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娘娘星夜兼程,迴到了熟悉的開封城裏。
曾幾何時,這裏的繁華與熱鬧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甚至,一度讓她忘記了那個被稱作故鄉的地方。
可惜,她不能在這裏以真麵目見人,因為街頭巷尾當中,還有許多她熟悉的身影。
她隻好帶幾麵紗,將自己的整張臉都遮了起來,在一片朦朧當中,靜靜的凝視著那些人已經衰老的軀體。
十多年不見了,雖然他們的生活,依舊作為繁華汴京的一部分,而在表麵上沒有什麽改觀。
但她總覺得,一種淒涼的蕭索,就縈繞在這些人的周圍。
她從袖口當中掏出了一個小本本,悄然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然後在這些名字的下麵,又悄然卸下了另外一句話。
調查一下他們的近況。
這段話並不怎麽起眼,甚至就連李娘娘本人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畢竟他現在並沒有看出什麽破綻來,因此,當數月之後,相關的調查結果匯總到她手中的時候,一切都將會變得迥然不同。
但是現在,去玉津園的學堂看一看,才是她最想做的事情。
不過,玉津園也並不是什麽人都能夠混進去的,至少在那之前,她需要和黑衣老宦官好好商量一下。
然而就在他們商量的時候,身在襄邑縣的小皇帝,卻悄無聲息地踏上了另一條發展之路。
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他竟然開始跟隨石中劍練習刀劍拳腳。
雖然他已經十六歲了,明顯超過了學習相關技法的最佳年齡,畢竟骨骼已經定型,有些身法招式便不容易在練得爐火純青,但石中劍卻不知從哪裏為他專門弄了一套量身定做的功法。
這套功法包括內修和外修兩種,一共有厚厚的六大本。
不過石中劍是不主張他從書上死記硬背的,甚至已經專門強調,自己將會親身向皇帝是範相關的技法。
不過趙禎還是在無聊的時候大體翻閱了一下這幾本書。
發完之後他的感受大概是這樣的:內修的內容比較多一些,雖然同樣隻有三本書,但每一本都更厚一些。
內修的第一本,主要內容是調息吐納,裏麵介紹的東西,跟中醫的相關法門差不了多少。
不過這種傳統的內容,顯然不是石中劍願意強調的,因此在第二本當中,“吃”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古代練習格鬥武術的人,大部分都比較強調肌肉力量,因此補充各種蛋白質,就成為了他們休息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
但石中劍卻沒有片麵地強調蛋白質的重要意義,反而特別列舉了蔬菜水果的重要功能,雖然都是用中醫養生的理論來表述得當,趙禎已經粗略的將其當成了後世科學膳食的古代翻版。
至於內修的第三本,雖然名為內修,但實際上講述的是兵法陣圖之類的東西,其中甚至有一些是朝廷明令禁止傳播的,但石中劍也堂而皇之地寫在那裏麵。
也不知道是誰借給了他如此之大的膽子。
同樣,外修的三本書也充斥著不少犯禁的地方。
裏麵除了拳腳功夫之外,還有刀槍劍戟之類的十八般兵器的使用方法。
不過,每講述一門兵器的使用方法,幾乎都要將這些兵器的製作原理拿出來晾一晾,其中弓箭甲胄之類的製作方法,是朝廷明文禁止傳播的。
其他長兵器也是如此。
但石中劍同樣也不在乎。
甚至,他有時候還會當著龐籍的麵。公然向趙禎講述其中記載了一些秘技法門。
這樣趙禎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的偷眼去看龐籍的表情,生怕他會跳起來抨擊石中劍的教學內容。
要知道,石中劍的這些東西,確實有很多是前任小皇帝都不曾接觸過的。
甚至趙禎都有一種感覺。就算以也不見得能夠在普天之下搜羅到這樣的秘法。
有些招式設計之巧妙,或許還能夠被一些武林高手所參透,但是,武林高手們追求的更多是樣樣精通,而石中劍的這幾本書,似乎就是專門為了一個愚蠢的土地而打造的。
這對於皇帝來說,當然就殊為難得了。
畢竟皇帝這種身份,是很容易犯下一些貪大求全之類的錯誤的。
但有了石中劍的精心編排之後,高中生趙禎都覺得,三五年之後自己恐怕就會成為一代武林高手。
其中奧妙,其實就是取舍有道而已。
雖然書中的內容很全,但是刀劍槍矛足足占了兩本書的內容,而且幾乎每一樣都強調攻守兼備。
