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有一種宿命的忙碌,到這個世間,一切都是如此匆匆,如此忙忙。


    就算他將自我隔離,他們在一個無人的半島上,依然每日隨著太陽升起,他們都會鳴鍾起床,然後帶著五百名艦員一起學習,一起勞作,直到太陽在西邊落下。


    他們砍伐半島上的樹木,然後製作深入大海的滑道。高聲的號子聲裏,眾人奮力將海船順著滑道拉上海灘,一邊修複船隻,一邊將船底的生物去除。


    袁華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個時代的人們壽命大多都不太長,很多人五十就已然離去。


    日月輪換,晝雨夜風,轉眼之間,他來到這個世間,已經九年,算一算自己已經二十四歲了。


    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他想為不奴族和大漢找到一條路,因為他知道曆史的走向,接下來就是中華最黑暗的歲月。


    帝國會逐一崩塌,大漢到184年就會爆發黃巾軍大起義,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賦稅徭役沉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若到那時,大漢就會無路可走,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殘酷和殘忍到什麽程度,隻看數據就能讓人心痛不已。


    根據大漢史書記載,全國共有1670.8萬戶,人口達到5648.7萬。後世學者估算,加上未納入統計的豪強地主庇護人口、少數民族等,現在東漢人口的峰值約為6500萬。


    現在的大漢啊!是人類曆史上何其繁盛的時代。


    可三國末年,到公元220年,中國蒼茫大地之上還活下來多少人民?


    隻剩下800萬人口,魏蜀吳三國的曆史數據,隻剩下800萬人口啊!


    這究竟是什麽概念?


    人口損失率87.8%!


    如果是袁華生活的時代,如果以十四億中國人而論,那就是要死12.278億的人口,這他娘是天災嗎?


    這真的是天災嗎?


    這根本就是人禍,徹徹底底的人禍!


    王粲《七哀詩》寫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曹植《送應氏二首》有:“中野何蕭條,千裏無人煙。”


    曹操《蒿裏行》也有“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仲長統(179~219年)在《昌言》中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裏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流亡的農民走投無路,到處暴動,前赴後繼。


    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餘年中,見於記載的農民暴動大小合計近百次。


    公元184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準備比較嚴密的農民戰爭——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爆發了。


    中國人啊!


    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堅韌的民族,他們勤勞而善良,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管理的民族。


    人們隻記得黃巾軍大起義,但這是上百次起義中的一次而已,隻是這一次起義的規模更大而已。


    八十年,近百次農民起義!


    為什麽?


    因為沒有土地,因為帝國的法律讓貧苦的中國子民,連一口吃的都沒有。


    但凡中國人有一口吃的,就會忍受。可大漢的後期,世道已經癲狂,世族的糧倉堆滿了糧食,睡在金玉之上,可鄉野之間,百姓餓死無數啊!


    《潛夫論》是東漢思想家王符所著的一部政論性著作,全書共十卷三十六篇,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曆史、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王符生活在東漢中後期,社會矛盾尖銳,豪族奢侈浪費和迫害人民的現象十分嚴重。他眼睜睜的看著大漢一點點腐朽,痛心的寫道“富者累金積玉,貧者席槁枕土”。


    真到了那個時候,就如同黃河決堤,誰也救不了大漢,誰也救不了中華,誰也救不了!


    他為什麽要在不奴族還如此弱小的時候,毅然出海,遠渡重洋,因為他是漢人。


    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數千萬大漢人,被人禍活活餓死,被人禍拖入綿延不絕的戰禍。


    他要立下“天賦地權”,要用不奴族的憲法,給大漢千萬生民,留一口活下去的氣眼。


    有些東西,他不能說,隻能做!


    每一日拚命的做,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來這裏一次。


    在南海邊,他過的很安靜,也很寧和。


    有一日,一群白馬少年乘船,對著袁華大喊:“先生,今夜可以答疑否?”


    袁華大喊:“好啊!但是要隔著船,保持至少十米。”


    這群少年激動的不行,他們立刻高喊:“好勒!我們去通知其他人,先生等我們。”


    袁華笑道:“去吧!”


    這一夜,南海的風也寧和,浪也輕柔,數條大船停泊在水邊。袁華坐在河岸上,周圍的船隻之上全是白馬少年,南海城的居民和一些商人,有的人真有疑惑,有的人卻是真的好奇。


    白馬少年的船上,都掛滿了油燈,如同繁星。遠遠的看起來,千朵星火,隨著南海的海浪起伏,搖曳。遠遠望去,給人一種輕靈之美。


    有白馬少年拿出一張長長的紙卷,笑著對袁華,喊道:“先生,準備接招!”


    袁華哈哈大笑,“來吧,讓我看看你們有何長進!”


