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兩側山壁陡峭,袁華在思考這地方都是是個極度適合重弩伏擊的,可怎麽爬上去呢?
袁華一邊思考,一邊用羊皮和木炭記錄自己的想法,隨著晃晃悠悠的馬隊,他們終於跨過了雄偉陡峭的山口。
當袁華的戰馬踏上草原,他明顯感覺到這個生靈,無比的興奮,連腳步都變得歡快。
放下羊皮,他再次看著這片在晨曦間,隨風起伏的草海,不悲不喜。
崔力則坐在馬上,他在研究袁華給他畫的上弩器,這東西有意思,人隻要抬到力氣最大的位置,然後搖動後麵的兩個把手,就能將弓弦掛上弩機。
按照袁華的說法,就算是古塔也能自己上重弩,隻是射速慢一點!
可崔力知道,這不是問題,為啥?因為重弩本身比的就是力量和準頭,弓不能長時間瞄準,弓手拉開弓的同時,弓就在輕輕顫抖,時間越久弓手的準確度就越差,而弩手可以一直瞄,可以等到最好的機會再出手,一擊必殺!
而且,弩的力量是弓的數倍,重弩在百米內的近距離,幾乎是一條直線,準確度極高。
所以,大漢的弩從來就不是追求射速,而是追求威力!要追求射速?那可以三輪射,三排人一輪接一輪發射,前排人射完,迴到後隊上弩,第二排跟上射擊,這就如同海潮,一層接一層,輪迴往複,永無止境!
而且,弩手的腰張,比弓手的臂張要更為持久,崔力就親眼看到,大漢的士兵可以一個上午不停的開弩,而遊牧民射完三十支箭,手臂就會酸痛,弓力會很快衰減!
還有一張圖,崔力還沒看懂,當然這是袁華自己在琢磨的,他知道後世有一種滑輪弩,力氣大的變態,他就試著畫一畫和崔力一起討論一下。
隊伍在出了山口後向著西北麵移動,第一天中午,他們來到了一個烏孫部曾經的部落駐地,可放眼望去全是燃燒後的灰燼,一切蒼涼和蕭索。
劉玉指著前麵說到,“再走半天,就是我們部落的夏季牧場。”,她沒有再說話,可她的眼睛裏,有著無盡的哀傷。
袁華問了一個問題,“草原上的戰鬥多嗎?”
劉玉搖搖頭,說道,“烏孫部其實是很多小部落的集合,往常我們相互之間的戰鬥並不多,隻有匈奴人他們會帶來死亡和奴役!”
袁華再次問道,“為什麽匈奴人和周邊所有的部族都有矛盾?大月氏,康居,烏孫,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和仇恨?”
劉玉看向長空,歎息著說道,“因為大漢!”
袁華不理解了,他反問,“因為大漢?”
劉玉點點頭,說道,“匈奴是最靠近大漢的部族,他們學會了大漢很多東西,他們甚至說大漢是他們的故土,他們是夏的後人。匈奴有完整的官職,有從大漢俘獲的匠人,有從大漢學會的技能,他們和大漢數百年戰爭讓他們的戰術比我們更完善。他們能製造馬車,他們能製造鐵器,他們知道如何修建城池,他們也知道如何用計謀分化其他部族!”
袁華沒有說話,他隻是保持著馬速,緊緊和劉玉並行,等待著她後麵的話語。
劉玉思考了一會,最終還是說了出來,“烏孫部有一些部族,臣服於匈奴,數百年來,他們反對烏孫和大漢結盟。他們說,大漢太遠,無法提供保護!匈奴太近,隨時能夠讓我們伏屍千裏!”
她再次迴頭看了看,那個已經毀滅的駐地,臉上滿是憤怒,繼續說道:“烏孫並不弱小,可不能團結才是匈奴人欺負我們的原因。”
她仰天發問,“烏孫啊!何時才能如大漢一般,百族一統啊?”
袁華思考了很久,他良久以後才,舉著馬鞭,指著大地說道,對著劉玉說道,“要想統一這片草原,隻有一個辦法!”
劉玉急切的問道,“告訴我,告訴我,有什麽辦法可以統一烏孫部!”