可剩下的18般兵器,則被石中劍統稱為雜兵,雖然也講了一些修煉的法子,但顯然更加強調如何破解他們鬼魅的出招方式。
趙禎就很喜歡鑽研如何破解分水刺。
當然全角和暗器的內容也都很有意思,尤其是一些暗器的製作方法,簡直駭人聽聞。
龐籍甚至偷著請了幾位匠人,當著趙禎的麵親自打造過其中的幾種,然後按照書中所記載的方式,找了頭羊當靶子來練習了一下。
練習結束之後,本縣的仵作被請來驗屍,結果那個正值壯年的六尺大漢,竟然被嚇得渾身哆嗦。
趙禎後來調侃說,可能六尺的身高還是矮了一些,鎮不住這鬼魅暗器散發出來的邪惡。
不過當下,他還是立刻決定返迴汴京,左右自殺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幾天之久,藍元振的人恐怕也已經查出一些眉目了。
出於保密的需要,龐籍請來的那幾名匠人,也被他打包一起帶走。
而石中劍在這幾天裏,竟然稀裏糊塗的迷上了炒菜做飯。
在返程的路上,他一有空就為趙禎準備好吃的,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天路程,這讓趙禎平白感覺自己肥了十斤不止。
迴到玉津園之後,石中劍的這種習慣仍然沒有改變,趙禎卻不敢一直坐在原地不動,他開始積極的練習武藝,除了每天都把刀槍劍戟耍弄一遍之外,還時不時的偷著加練一下暗器。
如此勤奮的關小員外,自然很快受到了師生們的關注。
不久之後前來報道的第二批學生,更是有不少人直接將他當成了偶像一般的存在。
為此,學校不得不加設了體育課,讓孩子們也稍微學習一些自保之術。
當然,這樣做也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給白永安送去了一個巨大的啟發。
白永安一直覺得,將實用課程的教學時間減半,會極大的影響自己的發展規劃。
因此他早就在盤算著尋找其他方法,來彌補自己人手的不足。
首先,他將自己以前的那些學生都召集起來,把它們塞進玉津園之中,負責采購和清點後勤物資。
同時,他還在玉津園附近開辦了幾家小賣部,然後讓自己的學生在裏麵做掌櫃的。
當然在最初的時候,為了提高人氣,白永安甚至邀請了城裏著名的攤位在附近擺攤,而這些攤位都是可以拿到補貼的。
同時,他還準備說服皇帝,讓玉津園的部分地段可以對外開放,由此形成一個旅遊項目,而他的學生可以短暫的負責這個旅遊項目。
至於相關的收入,除了給學生一些工錢之外,其他的可以用來輔助學堂的修建和發展。
這原本就是他和趙禎商量好的事情,隻照真沒有想到連玉津園這樣的皇家園林,竟然都被他算計進去了。
不過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汴京的百姓們,恐怕有很多都想進來參觀一下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
不過,這個提議遭到了石景潤的反對,他認為即便是缺錢,也不應該放開百姓對玉津園的參觀權限。
甚至他還拿剛剛遇到刺殺的小皇帝說事,認為那樣做對經常出沒在玉津園的皇帝不太安全。
趙禎立刻就慫了,他無奈的看一下石中劍,眼神裏既有恐懼又有對收入的貪婪。
石中劍幫他想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玉津園的開放,不但要限製地段,還要限製時間。
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防止影響學生們的授課。
於是這件事情就基本上被商定了,但這畢竟是皇家園林,總要聽取一下宗室子弟和朝廷大臣的意見。
所以相關的項目還沒有運行起來。
但這並不能影響白永安另外耍弄一些招人的手段。
比如他對中立學堂進行了擴招。
擴招的範圍僅限於實用主義課程,雖然仍然限製報考年齡,但卻向考生父母格外強調,說實用課程至少可以養家糊口,這在汴京這個富貴地方,其實是很不易的一件事情。
雖然有很多考生,尤其是那些前兩次報考落榜的考生,成為了他這批宣傳的重要受眾,為此學堂竟然額外的得到了一筆學費收入,甚至還有一些世家豪族願意捐資辦學。
但這,顯然就違反了趙禎當時的仲裁,同時也違背了石景潤對師資力量的規劃。
因此,石延年不得不緊急出動,從汴京城和附近的州縣裏,搜羅了一大堆堪用的教書先生。
