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潛入內陸
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 作者:麥島小螃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舟山是個好地方!
除了南北咽喉,天然良港,旅遊勝地,這裏還是東海魚倉。
眼下世界還處於中世紀,還沒有很好的冷鏈運輸渠道,沿海的人民可以各類海鮮吃到飽,而內陸居民則隻能吃鹹魚、幹貝、魚幹。
沿海地區有一個好處,縱使饑荒,有豐富的海洋動植物資源,也不至於餓死。
在舟山,除了糧食種植與海產捕撈外,這裏還有大明的膏腴之地——整個江南地區做後盾。因此,不論是糧食還是手工業製品,往來都十分方便。
朱祁鎮下一步規劃,是將舟山群島係統開發,以充分發揮舟山群島的區位優勢。
將來,這裏不僅是連接遠東到南洋、沿海與內陸的中轉站,還可以恢複六國通衢,成為海外各國前往大明的休整基地。
再進一步,這裏還可以成為東進倭國的前哨基地。
不過開發舟山,最緊迫的就是人口。
朱元璋撤縣搞得朱祁鎮十分被動,眼下舟山人口太少了,而且零散分布在各個海島上。
而且,舟山這裏可沒什麽野人,在遠東和西伯利亞抓奴隸的那一套肯定不能用在大明腹地。
幸好,舟山再往西便是寧波府,二者距離不遠。
朱祁鎮琢磨著,以後寧波百姓,大概率是舟山建設工人的主力軍。正好自己也沒去過江南,不如借此機會,在寧波上岸,看看江南的風土人情,同時也為下一步招工做準備。
自己來大明都一年多了,還沒去江南看看呢。
當然,所有人都一樣,朱祁鎮帶的這些人,哪怕袁彬哈銘,也沒去過寧波。
於是,繼巡視舟山島,參觀普陀山之後,朱祁鎮等人又開啟了寧波之旅。
寧波府是整個浙江僅次於杭州的富庶之地,除了農業與手工業,寧波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不過在大明海禁的大背景下,這一優勢沒怎麽被發揮出來。
做戲,自然要做全套。作為錦衣衛的優秀軍官,袁彬與哈銘便承擔了所有人的身份任務。
他們是京師的商團,每個人都是燕趙之地的打扮,每個人都有如假包換的路引。
而且,在外麵主要是朱祁鎮交涉,袁彬哈銘乃至趙構都是一口北方官話,有身份、有證件、有銀子,應付江南這些武備鬆弛、見錢眼開的衙役兵丁問題不大。
為以防萬一,他們的錦衣之內,還有皮甲。所有人都帶有刀劍,很多侍衛還帶了弓箭。
刀劍,弓箭,這些都是合法的。隻要不是弩、火器和盔甲,沒什麽大不了。
日出之前,天還蒙蒙亮,一艘小型福船,悄悄在寧波甬江沿岸找了個人煙稀少的地方,放下了一大隊人。
三十餘人,有主有仆有侍衛,看起來十分合理。
隨後,朱祁鎮就閑庭信步,從容自信地走進了寧波府的土地上。
朝陽之下,山川格外秀麗。朱祁鎮放眼望去,寧波城外的江畔上是一望無垠的田地,還有規模宏大的寺院,琉璃屋頂在朝霞中熠熠生輝。
朱祁鎮掏出千目鏡,仔細觀察著眼前的一切,隻見寺院非常華麗,寺前有五座浮屠,寺後又有兩座高塔。
江南水鄉,河網密布,橋梁眾多,寧波郊外有許許多多的橋,中式橋梁不僅實用,而且極具建築美感。
一行人走了差不多大半個時辰,寧波府城赫然在望。朱祁鎮打量著眼前這座大城,隻見城皆重門,門皆重層。每個城門外有甕城,可容民船入城的水路,也都有鐵柵欄防範。
望著這座大城,朱祁鎮怎麽也想不明白,為何背靠如此堅城,一百年後倭寇還能在此猖獗?
此時城門已開啟,七八個兵丁在城門口,仔細檢查著過往行人。
兵丁的檢查漫不經心,都是挑著擔子進城的城郊百姓,他們有的是去賣菜,有的是去擺小吃攤,還有的進城打短工。
城內也有人陸續走出,不過對這些人,士兵們並不檢查。
出城的人,有人騎馬,有人乘車,有人步行,也有人拉著木車——這主要是掏糞工。
糞車出城,所有人都掩住口鼻,一臉厭惡。
遠遠地等糞車離去,朱祁鎮這才走到城門口。
看著這一群生麵孔,幾個士兵頓時警惕了起來。
不過,也隻是警惕,寧波是大城,外省人來是常有的事。
士兵也隻是例行公事,不過,他們也有些疑惑,這些人穿著打扮不像窮人,為何這麽早便出門?
