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馬皇後在中宮正位,可惜沒孩子。不過呢,她前母姐姐的女兒賈氏進了後宮,生了個男孩叫炟,馬皇後對炟那是視如己出,照顧得極為用心。她常對身邊人說:“人不一定非得自己生孩子,關鍵是得用心去疼愛撫養。”後來又因為皇子不多,老是唉聲歎氣,隻要看到後宮有不錯的女子,就推薦給皇上。這些女子得到皇上寵幸後,馬皇後對她們也很好。陰太後誇馬皇後品德在後宮裏是最好的,所以讓她當了皇後。
馬皇後平時能誦讀《周易》,喜歡讀《春秋》《楚辭》,尤其愛讀周官董仲舒的書。她生活節儉,穿的裙子就是普通的大練布做的,也不加什麽裝飾。每月初一十五,各位姬妾進宮朝拜,看到皇後的袍子衣服很粗糙,還以為是用綺縠這種好料子做的,湊近仔細一看,才知道就是普通的粗布,忍不住笑了起來。皇後知道大家的心思,就笑著說:“這布特別適合染色,所以我才用它,大家別多想。”後宮的人都很佩服。明帝想試試皇後的才學見識,故意把大臣們的奏疏給她看,讓她批閱。皇後對每件事都判斷得有條有理,不過從來不敢用私事去麻煩皇上。這馬皇後真是賢惠,皇上試試她也沒啥,要是換了別人,說不定就開了後宮幹政的頭。有時候明帝出去遊玩,皇後就說怕皇上受風寒,委婉地勸他別去。有一天,明帝要去濯龍園遊玩,六宮的妃嬪大多都跟著去,就皇後沒去。妃嬪們平常都很受皇後照顧,就都請求明帝叫皇後一起去。明帝笑著說:“皇後不喜歡玩樂,去了也不開心,就隨她去吧。”後來皇後聽說了皇上的話,也不生氣。但隻要皇上出去遊玩,她大多都說自己病了,不跟著去。
當時國家昌盛,天下太平,明帝有空的時候,就經常去濯龍園消遣。這園子離北宮近,他就想在那增建宮室,和園子連起來。於是就傳令給相關部門,召集工匠,大幹起來。可巧碰上大旱,夏天都沒下雨。尚書仆射鍾離意,摘下帽子,跑到宮門前上書,懇切地勸諫說:
“我看陛下因為天有點旱,就為百姓擔憂,離開正殿,反省自責。可是這幾天雖然有烏雲,可就是不下大雨,是不是政令有不符合天意的地方呢?以前成湯遭遇旱災,用六件事反省自己,說:‘是政令不合理嗎?是讓百姓受苦了嗎?是宮室太奢華了嗎?是宮裏的女寵太多了嗎?是賄賂風行嗎?是進讒言的人得勢嗎?’我看現在北宮大興土木,百姓都不能按時種地,這就是所說的宮室太奢華了。自古以來,不怕宮室小,就怕百姓不安寧,應該先停下工程,順應天意。我鍾離意沒啥大本事,卻拿著優厚的俸祿,擔任近臣的職位,實在是一片忠心,冒著死罪向陛下進言。”
明帝看了奏疏,馬上迴答說:“成湯用六件事反省,錯在我一個人,你把帽子戴上,不用謝罪。”鍾離意這才整理好帽子退下。當天明帝就下詔停止工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嘿,還真靈,老天馬上就下起了大雨。
有一迴,明帝賞賜給投降的胡人十匹縑,尚書郎不小心把十寫成了百,交給了大司農。大司農記到賬本上,又奏報上去,被明帝發現了這個錯誤,頓時大怒,立刻把尚書郎叫來斥責,還要用笞杖打他。鍾離意急忙進宮拜見,磕頭替尚書郎求情說:“這點小錯,不值得重罰;要是因為疏忽就治罪,那我應該先受罰。我職位高,罪重,尚書郎職位低,罪輕,請先懲罰我吧!”說完就解開衣服等著被綁。明帝聽了,怒氣慢慢消了,讓他整理好衣服,饒恕了尚書郎。鍾離意這才拜謝離開。
