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相對於,眾人的思慮,及各種想法,並州一係文官,卻是不敢苟同。


    崔正猛然起身,出列質問道:“若依王大人所言,在河套,在並州,施行先秦苛政,百姓若何?世家若何?”


    “若民眾不堪壓榨,世家豪族作亂,百姓揭竿問種,又該如何?”


    “問種!”王充撇嘴,好似是聽到了天大的笑話:“汝當軍中刀劍不利乎?各部將領無能否?河套平原的血跡幹乎?”


    “若有人問種,諸位將領,不介意讓來年的河原,更加豐茂肥沃...”


    夏軍的狠辣,王充這位智者,當初在洛陽時,便是深有體會。


    逢總管之所以,能在河套肆無忌憚的,施行他們理論上的東西。


    還不是有各部將領,在後麵用鐵蹄屠刀,將河套犁了一遍又一遍。


    而且,王充也不認為李屠夫,有秦二世的能耐...


    同樣,河套的匈奴人,也未必會出現,赤帝和霸王那樣的猛人...


    上首處,李信看著麾下人才間的,思想碰撞,心中感觸良多。


    揭竿問種,那也是看人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暴動的還少嗎...


    太宗常年征戰,治下起義年年有,豬扒皮統治時期,同樣造反者多如牛毛...


    至於野豬酋長下江南時期,那就更不要說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起義反抗者,同樣不知凡幾...


    但,那些揭竿而起,勇於反抗者,遇到心狠手辣的梟雄,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


    現在的李信,比不了那些梟雄,甚至如果當今皇帝,是赤帝劉老三在位...


    李信二話不說,直接卷些錢財走人,絕對不敢在大漢境內晃悠...


    但高皇帝安息了,如今靈帝在位,外加黃巾三張霍亂司隸,倒也讓他有了那麽一點念想。


    而看到主公,似乎被其中所言打動,郭圖知道,不能在任由王充繼續胡言下去了。


    若不然,到時候河套真施行所謂的秦政,那夏軍便永遠別想成就霸業了...


    想到這裏,郭圖也不爭辯,直接上前進言道:“主公,並州百姓不附,河套民心不服,法令難以服眾...”


    “這個時候施行先秦法令,短期內或許頗有成效,但長期高壓,恐怕會適得其反...”


    “以吾之見,河套目前,經過逢紀彈壓之後,應當適當寬政,當以穩為主...”


    “當製定典律,完善各地行政,施新法以安撫各部民眾,恢複治下產力...”


    “待各部平靜,統治秩序,深入人心,再施以秦律,恩威並施才為王道...”


    郭圖不急不緩,並未對王充加以反駁,甚至言語中透露著絲絲讚同...


    但這些隻是相對而言,總結出一句話就是,秦律可行,但不該在這個時候行...


    春秋戰國,各方諸侯施行變法,探索新路...


    那是在其統治者,經過數百年積累,自身法統深入人心之後,新的法令,才能一點點的,逼迫頑固的守舊派,與民眾讓步...


    但是河套啥情況?匈奴啥狀態?夏軍有什麽?


    除了刀子還是刀子,這與戰國時期,掌握法理基礎的諸侯國統,可差遠了…


    如今並州治下百姓,尚未歸心,而河套各部,不服從管教,暴動者眾。


    這個時候,在施行更加嚴厲的秦律,便會令原本就不服的匈奴人,更加難以忍受...


    恐怕到時候,光是鎮壓此起彼伏的動亂,就能讓夏軍焦頭爛額...


    夏軍征服河套,可不是來搞屠殺的,他們最終目的,是將河套之力收為己用...


    前期的殺戮流血,已經將冒頭的不服者,殺得差不多了...


    如今好不容易,有所安穩下來,完全沒有必要在進一步,突破更多人的底線,因為這樣會逼迫出新的暴動者!


    人的底線是不同的,當你朝人群中吐口唾沫,會觸怒一些人然後跳出來砍你,其他人或許會選擇作壁上觀的忍耐。


    當你對人群拳打腳踢,又會激起新的反抗者,同樣當你拿出刀子時,又會有更多的抗爭者跳出來...


    除非將人殺光,不然永遠不能,指望所有人的底線都相連...


    所以夏軍,既然已經屠光匈奴上層頭人權貴,和那些不堪受辱者,震懾住了更多人...


    便沒有必要,再去觸碰底層忍耐者的底線,這個時候當施以恩澤,收攏穩定人心,恩威並施才是王道...


    所以郭圖,還是主張先將河套地區,統治秩序建立起來...


    然後將組織構架細分,派遣心腹為基層管理,一步步在匈奴人中,將統治和威嚴樹立起來...


    到時一切穩定,法理深入人心,再依續頒布秦律,自然會少些衝突與流血。


    隻不過郭圖的想法是好的,但王充卻不願輕易放棄,此刻對方出麵正中下懷。


    王充深思一番後,便大言駁道:“郭大人,好一句恩威並施,方為王道,此言真乃精辟...”


    “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漢四百年,曆經數十代人...”


    “其間剿撫並用,恩澤不可謂不深,威嚴不可謂不重但是若何?”


