中有功,所以他得到了晉升。
至於張齊賢的案子為什麽就這麽結了,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個家夥終於下定了決心找到了皇帝所在的玉津園,亮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後束手待擒了。
現在大理寺的幾位官員正在按照皇帝的旨意前往玉津園的半路上,他們的任務就是調查一下張齊賢所背負的那個案子。
不過這些人都不是主審官,從皇帝的意思來看,他們恐怕隻是在法律上提供一些專業的諮詢業務,負責審理此事的依舊還是開封服務知府薛奎。
薛奎可以算是劉太後的親信,但他很大程度上也隻能算是當權者的親信,因此倘若皇帝有重新拿迴權柄的意思,他也可以改弦易轍,這種人在朝廷當中是很多見的,因為這種做法不會違背忠君愛國的普世價值觀要求。至少明麵上不會,因此不會遭到別人的攻擊。
不過薛奎的態度其實比起常人來,尤其是做出同樣姿態的常人來,還要更親近太後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背後時常出現李娘娘及其手下的身影,甚至他心中也很清楚,倘若在某些事情上不肯配合皇帝,那麽遭到的清算一定不是一星半點兒。
因此他在得到皇帝的詔命之後,立刻就動身前往了玉津園。撇開皇帝和李娘娘帶給他的威壓,不論張齊賢的這件案子對他來說也是頗有吸引力的,甚至張齊賢的投案自首對於他來說也非常突然。
因為在過去的這幾天裏,關於張齊賢的蹤跡,無論是懷王堂皇城司還是他們開封府,都已經逐漸的找不到端倪了。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家夥恐怕早就已經躲到了外地,因此繼續由開封府負責這件案子,仿佛都有些不太合適了,他薛奎更是已經準備好了案卷,準備將此事上報給大理寺或者審刑院,然後就讓天下十三路的提點刑獄使去負責這件事情的繼續追查。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件案子竟然峰迴路轉,而且還是以主要嫌犯投案自首為結局。這讓張繼賢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麽在官府已經找不到任何蹤跡的情況下,張齊賢還會如此主動的跳出來呢。
難道說因為皇帝拿掉了他在軍中的所有耳目,讓他無法得知官府現在的尷尬處境嗎?
哼哼,或許真的有人會這樣想,但他學會可不會。對於一名在逃的犯罪分子來說,官府的處境是否尷尬,隻需要看看他自己在哪裏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通過其他的途徑去了解什麽,更何況撇開那些軍中的嘍囉不說張齊賢這麽多年在汴京城裏行走生意,他的人脈又怎麽可能隻集中在軍隊之中呢,所以想要打聽一些情況的話,恐怕還是很容易的。
而事實上張齊賢對於他們這群酒囊飯袋的了解程度,要比薛奎的判斷還要高出一些。
他不但通過自己的消息渠道,得知了開封府以及皇城司等衙門的被動處境,更是通過自己連續多天都不需要更換藏身地點這一條,推測出了一個更加讓人驚愕的結論:就算是懷王堂恐怕此時也已經束手無策了。
雖然說懷王堂並沒有在他這裏用出所有手段,因此說束手無策未免也有些誇張,但是派出去的狄青的人,確實也是連續多天都沒有搜索到任何結果。
於是未來的這位北宋著名軍事家,就這樣在他年輕的時候背上了一個酒囊飯袋的標簽。
不過這個標簽並沒有被廣為人知,恰恰相反,因為張齊賢的束手待斃,這個評價被永遠的丟盡了大宋朝的詔獄之中。
不過人雖然被關押在詔獄裏了,但審訊的地點卻依舊定在玉津園,因此相關的勞族和禁軍士兵每天都需要壓痛這個朝廷的輕點重犯,往來穿梭於城裏城外的兩個極其遙遠的地方。
不過這是他們以後要勞累的事情了,今天他們還不需要在這上麵花費太多的心思。因為今天是張齊賢前來自首的第一天,許多城裏的居民都還不知道這個讓人歡天喜地的消息呢。
甚至皇帝陛下有意識的對這件事情進行了隱瞞,顯然是不希望太後及其黨羽們太早的知道消息,以免他們做出什麽過激的行為來掩飾自己曾經的卑鄙伎倆。
甚至就連薛奎也沒有敢在這件事情上耍弄手段,至少沒敢派人去私底下通知太後那邊,而是老老實實的來到了玉津園之中,因為他知道他的身後一定有李娘娘的人在盯梢。
這個時候如果做出什麽不顧忠心的舉動來,無論是尋找怎樣的借口進行掩飾和搪塞,恐怕換來的都是死於非命的結局。
隻可惜到今天為止,他周圍相處的那些人,也仍然沒有幾個人看到他的難堪處境,因此也沒有人主動伸出手來為他緩解這個可悲的局麵,甚至他很清楚,即便是太後親自出手,也不可能在李娘娘那裏討到好處。
那個在鞏縣守陵的女人實在是太過厲害了。
據說她掌握的那些手段就連先帝也非常豔羨。
隻可惜外人根本就不知道,當年的懷王堂究竟找到了哪些寶貝?
對此隻有一知半解的薛奎,自從確認自己身後有李娘娘的影子之後,幾乎每一天都是在忐忑不安當中度過的。
即便是到了玉津園這樣的皇家園林,即便是來到了當今天子麵前。他們的榮光也無法在薛奎的心中驅散那一團濃重的陰暗。
甚至,他明確的意識到,直到張齊賢被人帶到自己麵前,他才終於有了借口,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恐懼當中轉移出來,然後擺出一副習慣性的威嚴姿態,坐在張齊賢的麵前,大聲嗬斥道。
“呔,堂下何人,所犯何事?還不速速招來!”
這句話一出口所有的旁觀者,包括已經躲到屏風之後的皇帝,和縮在皇帝身邊的張小娘子,都豎起了自己的耳朵聽,聽起這場逐步決定許多人命運的神問來。
隻有大理寺的幾名官員,麵部表情上對這種直截了當的詢問表達了一下不滿,不過這種神情的變化隻是一閃而逝。然後他們就關注起了審問的過程。
至於張齊賢,他倒是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冷冷靜靜的開始交代起來自己的所犯過失:“罪民張齊賢,所犯之事,乃是受人指使,潛入他人霧霾之中,盜竊、縱火,並意圖行兇,未遂。”
此言一出口,在場的所有人,無不是倒抽一口涼氣。倒不是因為罪名有多麽嚴重,而是因為罪名之前的那四個字,受人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