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等待的過程非常讓人著急,距離揭榜還有兩日,莫寒在客棧之中有些著急了,心情也有些煩躁。這一日,莫寒除了客棧門口漫無目的的走著,也沒有什麽想要去的地方,隻是在客棧之中幹等著卻是讓人有些煩躁。莫寒索性就出來,散散心,莫寒一路向南走去,慢慢的逛著,不一會兒莫寒就逛出了城去,走到了一個湖泊旁,據本地人說這個湖泊叫做文昌湖。文昌本是星名,文昌星,是文運的象征,原本是星宮名稱,不是一顆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鬥魁星前,因其與北鬥魁星同為主宰科甲文運的大吉星,所以同文曲星混為一體於同魁而分不清。實際上,是不同星座的兩碼事,文曲星是北鬥魁星中的其中一顆星,而文昌星則是六顆星的總稱。但文昌星與北鬥魁星太異曲同工而同稱為文昌鬥魁。同時,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運而稱文昌奎星。易卦風水與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運又注吉祥的貴人星。道教也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星君,稱文星,是讀書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聖星。總的來說,文昌星在風水與命理上是文才與貴人星,而在科甲文運中是司禮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與北鬥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所以此湖之名在這有文脈之稱的滄海城就相得益彰了。
莫寒看著文昌湖,湖麵平靜的像個鏡子,時不時的會泛起一點漣漪,莫寒此時因為揭榜而導致煩躁的心也平靜了下來。忽然莫寒看到湖邊有一個垂釣的老人,身旁站著一個年輕的男子,兩人具是一身青色儒衫,顯然是兩位讀書人忽然有閑情逸致來此處垂釣來了。
莫寒慢慢的走到了兩人身後,那個年輕的男子後頭看了莫寒一眼,對著莫寒點頭示意,並且食指放在嘴邊做禁聲狀,莫寒對那位年輕男子拱手作禮,也不說話,就靜靜的站在兩人身後,和那位年輕的男子一起看著老人釣魚。
不一會兒,就看到飄在湖麵上的魚漂突然下沉,看來是上鉤了,老人緩緩地將魚釣起,放入魚簍裏後,發現多出一人,微笑著說道:
“哦。後生也是來釣魚的?”
莫寒聞言連忙行禮說道:
“學生莫寒見過老先生,學生是來散心的不是來釣魚的。”
老人點了點頭,又將魚鉤掛上魚餌拋進湖裏,說道:
“莫小友因何事煩躁來散心啊?”
莫寒迴答道:
“學生是因聖賢莊招生一事,眼看著要到揭榜日了,在客棧中待著有些煩躁,索性出來散散心。”
老人伸出一隻手擺了擺,示意莫寒上前,莫寒小步上前站在老人身後一步處。老者看著湖麵說道:
“莫小友左右無事,不如陪我這個老人家,聊一聊可好?”
莫寒點了點頭說道:
“先生想了些什麽?”
老人笑道:
“既然莫小友聊到了聖賢莊招生,就聊一聊這事吧。小友既然參與了聖賢莊招生,即一定會知道聖賢莊的考試內容,那今日就聊一聊儒家五常可好?小友認為何為儒家五常呢?”
莫寒一聽老人問這個問題,索性就將他試卷所寫說了出來:
“儒家五常乃是‘仁義禮智信’,‘仁’乃修心,是為有寬裕溫柔,敬天愛人之心;‘義’乃名利,是為無貪財好利,貪生害義之舉;‘禮’乃做人,是為有克己複禮,上下尊卑之舉;‘智’乃做事,是為無昏聵無能,似夢初覺之舉;‘信’乃交友,是為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之舉。不知先生覺得如何?”
老人聽到莫寒如此說,覺得莫寒對儒家五常了解的很是不凡,尤其是最後一句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是讓人覺得此中中有深意,不由得出口問道:
“那何為知行合一?”
莫寒想了想,整理好語言說道:
“所謂知行合一,有兩種意義,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不知先生覺得如何?”
老人聽到莫寒的迴答哈哈大笑:
“好一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好一個以知為行,知決定行。小友此話一出可稱為名仕。不知小友可曾做到知行合一了?”
莫寒苦笑著搖了搖頭,無奈的說道:
“沒有,若是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那麽學生就不會來聖賢莊求學了。”
老人聽了這話,覺得莫寒這小子很是坦蕩,很有君子風範,若是一般人的話,還不得拍著胸脯說‘我提出的言論,我自己當然能做到了。’莫寒見到老人很開心,也跟著笑著說道:
“先生,學生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先生,不知...”