而且,為首的那個年輕公子哥,身上一身行頭起碼十幾兩,可他似乎在外麵走了一會,以至於靴底有泥。
“站住,來者何人,有無路引。”
一個士兵拎起長槍,迎了上去。
朱祁鎮不搭理他,而是倨傲地使了個眼色。
幾乎同時,袁彬上前,拿出一個包袱,裏麵是所有人的身份憑證。
包袱底下,還有一些細碎的硬物。
“軍爺不妨行個方便?我等是京師商賈,這是我家大少爺,前來江南考察絲綢與瓷器……”
袁彬操著一口流利的冀魯官話,微微笑道。
“站著不要動!”士兵接過路引,又捏了捏包袱,語氣頓時緩和了下來。
“這位弟兄,在下也是例行公事,還請理解。”
士兵一邊翻看路引,一邊說道。
“明白,明白,規矩我懂。”
袁彬連忙說道。
士兵也隻是隨意看看,他們的責任是盤查可疑人員,防止倭寇偷襲。
什麽是可疑人員?比如細作、逃犯。寧波在江南,四麵八方承平日久,哪來的什麽細作。
逃犯?有這麽招搖的逃犯嗎?而且這夥人都是生麵孔,和城門口貼的那些通緝令也完全不像啊。
至於倭寇?士兵想都不想就否定了這個可能。
如果是倭寇,自己怎可能收不到消息?如果是倭寇,他們怎麽會北邊的方言,而且還懂大明的規矩?
再說,如果是倭寇,這個距離,他們早拔刀了。
此時,仁宣之治剛剛結束,大明王超初期的上升勢頭剛被土木堡打斷,可多數普通人卻沒有多少感覺。眼下的大明人,依舊自信且驕傲,而東南沿海的倭患,也遠沒有幾十年後那麽嚴重。
士兵草草一看,便將證件還給了袁彬。
就這樣,朱祁鎮他們大搖大擺地進了城。
除了南北咽喉,天然良港,旅遊勝地,這裏還是東海魚倉。
眼下世界還處於中世紀,還沒有很好的冷鏈運輸渠道,沿海的人民可以各類海鮮吃到飽,而內陸居民則隻能吃鹹魚、幹貝、魚幹。
沿海地區有一個好處,縱使饑荒,有豐富的海洋動植物資源,也不至於餓死。
在舟山,除了糧食種植與海產捕撈外,這裏還有大明的膏腴之地——整個江南地區做後盾。因此,不論是糧食還是手工業製品,往來都十分方便。
朱祁鎮下一步規劃,是將舟山群島係統開發,以充分發揮舟山群島的區位優勢。
將來,這裏不僅是連接遠東到南洋、沿海與內陸的中轉站,還可以恢複六國通衢,成為海外各國前往大明的休整基地。
再進一步,這裏還可以成為東進倭國的前哨基地。
不過開發舟山,最緊迫的就是人口。
朱元璋撤縣搞得朱祁鎮十分被動,眼下舟山人口太少了,而且零散分布在各個海島上。
而且,舟山這裏可沒什麽野人,在遠東和西伯利亞抓奴隸的那一套肯定不能用在大明腹地。
幸好,舟山再往西便是寧波府,二者距離不遠。
朱祁鎮琢磨著,以後寧波百姓,大概率是舟山建設工人的主力軍。正好自己也沒去過江南,不如借此機會,在寧波上岸,看看江南的風土人情,同時也為下一步招工做準備。
自己來大明都一年多了,還沒去江南看看呢。
當然,所有人都一樣,朱祁鎮帶的這些人,哪怕袁彬哈銘,也沒去過寧波。
於是,繼巡視舟山島,參觀普陀山之後,朱祁鎮等人又開啟了寧波之旅。
寧波府是整個浙江僅次於杭州的富庶之地,除了農業與手工業,寧波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不過在大明海禁的大背景下,這一優勢沒怎麽被發揮出來。
做戲,自然要做全套。作為錦衣衛的優秀軍官,袁彬與哈銘便承擔了所有人的身份任務。
他們是京師的商團,每個人都是燕趙之地的打扮,每個人都有如假包換的路引。
而且,在外麵主要是朱祁鎮交涉,袁彬哈銘乃至趙構都是一口北方官話,有身份、有證件、有銀子,應付江南這些武備鬆弛、見錢眼開的衙役兵丁問題不大。