同時,學堂在課程安排上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後來的這批擴招生,因為師資力量的同樣擴招,而不可能享受到忠君類課程的高質量教育,所以,中立七書的部分內容,尤其是文史類的知識,也被挪到了石延年的名下進行講授。
石延年為此而上喪失了很多喝酒的時間。
但是,這還不是白永安的全部計劃。
趙禎帶來的那些匠人,很快也遭到了他的毒手。
更鬱悶的是,趙禎又一次沒有足夠的理由去阻止他。
因為他們兩人,甚至包括石景潤在內,都認為大宋應該著重強調造作器物方麵的發展。
所以,當白永安號召學生們學習一些煉鐵知識的時候,剩下的那兩個人根本就找不出理由來。
當然,鐵匠們的手藝是不可能隨意傳出去的。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他們即便收徒也是類似傳幫帶的那種形式。
為此,白永安還專門煞費苦心的設計了一種嶄新的工科教授職位。
教授這兩個字在宋朝時仍然是官職稱唿,但宋朝人早就已經把各種官職稱唿融入到實際生活當中去,成為了一種阿諛奉承的方式。
比如員外郎這種六品大員,早就已經成為了對一些富戶商賈們的稱唿。
所以這個職位的設置,也沒有引來太多的爭議。
爭議的是,白永安用一筆首付款加上長達二十多年分期,外帶獎勵的方式,購買了那些鐵匠們掌握的技藝,並讓他們以如上的收入作為報酬,負責對孩子們傳授這些技藝。
而且,白永安還答應對方,盡可能的幫助他們免除徭役。
這在大宋朝,可是難以拒絕的優惠條件。
由此,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鐵匠們竟然真的在玉津園裏,教起了這群剛剛入學的孩子們。
一些學生家長隨後也提出意見,認為孩子們的課程設置有些不務正業。
甚至有人主動提出了退學。
但白永安都不為所動,繼續我行我素的執行著自己的計劃安排。
甚至,他還在玉津園門口開了一家錢莊,有她早期的那些學生們負責在裏麵打理。
由此以來,他一手製造了巨大的生源需求,而另一隻手又想方設法地盡可能去滿足,最後用當初與趙禎的共同理想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這一套操作下來,白永安已經將學堂的規模擴大了一倍不止。
因此,當李娘娘終於和老宦官商量好潛伏方案的時候,玉津園裏的熱鬧。已經不是往昔可比。
這一天,朝中聲名顯赫的八大王趙元儼,終於又有時間,陪著自家侄子到玉津園來玩耍。
而李娘娘則穿上了一件從宮裏偷運出來的宮女服飾,跟在一名老宦官的跟班身後,打著為皇帝準備膳食之類的幌子,混進了玉津園之中。
在皇帝最初經常出宮的時候,這樣的準備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外麵的食材不但入不得皇宮當中太監們的法眼,還總是讓他們覺得不太安心。
但是後來皇帝趙禎每一次來玉津園,基本上隻會吃石中劍親手做的食物。
所以這些宮女太監了的差事就變得格外輕鬆了許多,甚至時間長了之後,宮裏的那些大太監們,都不覺得這是什麽要緊的差事了。
差事既然都不重要了,那麽就更沒有必要去勞煩那些要緊的人了。
因此,在十幾天之前,負責這件事的宮女和太監,就都換成了皇宮裏的邊緣人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李娘娘才終於有機會替換掉了一個小宮女,混進了送菜的隊伍當中。
其實皇帝大可以連送菜都不需要他們來,但是這其中牽扯到皇宮後勤補給當中著名的貪腐鏈條,所謂道光皇帝一個雞蛋多少兩銀子雲雲,並非是清朝獨有的現象,明朝隆慶皇帝在位期間,據說殺一頭驢都得上千兩銀子。隆慶皇帝雖然愛吃驢腸,但由於巨大的花銷,而隻能規定十天殺一次。
宋朝是一個商品製經濟為主導的朝代,雖然建國之後不久,皇宮裏可能還比較清廉。但那可能主要是沒有見過錢的緣故,隨著時間的流逝,貪腐必然會在她們當中滋生起來,尤其是女主臨床的時候,對這方麵的事情往往把控不嚴。
所以,即便趙禎意外撿了個半路出家的廚子石中劍。但烹飪的原材料恐怕還得皇宮裏幫他運來。
當然這些體力活並不需要李娘娘裝扮的那個宮女做大部分的蔬菜水果,甚至米麵糧油之類的東西,都放在一輛輛大車上推了進去,而李娘娘隻是象征性的拎了一個菜籃子而已。
這樣他有更多的閑情逸致,環顧四周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遠處的開闊地上有一群學生正在練習射箭,而另外一群學生則揮舞著大刀,不斷大聲吆喝著什麽?