明帝這人平時就喜歡挑剔,愛揭發別人的隱私,每次遇到大臣犯錯,就當麵斥責。對近侍尚書以下的官員,還親手拉扯,一點都不寬容。有一次因為一件事斥責郎官藥崧,甚至自己拿起大棍子,要打他。藥崧害怕,就跑到床底下躲著。明帝更生氣了,連聲大叫:“郎官出來!郎官出來!”藥崧在床底下迴答說:“天子應該是莊重威嚴的,諸侯應該是光彩照人的,沒聽說過君主自己起來打郎官的。”這家夥,緊急時刻還能說出這麽押韻的話,口才真是不錯。明帝聽了,反而轉怒為笑,扔下棍子赦免了藥崧。藥崧從床底下爬出來,謝恩後走了。可朝廷的大臣們都怕違背明帝的旨意,個個都提心吊膽的。隻有鍾離意敢於冒犯皇上直言勸諫,多次把詔書退迴去,同事有犯錯被責罰的,他也總是去解救。明帝也知道他忠誠,可就是因為他太正直,容不下他,後來把他調出京城,去當魯相了。鍾離意是會稽郡山陰人,從督郵這個官職做起,一直到當魯相,幹了一輩子。藥崧是河內人,性格也廉潔正直,最後當了南陽太守。
虎賁中郎將梁鬆,在永平初年升了官,當了太仆。他仗著自己的權勢越來越驕橫,多次寫私信,囑托郡縣的官員辦事,結果被明帝發現了,下令免去他的官職。梁鬆還不知道悔改,反而在心裏怨恨,編造匿名信,誹謗朝廷,最後事情敗露,被定了罪,關進監獄判了死刑。這可真是應了馬伏波說的話。
以前明帝當太子的時候,經常和山陽王荊在一起,讓梁鬆拿著縑帛,去聘請鄭眾。鄭眾就是前大中大夫鄭興的兒子,精通經書,很有名氣。他為人特別正直,和梁鬆見麵後,就嚴肅地說:“太子是儲君,不應該有和外麵交往的道理,就是藩王,也不應該私自結交賓客。以前的規矩都在,還是替我婉言謝絕吧!”梁鬆又勸他說:“這是長者的意思,不應該故意違抗。”鄭眾嚴肅地說:“違反禁令觸犯法律,哪比得上堅守正道而死呢?”於是就把縑帛退了迴去,不肯接受聘請。等到梁鬆犯了死罪,梁鬆的朋友有很多被牽連。鄭眾雖然和梁鬆認識,但因為拒絕了聘請這件事,沒有受到牽連。明帝還征召鄭眾當了明經給事中,又升為越騎司馬,仍然兼任給事的職務。
正巧北匈奴又來請求和親,明帝特意派鄭眾出使北方,拿著符節去傳達旨意。南匈奴的須卜骨都侯,聽說漢朝和北匈奴要和好,心裏就有了怨恨,想要背叛漢朝。於是就派使者去北匈奴,讓他們發兵來接應。鄭眾出了邊塞後,探聽到了這個情況,就寫好奏疏,讓隨從的官吏快馬送迴朝廷,大致意思是說應該馬上派大將去,防止南北匈奴勾結。明帝就下令在邊塞外麵設置度遼營,讓中郎將吳棠擔任度遼將軍,駐紮在五原;又派騎都尉秦彭,駐紮在美稷,監視南北匈奴。
鄭眾直接到了北匈奴,見到北單於,隻作揖不跪拜。北單於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旁邊的人都大聲喊:“漢朝使者為什麽不跪拜!”鄭眾生氣地說:“我是漢朝的臣子,隻跪拜天子,不跪拜單於。”北單於更生氣了,讓旁邊的人把鄭眾拉出去,派兵圍著他,不給吃的喝的。鄭眾對匈奴的士兵說:“單於不想和大漢和親,那就算了;既然想和親,就應該好好對待漢朝的使者。要知道和親以後,雙方就是甥舅關係,就像君臣一樣,為什麽要為難使者呢?如果一定要逼我跪拜,我寧可自殺,也不願意屈膝。”說著,就拔出佩刀,想要自刎。匈奴的士兵都慌了,一麵勸鄭眾別生氣,一麵跑去報告單於。單於怕鄭眾自殺,影響和親的事,就改變了態度,又派使者跟著鄭眾迴漢朝。
朝廷商議又想派鄭眾迴去答複匈奴,鄭眾不願意再去,就上書陳述理由說:
“我聽說北單於之所以要漢朝派使者來,是想離間南單於的部眾,堅定西域三十六國歸附他的決心。而且他還想宣揚和漢朝和親,向鄰國顯示威風,讓西域那些想要歸附漢朝的國家,產生疑慮,讓那些懷念故土的人,對歸附中國感到絕望。漢朝使者到了那裏,他們就會傲慢自大;如果再派我去,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的計謀得逞了,那些勸說單於歸附漢朝的大臣,也不敢再說話。這樣的話,南匈奴就會動搖,烏桓也會有二心。南單於長期住在漢朝的地方,很清楚形勢,萬一他們分裂了,肯定會成為邊境的禍害。現在幸好有度遼的軍隊,在北方邊境顯示威風,即使不答複匈奴,他們也不敢怎麽樣。希望陛下考慮一下!”
