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首揆,您是托孤重臣,兩朝元老,請問您有何見教?”


    王世子平定情緒後,在惴惴不安的眾人中掃視一圈,終於尋得一個主心骨。


    這個主心骨,是他老爹給他留下的肱股之臣,正一品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議政河演。


    領議政,是李朝是李朝百官之長,地位相當於大明原來的丞相,領議政之下,還有左議政、右議政,三者合稱三公。


    被王世子點到,河演也不好再觀望,他出列,行禮,然後緩緩說道:


    “世子、諸位大人,我等不必太過驚慌。”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與其哭天搶地,不如思索如何保全國祚,保全各自身家性命……”


    “對,河大人說的是啊!”


    “果然,還是河大人有辦法!”


    “河大人真乃我國之柱石啊!”


    河首揆一番話,得到了王世子與諸位大人的認同,包括王世子在內,所有人都用滿是期待的眼神盯著他,一下子,河大人成了整個勤政殿的焦點。


    這番期盼,讓河首揆頗為受用,在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後,他不急不慢,開始了自己的獨家分析。


    “我們先假定幾種情況。”


    “首先,最壞的結果。”


    “那就是這件事真的是上國的懲戒。上國對我們的日拱一卒忍無可忍,但與我們關係又十分微妙,不好直接撕破臉,所以假手野人。”


    “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小。但我們仍要考慮。”


    “如果真是上國懲戒,那我們反倒沒事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上國既然發下告示,又偃旗息鼓,說明隻是懲戒,我等按上國警告,不再蠶食野人部落便是了。”


    “維持現狀,大不了再撤掉平安道和鹹鏡道,如此方可無憂!”


    這番話雖然直白,但眾人發現,河演講得竟很有道理,他們在一時駭然之下,竟忘記了警告或許隻是警告本身。


    如果是這樣,那太好了。


    河演並沒給人留下太多思考時間,他繼續說道:


    “其次,不算太壞的結果。”


    “那就是,此事和上國無關。”


    “至於元兇是誰,野人也好,韃子也罷,倭奴也無所謂,管他什麽人!”


    “不管什麽人,有一個事實不難推斷,那就是,這些人有顧忌,不想和我們徹底翻臉,拉大旗扯虎皮來嚇唬我等!”


    “這也恰恰說明,對方的實力,或許沒有那麽強大!”


    “我國乃天子藩屬,倘若真像某些大人所說,對方直搗王京。我軍固然很難抵擋,但鹿死誰手,尚不一定!”


    “而且,我等仍有退路,可根據敵推進路線,由海路或者陸路前往大明,求得宗主國庇護。”


    這一番話,再次讓眾人鬆了口氣。


    實在不行,完全可以跑嘛。就算路上跑不了,也可以從海上跑嘛,如果坐海船,從王京到海港半日可至,然後一兩天便能抵達遼東或者膠東。


    先保全性命,再等王師打迴來不就好了嗎。


    “世子,諸位大人,目前的情況,隻有這兩種可能,不論哪種,隻要我們暫時規避風頭,偃旗息鼓,此事就算是過去了!”


    “另外,眼下,我們的確也不該繼續向西北推進了。大王剛剛去世,世子尚不能即位。世子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為正式即位做準備,我們要做好一切準備,招待好前來冊封的天朝上使,並為皇上準備好今年貢禮……”


    河首揆一番話,讓王世子徹底放下心來。


    托孤重臣,百官之長,水平就是高。


    “河首揆,孤知道了。”王世子正色道,“剛才說的上國使節,待他來的時候,要不要探探他的口風?”


    “使節可能來自禮部,也可能來自大內,如果真是上國所為,我等也心中有數……”


    “世子,何苦呢?”河首揆苦笑,“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倘若真乃上國所為,戳破這層窗戶紙,世子殿下是要報仇嗎?”


    世子慘笑,搖了搖頭。


    “世子,上使不日即至。本該前去接應的樸將軍沒有消息,殿下應另外派人,率兵前往江東接應……”


    王世子點了點頭:“首揆說得是。全將軍,許大人,你們帶三千騎兵,前往義州迎接上使。”


    “是,殿下!”


    ……


    李朝的雞飛狗跳,和朱祁鎮自然無關。返程的路上,朱祁鎮經過了老趙家的部落,發現趙光義已經靠著13副精鋼劄甲,以及上次貿易所換的皮甲、兵器,將宋徽宗宋欽宗後人那些部落籠絡在一起了。


    這些部落的聯合體,趙構想了個極其有特色的名字——五國聯盟。


    五國,自然是紀念五國城的。


    趙光義這麽高的效率很讓朱祁鎮歡喜,他留下了十來個教書先生,正好不久之前,從和林來的商隊也帶來了四書五經,朱祁鎮親筆書寫的“趙宋書院”即日起便正式開講。


    又交易了一番物資,補充了一下補給,朱祁鎮從五國城再次啟程,三天之後走出森林,抵達闊灤海子,於五月中旬重返和林。


    在朱祁鎮返迴和林之前,大明前往李朝的使團,也在鮮衣怒馬的李朝騎兵擁簇下抵達了王京。


    整個冊封波瀾不驚,如同以往的冊封一樣,非常程式化。經過冗長複雜的儀禮,王世子李輝之如願以償,非常順利地坐上了他渴望了30多年的王座。


    從此,他李輝之,便正式成為李朝大王了!


    像往常一樣,大明使團在冊封完畢後,使團的諸位大人拿上了一點李朝的心意,便開開心心地踏上了歸途。


    與他們同行的,自然還有李朝的謝恩使節,他們帶著貢禮,跟隨上國天使前往京師,向大皇帝叩首謝恩。


    明使在王京期間,也有禮曹的官員在接待時,一邊感歎上國的文治武功,一邊拐彎抹角詢問大明的軍事動向。


    明使並未避諱,直言正統年間對麓川滅國之戰的勝利,也不避諱土木堡之敗的影響。


    禮曹的接待官員想知道的自然不是這些,當官員提到遼東時,明使疑惑,想了又想,給出的答複是僅僅在京師保衛戰之後,加強了遼東地區的軍事防務。


    當李朝的新王得知這一消息後,心中懸著的大石終於徹底落地,他即位之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暫停一切拓邊工作,在平安道與鹹鏡道全麵收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麥島小螃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麥島小螃蟹並收藏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