袁華咬著牙,重重吐出了一個字,“殺!”
劉玉震驚了,她不可思議的看著袁華,說道,“殺?”
袁華再次點頭,再次說道,“殺!”
劉玉有些落寞,她指著那個村莊說道,“死了這麽多人,難道還不夠嗎?”
袁華是知道曆史的,他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麽做的,也隻有成吉思汗曾經真的統一過從亞到歐的草原,他歎息道,“劉玉!你生在草原,你應該比我更了解草原,草原人到底信奉什麽?大漢的那一套,真的適合草原嗎?”
劉玉不再說話,她低著頭,策馬前行,背影有些孤獨,也有些寂寞,數十年她學習漢字,傳承漢的文化,隻為將秩序和和諧帶到這裏,可這個漢人卻告訴她,“殺”!
那和匈奴人有什麽區別?
袁華看著她離開,突然覺得自己有些殘忍,可他必須說出來,劉玉他們必須知道這個道理,否則他們沒有延續下去的權力!
忽然前隊有些亂,一個戰士策馬沿著隊列奔來,他高聲大喊,“前方有匈奴人的小隊,全體備戰!”。
袁華急忙策馬奔騰,他繞開中隊直接衝向前隊,大聲喊道,“等一等,我有話說。。。”
草海裏,一支匈奴人的仆從小隊在前進,他們大約三十個匈奴牧人,五十匹馬,還有七輛馬車,馬車上捆著四十多個烏孫男女,他們在大聲說笑。
突然,前方有口哨聲傳來,遠遠的他們都能看到,一支匈奴騎兵在向著自己走來。
頭人大喊,“戒備!”,他坐在馬上,拿出了斧頭和盾牌。這片草原,沒有什麽人可以信任,你若是不展示武力,匈奴部落之間也會劫掠。很簡單,隻要說自己部族是死在烏孫人手裏就行,那麽奴隸和財富就是他們的了。
三十三個匈奴牧民,取弓,持刀,慢慢聚集到前方,迎著那個不大的匈奴隊伍的方向。
袁華還是有一點緊張,他和八個戰士騎馬走在最前麵,看上去吊兒郎當,雙手都沒有觸碰武器。
可他們的身後的有三排,三十個男男女女,都已經將各種弩機上弦,等待著發射。
雙方走到二百米,一個匈奴壯漢放箭,羽箭劃破長空,斜斜插在袁華麵前的草地上,箭矢沒入泥土,羽杆在“嗡嗡”作響。
這就是“一箭之地”!
一箭的距離通常指的是古人用箭射出的長度作為度量,大約相當於一百三十步左右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00米左右。這個距離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用來形容兩個地點之間相距不遠。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精確測量工具,人們常常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動作來作為度量單位。箭作為一種常用的武器和狩獵工具,其射出的距離自然成為了一個易於理解和使用的度量標準。
對方在高聲喊著什麽,可袁華聽不懂,他隻是低聲說道,“走”。
前隊的九人,突然就向左偏轉,開始策馬奔騰。
匈奴人的視線隨著這九人在移動,可下一個瞬間,有匈奴人大喊,“散。。。”
可話還沒有落音,對麵原地不動的三十個男女騎手的弓弩已經扣下扳機和鬆開弓弦。
匈奴頭人,就這麽睜大眼睛的看著,他試圖抬起左手的盾,可弩矢的射速比他認知的箭快的多,兩根重弩的弩箭射透了他的身體,他的身體向後翻倒。
而他的身後,那些聚集起來的匈奴牧人,這一刻也倒下一片,十五人被射倒,亂成一團。
三十個射完弩的男女,打馬迴轉,居然向著遠處逃去?
匈奴人無比憤怒,他們盯著那三十個逃跑的人,大聲叫罵,狠狠地用馬鞭抽打自己的戰馬,開始提速追趕。
可就在這時又有族人在大喊,“右邊,小心!”
就見,那剛剛策馬奔騰出去的九人,已經迴轉馬速提的極快,從右側衝了過來。
老阿拉什大聲喊道,“倒!”
