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梁冀這家夥,膽大包天,竟然帶劍就往朝堂上闖。這可把眾人嚇得不輕,就在大家都愣神的時候,尚書張陵站了出來。這張陵啊,那可是個有膽有識的硬骨頭,他眼睛一瞪,大聲嗬斥梁冀,讓他趕緊滾出去,還一把奪下了梁冀的佩劍。梁冀這下可傻眼了,平時作威作福慣了,哪見過這陣仗啊?他“撲通”一聲就跪在地上,像個犯錯的小學生一樣,不停地磕頭謝罪。可張陵根本不搭理他,當場就彈劾梁冀目無君上,說這種大罪應該交給廷尉去治罪。
桓帝呢,心裏其實也對梁冀有點不滿,但又不敢太得罪他,就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隻讓梁冀罰俸一年,算是給他個教訓,讓他長長記性。梁冀雖然心裏不服氣,但也沒辦法,隻能咬著牙謝恩,灰溜溜地退下了。
河南尹梁不疑,之前舉薦過張陵做孝廉,聽說張陵當麵把自己的哥哥梁冀給懟了,就把張陵叫過來,有點埋怨地說:“我舉薦你出來當官,沒想到你卻把我哥給彈劾了,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張陵挺直了腰杆,理直氣壯地說:“明府您當初舉薦我,不就是覺得我有能力嗎?我現在這麽做,正是為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啊!我隻是在盡我的職責,維護朝廷的規矩,您怎麽能懷疑我呢?”這一番話,說得梁不疑啞口無言,臉上一陣白一陣紅,隻好尷尬地把張陵送走了。
梁冀因為這事兒,對梁不疑懷恨在心,覺得他胳膊肘往外拐。於是就暗中指使中常侍在桓帝麵前說壞話,把梁不疑的官職給撤了,調到光祿勳這個位置上。梁不疑也知道哥哥容不下自己,幹脆就辭官迴家,和弟弟梁蒙整天關著門,對外麵的朝政不聞不問,眼不見心不煩。
梁冀這下可高興了,馬上暗示百官,推薦自己的兒子梁胤當河南尹。這梁胤啊,名字不太好聽,叫胡狗,當時才十六歲,長得那叫一個寒磣,穿起官服來都不像個樣子,京城的人看到他那副模樣,都在背後偷偷笑話他。可桓帝卻像被灌了迷魂湯一樣,對梁胤特別寵信,賞賜了不少好東西。
到了和平二年,桓帝又改年號為元嘉。這一年啊,春天剛走,夏天就來了,天氣暖和得很。桓帝這小子不安分,竟然趁著夜色偷偷溜出去,跑到梁胤的家裏吃喝玩樂,一直鬧到天亮才迴宮。你說這事兒鬧的,也太不像話了!結果當天晚上就刮起了大風,把樹都給刮倒了。等到天亮,天空中陰沉沉的,霧氣彌漫,就像老天爺在發脾氣一樣。
以前的太尉楊震的次子楊秉,這時候已經從郎官升職當了尚書。他看到桓帝這樣胡來,心裏著急啊,就上書勸諫桓帝不要微行。可桓帝哪會聽他的呢?根本就不把他的話當迴事。
沒過多久,又碰上了旱災和地震。這可把朝廷折騰得夠嗆,沒辦法,隻好下詔書讓大家舉薦品行高尚、特立獨行的人。安平人崔寔,就是崔瑗的兒子,被舉薦到了京城。崔寔來到京城一看,哎呀媽呀,這國家亂成一團糟,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心裏就明白這時候想改變現狀太難了。於是他就耍了個心眼,假裝生病,不去參加對策。迴到家後,寫了一篇幾千字的政論,拐彎抹角地批評時政。
這篇政論的大概意思是說:“從堯舜當皇帝,湯武做大王的時候開始,都得依靠聰明睿智的大臣和博學多才的臣子,所以皋陶出謀劃策,唐虞就興盛起來;伊箕教導有方,殷周就繁榮昌盛。後來那些繼承皇位,想要建立中興大業的君主,又有哪個不是靠著賢能的人的幫助呢?現在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主要責任在皇帝身上。皇帝太平日子過久了,對國家的安危就不重視了,要麽沉迷於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要麽聽不進忠臣的勸告,分不清真假好壞;要麽在做決策的時候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怎麽辦;要麽身邊的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敢說真話;要麽那些被疏遠的臣子,就算有好的建議,也因為地位低而被忽視。所以國家的法律製度鬆弛,有才能的人在下麵幹著急。真是可悲啊!
從漢朝建立到現在,已經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得不到執行,上下都懈怠偷懶,社會風氣敗壞,老百姓變得狡猾虛偽,大家都盼著能有個中興之主來拯救國家。而且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一定非要像堯舜那樣才行,隻要能把國家的漏洞補上,把壞的地方改正,讓國家恢複安寧就可以了。
對於治理天下的人來說,如果不是品德高尚的人,那就要用嚴厲的手段才能治理好,太寬容了就會出亂子。為什麽這麽說呢?看看孝宣皇帝,他很清楚怎麽當皇帝,也懂得怎麽治理國家,所以用嚴刑峻法,把那些壞人都嚇得不敢搗亂,國家就安定下來了,他在祖廟享受祭祀,被稱為中宗。可是到了元帝即位,實行了很多寬容的政策,結果國家的威嚴和權力都被削弱了,他也成了漢朝的禍根。這治理國家的道理,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了。
國家的法律,就像人保養身體一樣,平時注意養生,生病了就得用藥來治。刑罰就是治理國家混亂的藥,德政就是讓國家繁榮的美食。用德政來消除殘暴,就像用美食來治病;用刑罰來治理太平,就像用藥來保養身體。現在國家繼承了曆代的弊病,又碰上了倒黴的時候,從好幾代以前開始,政令就太寬容了,就像騎馬的人鬆開了韁繩,馬也不咬嚼子了,四匹馬到處亂跑,國家的道路變得危險又崎嶇。這時候就應該趕緊勒住韁繩,把國家拉迴到正道上,哪有時間去搞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呢?