李娘娘注意到,那些大刀的長度比學生們還要高出一塊去,顯然不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
但他們依舊揮舞的虎虎生風,仿佛大道已經與他們融為一體似的。
又走了一段路程之後,一陣叮叮當當的聲音傳來,許多人好奇的在附近圍觀,不斷衝著裏麵指指點點。
李娘娘豎起耳朵隨便聽了幾句,卻發現那些人說的話既然是“農具竟然是如此打造”之類的驚歎之語。
看來,這是一群脫離社會生產的有錢有閑階級。
她正這樣想著,卻見對麵有個太監,走過來與老宦官的那個跟班低聲耳語了幾句。
隨後,跟班拐過頭來笑道:“這些人都是今天的遊客,今天是玉津園開放的日子,凡是購買門票的汴京城市民,都可以參觀園子裏的珍禽異獸,和學生們的課堂教學。”
李娘娘點了點頭,看來白永安那個穿越者,不光是擅長科普外文字母那點本事啊。
她忍不住冷笑了幾聲進門的時候,他也已經看到了白永安建起的那座錢莊。
錢莊的名字和這所學堂一樣都叫做中立,看來出資方並不是白永安本人,而是新建這所學堂的趙禎,不過實際控製方肯定是白永安,這家夥竟然就如此簡單地完成了空手套白狼,當今的官家未免也太容易上當了。
可就在她這樣想著的時候,一個青年人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簾,其實她早就該看到的,隻是許久不見,他有些拿不準趙禎的長相了。
是的,現在李娘娘關注的正是不遠處正在耍弄刀槍的趙禎。
剛才說話的那名跟班也湊了過來,並且輕輕的指了指趙禎腰上挎著的玉佩,然後趴在李娘娘耳邊說道:“娘娘,不知您看清了沒有,那正是您說的已經失竊的傳家之寶。”
李娘娘立刻揉了揉眼睛,但還是有些看不清,於是繞到旁邊的樹林裏,這才終於看清楚玉佩的顏色和花紋。
她突然一捂額頭,那正是前不久被人偷走的玉佩,隻是不知道為什麽到了趙禎那裏。
跟班得在這個時候說:“老都知也沒能弄明白,玉佩為什麽到了官家手上。”
他憨憨的笑了起來:“不過這也不算是到了外來那裏,您說是嗎?”
“那倒是。”李娘娘雖然嘴上這樣說,但仍然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樣子。
那跟班小太監也是個聰明伶俐的家夥,當下便疑惑起來:“娘娘是在擔心什麽嗎?”
“我還能擔心什麽?當然是擔心官家用不了那樣的寶物?”
小跟班是老宦官的義子,從老宦官那裏聽說過不少事情,因此對那個玉佩也不是一無所知。
“娘娘,小的知道那是個法寶,可官家看起來也是個有福之人,未必就駕馭不了那個寶貝。”
“有福之人?你這話說的讓我不解,他的福分從哪裏來呀?”
“楊楊你還沒看出來嗎?陛下身邊總是有貴人相助的,你看看那個石中劍。陛下這身功夫就都是他教的,宮裏的藍都知對這套劍法的評價很高,這樣的人才恐怕並不尋常啊。”
石中劍這個人,李娘娘是記得的,但除了名字之外,隻有寥寥兩三件事情而已。
說起來,了解的還不夠深入。
相比之下,石景潤的才華,才更讓她印象深刻一些。
心裏正這麽想著石景潤的身影,竟然突然出現在她的麵前。
他正在教幾個孩子練字,因為是寫大字,狹窄的教室可能施展不開,所以石景潤幹脆將孩子們拉到了戶外。
孩子們來到戶外之後,難免就顯得活潑了一些,好在石景潤對他們都很有耐心,一個手把手的教他們如何握筆,如何用力,又如何將筆畫拉的漂亮。
這讓李娘娘忍不住點了點頭。
看來,官家確實是一個有福之人。
不過,趙禎的福氣又何止於此呢。
課堂裏,白永安正在教孩子們乘法口訣,楚昭則叼著一支毛筆,帶著最近一段時間的賬目來到了趙禎身邊。
李娘娘輕輕向前湊了湊,斷斷續續的聽到了他們兩人的對話。
“按照白先生的想法……釀酒和農具都是有收入的,其中釀酒的利潤最大……造紙這一塊,我們還沒有和陰掌櫃他們談攏……陛下,白先生這套改良方法,一開始就連陰掌櫃他們也是玩不轉的,但前不久,石先生卻說,她好像領悟了其中真諦,結果我們竟然就弄出了那個轉輪排字架……”
李娘娘小小的吃了一驚,忽然她又忍不住笑了起來。
“官家真的是有福氣,有如此人才輔佐,又走著實業興猜的路子,還有這麽一群孩子保障未來,加上他在刀劍上的勤奮……”她猶豫了片刻,本想著還要把自己的玉佩也加上來著,但考慮到人多嘴雜,最終隻丟下了一句結論,“將來必成大器!”