九匹並排疾行的戰馬,馬蹄翻飛;
九杆五米的長槍開始伏倒,槍尖如林,直指那剛剛開始提速的15名匈奴族人。
一百米,輕騎兵,其疾如火!
匈奴人和他們的戰馬看到那些銳利的矛尖,都有些害怕,想要側轉逃離,可兩軍已經交匯。
一瞬間,長槍入體的“噗呲”聲,慘痛的嚎叫聲,槍杆“哢嚓”的折斷聲,不絕於耳。
第一次衝陣,所有人都有些緊張,九杆長槍,隻刺中五人。
袁華拿著斷開的槍杆,從一個匈奴人的眼前掠過,右手揮動槍杆,狠狠地拍在他的臉上,馬速加上手臂揮動的力量,這一下就把他打下馬背,雙手捂著臉,滿地打滾,拚命嚎叫。
等到他衝出五十步,馬匹迴轉之時,再看敵人,隻剩下七人正在打馬想要逃離。
可遠處的三十人已經上好弩機,開始散成一條直線撲了過來,他們隻能轉向。
袁華大聲喊,“射馬,射馬”
三十把弩箭射出,草原人比袁華更懂什麽是騎戰,他們全都向著馬匹射擊,人仰馬翻,隻有兩人衝出箭陣。
一群解憂部騎兵追了出去,老阿拉什和古爾麗也緊追其後,雙方在草原上開始了生死追逐。
半個時辰後,追擊的士兵迴來,兩顆人頭被扔在草地上,他們混濁空洞的眸子看著蒼穹。
六月中旬的這一戰,在袁華的安排下,眾人進行了偷襲,沒有一個受傷,隻有一匹戰馬左肩被射中,休息幾天就能好。
繳獲戰馬四十一匹,一些糧食和武器,七輛匈奴人的馬車。
解救烏孫族人四十五人,其中男人十個,女人三十人,小孩五人。
隊伍的人數擴大到九十一人,其中男子二十四人,小孩十二人,女子五十五人。
他們埋掉這群匈奴人,整備武器,向著西北繼續前行,依舊是裝扮成匈奴人的樣子。
袁華一邊思考,一邊用羊皮和木炭記錄自己的想法,隨著晃晃悠悠的馬隊,他們終於跨過了雄偉陡峭的山口。
當袁華的戰馬踏上草原,他明顯感覺到這個生靈,無比的興奮,連腳步都變得歡快。
放下羊皮,他再次看著這片在晨曦間,隨風起伏的草海,不悲不喜。
崔力則坐在馬上,他在研究袁華給他畫的上弩器,這東西有意思,人隻要抬到力氣最大的位置,然後搖動後麵的兩個把手,就能將弓弦掛上弩機。
按照袁華的說法,就算是古塔也能自己上重弩,隻是射速慢一點!
可崔力知道,這不是問題,為啥?因為重弩本身比的就是力量和準頭,弓不能長時間瞄準,弓手拉開弓的同時,弓就在輕輕顫抖,時間越久弓手的準確度就越差,而弩手可以一直瞄,可以等到最好的機會再出手,一擊必殺!
而且,弩的力量是弓的數倍,重弩在百米內的近距離,幾乎是一條直線,準確度極高。
所以,大漢的弩從來就不是追求射速,而是追求威力!要追求射速?那可以三輪射,三排人一輪接一輪發射,前排人射完,迴到後隊上弩,第二排跟上射擊,這就如同海潮,一層接一層,輪迴往複,永無止境!
而且,弩手的腰張,比弓手的臂張要更為持久,崔力就親眼看到,大漢的士兵可以一個上午不停的開弩,而遊牧民射完三十支箭,手臂就會酸痛,弓力會很快衰減!
還有一張圖,崔力還沒看懂,當然這是袁華自己在琢磨的,他知道後世有一種滑輪弩,力氣大的變態,他就試著畫一畫和崔力一起討論一下。
隊伍在出了山口後向著西北麵移動,第一天中午,他們來到了一個烏孫部曾經的部落駐地,可放眼望去全是燃燒後的灰燼,一切蒼涼和蕭索。
劉玉指著前麵說到,“再走半天,就是我們部落的夏季牧場。”,她沒有再說話,可她的眼睛裏,有著無盡的哀傷。
袁華問了一個問題,“草原上的戰鬥多嗎?”