以前高祖讓蕭何製定九章律法,其中有夷三族的命令,還有黥劓斬趾斷舌梟首這些刑罰,所以叫做具五刑。文帝雖然廢除了肉刑,但是把原來該劓刑的改為笞三百,該斬左趾的改為笞五百,該斬右趾的改為棄市。那些被斬右趾的人都丟了性命,被笞打的人也常常被打死,雖然名義上是減輕了刑罰,實際上還是很殘酷。在那個時候,老百姓都希望恢複肉刑。到了景帝元年,下詔書說:‘加笞刑和重罪沒什麽區別,就算僥幸不死,也沒法做人了。’於是重新製定法律,減輕笞刑的力度,從那以後,被笞打的人才能夠保住性命。從這件事來看,文帝其實是加重了刑罰,而不是減輕了刑罰,是用嚴厲的手段達到了太平,而不是用寬容的手段。
如果真的要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應該從根本上進行改革,讓皇帝學習五帝和三王,改掉秦朝留下的壞風氣,恢複古代聖賢的好傳統,拋棄那些苟且偷安的政策,遵循古代的製度,恢複五等爵位,建立井田製度,然後選拔像稷契這樣的人當助手,像伊呂這樣的人當宰相,這樣就能讓國家變得像鳳凰來儀、百獸跳舞那樣美好。如果不這樣做,那我說的這些話就隻是白費口舌而已。”
這篇政論啊,其實並不是真的勸朝廷一定要用嚴刑峻法,隻是因為當時有權有勢的人犯了法也沒事,貪官汙吏失職了也不被懲罰,所以才這麽說,目的是為了糾正當時的不良風氣。但要是有人把這當成平常的道理,那就會變得刻薄寡恩了。
高平人仲長統讀到了崔寔的政論,忍不住歎了口氣說:“皇帝真應該把這篇文章抄下來,放在座位旁邊,每天看看,提醒自己啊!”這也是想讓皇帝變得好一點的意思。可是這些儒生的議論,怎麽能輕易地改變皇帝的想法呢?
梁冀這隻當道的豺狼,順帝還把他當成寶貝一樣,不但不懲罰他,還想著要給他更多的榮譽和權力。於是就叫公卿們商議該給梁冀什麽樣的禮遇。當時趙戒、袁湯、胡廣輪流當太尉,光祿勳吳雄當司徒,太常黃瓊當司空。這胡廣啊,是個老滑頭,兩邊都不想得罪,看到梁氏的勢力這麽大,就順著梁冀的意思說他的功德超過了周公,應該賜給他山川土田。隻有司空黃瓊還算有點良心,站出來說:“梁冀最多隻能和鄧禹相比,給他四個縣的封地就差不多了。”這也是被逼得沒辦法,才說出這樣的話。
於是有關部門就綜合大家的意見,上奏給皇帝,說應該給梁冀特別的禮遇,讓他上朝的時候不用小步快走,帶著劍上殿,謁見皇帝的時候不用報名,禮遇和蕭何一樣,再增加四個縣的封地,像鄧禹一樣,賞賜給他金帛、奴婢、彩帛、車服、甲第,待遇和霍光一樣,每次朝會的時候和三公不同席,十天參與一次尚書的事務。梁冀得到了這些榮耀和權力,還是不滿足,心裏一直不痛快。
正好桓帝的生母匽氏去世了,就是孝崇皇後。桓帝跑到洛陽西鄉去哭喪,讓他的弟弟平原王石當喪主,王侯以下的人都來參加葬禮,葬禮的禮儀製度和恭懷皇後一樣。不過匽氏的子弟沒有一個在朝廷當官的,這都是因為梁冀在中間搗亂,他嫉妒匽氏一門,所以不讓他們參與朝政。
到了元嘉三年五月,桓帝又改年號為永興。這一年黃河發大水,到了秋天,水勢越來越大,冀州一帶的河堤都被衝垮了,洪水到處泛濫,老百姓的房子和田地都被淹沒了,很多人都流離失所,成了難民,足有幾萬戶。朝廷沒辦法,就派侍禦史朱穆去當冀州刺史。
朱穆接到命令後,立刻就出發了。他剛渡過黃河,那些縣令、邑長們就嚇得夠嗆,他們心裏有鬼啊,擔心朱穆會揭發他們的罪行,於是有四十多個人幹脆辭官不幹了。朱穆到了冀州後,果然毫不留情,鐵麵無私地揭發彈劾那些貪官汙吏。有幾個貪官嚇得自殺了,還有幾個被關進監獄,最後死在了裏麵。
宦官趙忠的父親去世了,他在歸葬的時候,竟然違反規定,用了玉匣。朱穆因為他是安平人,屬於自己的管轄範圍,就派郡吏去調查核實。郡吏們知道朱穆很嚴厲,不敢違抗他的命令,就把趙忠父親的墳墓挖開,打開棺材檢查,果然發現了玉匣。於是就把趙忠的家屬都抓了起來,關進了監獄。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趙忠怎麽肯罷休呢?他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跑到桓帝麵前耍賴,說朱穆擅自挖開他父親的棺材,還私自關押他的家屬。再加上梁冀本來就恨朱穆,趁機在旁邊說壞話,桓帝聽了他們的話,氣得火冒三丈,馬上派朝使把朱穆抓迴京城,交給廷尉治罪,讓他去左校做苦工。這左校是將作大匠管理的地方,凡是官吏犯了罪,就會被送到這裏來幹活,這也是漢朝的一種刑罰。
朱穆被抓的消息傳開後,一下子激起了幾千名太學生的憤怒,他們覺得朱穆是被冤枉的,都為他打抱不平。大家推選劉陶當領袖,一起到皇宮前上書,為朱穆申訴冤情。這也是太學生第一次參與政治活動。
他們在書上說:“我們看到前冀州刺史朱穆,一心為公,憂國憂民。他到冀州上任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清除那些奸惡的人。因為常侍這些人權力大,受寵信,他們的父兄子弟在州郡裏橫行霸道,就像老虎和狼一樣,欺負老百姓。所以朱穆才會伸張正義,彌補法律的漏洞,把那些壞人都抓起來,這是為了順應天意啊。
可是他這樣做,卻讓那些宦官們懷恨在心,到處說他的壞話,給他捏造罪名,最後讓他受到了刑罰,被送到左校去做苦工。天下有見識的人,都覺得朱穆和大禹、後稷一樣勤勞,卻受到了共工、鯀那樣的冤枉。如果死去的人有知覺的話,那麽唐堯會在崇山發怒,舜會在蒼墓生氣!舜葬在蒼梧之野,所以叫蒼墓。
現在那些宦官和皇帝身邊的親信,掌握著國家的大權,拿著皇帝的賞賜,嘴裏說的話就是法律。他們想讓誰發財誰就發財,想讓誰倒黴誰就倒黴,把好人變成壞人。而朱穆卻不顧自己的安危,堅持正義,他不是討厭榮譽喜歡恥辱,也不是不想活了,他隻是為國家的法律鬆弛而感到痛心,為國家的前途擔憂,所以才會竭盡全力,為皇帝著想。
我們這些學生願意在臉上刺字,腳上戴鐐銬,代替朱穆去做苦工,隻希望能讓忠臣不再受委屈,不再蒙冤!我們懷著萬分懇切的心情,向皇帝陛下上書,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桓帝看了這封上書,心裏也有點猶豫,覺得自己可能做得有點過分了。再加上太學生們的唿聲很高,他也不敢太得罪這些人,於是就把朱穆放了出來,讓他迴到南陽老家去。