老人一聽就明白了。莫寒這是在考他呢,也是覺得有趣,就說到:
“但問無妨。”
莫寒問道:
“不知先生如何看這天下?”
老人聞言,不假思索的說道:
“無非四個字而已。禮樂崩壞。”
莫寒緊接著問道:
“何為禮樂崩壞?”
老人迴答道:
“千年前大商一統天下百家爭鳴,再到三百年前分崩離析群雄逐鹿,如今天下東北大唐崇尚武道,正北方混亂一片,西北武曆好戰,西方以佛教立國稱佛國,西南蜀國就隻喜歡那些巫蠱之術,正南一人獨占一城,東南滿意,正東大齊信奉道家無為而治,再加上我大漢盛行儒家學說,這就是當初百家爭鳴留下的爛攤子。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張,也就導致了各個國家之間因為各自學說的不同產生矛盾,這就到這了各國爭鬥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朝不保夕,甚至是易子而食,哪裏還有什麽禮,哪裏還有規矩了。要知道隻有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們才會遵守規矩,不然命都保不住了還講什麽規矩。”
莫寒聞言又問道:
“先生對今後大勢有何看法?”
老人迴答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各國之間已經和平了十幾年,雖有些小的爭鬥,但是各國之間並無什麽大的戰爭,你不要以為這是什麽好事,這是各國都在積蓄力量,看著吧若是再燃戰火,那將會是一場九國亂戰,知道有國家能夠一統天下才會結束。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隻不過無論何時苦的還是這世間百姓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莫寒聽到老人如此談論天下大勢,不由得有些恍然大悟,他一直認為天下會這樣九國分割持續下去,今日聽到這位老人如此言論,頓時覺得他以往的想法有多麽的可笑了。他覺得他自己還有的學啊。此時莫寒也是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大概是聖賢莊內的一位大儒。莫寒想到這裏,直接對老人行了一禮:
“今日聽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學生受教了。若是學生能夠考入聖賢莊,還望先生能夠收學生為徒,學生告退。”
說完,莫寒轉身離去,不作停留。那個站在一旁一直不說話的男子望著莫寒遠去的身影,走到老人跟前,說道:
“老師,那個莫寒知道您的身份了?”
老人點了點頭,說道:
“還算聰穎,文優,看來你要多個小師弟了。”
那個被稱作文優的男子疑惑道:
“老師就這麽肯定,他能考入聖賢莊?”
老人笑著說道:
“能說出知行合一這句話的人,還進不了聖賢莊?”
老人抬起了魚竿,站起身來,說道:
“文優,收拾一下,我們迴去吧。”
“是。老師。”
就這樣,老人走在前麵,身後跟著為拿著漁具的年輕男子,兩人順著莫寒離去的方向,慢悠悠的走向滄海城內。
莫寒看著文昌湖,湖麵平靜的像個鏡子,時不時的會泛起一點漣漪,莫寒此時因為揭榜而導致煩躁的心也平靜了下來。忽然莫寒看到湖邊有一個垂釣的老人,身旁站著一個年輕的男子,兩人具是一身青色儒衫,顯然是兩位讀書人忽然有閑情逸致來此處垂釣來了。
莫寒慢慢的走到了兩人身後,那個年輕的男子後頭看了莫寒一眼,對著莫寒點頭示意,並且食指放在嘴邊做禁聲狀,莫寒對那位年輕男子拱手作禮,也不說話,就靜靜的站在兩人身後,和那位年輕的男子一起看著老人釣魚。
不一會兒,就看到飄在湖麵上的魚漂突然下沉,看來是上鉤了,老人緩緩地將魚釣起,放入魚簍裏後,發現多出一人,微笑著說道:
“哦。後生也是來釣魚的?”
莫寒聞言連忙行禮說道:
“學生莫寒見過老先生,學生是來散心的不是來釣魚的。”
老人點了點頭,又將魚鉤掛上魚餌拋進湖裏,說道:
“莫小友因何事煩躁來散心啊?”
莫寒迴答道:
“學生是因聖賢莊招生一事,眼看著要到揭榜日了,在客棧中待著有些煩躁,索性出來散散心。”
老人伸出一隻手擺了擺,示意莫寒上前,莫寒小步上前站在老人身後一步處。老者看著湖麵說道:
“莫小友左右無事,不如陪我這個老人家,聊一聊可好?”
