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倉終於走進了青州城。
一座青州城半是衡王府,衡王府是另外一個世界。
與李滿倉這樣的,在饑寒交迫貧困潦倒中掙紮的古人不同,衡王府是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
衡王府完全複製了北京的紫禁城,隻是按照規製,比紫禁城麵積小一些,宮殿矮一些。
1458年明憲宗朱見深封,7子朱佑揮為衡王就藩青州。
與滿倉家5畝田不同的是 ,衡王府有300萬畝的土地,而且這300萬畝的土地沒有任何賦稅。
與滿倉一擔柴60文銅錢更加的不一樣,衡王的俸祿是米五萬擔,銀二萬五千兩。
這些土地隻是給衡王的,衡王的兒子們一人繼承王位 其餘是郡王、衡王的孫子是振國將軍、血脈越遠就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他們也要有自己的土地與自己的俸祿。
與李滿倉家要繳納田賦、繳餉、練餉、遼餉不同,衡王府還有一套服務於王府的官僚體係。
一個潘王府就是一個政府的編製與安排
潘王府左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右長史一人正五品。
王府長史司典簿一人正九品。
王府長史司審理正一人正六品,審理所副一人正七品。
審理所典膳正一人正八品 ,典膳所副一人從八品。
典膳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 ,奉祠所副一人從八品。
奉祠所典樂人正九品,奉祠所典寶正一人正八品,典寶所副一人從八品。
典寶所紀善二人正八品。
良醫正一人正八品 良醫所副一人從八品。
良醫所典儀正一人正九品。
典儀所副一人從九品。
典儀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工正所副一人從八品了。
伴讀一人從九品。
教授數人從九品。
司引禮舍二人未入流。
王府長史司倉大使一人未入流,倉副史一人未入流。
王府長史司庫大史一人未入流,庫副史一人未入流。
一個潘王府,歸吏部管轄的官員就有30多人,而一個縣衙歸吏部管轄的官員隻有4人。
上麵這些官員都是文職官員,王府還要有武陟官員。
潘王府射王府護衛指揮史司 ,設指揮史一人正五品。
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千戶所千戶所官兩人,正六品。
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百戶二十人 正七品。
小旗官200人,從七品。
王府護衛指揮史司有士兵5600人。
這些吏部管轄的官員、這些武官也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俸祿。
王府還要有太監十幾人,仆婦數百人、丫鬟數百人、仆役一千多人。
李滿倉知道自己貧困,但是李滿倉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麽這樣貧困,因為一府青州是供養不了一座衡王府的。
就衡王府這樣的潘王府,在17世紀明朝有52座,這些王府裏過著17世紀世界上最優渥的生活,與之相反,王府外李滿倉這樣的百姓卻過著17世紀人類最悲慘的生活。
明末中國大約有5千萬到一億人口,大約一百萬多人口就有一個潘王,還有郡王、鎮國將軍……
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沒有朱家宗人口的壓榨,17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出現饑餓,李滿倉這樣的最底層,吃的每一口米糠、野菜、樹皮而節約下來的財富,都變成了朱家宗室餐桌上的美酒、身上的綾羅綢緞。
一個勤奮卻不能溫飽的國度 ,不是一個值得讚美、懷念的國度,甚至就是一個邪惡的國度。
並不是潘王們有多壞 ,而壞的是製度。
明朝潘王不參政務、不事生產,混吃等死的宗法,讓這些潘王、郡王、鎮國將軍……沒有地方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能夠寫寫字、煉煉丹就已經是最傑出的潘王了。
李滿倉從來就沒有怨恨過潘王府,李滿倉也從來沒有怨恨過朱明王朝,李滿倉的爸爸媽媽也沒有怨恨過,甚至李滿倉的爺爺奶奶也沒有怨恨過。
拚命的勞動,吃樹皮、野草時,他們也隻抱怨過老天爺雨下多了、或者少了,皇糧國稅是生民自覺的義務與責任 ,為了足額的繳納皇糧國稅,李滿倉幾代人寧願吃草根、吃樹皮。
明王朝的宗氏管理辦法,就已經決定這個王朝的命運,這個王朝能夠有兩百多年的壽命,取決於人民的忍耐,人民對苦難的忍耐力讓王朝得以續命,朱家王朝的邪惡就是,要讓朱家所有的子子孫孫都都有壓榨人民的權利。
賣柴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西市、一個是衡王府,西市賣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衡王府管事要月底結算,管事還會挑剔出柴的瑕疵扣幾文銅錢。
王府裏,隻有下人才用柴,王府的爺都是用炭的,而衡王府郡主下嫁樵夫的故事,在樵夫中流傳,所以所有的樵夫都會去王府送幾次柴,夢想著奇跡的出現。
滿倉不夢想奇跡迴出現,滿倉的布鞋已經露出了腳趾頭,滿倉的臉上也在擦拭汗水中變得淩亂,衣褲的補丁一層疊加著一層。
如果滿倉有整潔一些的衣褲,滿倉也會去衡王府送柴,沒有整潔的衣服,也不甘心被王府管事扣幾文銅錢,還是去西市劃算。
西市是熙熙攘攘而熱鬧的,走向西市,西市有十街,米市街、草市街、綢緞市街、牛馬市街……而柴市街是唯一不收文錢的貧賤市街,其他的市街,進去賣貨物要交幾文銅錢的。
柴市街。如果你是一個史誌的愛好者,那麽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在這座城市的曆史中,一定會有一條,或幾條柴市街或柴草街,這條街為城市完成生民開門的第一件事,柴。