朱穆就是以前尚書令朱輝的孫子,字公叔,他從小就很孝順,五歲的時候就因為孝順而出名了。後來他通過孝廉的考試,進入官場,當了議郎,又升為侍禦史,一直都很廉潔正直,名聲很好。他曾經寫過一篇《崇厚論》來告誡世人,當時很受歡迎。這次被罷官迴家,太學生劉陶等人又上奏說朱穆和李膺,為人正直,清廉公正,品德高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應該把他們召迴朝廷,輔佐皇帝,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績。
原來潁川人李膺,是以前太尉李修的孫子。在安帝的時候,他就以操守清廉而聞名,和朱穆的名聲差不多。他也是通過孝廉進入官場,後來當過青州刺史,又調到漁陽、蜀郡當太守,還擔任過烏桓校尉。鮮卑人經常侵犯邊境,李膺親自率領軍隊出征,他不怕危險,衝鋒陷陣,身上受了傷也不退縮,和敵人打了很多次仗,終於打敗了鮮卑人,殺了兩千多個敵人,從那以後,鮮卑人就不敢再來侵犯邊境了。後來因為一些事情被免了官,就迴到綸氏縣,在家裏教授學生,來跟他學習的人常常有一千多人。
劉陶等人很敬重李膺的名聲,所以和朱穆一起舉薦他。可是桓帝卻像個榆木疙瘩一樣,根本不聽他們的話,這就導致了這些有名的賢才一直被壓抑,好幾年都得不到重用。
這時候啊,真是君子倒黴,小人得誌。皇帝昏庸,老天爺也生氣了,各種災異不斷發生。老百姓也對朝廷不滿,到處都有盜賊起來鬧事。陳留的盜賊李堅,竟然自稱皇帝;長平的盜賊陳景,自號黃帝子;南頓的盜賊管伯,自稱真人;扶風人裴擾,也自稱皇帝。不過這些盜賊都是烏合之眾,沒什麽本事,很快就被郡縣的軍隊打敗了,他們的首領也都被殺死了。
隻有泰山、琅琊的盜賊公孫舉、東郭竇等人,聚集的人比較多,他們到處搶劫,殺害官吏,好幾年都平定不了。到了永興三年正月,桓帝又改年號為永壽元年,還大赦天下,想讓老百姓高興高興,重新開始。可是公孫舉這些人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裏,還是繼續搗亂。
嬴縣這個地方很重要,是盜賊經常出沒的地方,老百姓深受其害。朝廷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讓諸尚書挑選一個能幹的人去當嬴長。最後選中了潁川人韓韶。這韓韶可是個有名的賢人,他一到任,那些盜賊都嚇得遠遠地逃走了,還互相告誡說不敢到嬴縣來搗亂。
可是這時候嬴縣有一萬多戶流民,他們迴到家鄉後,發現房子都沒了,也沒有吃的,餓得嗷嗷叫。韓韶看到這種情況,心裏很不忍心,就決定打開糧倉救濟這些災民。主吏們都嚇壞了,趕緊阻止他,說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不能這麽做。韓韶卻大義凜然地說:“能把這些在生死邊緣的人救活,就算因此而被治罪,我也死而無憾了!”他這是為民忘身啊,真是個好官!
這些流民得到了糧食,很多人都活了下來。郡守也知道韓韶是個賢人,所以也沒有怪罪他。當時人們稱潁川有四個賢人,一個是荀淑,一個是陳寔,還有一個是鍾皓,另外一個就是韓韶。鍾皓一開始是本郡的功曹,後來升到林慮長,不久就辭官了。李膺曾經把鍾皓和荀淑相比,他經常對人說:“荀君的見識高超,很難有人比得上;鍾君的品德高尚,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這兩位賢人其實不分高下啊!”
鍾皓的侄子鍾瑾,也很好學,喜歡古代的文化,有謙虛退讓的品德。鍾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姑,李膺的祖父李修多次誇讚鍾瑾有誌氣操守,說國家有道時他不會被埋沒,國家無道時他也能免遭刑罰,所以李膺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鍾瑾。鍾瑾多次被州郡征召去當官,可他始終不願意去。李膺覺得鍾瑾這樣做有點不分是非黑白,就把這話告訴了鍾瑾。鍾瑾聽後,歎了口氣說:“以前齊國的武子喜歡挑別人的過錯,最後招來怨恨;我要是想保全身家性命,還不如堅守自己的本真,保持純潔的品德,何必去當官呢?”從那以後,叔侄倆就一起隱居起來,不再出山,最終得以堅守正道,保持高尚的品德度過一生。
再說那韓韶在嬴縣當縣長,雖然能保全縣境不受盜賊侵擾,但其他縣就沒這麽幸運了,盜賊在山東一帶到處流竄,行蹤不定,老百姓經常被搶劫,痛苦不堪,怨聲載道。地方長官實在沒辦法,隻好向朝廷上奏,請求派大官來圍剿盜賊。
這時候,太尉胡廣因為出現日食被免了職,司徒黃瓊升為太尉,光祿勳尹頌當了司徒。尹頌因為東方盜賊太多,就推薦議郎段熲,讓他擔任中郎將,帶兵去東邊圍剿盜賊。
段熲這家夥可不簡單,他是以前西域都護段會宗的從曾孫,前漢元帝的時候,段會宗在西域當都護,立下不少功勞。段熲從小就學習武術,擅長格鬥,而且精通兵法,對手下的士兵也很好,很會安撫他們。這次他去圍剿盜賊,就像老虎闖進羊群一樣,接連打了勝仗。他先是把東郭竇給殺了,接著又斬殺了公孫舉,多年來的盜賊之亂,被他一下子就平定了。段熲因此被封為列侯,他的長子也被任命為郎中。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永壽四年。這一年夏天,又發生了日食。太史令陳授上奏說,日食這種異常現象,是大將軍梁冀的過錯導致的。梁冀聽了,氣得暴跳如雷,立刻把陳授關進監獄,用棍棒把他打死了。
不久之後,又發生了蝗災,蝗蟲多得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地飛向京師。桓帝這時候還不知道反省自己,隻想著通過改年號來改變運氣,到了夏末秋初的時候,竟然又把年號改成了延熹元年,真是瞎折騰。