    王充反問一句,便接著道:“匈奴豺狼,依然反複無常,時寇略邊郡,行劫掠之事!”


    “大漢四百年來,和親納貢,花費無數資源,耗費無數代人心血,都不建功...”


    “總管大人何德何能,敢言安,敢言收心...”


    “你!”饒是郭總管隨遇而安的心性,也是被氣的不輕!


    他盯著王充端詳良久,這個時候,郭圖已經猜到,當初慫恿逢紀行險的家夥是誰了...


    想到這裏,他對王充的此人愈發厭惡,乃至欲除之而後快。


    如果說逢紀是真小人,那王充絕對是那種,為了往上爬而毫無原則的偽人。


    這家夥慫恿自己好友行險也就算了,如今更是不擇手段的碰瓷,可以說王充給他的印象已經壞到了極點。


    他也懶得與對方辯駁,因為與這種小人辯論,不但拉低自己的身價,還會抬高對方的身值。


    到時候,對方在主公麵前,露臉的機會多了。


    說不定時間久了,那一套歪理邪說,對主公也會深有影響...


    因為李信的暴暴戾性格,便已經決定了,心中的某些傾向...


    以前是沒人選沒人才,自然讓郭圖逢紀等人的主張,得以實施,如今嗎?


    想到這裏郭圖心中有了計較,直言道:“吾也不與你爭論,河套戰略,是威是穩,自有主公定奪…”


    說著,他將目光轉向上首,其意不言而明!


    大帳中,各部將領表情不一,他們今日算是,見識到文人的嘴皮子是多麽利索。


    有些道理,軍中諸將心中明白,但你讓他們言,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如今王充,一番歪理邪說下,卻讓眾人感觸頗深。


    臧霸太史慈,等人都是是手拿刀子的軍人武將,自然對鐵律那一套,深有感觸。


    理智上,武將們是支持郭圖的維穩策略的,但內裏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望著表情各異的文武官,賈詡心中感慨,郭圖因為是朝廷舊吏,深受儒文典籍熏陶,其治國思想自然是偏向於儒家的安民維穩!


    而王充此人,可能是因為其自身經曆,或者是受學識影響,更傾向於以法治國。


    而且對方,在夏軍做事已久,自然能從其中,看出主公治理軍事的影子,這就更加堅定了他推行法家的主張。


    甚至為此,哪怕得罪了郭大管,和原並州文人集團,也在所不惜,


    再說,以王充這種新晉人物,想要快速向上爬,自然需需要一個台階,而郭圖就是最好的靶子。


    怎麽說呢,有點像是那些十八線的小星,經常去碰瓷流量巨星...


    為何,因為碰久了,身價自然蹭蹭的往上漲,躍居三線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若是李信,真將莽政繼續下去,說不定他王充可以一步登高。


    當然官場爭鋒,與藝人間的爾虞我詐,根本不是同個級別...


    碰不好,可能會身死族滅,所以王充純屬是刀尖上摩擦,拿命在搏。


    其實就算他不搏,郭圖和並州文官集團,也已經將他,視作障礙了。


    這裏麵除了理念,更重要的是,並州文官集團,並不希望遭受匈奴人的待遇,更不想那一套照搬到並州頭上...


    這不但是理念之爭,更是利益的底線,再加上王充之前慫恿逢紀背鍋...


    而郭圖作為共患難的好友,自然不會任由對方逍遙,若有機會,他不介意順勢除之...


    而王充,經過之前的敲打,很可能已經,隱隱意識到了什麽。


    所以今日,才會主動跳出來,主動碰瓷,主動將茅盾挑明...


    為的就是想更進一步,加深在主公心中的印象,博得自保的本錢...


    事實上王充的一番作為,還是很有用的,李信看了眼郭圖又瞅了瞅後者,心中有了決斷,卻不明言。


    他將目光,轉向首席謀士賈詡:“文和,汝以為河套當行何政!”


    相比於心中有所偏向的其他文武,無疑賈詡這個牆頭草,騎牆智者,更適合來做出優劣判斷。


    因為這位毒士,心中根本就沒有什麽濡法之爭,善惡是非...


    他考慮問題,向來都是利益化,很少被心中的繁雜情緒所影響,所以分析問題更全麵徹底。


    賈詡見此,知道躲不過去,索性不再做旁觀者...


    他起身出列,拱手直言道:“主公,魚與熊掌,可以得兼,但是現在不行...”


    “天下形勢瞬息萬變,主公當抽出精力,關注中原局勢,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作為首席謀士,賈詡心中雖然有所保留,但無疑是合格的。


    他從來不會,在所謂的理念上耗費精力,所以不存在偏向誰。


    若說有,那也是偏向,最有利的那一麵...


    如今天下大亂,中原朝廷和黃巾三張,混戰正酣。


    此正是夏軍,趁火打劫,攻城掠地,搶地盤的大好時機...


    與其搖擺不定,將精力耗在河套,軍力耗在匈奴,還不如盡快決斷,然後抽身南望,以圖大事…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賈詡言語之中的意思,已經顯而易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吉可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吉可汗並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