為以防萬一,他們的錦衣之內,還有皮甲。所有人都帶有刀劍,很多侍衛還帶了弓箭。
刀劍,弓箭,這些都是合法的。隻要不是弩、火器和盔甲,沒什麽大不了。
日出之前,天還蒙蒙亮,一艘小型福船,悄悄在寧波甬江沿岸找了個人煙稀少的地方,放下了一大隊人。
三十餘人,有主有仆有侍衛,看起來十分合理。
隨後,朱祁鎮就閑庭信步,從容自信地走進了寧波府的土地上。
朝陽之下,山川格外秀麗。朱祁鎮放眼望去,寧波城外的江畔上是一望無垠的田地,還有規模宏大的寺院,琉璃屋頂在朝霞中熠熠生輝。
朱祁鎮掏出千目鏡,仔細觀察著眼前的一切,隻見寺院非常華麗,寺前有五座浮屠,寺後又有兩座高塔。
江南水鄉,河網密布,橋梁眾多,寧波郊外有許許多多的橋,中式橋梁不僅實用,而且極具建築美感。
一行人走了差不多大半個時辰,寧波府城赫然在望。朱祁鎮打量著眼前這座大城,隻見城皆重門,門皆重層。每個城門外有甕城,可容民船入城的水路,也都有鐵柵欄防範。
望著這座大城,朱祁鎮怎麽也想不明白,為何背靠如此堅城,一百年後倭寇還能在此猖獗?
此時城門已開啟,七八個兵丁在城門口,仔細檢查著過往行人。
兵丁的檢查漫不經心,都是挑著擔子進城的城郊百姓,他們有的是去賣菜,有的是去擺小吃攤,還有的進城打短工。
城內也有人陸續走出,不過對這些人,士兵們並不檢查。
出城的人,有人騎馬,有人乘車,有人步行,也有人拉著木車——這主要是掏糞工。
糞車出城,所有人都掩住口鼻,一臉厭惡。
遠遠地等糞車離去,朱祁鎮這才走到城門口。
看著這一群生麵孔,幾個士兵頓時警惕了起來。
不過,也隻是警惕,寧波是大城,外省人來是常有的事。
士兵也隻是例行公事,不過,他們也有些疑惑,這些人穿著打扮不像窮人,為何這麽早便出門?
而且,為首的那個年輕公子哥,身上一身行頭起碼十幾兩,可他似乎在外麵走了一會,以至於靴底有泥。
“站住,來者何人,有無路引。”
一個士兵拎起長槍,迎了上去。
朱祁鎮不搭理他,而是倨傲地使了個眼色。
幾乎同時,袁彬上前,拿出一個包袱,裏麵是所有人的身份憑證。
包袱底下,還有一些細碎的硬物。
“軍爺不妨行個方便?我等是京師商賈,這是我家大少爺,前來江南考察絲綢與瓷器……”
袁彬操著一口流利的冀魯官話,微微笑道。
“站著不要動!”士兵接過路引,又捏了捏包袱,語氣頓時緩和了下來。
“這位弟兄,在下也是例行公事,還請理解。”
士兵一邊翻看路引,一邊說道。
“明白,明白,規矩我懂。”
袁彬連忙說道。
士兵也隻是隨意看看,他們的責任是盤查可疑人員,防止倭寇偷襲。
什麽是可疑人員?比如細作、逃犯。寧波在江南,四麵八方承平日久,哪來的什麽細作。
逃犯?有這麽招搖的逃犯嗎?而且這夥人都是生麵孔,和城門口貼的那些通緝令也完全不像啊。
至於倭寇?士兵想都不想就否定了這個可能。
如果是倭寇,自己怎可能收不到消息?如果是倭寇,他們怎麽會北邊的方言,而且還懂大明的規矩?
再說,如果是倭寇,這個距離,他們早拔刀了。
此時,仁宣之治剛剛結束,大明王超初期的上升勢頭剛被土木堡打斷,可多數普通人卻沒有多少感覺。眼下的大明人,依舊自信且驕傲,而東南沿海的倭患,也遠沒有幾十年後那麽嚴重。
士兵草草一看,便將證件還給了袁彬。
就這樣,朱祁鎮他們大搖大擺地進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