接著,太尉黃瓊也被免職了,桓帝又重新起用胡廣為太尉。沒想到,這時候南匈奴和烏桓、鮮卑又聯合起來入侵邊境。度遼將軍李膺已經被調到京城擔任河南尹,朝廷沒辦法,隻好派京兆尹陳龜擔任度遼將軍,去鎮守朔方。
陳龜在出發前,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疏,言辭懇切地說:“我陳龜承蒙國家的大恩,好幾代人都受到重用,我也一直在邊境地區為國效力。雖然我像鷹犬一樣為國家賣命,在戰場上和敵人廝殺,很多戰友都犧牲了,連屍骨都迴不了家鄉,隻能被狐狸吃掉,但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盡到責任,無法報答國家的厚恩。
我聽說,如果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不正常,就要選拔賢士來當宰相;如果邊疆的蠻夷不恭敬,就要提拔有才能的士兵當將軍。我沒有文才武略,卻擔任這麽重要的職務,對上我覺得對不起皇帝的信任,對下我擔心自己是白拿俸祿,沒有什麽作為。即使我死了,也覺得對國家沒有什麽幫助。
現在西州邊境地區,土地貧瘠,老百姓以騎馬射箭為生,男人很少從事耕種莊稼的工作,女人也沒有機會織布。他們在邊境上守衛,隨時都可能丟掉性命。最近幾年,匈奴多次攻打我們的營郡,殺害我們的官吏,欺負我們的老百姓,戰士們死在沙漠裏,老百姓的腦袋被掛在馬鞍上,有的地方甚至全家都被殺光,整個村子變成一片廢墟,孤兒寡婦在空蕩蕩的城裏哭泣。野外沒有青草,家裏像掛著的磬一樣空蕩蕩的,雖然人還活著,但實際上和死了沒什麽兩樣。
去年並州發生水災和蟲災,糧食歉收,老年人擔心自己活不到年底,年輕人也害怕被貧困和災難困住。陛下您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孩子,老百姓也把您當成自己的父親,怎麽能不日夜操勞,關心他們,給他們一些安撫和救濟呢?
以前唐堯把自己的兒子舍棄,禪讓給虞舜,就是希望老百姓能遇到聖明的君主,而不是殘暴的君主。所以古公亶父拄著拐杖離開邠地的時候,老百姓都跟著他,人數增加了五倍;周文王被尊稱為西伯的時候,天下的人都歸附他,難道是因為他給老百姓送金送寶嗎?不是的,是因為他施行仁政。
近世孝文皇帝因為一個女子的話,廢除了肉刑,體現了他的仁德,是漢朝的賢明君主。陛下您繼承了中興的大業,應該像光武帝那樣,關心朝政,可是您卻沒有把心思放在這上麵。而且現在的地方長官很多都不稱職,有些還是宦官推薦的,他們害怕違背宦官的旨意,隻想著眼前的利益,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的歎息和抱怨,會招來更多的災害。匈奴這些外族很兇悍,趁著我們國家衰弱的時候就來侵犯;而我們的倉庫裏的財物卻被那些貪官汙吏像豺狼一樣吞食,國家沒有取得什麽實際的功績,這都是因為將帥不忠誠,奸臣當道造成的。
以前涼州刺史祝良,剛到任的時候,對很多違法的官吏進行了懲罰,太守、令長被他貶黜了將近一半,沒過多久,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樣的人應該得到賞賜,以鼓勵其他官員。應該更換那些不稱職的牧守,清除那些奸惡的官員;還要重新選拔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挑選有文才武略的人,給他們明確的法令;免除並涼二州今年的賦役,赦免罪犯,讓國家有一個新的開始。這樣的話,好的官吏就知道奉公守法會得到好處,壞的官吏就會知道營私舞弊會帶來災禍,匈奴的馬就不敢再窺視我們的長城,邊境地區也就沒有憂患了。”
這封奏疏呈上去之後,桓帝看了,心裏也有點觸動,覺得陳龜說得有道理,就對幽並二州的刺史進行了更換,並且對自營郡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員也做了很多調整;還免除了並涼二州一年的租賦,讓老百姓的日子稍微好過了一點。
陳龜到了任上之後,雷厲風行,那些州郡的官員都很害怕他,鮮卑人也不敢再來侵犯邊境了。他還節省了很多費用,一年下來能省下億萬錢財。
可是大將軍梁冀和陳龜有仇,就向皇帝進讒言說陳龜破壞國家的威嚴,是為了自己獲取功勞和聲譽,而且匈奴人根本不怕他。陳龜因此被治罪,被召迴京城,免了官職,迴到家鄉。
後來,陳龜又被征召擔任尚書,他多次彈劾梁冀的罪狀,請求皇帝立刻誅殺梁冀,真是個硬骨頭。可是桓帝卻一直沒有迴應他。陳龜知道自己得罪了梁冀,肯定會被他害死,幹脆就絕食不吃飯,七天之後就去世了。西域的胡夷和並涼地區的老百姓,都為他感到悲痛,紛紛去他的墓前哀悼祭祀。
那匈奴、烏桓等外族的軍隊,聽說陳龜被免職了,又來侵犯邊境。朝廷沒辦法,隻好派屬國都尉張奐擔任北中郎將,去抵禦匈奴和烏桓。
張奐到了邊境之後,正好看到敵人在焚燒搶掠各個堡壘,烽火連天,戍守的士兵都嚇得驚慌失措。可張奐卻像個沒事人一樣,穩穩地坐在營帳裏,還談笑風生。他暗中派人去離間烏桓和匈奴的關係,讓烏桓去攻打匈奴,結果烏桓搗毀了匈奴的營帳,還殺了匈奴的別部屠各渠帥。
然後張奐再帶領軍隊去進攻,匈奴人嚇得不行,趕緊認罪投降。張奐因為南單於車居兒,也就是兜樓儲的兒子,叛服無常,就把他抓了起來,上奏請求改立左穀蠡王。桓帝不同意,還是讓車居兒迴去了,把張奐召迴京城,任命種暠為度遼將軍。
種暠到了任上之後,采取懷柔政策,對邊疆的百姓和外族進行安撫,同時賞罰分明,讓羌胡的人都很佩服他,願意為他效力,邊境地區也因此變得安定下來。種暠還把烽火台和了望哨都撤掉了,讓老百姓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多年來戰亂不斷的朔方,終於恢複了安寧。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防邊尚易用人難,要仗臣心一片丹;果有忠賢司閫外,華夷何患不同安!”