劉玉搖搖頭,說道,“烏孫部其實是很多小部落的集合,往常我們相互之間的戰鬥並不多,隻有匈奴人他們會帶來死亡和奴役!”
袁華再次問道,“為什麽匈奴人和周邊所有的部族都有矛盾?大月氏,康居,烏孫,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和仇恨?”
劉玉看向長空,歎息著說道,“因為大漢!”
袁華不理解了,他反問,“因為大漢?”
劉玉點點頭,說道,“匈奴是最靠近大漢的部族,他們學會了大漢很多東西,他們甚至說大漢是他們的故土,他們是夏的後人。匈奴有完整的官職,有從大漢俘獲的匠人,有從大漢學會的技能,他們和大漢數百年戰爭讓他們的戰術比我們更完善。他們能製造馬車,他們能製造鐵器,他們知道如何修建城池,他們也知道如何用計謀分化其他部族!”
袁華沒有說話,他隻是保持著馬速,緊緊和劉玉並行,等待著她後麵的話語。
劉玉思考了一會,最終還是說了出來,“烏孫部有一些部族,臣服於匈奴,數百年來,他們反對烏孫和大漢結盟。他們說,大漢太遠,無法提供保護!匈奴太近,隨時能夠讓我們伏屍千裏!”
她再次迴頭看了看,那個已經毀滅的駐地,臉上滿是憤怒,繼續說道:“烏孫並不弱小,可不能團結才是匈奴人欺負我們的原因。”
她仰天發問,“烏孫啊!何時才能如大漢一般,百族一統啊?”
袁華思考了很久,他良久以後才,舉著馬鞭,指著大地說道,對著劉玉說道,“要想統一這片草原,隻有一個辦法!”
劉玉急切的問道,“告訴我,告訴我,有什麽辦法可以統一烏孫部!”
袁華咬著牙,重重吐出了一個字,“殺!”
劉玉震驚了,她不可思議的看著袁華,說道,“殺?”
袁華再次點頭,再次說道,“殺!”
劉玉有些落寞,她指著那個村莊說道,“死了這麽多人,難道還不夠嗎?”
袁華是知道曆史的,他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麽做的,也隻有成吉思汗曾經真的統一過從亞到歐的草原,他歎息道,“劉玉!你生在草原,你應該比我更了解草原,草原人到底信奉什麽?大漢的那一套,真的適合草原嗎?”
劉玉不再說話,她低著頭,策馬前行,背影有些孤獨,也有些寂寞,數十年她學習漢字,傳承漢的文化,隻為將秩序和和諧帶到這裏,可這個漢人卻告訴她,“殺”!
那和匈奴人有什麽區別?
袁華看著她離開,突然覺得自己有些殘忍,可他必須說出來,劉玉他們必須知道這個道理,否則他們沒有延續下去的權力!
忽然前隊有些亂,一個戰士策馬沿著隊列奔來,他高聲大喊,“前方有匈奴人的小隊,全體備戰!”。
袁華急忙策馬奔騰,他繞開中隊直接衝向前隊,大聲喊道,“等一等,我有話說。。。”
草海裏,一支匈奴人的仆從小隊在前進,他們大約三十個匈奴牧人,五十匹馬,還有七輛馬車,馬車上捆著四十多個烏孫男女,他們在大聲說笑。
突然,前方有口哨聲傳來,遠遠的他們都能看到,一支匈奴騎兵在向著自己走來。
頭人大喊,“戒備!”,他坐在馬上,拿出了斧頭和盾牌。這片草原,沒有什麽人可以信任,你若是不展示武力,匈奴部落之間也會劫掠。很簡單,隻要說自己部族是死在烏孫人手裏就行,那麽奴隸和財富就是他們的了。
三十三個匈奴牧民,取弓,持刀,慢慢聚集到前方,迎著那個不大的匈奴隊伍的方向。
袁華還是有一點緊張,他和八個戰士騎馬走在最前麵,看上去吊兒郎當,雙手都沒有觸碰武器。
可他們的身後的有三排,三十個男男女女,都已經將各種弩機上弦,等待著發射。
雙方走到二百米,一個匈奴壯漢放箭,羽箭劃破長空,斜斜插在袁華麵前的草地上,箭矢沒入泥土,羽杆在“嗡嗡”作響。
這就是“一箭之地”!