小太監聽了,當即也樂了起來,不斷的在李娘娘身旁恭維著什麽,隻是他的聲音很小,除了李娘娘的幾個心腹之外,便沒有人再聽到了。
曾幾何時,這裏的繁華與熱鬧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甚至,一度讓她忘記了那個被稱作故鄉的地方。
可惜,她不能在這裏以真麵目見人,因為街頭巷尾當中,還有許多她熟悉的身影。
她隻好帶幾麵紗,將自己的整張臉都遮了起來,在一片朦朧當中,靜靜的凝視著那些人已經衰老的軀體。
十多年不見了,雖然他們的生活,依舊作為繁華汴京的一部分,而在表麵上沒有什麽改觀。
但她總覺得,一種淒涼的蕭索,就縈繞在這些人的周圍。
她從袖口當中掏出了一個小本本,悄然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然後在這些名字的下麵,又悄然卸下了另外一句話。
調查一下他們的近況。
這段話並不怎麽起眼,甚至就連李娘娘本人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畢竟他現在並沒有看出什麽破綻來,因此,當數月之後,相關的調查結果匯總到她手中的時候,一切都將會變得迥然不同。
但是現在,去玉津園的學堂看一看,才是她最想做的事情。
不過,玉津園也並不是什麽人都能夠混進去的,至少在那之前,她需要和黑衣老宦官好好商量一下。
然而就在他們商量的時候,身在襄邑縣的小皇帝,卻悄無聲息地踏上了另一條發展之路。
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他竟然開始跟隨石中劍練習刀劍拳腳。
雖然他已經十六歲了,明顯超過了學習相關技法的最佳年齡,畢竟骨骼已經定型,有些身法招式便不容易在練得爐火純青,但石中劍卻不知從哪裏為他專門弄了一套量身定做的功法。
這套功法包括內修和外修兩種,一共有厚厚的六大本。
不過石中劍是不主張他從書上死記硬背的,甚至已經專門強調,自己將會親身向皇帝是範相關的技法。
不過趙禎還是在無聊的時候大體翻閱了一下這幾本書。
發完之後他的感受大概是這樣的:內修的內容比較多一些,雖然同樣隻有三本書,但每一本都更厚一些。
內修的第一本,主要內容是調息吐納,裏麵介紹的東西,跟中醫的相關法門差不了多少。
不過這種傳統的內容,顯然不是石中劍願意強調的,因此在第二本當中,“吃”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古代練習格鬥武術的人,大部分都比較強調肌肉力量,因此補充各種蛋白質,就成為了他們休息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
但石中劍卻沒有片麵地強調蛋白質的重要意義,反而特別列舉了蔬菜水果的重要功能,雖然都是用中醫養生的理論來表述得當,趙禎已經粗略的將其當成了後世科學膳食的古代翻版。
至於內修的第三本,雖然名為內修,但實際上講述的是兵法陣圖之類的東西,其中甚至有一些是朝廷明令禁止傳播的,但石中劍也堂而皇之地寫在那裏麵。
也不知道是誰借給了他如此之大的膽子。
同樣,外修的三本書也充斥著不少犯禁的地方。
裏麵除了拳腳功夫之外,還有刀槍劍戟之類的十八般兵器的使用方法。
不過,每講述一門兵器的使用方法,幾乎都要將這些兵器的製作原理拿出來晾一晾,其中弓箭甲胄之類的製作方法,是朝廷明文禁止傳播的。
其他長兵器也是如此。
但石中劍同樣也不在乎。
甚至,他有時候還會當著龐籍的麵。公然向趙禎講述其中記載了一些秘技法門。
這樣趙禎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的偷眼去看龐籍的表情,生怕他會跳起來抨擊石中劍的教學內容。
要知道,石中劍的這些東西,確實有很多是前任小皇帝都不曾接觸過的。
甚至趙禎都有一種感覺。就算以也不見得能夠在普天之下搜羅到這樣的秘法。
有些招式設計之巧妙,或許還能夠被一些武林高手所參透,但是,武林高手們追求的更多是樣樣精通,而石中劍的這幾本書,似乎就是專門為了一個愚蠢的土地而打造的。
這對於皇帝來說,當然就殊為難得了。
畢竟皇帝這種身份,是很容易犯下一些貪大求全之類的錯誤的。
但有了石中劍的精心編排之後,高中生趙禎都覺得,三五年之後自己恐怕就會成為一代武林高手。
其中奧妙,其實就是取舍有道而已。
雖然書中的內容很全,但是刀劍槍矛足足占了兩本書的內容,而且幾乎每一樣都強調攻守兼備。