不過,這後漢的朝廷裏,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麽事呢?是會繼續太平下去,還是又會有新的風波呢?咱們且看下迴分解。
桓帝呢,心裏其實也對梁冀有點不滿,但又不敢太得罪他,就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隻讓梁冀罰俸一年,算是給他個教訓,讓他長長記性。梁冀雖然心裏不服氣,但也沒辦法,隻能咬著牙謝恩,灰溜溜地退下了。
河南尹梁不疑,之前舉薦過張陵做孝廉,聽說張陵當麵把自己的哥哥梁冀給懟了,就把張陵叫過來,有點埋怨地說:“我舉薦你出來當官,沒想到你卻把我哥給彈劾了,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張陵挺直了腰杆,理直氣壯地說:“明府您當初舉薦我,不就是覺得我有能力嗎?我現在這麽做,正是為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啊!我隻是在盡我的職責,維護朝廷的規矩,您怎麽能懷疑我呢?”這一番話,說得梁不疑啞口無言,臉上一陣白一陣紅,隻好尷尬地把張陵送走了。
梁冀因為這事兒,對梁不疑懷恨在心,覺得他胳膊肘往外拐。於是就暗中指使中常侍在桓帝麵前說壞話,把梁不疑的官職給撤了,調到光祿勳這個位置上。梁不疑也知道哥哥容不下自己,幹脆就辭官迴家,和弟弟梁蒙整天關著門,對外麵的朝政不聞不問,眼不見心不煩。
梁冀這下可高興了,馬上暗示百官,推薦自己的兒子梁胤當河南尹。這梁胤啊,名字不太好聽,叫胡狗,當時才十六歲,長得那叫一個寒磣,穿起官服來都不像個樣子,京城的人看到他那副模樣,都在背後偷偷笑話他。可桓帝卻像被灌了迷魂湯一樣,對梁胤特別寵信,賞賜了不少好東西。
到了和平二年,桓帝又改年號為元嘉。這一年啊,春天剛走,夏天就來了,天氣暖和得很。桓帝這小子不安分,竟然趁著夜色偷偷溜出去,跑到梁胤的家裏吃喝玩樂,一直鬧到天亮才迴宮。你說這事兒鬧的,也太不像話了!結果當天晚上就刮起了大風,把樹都給刮倒了。等到天亮,天空中陰沉沉的,霧氣彌漫,就像老天爺在發脾氣一樣。
以前的太尉楊震的次子楊秉,這時候已經從郎官升職當了尚書。他看到桓帝這樣胡來,心裏著急啊,就上書勸諫桓帝不要微行。可桓帝哪會聽他的呢?根本就不把他的話當迴事。
沒過多久,又碰上了旱災和地震。這可把朝廷折騰得夠嗆,沒辦法,隻好下詔書讓大家舉薦品行高尚、特立獨行的人。安平人崔寔,就是崔瑗的兒子,被舉薦到了京城。崔寔來到京城一看,哎呀媽呀,這國家亂成一團糟,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心裏就明白這時候想改變現狀太難了。於是他就耍了個心眼,假裝生病,不去參加對策。迴到家後,寫了一篇幾千字的政論,拐彎抹角地批評時政。
這篇政論的大概意思是說:“從堯舜當皇帝,湯武做大王的時候開始,都得依靠聰明睿智的大臣和博學多才的臣子,所以皋陶出謀劃策,唐虞就興盛起來;伊箕教導有方,殷周就繁榮昌盛。後來那些繼承皇位,想要建立中興大業的君主,又有哪個不是靠著賢能的人的幫助呢?現在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主要責任在皇帝身上。皇帝太平日子過久了,對國家的安危就不重視了,要麽沉迷於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要麽聽不進忠臣的勸告,分不清真假好壞;要麽在做決策的時候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怎麽辦;要麽身邊的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敢說真話;要麽那些被疏遠的臣子,就算有好的建議,也因為地位低而被忽視。所以國家的法律製度鬆弛,有才能的人在下麵幹著急。真是可悲啊!
從漢朝建立到現在,已經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得不到執行,上下都懈怠偷懶,社會風氣敗壞,老百姓變得狡猾虛偽,大家都盼著能有個中興之主來拯救國家。而且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一定非要像堯舜那樣才行,隻要能把國家的漏洞補上,把壞的地方改正,讓國家恢複安寧就可以了。
對於治理天下的人來說,如果不是品德高尚的人,那就要用嚴厲的手段才能治理好,太寬容了就會出亂子。為什麽這麽說呢?看看孝宣皇帝,他很清楚怎麽當皇帝,也懂得怎麽治理國家,所以用嚴刑峻法,把那些壞人都嚇得不敢搗亂,國家就安定下來了,他在祖廟享受祭祀,被稱為中宗。可是到了元帝即位,實行了很多寬容的政策,結果國家的威嚴和權力都被削弱了,他也成了漢朝的禍根。這治理國家的道理,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了。
國家的法律,就像人保養身體一樣,平時注意養生,生病了就得用藥來治。刑罰就是治理國家混亂的藥,德政就是讓國家繁榮的美食。用德政來消除殘暴,就像用美食來治病;用刑罰來治理太平,就像用藥來保養身體。現在國家繼承了曆代的弊病,又碰上了倒黴的時候,從好幾代以前開始,政令就太寬容了,就像騎馬的人鬆開了韁繩,馬也不咬嚼子了,四匹馬到處亂跑,國家的道路變得危險又崎嶇。這時候就應該趕緊勒住韁繩,把國家拉迴到正道上,哪有時間去搞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呢?