一箭的距離通常指的是古人用箭射出的長度作為度量,大約相當於一百三十步左右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00米左右。這個距離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用來形容兩個地點之間相距不遠。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精確測量工具,人們常常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動作來作為度量單位。箭作為一種常用的武器和狩獵工具,其射出的距離自然成為了一個易於理解和使用的度量標準。
對方在高聲喊著什麽,可袁華聽不懂,他隻是低聲說道,“走”。
前隊的九人,突然就向左偏轉,開始策馬奔騰。
匈奴人的視線隨著這九人在移動,可下一個瞬間,有匈奴人大喊,“散。。。”
可話還沒有落音,對麵原地不動的三十個男女騎手的弓弩已經扣下扳機和鬆開弓弦。
匈奴頭人,就這麽睜大眼睛的看著,他試圖抬起左手的盾,可弩矢的射速比他認知的箭快的多,兩根重弩的弩箭射透了他的身體,他的身體向後翻倒。
而他的身後,那些聚集起來的匈奴牧人,這一刻也倒下一片,十五人被射倒,亂成一團。
三十個射完弩的男女,打馬迴轉,居然向著遠處逃去?
匈奴人無比憤怒,他們盯著那三十個逃跑的人,大聲叫罵,狠狠地用馬鞭抽打自己的戰馬,開始提速追趕。
可就在這時又有族人在大喊,“右邊,小心!”
就見,那剛剛策馬奔騰出去的九人,已經迴轉馬速提的極快,從右側衝了過來。
老阿拉什大聲喊道,“倒!”
九匹並排疾行的戰馬,馬蹄翻飛;
九杆五米的長槍開始伏倒,槍尖如林,直指那剛剛開始提速的15名匈奴族人。
一百米,輕騎兵,其疾如火!
匈奴人和他們的戰馬看到那些銳利的矛尖,都有些害怕,想要側轉逃離,可兩軍已經交匯。
一瞬間,長槍入體的“噗呲”聲,慘痛的嚎叫聲,槍杆“哢嚓”的折斷聲,不絕於耳。
第一次衝陣,所有人都有些緊張,九杆長槍,隻刺中五人。
袁華拿著斷開的槍杆,從一個匈奴人的眼前掠過,右手揮動槍杆,狠狠地拍在他的臉上,馬速加上手臂揮動的力量,這一下就把他打下馬背,雙手捂著臉,滿地打滾,拚命嚎叫。
等到他衝出五十步,馬匹迴轉之時,再看敵人,隻剩下七人正在打馬想要逃離。
可遠處的三十人已經上好弩機,開始散成一條直線撲了過來,他們隻能轉向。
袁華大聲喊,“射馬,射馬”
三十把弩箭射出,草原人比袁華更懂什麽是騎戰,他們全都向著馬匹射擊,人仰馬翻,隻有兩人衝出箭陣。
一群解憂部騎兵追了出去,老阿拉什和古爾麗也緊追其後,雙方在草原上開始了生死追逐。
半個時辰後,追擊的士兵迴來,兩顆人頭被扔在草地上,他們混濁空洞的眸子看著蒼穹。
六月中旬的這一戰,在袁華的安排下,眾人進行了偷襲,沒有一個受傷,隻有一匹戰馬左肩被射中,休息幾天就能好。
繳獲戰馬四十一匹,一些糧食和武器,七輛匈奴人的馬車。
解救烏孫族人四十五人,其中男人十個,女人三十人,小孩五人。
隊伍的人數擴大到九十一人,其中男子二十四人,小孩十二人,女子五十五人。
他們埋掉這群匈奴人,整備武器,向著西北繼續前行,依舊是裝扮成匈奴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