可剩下的18般兵器,則被石中劍統稱為雜兵,雖然也講了一些修煉的法子,但顯然更加強調如何破解他們鬼魅的出招方式。
趙禎就很喜歡鑽研如何破解分水刺。
當然全角和暗器的內容也都很有意思,尤其是一些暗器的製作方法,簡直駭人聽聞。
龐籍甚至偷著請了幾位匠人,當著趙禎的麵親自打造過其中的幾種,然後按照書中所記載的方式,找了頭羊當靶子來練習了一下。
練習結束之後,本縣的仵作被請來驗屍,結果那個正值壯年的六尺大漢,竟然被嚇得渾身哆嗦。
趙禎後來調侃說,可能六尺的身高還是矮了一些,鎮不住這鬼魅暗器散發出來的邪惡。
不過當下,他還是立刻決定返迴汴京,左右自殺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幾天之久,藍元振的人恐怕也已經查出一些眉目了。
出於保密的需要,龐籍請來的那幾名匠人,也被他打包一起帶走。
而石中劍在這幾天裏,竟然稀裏糊塗的迷上了炒菜做飯。
在返程的路上,他一有空就為趙禎準備好吃的,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天路程,這讓趙禎平白感覺自己肥了十斤不止。
迴到玉津園之後,石中劍的這種習慣仍然沒有改變,趙禎卻不敢一直坐在原地不動,他開始積極的練習武藝,除了每天都把刀槍劍戟耍弄一遍之外,還時不時的偷著加練一下暗器。
如此勤奮的關小員外,自然很快受到了師生們的關注。
不久之後前來報道的第二批學生,更是有不少人直接將他當成了偶像一般的存在。
為此,學校不得不加設了體育課,讓孩子們也稍微學習一些自保之術。
當然,這樣做也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給白永安送去了一個巨大的啟發。
白永安一直覺得,將實用課程的教學時間減半,會極大的影響自己的發展規劃。
因此他早就在盤算著尋找其他方法,來彌補自己人手的不足。
首先,他將自己以前的那些學生都召集起來,把它們塞進玉津園之中,負責采購和清點後勤物資。
同時,他還在玉津園附近開辦了幾家小賣部,然後讓自己的學生在裏麵做掌櫃的。
當然在最初的時候,為了提高人氣,白永安甚至邀請了城裏著名的攤位在附近擺攤,而這些攤位都是可以拿到補貼的。
同時,他還準備說服皇帝,讓玉津園的部分地段可以對外開放,由此形成一個旅遊項目,而他的學生可以短暫的負責這個旅遊項目。
至於相關的收入,除了給學生一些工錢之外,其他的可以用來輔助學堂的修建和發展。
這原本就是他和趙禎商量好的事情,隻照真沒有想到連玉津園這樣的皇家園林,竟然都被他算計進去了。
不過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汴京的百姓們,恐怕有很多都想進來參觀一下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
不過,這個提議遭到了石景潤的反對,他認為即便是缺錢,也不應該放開百姓對玉津園的參觀權限。
甚至他還拿剛剛遇到刺殺的小皇帝說事,認為那樣做對經常出沒在玉津園的皇帝不太安全。
趙禎立刻就慫了,他無奈的看一下石中劍,眼神裏既有恐懼又有對收入的貪婪。
石中劍幫他想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玉津園的開放,不但要限製地段,還要限製時間。
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防止影響學生們的授課。
於是這件事情就基本上被商定了,但這畢竟是皇家園林,總要聽取一下宗室子弟和朝廷大臣的意見。
所以相關的項目還沒有運行起來。
但這並不能影響白永安另外耍弄一些招人的手段。
比如他對中立學堂進行了擴招。
擴招的範圍僅限於實用主義課程,雖然仍然限製報考年齡,但卻向考生父母格外強調,說實用課程至少可以養家糊口,這在汴京這個富貴地方,其實是很不易的一件事情。
雖然有很多考生,尤其是那些前兩次報考落榜的考生,成為了他這批宣傳的重要受眾,為此學堂竟然額外的得到了一筆學費收入,甚至還有一些世家豪族願意捐資辦學。
但這,顯然就違反了趙禎當時的仲裁,同時也違背了石景潤對師資力量的規劃。
因此,石延年不得不緊急出動,從汴京城和附近的州縣裏,搜羅了一大堆堪用的教書先生。