以前高祖讓蕭何製定九章律法,其中有夷三族的命令,還有黥劓斬趾斷舌梟首這些刑罰,所以叫做具五刑。文帝雖然廢除了肉刑,但是把原來該劓刑的改為笞三百,該斬左趾的改為笞五百,該斬右趾的改為棄市。那些被斬右趾的人都丟了性命,被笞打的人也常常被打死,雖然名義上是減輕了刑罰,實際上還是很殘酷。在那個時候,老百姓都希望恢複肉刑。到了景帝元年,下詔書說:‘加笞刑和重罪沒什麽區別,就算僥幸不死,也沒法做人了。’於是重新製定法律,減輕笞刑的力度,從那以後,被笞打的人才能夠保住性命。從這件事來看,文帝其實是加重了刑罰,而不是減輕了刑罰,是用嚴厲的手段達到了太平,而不是用寬容的手段。
如果真的要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應該從根本上進行改革,讓皇帝學習五帝和三王,改掉秦朝留下的壞風氣,恢複古代聖賢的好傳統,拋棄那些苟且偷安的政策,遵循古代的製度,恢複五等爵位,建立井田製度,然後選拔像稷契這樣的人當助手,像伊呂這樣的人當宰相,這樣就能讓國家變得像鳳凰來儀、百獸跳舞那樣美好。如果不這樣做,那我說的這些話就隻是白費口舌而已。”
這篇政論啊,其實並不是真的勸朝廷一定要用嚴刑峻法,隻是因為當時有權有勢的人犯了法也沒事,貪官汙吏失職了也不被懲罰,所以才這麽說,目的是為了糾正當時的不良風氣。但要是有人把這當成平常的道理,那就會變得刻薄寡恩了。
高平人仲長統讀到了崔寔的政論,忍不住歎了口氣說:“皇帝真應該把這篇文章抄下來,放在座位旁邊,每天看看,提醒自己啊!”這也是想讓皇帝變得好一點的意思。可是這些儒生的議論,怎麽能輕易地改變皇帝的想法呢?
梁冀這隻當道的豺狼,順帝還把他當成寶貝一樣,不但不懲罰他,還想著要給他更多的榮譽和權力。於是就叫公卿們商議該給梁冀什麽樣的禮遇。當時趙戒、袁湯、胡廣輪流當太尉,光祿勳吳雄當司徒,太常黃瓊當司空。這胡廣啊,是個老滑頭,兩邊都不想得罪,看到梁氏的勢力這麽大,就順著梁冀的意思說他的功德超過了周公,應該賜給他山川土田。隻有司空黃瓊還算有點良心,站出來說:“梁冀最多隻能和鄧禹相比,給他四個縣的封地就差不多了。”這也是被逼得沒辦法,才說出這樣的話。
於是有關部門就綜合大家的意見,上奏給皇帝,說應該給梁冀特別的禮遇,讓他上朝的時候不用小步快走,帶著劍上殿,謁見皇帝的時候不用報名,禮遇和蕭何一樣,再增加四個縣的封地,像鄧禹一樣,賞賜給他金帛、奴婢、彩帛、車服、甲第,待遇和霍光一樣,每次朝會的時候和三公不同席,十天參與一次尚書的事務。梁冀得到了這些榮耀和權力,還是不滿足,心裏一直不痛快。
正好桓帝的生母匽氏去世了,就是孝崇皇後。桓帝跑到洛陽西鄉去哭喪,讓他的弟弟平原王石當喪主,王侯以下的人都來參加葬禮,葬禮的禮儀製度和恭懷皇後一樣。不過匽氏的子弟沒有一個在朝廷當官的,這都是因為梁冀在中間搗亂,他嫉妒匽氏一門,所以不讓他們參與朝政。
到了元嘉三年五月,桓帝又改年號為永興。這一年黃河發大水,到了秋天,水勢越來越大,冀州一帶的河堤都被衝垮了,洪水到處泛濫,老百姓的房子和田地都被淹沒了,很多人都流離失所,成了難民,足有幾萬戶。朝廷沒辦法,就派侍禦史朱穆去當冀州刺史。
朱穆接到命令後,立刻就出發了。他剛渡過黃河,那些縣令、邑長們就嚇得夠嗆,他們心裏有鬼啊,擔心朱穆會揭發他們的罪行,於是有四十多個人幹脆辭官不幹了。朱穆到了冀州後,果然毫不留情,鐵麵無私地揭發彈劾那些貪官汙吏。有幾個貪官嚇得自殺了,還有幾個被關進監獄,最後死在了裏麵。
宦官趙忠的父親去世了,他在歸葬的時候,竟然違反規定,用了玉匣。朱穆因為他是安平人,屬於自己的管轄範圍,就派郡吏去調查核實。郡吏們知道朱穆很嚴厲,不敢違抗他的命令,就把趙忠父親的墳墓挖開,打開棺材檢查,果然發現了玉匣。於是就把趙忠的家屬都抓了起來,關進了監獄。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趙忠怎麽肯罷休呢?他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跑到桓帝麵前耍賴,說朱穆擅自挖開他父親的棺材,還私自關押他的家屬。再加上梁冀本來就恨朱穆,趁機在旁邊說壞話,桓帝聽了他們的話,氣得火冒三丈,馬上派朝使把朱穆抓迴京城,交給廷尉治罪,讓他去左校做苦工。這左校是將作大匠管理的地方,凡是官吏犯了罪,就會被送到這裏來幹活,這也是漢朝的一種刑罰。
朱穆被抓的消息傳開後,一下子激起了幾千名太學生的憤怒,他們覺得朱穆是被冤枉的,都為他打抱不平。大家推選劉陶當領袖,一起到皇宮前上書,為朱穆申訴冤情。這也是太學生第一次參與政治活動。
他們在書上說:“我們看到前冀州刺史朱穆,一心為公,憂國憂民。他到冀州上任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清除那些奸惡的人。因為常侍這些人權力大,受寵信,他們的父兄子弟在州郡裏橫行霸道,就像老虎和狼一樣,欺負老百姓。所以朱穆才會伸張正義,彌補法律的漏洞,把那些壞人都抓起來,這是為了順應天意啊。
可是他這樣做,卻讓那些宦官們懷恨在心,到處說他的壞話,給他捏造罪名,最後讓他受到了刑罰,被送到左校去做苦工。天下有見識的人,都覺得朱穆和大禹、後稷一樣勤勞,卻受到了共工、鯀那樣的冤枉。如果死去的人有知覺的話,那麽唐堯會在崇山發怒,舜會在蒼墓生氣!舜葬在蒼梧之野,所以叫蒼墓。
現在那些宦官和皇帝身邊的親信,掌握著國家的大權,拿著皇帝的賞賜,嘴裏說的話就是法律。他們想讓誰發財誰就發財,想讓誰倒黴誰就倒黴,把好人變成壞人。而朱穆卻不顧自己的安危,堅持正義,他不是討厭榮譽喜歡恥辱,也不是不想活了,他隻是為國家的法律鬆弛而感到痛心,為國家的前途擔憂,所以才會竭盡全力,為皇帝著想。
我們這些學生願意在臉上刺字,腳上戴鐐銬,代替朱穆去做苦工,隻希望能讓忠臣不再受委屈,不再蒙冤!我們懷著萬分懇切的心情,向皇帝陛下上書,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桓帝看了這封上書,心裏也有點猶豫,覺得自己可能做得有點過分了。再加上太學生們的唿聲很高,他也不敢太得罪這些人,於是就把朱穆放了出來,讓他迴到南陽老家去。