    少年的第一個問題就很大,“為何羅馬和貴霜會同時攻打我們,而不是攻打帕提亞?”


    袁華思考了一下,說道:“不奴族,看上去富裕,文明,有無窮的創造力,偏偏又看上去很是弱小,所以我們會成為目標。”


    少年第二個問題,“如何擺脫四麵皆敵的局麵,恢複到和平和發展?”


    袁華迴答道,“讓敵人恐懼!和平,從來不是來自善,而是來自對惡的恐懼。”


    少年不明白,他們說道:“請先生言明。”


    袁華說道:“一,徹底打垮敵人,獲得大量敵人的土地和人口,壯大自己的體量,削弱敵人;二,肢解敵人,讓敵人的體量縮減,讓體量慢慢平衡。體量,就是人口和土地的總和。”


    少年再問,“若不奴文明不斷擴大,會不會如同今日之羅馬,四麵皆敵,戰亂不斷?”


    袁華說,“我們周邊有大漢,匈奴,烏孫,阿蘭,貴霜,帕提亞,羅馬,共七個民族和國家。今天,大漢和我們親善,匈奴已然不在,烏孫已與我們融合,阿蘭正在與我們融合的過程中,帕提亞是我們的盟友,隻有羅馬和貴霜是我們的敵人。所以,文明與文明之間也有善惡的緣分,隨緣即好。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斧頭。”


    白馬少年繼續問:“今天,不奴族的城市相隔萬裏,政令難以快遞抵達,美洲的城市甚至不知道羅馬和貴霜正在圍攻我們,我們如何形成一個整體,如何形成合力?”


    袁華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說道:“認可不奴族之憲法,皆是手足。手足有難,萬裏相幫,若有一日背棄不奴族憲法,則共同討伐!我不奴族創造之城市,必須屬於我不奴族。”


    白馬少年再問,“接下來,我們不奴族要做什麽?”


    袁華說了三點,“第一,加強研發發動機,加速各地的人和物的往來。第二,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讓所有領地都可以通過海路鏈接;三,繼續向美洲移民,沿美洲東西海岸建立建立定居點,融合美洲原住民,開始全麵開發美洲。”


    白馬少年再問:“美洲之原住民若和我們發生衝突,應該如何?”


    袁華說:“一,以商貿建立聯係;二,建立貿易據點;三,用糧食和工具雇傭當地人一起勞作;四,部落生存艱難,先招收當地小部落先行加入。五,學習阿蘭人,和當地大部落首領建立部落定期首領會議,協商解決爭端,商討購買土地,以及建立跨越各部族的貿易線路;六,若真有惡意之敵,征服他們,但不濫殺,將他們分散到所有據點。總之,以商為線,以貿易據點為點,以勞動雇傭為引,盡量和平吸納當地之民,開啟當地的建設。”


    袁華拍了拍身邊的印第安人夥伴的肩膀,說道:“他們其實和我們是一個祖先,在遠古時跨越北邊的海峽的冰層去到新的大陸,後來冰層融化,他們就在那片大陸繁衍生息,我們同宗同源。”


    袁華甚至站起來,說道:“我曾涉足過無數的地域,從廣袤無垠的地中海沿岸,一路延伸至到深邃的黑海,再輾轉抵達遼闊的裏海,最終踏上了大漢的土地。在漫長的旅途中,我發現,無論是在哪一處角落,這些地區生活的人們,都是那些擁有著一頭烏黑的頭發以及如墨般深邃眼眸的人們。


    思考後,我產生這樣一種大膽的推測:或許我們所有人都有著共同的起源!盡管如今我們分散於世界各個角落,但實際上彼此之間就如同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般。總有那麽一天,我們終會匯聚在同一麵旗幟之下,緊密團結在一起,真正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不僅如此,即便是不同膚色、操持著各異語言的人類,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也終將相互交融、和諧共處。


    對於我們不奴族而言,務必要以友善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真心想要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個人和族群。


    因為在接下來的百年時光裏,我們肩負著最為重要的使命——不斷開拓新的疆土,並讓萬千民眾得以繁衍生息。隻有所有人不懈的努力與奮鬥,才能實現我們心中那個宏偉的目標,創造出一個繁榮昌盛、和平美好的新世界。”


    一個白馬少年繼續問道:“大漢會支持我們移民和開墾新的世界嗎?”


    袁華笑了,他說道:“我已經想好了辦法,大漢難以拒絕!但現在還不可說。等我做完以後,你們自然會看到。”


    又一白馬少年繼續問道:“南海城的責任是什麽?”


    袁華很明確,“造船,開拓南海,作為新世界和大漢的連接點,作為大漢文明和世界的鏈接點!這裏就是不奴和大漢新的起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與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霞漫山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霞漫山河並收藏大漢與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