莫寒點了點頭說道:
“先生想了些什麽?”
老人笑道:
“既然莫小友聊到了聖賢莊招生,就聊一聊這事吧。小友既然參與了聖賢莊招生,即一定會知道聖賢莊的考試內容,那今日就聊一聊儒家五常可好?小友認為何為儒家五常呢?”
莫寒一聽老人問這個問題,索性就將他試卷所寫說了出來:
“儒家五常乃是‘仁義禮智信’,‘仁’乃修心,是為有寬裕溫柔,敬天愛人之心;‘義’乃名利,是為無貪財好利,貪生害義之舉;‘禮’乃做人,是為有克己複禮,上下尊卑之舉;‘智’乃做事,是為無昏聵無能,似夢初覺之舉;‘信’乃交友,是為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之舉。不知先生覺得如何?”
老人聽到莫寒如此說,覺得莫寒對儒家五常了解的很是不凡,尤其是最後一句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是讓人覺得此中中有深意,不由得出口問道:
“那何為知行合一?”
莫寒想了想,整理好語言說道:
“所謂知行合一,有兩種意義,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不知先生覺得如何?”
老人聽到莫寒的迴答哈哈大笑:
“好一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好一個以知為行,知決定行。小友此話一出可稱為名仕。不知小友可曾做到知行合一了?”
莫寒苦笑著搖了搖頭,無奈的說道:
“沒有,若是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那麽學生就不會來聖賢莊求學了。”
老人聽了這話,覺得莫寒這小子很是坦蕩,很有君子風範,若是一般人的話,還不得拍著胸脯說‘我提出的言論,我自己當然能做到了。’莫寒見到老人很開心,也跟著笑著說道:
“先生,學生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先生,不知...”
老人一聽就明白了。莫寒這是在考他呢,也是覺得有趣,就說到:
“但問無妨。”
莫寒問道:
“不知先生如何看這天下?”
老人聞言,不假思索的說道:
“無非四個字而已。禮樂崩壞。”
莫寒緊接著問道:
“何為禮樂崩壞?”
老人迴答道:
“千年前大商一統天下百家爭鳴,再到三百年前分崩離析群雄逐鹿,如今天下東北大唐崇尚武道,正北方混亂一片,西北武曆好戰,西方以佛教立國稱佛國,西南蜀國就隻喜歡那些巫蠱之術,正南一人獨占一城,東南滿意,正東大齊信奉道家無為而治,再加上我大漢盛行儒家學說,這就是當初百家爭鳴留下的爛攤子。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張,也就導致了各個國家之間因為各自學說的不同產生矛盾,這就到這了各國爭鬥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朝不保夕,甚至是易子而食,哪裏還有什麽禮,哪裏還有規矩了。要知道隻有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們才會遵守規矩,不然命都保不住了還講什麽規矩。”
莫寒聞言又問道:
“先生對今後大勢有何看法?”
老人迴答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各國之間已經和平了十幾年,雖有些小的爭鬥,但是各國之間並無什麽大的戰爭,你不要以為這是什麽好事,這是各國都在積蓄力量,看著吧若是再燃戰火,那將會是一場九國亂戰,知道有國家能夠一統天下才會結束。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隻不過無論何時苦的還是這世間百姓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莫寒聽到老人如此談論天下大勢,不由得有些恍然大悟,他一直認為天下會這樣九國分割持續下去,今日聽到這位老人如此言論,頓時覺得他以往的想法有多麽的可笑了。他覺得他自己還有的學啊。此時莫寒也是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大概是聖賢莊內的一位大儒。莫寒想到這裏,直接對老人行了一禮:
“今日聽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學生受教了。若是學生能夠考入聖賢莊,還望先生能夠收學生為徒,學生告退。”
說完,莫寒轉身離去,不作停留。那個站在一旁一直不說話的男子望著莫寒遠去的身影,走到老人跟前,說道:
“老師,那個莫寒知道您的身份了?”
老人點了點頭,說道:
“還算聰穎,文優,看來你要多個小師弟了。”
那個被稱作文優的男子疑惑道:
“老師就這麽肯定,他能考入聖賢莊?”
老人笑著說道:
“能說出知行合一這句話的人,還進不了聖賢莊?”
老人抬起了魚竿,站起身來,說道:
“文優,收拾一下,我們迴去吧。”
“是。老師。”
就這樣,老人走在前麵,身後跟著為拿著漁具的年輕男子,兩人順著莫寒離去的方向,慢悠悠的走向滄海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