朱穆就是以前尚書令朱輝的孫子,字公叔,他從小就很孝順,五歲的時候就因為孝順而出名了。後來他通過孝廉的考試,進入官場,當了議郎,又升為侍禦史,一直都很廉潔正直,名聲很好。他曾經寫過一篇《崇厚論》來告誡世人,當時很受歡迎。這次被罷官迴家,太學生劉陶等人又上奏說朱穆和李膺,為人正直,清廉公正,品德高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應該把他們召迴朝廷,輔佐皇帝,一定能做出很大的成績。
原來潁川人李膺,是以前太尉李修的孫子。在安帝的時候,他就以操守清廉而聞名,和朱穆的名聲差不多。他也是通過孝廉進入官場,後來當過青州刺史,又調到漁陽、蜀郡當太守,還擔任過烏桓校尉。鮮卑人經常侵犯邊境,李膺親自率領軍隊出征,他不怕危險,衝鋒陷陣,身上受了傷也不退縮,和敵人打了很多次仗,終於打敗了鮮卑人,殺了兩千多個敵人,從那以後,鮮卑人就不敢再來侵犯邊境了。後來因為一些事情被免了官,就迴到綸氏縣,在家裏教授學生,來跟他學習的人常常有一千多人。
劉陶等人很敬重李膺的名聲,所以和朱穆一起舉薦他。可是桓帝卻像個榆木疙瘩一樣,根本不聽他們的話,這就導致了這些有名的賢才一直被壓抑,好幾年都得不到重用。
這時候啊,真是君子倒黴,小人得誌。皇帝昏庸,老天爺也生氣了,各種災異不斷發生。老百姓也對朝廷不滿,到處都有盜賊起來鬧事。陳留的盜賊李堅,竟然自稱皇帝;長平的盜賊陳景,自號黃帝子;南頓的盜賊管伯,自稱真人;扶風人裴擾,也自稱皇帝。不過這些盜賊都是烏合之眾,沒什麽本事,很快就被郡縣的軍隊打敗了,他們的首領也都被殺死了。
隻有泰山、琅琊的盜賊公孫舉、東郭竇等人,聚集的人比較多,他們到處搶劫,殺害官吏,好幾年都平定不了。到了永興三年正月,桓帝又改年號為永壽元年,還大赦天下,想讓老百姓高興高興,重新開始。可是公孫舉這些人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裏,還是繼續搗亂。
嬴縣這個地方很重要,是盜賊經常出沒的地方,老百姓深受其害。朝廷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讓諸尚書挑選一個能幹的人去當嬴長。最後選中了潁川人韓韶。這韓韶可是個有名的賢人,他一到任,那些盜賊都嚇得遠遠地逃走了,還互相告誡說不敢到嬴縣來搗亂。
可是這時候嬴縣有一萬多戶流民,他們迴到家鄉後,發現房子都沒了,也沒有吃的,餓得嗷嗷叫。韓韶看到這種情況,心裏很不忍心,就決定打開糧倉救濟這些災民。主吏們都嚇壞了,趕緊阻止他,說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不能這麽做。韓韶卻大義凜然地說:“能把這些在生死邊緣的人救活,就算因此而被治罪,我也死而無憾了!”他這是為民忘身啊,真是個好官!
這些流民得到了糧食,很多人都活了下來。郡守也知道韓韶是個賢人,所以也沒有怪罪他。當時人們稱潁川有四個賢人,一個是荀淑,一個是陳寔,還有一個是鍾皓,另外一個就是韓韶。鍾皓一開始是本郡的功曹,後來升到林慮長,不久就辭官了。李膺曾經把鍾皓和荀淑相比,他經常對人說:“荀君的見識高超,很難有人比得上;鍾君的品德高尚,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這兩位賢人其實不分高下啊!”
鍾皓的侄子鍾瑾,也很好學,喜歡古代的文化,有謙虛退讓的品德。鍾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姑,李膺的祖父李修多次誇讚鍾瑾有誌氣操守,說國家有道時他不會被埋沒,國家無道時他也能免遭刑罰,所以李膺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鍾瑾。鍾瑾多次被州郡征召去當官,可他始終不願意去。李膺覺得鍾瑾這樣做有點不分是非黑白,就把這話告訴了鍾瑾。鍾瑾聽後,歎了口氣說:“以前齊國的武子喜歡挑別人的過錯,最後招來怨恨;我要是想保全身家性命,還不如堅守自己的本真,保持純潔的品德,何必去當官呢?”從那以後,叔侄倆就一起隱居起來,不再出山,最終得以堅守正道,保持高尚的品德度過一生。
再說那韓韶在嬴縣當縣長,雖然能保全縣境不受盜賊侵擾,但其他縣就沒這麽幸運了,盜賊在山東一帶到處流竄,行蹤不定,老百姓經常被搶劫,痛苦不堪,怨聲載道。地方長官實在沒辦法,隻好向朝廷上奏,請求派大官來圍剿盜賊。
這時候,太尉胡廣因為出現日食被免了職,司徒黃瓊升為太尉,光祿勳尹頌當了司徒。尹頌因為東方盜賊太多,就推薦議郎段熲,讓他擔任中郎將,帶兵去東邊圍剿盜賊。
段熲這家夥可不簡單,他是以前西域都護段會宗的從曾孫,前漢元帝的時候,段會宗在西域當都護,立下不少功勞。段熲從小就學習武術,擅長格鬥,而且精通兵法,對手下的士兵也很好,很會安撫他們。這次他去圍剿盜賊,就像老虎闖進羊群一樣,接連打了勝仗。他先是把東郭竇給殺了,接著又斬殺了公孫舉,多年來的盜賊之亂,被他一下子就平定了。段熲因此被封為列侯,他的長子也被任命為郎中。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永壽四年。這一年夏天,又發生了日食。太史令陳授上奏說,日食這種異常現象,是大將軍梁冀的過錯導致的。梁冀聽了,氣得暴跳如雷,立刻把陳授關進監獄,用棍棒把他打死了。
不久之後,又發生了蝗災,蝗蟲多得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地飛向京師。桓帝這時候還不知道反省自己,隻想著通過改年號來改變運氣,到了夏末秋初的時候,竟然又把年號改成了延熹元年,真是瞎折騰。
接著,太尉黃瓊也被免職了,桓帝又重新起用胡廣為太尉。沒想到,這時候南匈奴和烏桓、鮮卑又聯合起來入侵邊境。度遼將軍李膺已經被調到京城擔任河南尹,朝廷沒辦法,隻好派京兆尹陳龜擔任度遼將軍,去鎮守朔方。