同時,學堂在課程安排上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後來的這批擴招生,因為師資力量的同樣擴招,而不可能享受到忠君類課程的高質量教育,所以,中立七書的部分內容,尤其是文史類的知識,也被挪到了石延年的名下進行講授。
石延年為此而上喪失了很多喝酒的時間。
但是,這還不是白永安的全部計劃。
趙禎帶來的那些匠人,很快也遭到了他的毒手。
更鬱悶的是,趙禎又一次沒有足夠的理由去阻止他。
因為他們兩人,甚至包括石景潤在內,都認為大宋應該著重強調造作器物方麵的發展。
所以,當白永安號召學生們學習一些煉鐵知識的時候,剩下的那兩個人根本就找不出理由來。
當然,鐵匠們的手藝是不可能隨意傳出去的。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他們即便收徒也是類似傳幫帶的那種形式。
為此,白永安還專門煞費苦心的設計了一種嶄新的工科教授職位。
教授這兩個字在宋朝時仍然是官職稱唿,但宋朝人早就已經把各種官職稱唿融入到實際生活當中去,成為了一種阿諛奉承的方式。
比如員外郎這種六品大員,早就已經成為了對一些富戶商賈們的稱唿。
所以這個職位的設置,也沒有引來太多的爭議。
爭議的是,白永安用一筆首付款加上長達二十多年分期,外帶獎勵的方式,購買了那些鐵匠們掌握的技藝,並讓他們以如上的收入作為報酬,負責對孩子們傳授這些技藝。
而且,白永安還答應對方,盡可能的幫助他們免除徭役。
這在大宋朝,可是難以拒絕的優惠條件。
由此,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鐵匠們竟然真的在玉津園裏,教起了這群剛剛入學的孩子們。
一些學生家長隨後也提出意見,認為孩子們的課程設置有些不務正業。
甚至有人主動提出了退學。
但白永安都不為所動,繼續我行我素的執行著自己的計劃安排。
甚至,他還在玉津園門口開了一家錢莊,有她早期的那些學生們負責在裏麵打理。
由此以來,他一手製造了巨大的生源需求,而另一隻手又想方設法地盡可能去滿足,最後用當初與趙禎的共同理想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這一套操作下來,白永安已經將學堂的規模擴大了一倍不止。
因此,當李娘娘終於和老宦官商量好潛伏方案的時候,玉津園裏的熱鬧。已經不是往昔可比。
這一天,朝中聲名顯赫的八大王趙元儼,終於又有時間,陪著自家侄子到玉津園來玩耍。
而李娘娘則穿上了一件從宮裏偷運出來的宮女服飾,跟在一名老宦官的跟班身後,打著為皇帝準備膳食之類的幌子,混進了玉津園之中。
在皇帝最初經常出宮的時候,這樣的準備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外麵的食材不但入不得皇宮當中太監們的法眼,還總是讓他們覺得不太安心。
但是後來皇帝趙禎每一次來玉津園,基本上隻會吃石中劍親手做的食物。
所以這些宮女太監了的差事就變得格外輕鬆了許多,甚至時間長了之後,宮裏的那些大太監們,都不覺得這是什麽要緊的差事了。
差事既然都不重要了,那麽就更沒有必要去勞煩那些要緊的人了。
因此,在十幾天之前,負責這件事的宮女和太監,就都換成了皇宮裏的邊緣人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李娘娘才終於有機會替換掉了一個小宮女,混進了送菜的隊伍當中。
其實皇帝大可以連送菜都不需要他們來,但是這其中牽扯到皇宮後勤補給當中著名的貪腐鏈條,所謂道光皇帝一個雞蛋多少兩銀子雲雲,並非是清朝獨有的現象,明朝隆慶皇帝在位期間,據說殺一頭驢都得上千兩銀子。隆慶皇帝雖然愛吃驢腸,但由於巨大的花銷,而隻能規定十天殺一次。
宋朝是一個商品製經濟為主導的朝代,雖然建國之後不久,皇宮裏可能還比較清廉。但那可能主要是沒有見過錢的緣故,隨著時間的流逝,貪腐必然會在她們當中滋生起來,尤其是女主臨床的時候,對這方麵的事情往往把控不嚴。
所以,即便趙禎意外撿了個半路出家的廚子石中劍。但烹飪的原材料恐怕還得皇宮裏幫他運來。
當然這些體力活並不需要李娘娘裝扮的那個宮女做大部分的蔬菜水果,甚至米麵糧油之類的東西,都放在一輛輛大車上推了進去,而李娘娘隻是象征性的拎了一個菜籃子而已。
這樣他有更多的閑情逸致,環顧四周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遠處的開闊地上有一群學生正在練習射箭,而另外一群學生則揮舞著大刀,不斷大聲吆喝著什麽?