明帝看了奏疏,不同意,還是讓鄭眾當天就出發去北方。鄭眾又上書說:“我上次出使北庭,因為不向匈奴跪拜,單於曾經派兵圍著我,幸虧我逃脫了。現在又奉命去,肯定會受到羞辱。我實在不忍心拿著大漢的符節,向匈奴屈膝。如果我被匈奴羞辱了,實在有損大漢的威嚴,所以請陛下體諒我的忠心,收迴成命!”可是明帝還是不聽,就知道自己說了算。鄭眾沒辦法,隻好出發,在途中還多次上書,堅持自己的意見。明帝生氣了,派人把他召迴,關進了監獄。後來匈奴的使者來了,明帝當麵問他們鄭眾和單於爭禮的情況,匈奴的使臣如實迴答,還說鄭眾意氣風發,勇敢無畏,不比蘇武差。明帝這才赦免了鄭眾的罪,讓他迴家去了。
東平王蒼,因為是皇帝的至親,輔佐朝政,聲望越來越高,難免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於是他多次上書,交還驃騎將軍的印綬,願意迴到自己的封地。明帝不忍心拒絕他的請求,就答應了,不過還是把驃騎將軍的印綬還給他,讓他兼任這個職務。
另外,三公的職位也換了好幾個人。永平三年,太尉趙熹、司徒李欣都被免了職,任命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左馮翊郭丹為司徒。過了一年,郭丹又被免職,連司空馮魴也一起被罷官,改用河南尹範遷為司徒,太仆伏恭為司空。又過了兩年,皇太後陰氏去世,享年六十歲,諡號光烈,和光武帝合葬在原陵。
九江太守宋均,就是以前伏波將軍的監軍,曾經假傳命令平定了蠻人之亂。他上任後,政令寬厚,刑罰簡單,百姓安居樂業。以前九江郡裏老虎很多,到處都設了陷阱,可還是不能避免老虎傷人。宋均上任後,下令把陷阱都撤了,結果老虎的禍患反而平息了。有人說老虎都渡過江到東邊去了,所以沒有禍患了。後來相鄰的郡裏鬧蝗蟲,蝗蟲飛到九江境內,就都往東西方向散開了,不傷害莊稼,所以宋均的名聲傳得很遠。明帝聽說宋均很賢能,就征召他擔任尚書令,宋均每次發表不同的意見,大多都符合明帝的心意。宋均曾經對同事說:“國家總是喜歡文法廉吏,以為這樣就能製止奸邪。我看文吏喜歡欺騙,廉吏隻知道潔身自好,對百姓其實沒什麽好處。我常常想向皇上直言勸諫,可是積習難改,現在還不能進言,以後總有一天要說出我的想法。”沒過多久,宋均被調任為司隸校尉,還是沒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帝,明帝也覺得他說得對,可是也沒能馬上改變舊的習俗,就這麽拖著過去了。
有一天晚上,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人,頭頂上閃著白光,在宮殿裏跑來跑去。明帝正要問他話,那個金人突然飛起來,向西邊飛走了。明帝一下子就驚醒了,睜開眼睛一看,殘燈還亮著,才知道是一場夢。第二天上朝,明帝把夢裏的事告訴了大臣們,大臣們都不敢隨便迴答。隻有博士傅毅上前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神,名字叫佛,佛有佛經,也就有了佛教。以前漢武帝元狩年間,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征討伐匈奴,曾經得到休屠王供奉的金人,放在甘泉宮,燒香禮拜。現在經過戰亂,金人應該不在了。陛下夢見的金人,可能就是佛的幻影。”這夢也沒個準兒,傅毅拿佛來迴答,真是多此一舉。傅毅這一番話,引起了明帝的好奇心,於是就派郎中蔡愔、秦景,往西去天竺,求取佛經。