陳龜在出發前,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疏,言辭懇切地說:“我陳龜承蒙國家的大恩,好幾代人都受到重用,我也一直在邊境地區為國效力。雖然我像鷹犬一樣為國家賣命,在戰場上和敵人廝殺,很多戰友都犧牲了,連屍骨都迴不了家鄉,隻能被狐狸吃掉,但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盡到責任,無法報答國家的厚恩。
我聽說,如果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不正常,就要選拔賢士來當宰相;如果邊疆的蠻夷不恭敬,就要提拔有才能的士兵當將軍。我沒有文才武略,卻擔任這麽重要的職務,對上我覺得對不起皇帝的信任,對下我擔心自己是白拿俸祿,沒有什麽作為。即使我死了,也覺得對國家沒有什麽幫助。
現在西州邊境地區,土地貧瘠,老百姓以騎馬射箭為生,男人很少從事耕種莊稼的工作,女人也沒有機會織布。他們在邊境上守衛,隨時都可能丟掉性命。最近幾年,匈奴多次攻打我們的營郡,殺害我們的官吏,欺負我們的老百姓,戰士們死在沙漠裏,老百姓的腦袋被掛在馬鞍上,有的地方甚至全家都被殺光,整個村子變成一片廢墟,孤兒寡婦在空蕩蕩的城裏哭泣。野外沒有青草,家裏像掛著的磬一樣空蕩蕩的,雖然人還活著,但實際上和死了沒什麽兩樣。
去年並州發生水災和蟲災,糧食歉收,老年人擔心自己活不到年底,年輕人也害怕被貧困和災難困住。陛下您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孩子,老百姓也把您當成自己的父親,怎麽能不日夜操勞,關心他們,給他們一些安撫和救濟呢?
以前唐堯把自己的兒子舍棄,禪讓給虞舜,就是希望老百姓能遇到聖明的君主,而不是殘暴的君主。所以古公亶父拄著拐杖離開邠地的時候,老百姓都跟著他,人數增加了五倍;周文王被尊稱為西伯的時候,天下的人都歸附他,難道是因為他給老百姓送金送寶嗎?不是的,是因為他施行仁政。
近世孝文皇帝因為一個女子的話,廢除了肉刑,體現了他的仁德,是漢朝的賢明君主。陛下您繼承了中興的大業,應該像光武帝那樣,關心朝政,可是您卻沒有把心思放在這上麵。而且現在的地方長官很多都不稱職,有些還是宦官推薦的,他們害怕違背宦官的旨意,隻想著眼前的利益,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的歎息和抱怨,會招來更多的災害。匈奴這些外族很兇悍,趁著我們國家衰弱的時候就來侵犯;而我們的倉庫裏的財物卻被那些貪官汙吏像豺狼一樣吞食,國家沒有取得什麽實際的功績,這都是因為將帥不忠誠,奸臣當道造成的。
以前涼州刺史祝良,剛到任的時候,對很多違法的官吏進行了懲罰,太守、令長被他貶黜了將近一半,沒過多久,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樣的人應該得到賞賜,以鼓勵其他官員。應該更換那些不稱職的牧守,清除那些奸惡的官員;還要重新選拔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挑選有文才武略的人,給他們明確的法令;免除並涼二州今年的賦役,赦免罪犯,讓國家有一個新的開始。這樣的話,好的官吏就知道奉公守法會得到好處,壞的官吏就會知道營私舞弊會帶來災禍,匈奴的馬就不敢再窺視我們的長城,邊境地區也就沒有憂患了。”
這封奏疏呈上去之後,桓帝看了,心裏也有點觸動,覺得陳龜說得有道理,就對幽並二州的刺史進行了更換,並且對自營郡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員也做了很多調整;還免除了並涼二州一年的租賦,讓老百姓的日子稍微好過了一點。
陳龜到了任上之後,雷厲風行,那些州郡的官員都很害怕他,鮮卑人也不敢再來侵犯邊境了。他還節省了很多費用,一年下來能省下億萬錢財。
可是大將軍梁冀和陳龜有仇,就向皇帝進讒言說陳龜破壞國家的威嚴,是為了自己獲取功勞和聲譽,而且匈奴人根本不怕他。陳龜因此被治罪,被召迴京城,免了官職,迴到家鄉。
後來,陳龜又被征召擔任尚書,他多次彈劾梁冀的罪狀,請求皇帝立刻誅殺梁冀,真是個硬骨頭。可是桓帝卻一直沒有迴應他。陳龜知道自己得罪了梁冀,肯定會被他害死,幹脆就絕食不吃飯,七天之後就去世了。西域的胡夷和並涼地區的老百姓,都為他感到悲痛,紛紛去他的墓前哀悼祭祀。
那匈奴、烏桓等外族的軍隊,聽說陳龜被免職了,又來侵犯邊境。朝廷沒辦法,隻好派屬國都尉張奐擔任北中郎將,去抵禦匈奴和烏桓。
張奐到了邊境之後,正好看到敵人在焚燒搶掠各個堡壘,烽火連天,戍守的士兵都嚇得驚慌失措。可張奐卻像個沒事人一樣,穩穩地坐在營帳裏,還談笑風生。他暗中派人去離間烏桓和匈奴的關係,讓烏桓去攻打匈奴,結果烏桓搗毀了匈奴的營帳,還殺了匈奴的別部屠各渠帥。
然後張奐再帶領軍隊去進攻,匈奴人嚇得不行,趕緊認罪投降。張奐因為南單於車居兒,也就是兜樓儲的兒子,叛服無常,就把他抓了起來,上奏請求改立左穀蠡王。桓帝不同意,還是讓車居兒迴去了,把張奐召迴京城,任命種暠為度遼將軍。
種暠到了任上之後,采取懷柔政策,對邊疆的百姓和外族進行安撫,同時賞罰分明,讓羌胡的人都很佩服他,願意為他效力,邊境地區也因此變得安定下來。種暠還把烽火台和了望哨都撤掉了,讓老百姓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多年來戰亂不斷的朔方,終於恢複了安寧。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防邊尚易用人難,要仗臣心一片丹;果有忠賢司閫外,華夷何患不同安!”
不過,這後漢的朝廷裏,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麽事呢?是會繼續太平下去,還是又會有新的風波呢?咱們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