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令丙吉和尚書台兵部尚書史曾一連數日都在忙碌新征兵製度的事情,現如今各地郡國都在上報裁撤老弱兵馬的名冊,同時也在索要遣散人馬的錢糧,讓二人不勝其煩。


    更讓二人煩心的還不止如此,此時各地郡守都是兩千石以上的封疆大吏,食邑等級與尚書令丙吉幾乎相當,比尚書台兵部尚書史曾還要高。


    這就導致不少門閥士族出身的郡守對尚書台非常輕視,上報的公文語氣生硬,甚至是居高臨下,讓尚書台各部官吏非常不滿。


    尚書令丙吉對此憂心忡忡,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尚書台與各地郡國之間產生隔閡,甚至是對立。


    於是,尚書令丙吉找了個機會,專門入未央宮覲見天子劉洵。


    天子劉洵在宣室殿接見了尚書令丙吉,當天子劉洵聽完丙吉的奏報之後,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如今已經構架起來的尚書台完全是一個新生的政治機構,與大漢帝國的三公九卿製度並不是很“兼容”,在許多方麵都需要繼續細細的打磨一番。


    天子劉洵也明白其中道理,隻是還沒有想到食邑等級這個方麵,此時聽尚書令丙吉這一提醒,當即開始琢磨起來。


    旁邊,尚書令丙吉拱手說道:“天家,如今我大漢實行食邑製度,根據官吏職位和爵位的高低,冊封不同的食邑等級。可是尚書台各部以及少府商貿司的官吏,都沒有確切的食邑等級,或是食邑等級與具體官職不相匹配,這就很有問題了!”


    天子劉洵點了點頭,說道:“這是朕忽略了!以愛卿之見,此事如何料理為好?”


    尚書令丙吉沉吟了許久,臉色微微變換了一番,而後拱手說道:“啟奏天家,此事涉及食邑製度,如果隻是調整尚書台各部和少府商貿司的食邑等級,勢必會引來各方的不滿,到時候此事一旦遷延不決,肯定會牽扯天家的精力。所以,臣建議修修補補,不如破而後立!”


    “破而後立?”


    天子劉洵聞言微微一笑,說道:“愛卿還真是有氣魄啊!”


    “天家過獎了!”


    天子劉洵沉吟了一下,說道:“此事朕知道了,愛卿這幾日與丞相魏相、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商議一番。過幾日,朕自然會有旨意,到時候諸位愛卿可見機行事!”


    尚書令丙吉自然明白天子劉洵的意思,隻是不知道天子劉洵準備如何“破而後立”,自己又要如何說服丞相魏相和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


    當尚書令丙吉從宣室殿出來之後,臉色的愁雲依舊沒有消散,反而越發的濃厚起來。


    與此同時,天子劉洵也開始沉思起來,在宣室殿內發呆了許久,一旁的中常侍耿國見狀想要勸天子劉洵休息一會,但是又不敢上前,猶豫了好一會兒。


    忽然,天子劉洵猛然站了起來,原本有些飄忽不定的眼神此時也變得堅定了起來,自言自語道:“朕原本還想要再等兩年,現在看來,朕還是太過保守了!”


    中常侍耿國見狀也是下了一跳,輕聲說道:“天家?”


    天子劉洵笑著說道:“無事!準備飯食,朕餓了!”


    “諾!”


    中常侍耿國急忙前去傳膳,而天子劉洵則提筆開始書寫方略。


    早在軍事改革之前,天子劉洵就想用後世的九品中正製取代大漢的食邑製度,並且逐步完善三省六部製度。


    可是當時天子劉洵認為建立九品中正製的時機還沒有成熟,至少也需要等到徹底打擊了各地的豪強實力,各地的門閥士族偃旗息鼓之後,再開始執行這一計劃。


    可是如今時不我待,不等天子劉洵著手準備,各地門閥士族勢力便開始蠢蠢欲動,在食邑製度方麵找事情。


    如此,天子劉洵索性將計就計,直接在這方麵展開反擊,以九品中正製取代食邑製度,給門閥士族來一招大反擊。


    後世的九品中正製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製度,是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曹丕於黃初元年(220年)命陳製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製度。此製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製上承兩漢察舉製,下啟隋唐之科舉,華夏三大選官製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製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製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這也正是天子劉洵心中底氣的由來,以九品中正製取代食邑製度,來自門閥士族的反對聲音不會太大。


    按照後世的九品中正製來看,大體是指由各郡國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的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這是九品中正製的關鍵環節。


    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不過天子劉洵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對選拔中正官的方式進行一番改良,改為由尚書台吏部尚書史高負責選拔,具體由吏部尚書文選司負責,報給天子劉洵自己審核。


    而後,天子劉洵參考後世的製度經驗,規定在大、小中正產生後,由朝廷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核後將表呈交尚書台吏部文選司,吏部文選司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如此執行之後,便可以讓大漢的官吏選拔製度有了一客觀標準,此標準其實依然是采取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保留了大漢的鄉舉裏選的遺意。


    九品中正製的實行一方麵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麵可以在明麵上緩解天子劉洵與門閥士族的緊張關係。


    如此規定,並不意味著天子劉洵準備向門閥士族做出讓步,而是一種“障眼法”。


    表麵上看,經過改良的九品中正製度對門閥士族有利,可以讓門閥士族大力舉薦自己族中的子弟入仕。


    可是這隻是一方麵,隻要九品中正製度一經建立起來,天子劉洵便可以進行下一步計劃,以此作為交換,迅速完善三生六部製度。


    而後,等到三省六部製度運轉成熟之後,天子劉洵便可以依托九品中正製度建立“科舉製”!


    當然,這其中的路程還有很長,天子劉洵也明白此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時,天子劉洵匆匆用過了膳食之後,便開始擬定品評人才的三個標準:


    第一便是人才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曆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第二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第三是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但後世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隻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對此,天子劉洵特意在方略中規定:平定的品級無關出身!


    不過天子劉洵明白這個規定到了門閥士族那裏,肯定也是一紙空文罷了。此時提出這一點,天子劉洵隻是作為伏筆製定的,將來一旦建立了科舉製度,便可以打破門閥士族對人才供應的壟斷地位!


    天子劉洵規定中正評議人物照例3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為了提高中正,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最後,天子劉洵將九品中正製引入朝中,規定丞相、大司馬、尚書令、為正一品,衛尉、廷尉、以及尚書台各部尚書為從一品,其餘文武百官依次逐級確定品級。


    朝中現有官員的俸祿也稍作修改,全部與品級掛鉤,品級越高,得到的俸祿也越多。


    這份方略粗粗製定完畢之後,天子劉洵也感覺很是疲憊,抬頭一看,此時已經是深夜時分。


    天子劉洵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而後對身旁的中常侍耿國笑著說道:“明日一早,傳丞相魏相、尚書令丙吉、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三人入宮覲見!”


    中常侍耿國急忙拱手稱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並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仙軒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仙軒轅並收藏漢並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