李娘娘注意到,那些大刀的長度比學生們還要高出一塊去,顯然不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
但他們依舊揮舞的虎虎生風,仿佛大道已經與他們融為一體似的。
又走了一段路程之後,一陣叮叮當當的聲音傳來,許多人好奇的在附近圍觀,不斷衝著裏麵指指點點。
李娘娘豎起耳朵隨便聽了幾句,卻發現那些人說的話既然是“農具竟然是如此打造”之類的驚歎之語。
看來,這是一群脫離社會生產的有錢有閑階級。
她正這樣想著,卻見對麵有個太監,走過來與老宦官的那個跟班低聲耳語了幾句。
隨後,跟班拐過頭來笑道:“這些人都是今天的遊客,今天是玉津園開放的日子,凡是購買門票的汴京城市民,都可以參觀園子裏的珍禽異獸,和學生們的課堂教學。”
李娘娘點了點頭,看來白永安那個穿越者,不光是擅長科普外文字母那點本事啊。
她忍不住冷笑了幾聲進門的時候,他也已經看到了白永安建起的那座錢莊。
錢莊的名字和這所學堂一樣都叫做中立,看來出資方並不是白永安本人,而是新建這所學堂的趙禎,不過實際控製方肯定是白永安,這家夥竟然就如此簡單地完成了空手套白狼,當今的官家未免也太容易上當了。
可就在她這樣想著的時候,一個青年人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簾,其實她早就該看到的,隻是許久不見,他有些拿不準趙禎的長相了。
是的,現在李娘娘關注的正是不遠處正在耍弄刀槍的趙禎。
剛才說話的那名跟班也湊了過來,並且輕輕的指了指趙禎腰上挎著的玉佩,然後趴在李娘娘耳邊說道:“娘娘,不知您看清了沒有,那正是您說的已經失竊的傳家之寶。”
李娘娘立刻揉了揉眼睛,但還是有些看不清,於是繞到旁邊的樹林裏,這才終於看清楚玉佩的顏色和花紋。
她突然一捂額頭,那正是前不久被人偷走的玉佩,隻是不知道為什麽到了趙禎那裏。
跟班得在這個時候說:“老都知也沒能弄明白,玉佩為什麽到了官家手上。”
他憨憨的笑了起來:“不過這也不算是到了外來那裏,您說是嗎?”
“那倒是。”李娘娘雖然嘴上這樣說,但仍然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樣子。
那跟班小太監也是個聰明伶俐的家夥,當下便疑惑起來:“娘娘是在擔心什麽嗎?”
“我還能擔心什麽?當然是擔心官家用不了那樣的寶物?”
小跟班是老宦官的義子,從老宦官那裏聽說過不少事情,因此對那個玉佩也不是一無所知。
“娘娘,小的知道那是個法寶,可官家看起來也是個有福之人,未必就駕馭不了那個寶貝。”
“有福之人?你這話說的讓我不解,他的福分從哪裏來呀?”
“楊楊你還沒看出來嗎?陛下身邊總是有貴人相助的,你看看那個石中劍。陛下這身功夫就都是他教的,宮裏的藍都知對這套劍法的評價很高,這樣的人才恐怕並不尋常啊。”
石中劍這個人,李娘娘是記得的,但除了名字之外,隻有寥寥兩三件事情而已。
說起來,了解的還不夠深入。
相比之下,石景潤的才華,才更讓她印象深刻一些。
心裏正這麽想著石景潤的身影,竟然突然出現在她的麵前。
他正在教幾個孩子練字,因為是寫大字,狹窄的教室可能施展不開,所以石景潤幹脆將孩子們拉到了戶外。
孩子們來到戶外之後,難免就顯得活潑了一些,好在石景潤對他們都很有耐心,一個手把手的教他們如何握筆,如何用力,又如何將筆畫拉的漂亮。
這讓李娘娘忍不住點了點頭。
看來,官家確實是一個有福之人。
不過,趙禎的福氣又何止於此呢。
課堂裏,白永安正在教孩子們乘法口訣,楚昭則叼著一支毛筆,帶著最近一段時間的賬目來到了趙禎身邊。
李娘娘輕輕向前湊了湊,斷斷續續的聽到了他們兩人的對話。
“按照白先生的想法……釀酒和農具都是有收入的,其中釀酒的利潤最大……造紙這一塊,我們還沒有和陰掌櫃他們談攏……陛下,白先生這套改良方法,一開始就連陰掌櫃他們也是玩不轉的,但前不久,石先生卻說,她好像領悟了其中真諦,結果我們竟然就弄出了那個轉輪排字架……”
李娘娘小小的吃了一驚,忽然她又忍不住笑了起來。
“官家真的是有福氣,有如此人才輔佐,又走著實業興猜的路子,還有這麽一群孩子保障未來,加上他在刀劍上的勤奮……”她猶豫了片刻,本想著還要把自己的玉佩也加上來著,但考慮到人多嘴雜,最終隻丟下了一句結論,“將來必成大器!”
小太監聽了,當即也樂了起來,不斷的在李娘娘身旁恭維著什麽,隻是他的聲音很小,除了李娘娘的幾個心腹之外,便沒有人再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