一座青州城半是衡王府,衡王府是另外一個世界。
與李滿倉這樣的,在饑寒交迫貧困潦倒中掙紮的古人不同,衡王府是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
衡王府完全複製了北京的紫禁城,隻是按照規製,比紫禁城麵積小一些,宮殿矮一些。
1458年明憲宗朱見深封,7子朱佑揮為衡王就藩青州。
與滿倉家5畝田不同的是 ,衡王府有300萬畝的土地,而且這300萬畝的土地沒有任何賦稅。
與滿倉一擔柴60文銅錢更加的不一樣,衡王的俸祿是米五萬擔,銀二萬五千兩。
這些土地隻是給衡王的,衡王的兒子們一人繼承王位 其餘是郡王、衡王的孫子是振國將軍、血脈越遠就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他們也要有自己的土地與自己的俸祿。
與李滿倉家要繳納田賦、繳餉、練餉、遼餉不同,衡王府還有一套服務於王府的官僚體係。
一個潘王府就是一個政府的編製與安排
潘王府左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右長史一人正五品。
王府長史司典簿一人正九品。
王府長史司審理正一人正六品,審理所副一人正七品。
審理所典膳正一人正八品 ,典膳所副一人從八品。
典膳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 ,奉祠所副一人從八品。
奉祠所典樂人正九品,奉祠所典寶正一人正八品,典寶所副一人從八品。
典寶所紀善二人正八品。
良醫正一人正八品 良醫所副一人從八品。
良醫所典儀正一人正九品。
典儀所副一人從九品。
典儀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工正所副一人從八品了。
伴讀一人從九品。
教授數人從九品。
司引禮舍二人未入流。
王府長史司倉大使一人未入流,倉副史一人未入流。
王府長史司庫大史一人未入流,庫副史一人未入流。
一個潘王府,歸吏部管轄的官員就有30多人,而一個縣衙歸吏部管轄的官員隻有4人。
上麵這些官員都是文職官員,王府還要有武陟官員。
潘王府射王府護衛指揮史司 ,設指揮史一人正五品。
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千戶所千戶所官兩人,正六品。
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百戶二十人 正七品。
小旗官200人,從七品。
王府護衛指揮史司有士兵5600人。
這些吏部管轄的官員、這些武官也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俸祿。
王府還要有太監十幾人,仆婦數百人、丫鬟數百人、仆役一千多人。
李滿倉知道自己貧困,但是李滿倉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麽這樣貧困,因為一府青州是供養不了一座衡王府的。
就衡王府這樣的潘王府,在17世紀明朝有52座,這些王府裏過著17世紀世界上最優渥的生活,與之相反,王府外李滿倉這樣的百姓卻過著17世紀人類最悲慘的生活。
明末中國大約有5千萬到一億人口,大約一百萬多人口就有一個潘王,還有郡王、鎮國將軍……
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沒有朱家宗人口的壓榨,17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出現饑餓,李滿倉這樣的最底層,吃的每一口米糠、野菜、樹皮而節約下來的財富,都變成了朱家宗室餐桌上的美酒、身上的綾羅綢緞。
一個勤奮卻不能溫飽的國度 ,不是一個值得讚美、懷念的國度,甚至就是一個邪惡的國度。
並不是潘王們有多壞 ,而壞的是製度。
明朝潘王不參政務、不事生產,混吃等死的宗法,讓這些潘王、郡王、鎮國將軍……沒有地方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能夠寫寫字、煉煉丹就已經是最傑出的潘王了。
李滿倉從來就沒有怨恨過潘王府,李滿倉也從來沒有怨恨過朱明王朝,李滿倉的爸爸媽媽也沒有怨恨過,甚至李滿倉的爺爺奶奶也沒有怨恨過。
拚命的勞動,吃樹皮、野草時,他們也隻抱怨過老天爺雨下多了、或者少了,皇糧國稅是生民自覺的義務與責任 ,為了足額的繳納皇糧國稅,李滿倉幾代人寧願吃草根、吃樹皮。
明王朝的宗氏管理辦法,就已經決定這個王朝的命運,這個王朝能夠有兩百多年的壽命,取決於人民的忍耐,人民對苦難的忍耐力讓王朝得以續命,朱家王朝的邪惡就是,要讓朱家所有的子子孫孫都都有壓榨人民的權利。
賣柴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西市、一個是衡王府,西市賣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衡王府管事要月底結算,管事還會挑剔出柴的瑕疵扣幾文銅錢。
王府裏,隻有下人才用柴,王府的爺都是用炭的,而衡王府郡主下嫁樵夫的故事,在樵夫中流傳,所以所有的樵夫都會去王府送幾次柴,夢想著奇跡的出現。
滿倉不夢想奇跡迴出現,滿倉的布鞋已經露出了腳趾頭,滿倉的臉上也在擦拭汗水中變得淩亂,衣褲的補丁一層疊加著一層。
如果滿倉有整潔一些的衣褲,滿倉也會去衡王府送柴,沒有整潔的衣服,也不甘心被王府管事扣幾文銅錢,還是去西市劃算。
西市是熙熙攘攘而熱鬧的,走向西市,西市有十街,米市街、草市街、綢緞市街、牛馬市街……而柴市街是唯一不收文錢的貧賤市街,其他的市街,進去賣貨物要交幾文銅錢的。
柴市街。如果你是一個史誌的愛好者,那麽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在這座城市的曆史中,一定會有一條,或幾條柴市街或柴草街,這條街為城市完成生民開門的第一件事,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