天竺就是身毒國,身毒讀音就像捐篤,是天竺的轉音,就是現在的印度國。離洛陽大概有一萬多裏,世人都說是佛祖降生的地方。佛祖叫釋迦牟尼,是天竺迦維衛國淨皈王的太子,他母親摩耶氏夢見天上降下金人,然後就懷孕了。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正好是中國周靈王十五年,天上出現祥瑞的光芒,地上湧出金色的蓮花,就有了一種特別的預兆。到了十九歲,他覺得人活在世上,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四個字,想要找到解脫的方法,隻有摒棄欲望,自己去靜修。於是就離開家,進了山,每天吃麻麥,參悟佛性。經過了十六年,終於悟道,獨創了一種教旨,傳授給徒弟。教旨又分深淺,淺義的叫小乘經,深義的叫大乘經。
小乘經有地獄輪迴之類的說法,主要是用來勸化愚昧的百姓;大乘經有明心見性之類的說法,是用來闡明佛法真諦的,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學問。不過和儒家不一樣,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主張清淨寂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兼顧自己和他人的,清淨寂滅,是隻顧及自己的。這話說得也有道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在鹿野苑中,講經說法。又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用燈來比喻佛法。以前天竺有很多邪教,能施展水火毒龍之類的幻術,當釋迦牟尼苦修的時候,邪教多次去誘惑他,他一點都不動心。等他道術修成,就能製服一切,那些邪教都心悅誠服,都願意做他的弟子。
男的叫比邱,女的叫比邱尼,剃掉胡須頭發,拋棄世俗的牽掛。釋迦牟尼教他們約束自己的身心,製定了五大戒:第一是戒殺;第二是戒盜;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言;第五是戒飲酒。這五戒之外,還有很多詳細的戒律,男的多達二百五十戒,女的多達五百戒。總共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傳教四十九年,甚至天龍人鬼,都來聽他講法。後來在拘屍那城圓寂,圓寂就是屍解的意思。也有人說他圓寂以後,又從棺材裏坐起來,給母親說法,等說完了,突然空中出現三昧火,把棺材燒掉,他的身體變成了一丈六尺高的金身,湧起七尺高的圓光,頭頂上的肉髻,光明透徹,眉間有白毫,白毫中間是空的,向右旋轉,就像琉璃筒一樣,一會兒就不見了。這話說得太荒唐了,不可信。他的弟子大迦葉和阿難等五百多人,追述他的遺教,編成了十二部經典,從此輾轉流傳,漸漸傳到了西域。
可是中國在秦漢以前,沒聽說過佛教的名字,漢武帝的時候,才開始有金人傳入,才有了佛像。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國,派伊存到長安,伊存能誦讀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請他口頭傳授,話大多很難懂,所以也沒當迴事。等到蔡愔、秦景,奉了明帝的詔令,出使天竺,經過了千山萬水,吃盡了苦頭,才到了天竺國,去拜訪僧人。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人很多,聽說有中國的使者來了,都很歡迎,這個合掌,那個拱手,雖然語言不通,但也覺得賓主相處得很融洽。而且有翻譯官傳達雙方的意思,他們知道中國使者是奉命來求佛經的,於是就拿出經典,給蔡愔和秦景看。蔡愔和秦景在洛陽城裏,也算是有學問的人,可看到這些經典,大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說知道經義了。幸好有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稍微懂一點中國的語言文字,給他們講解,也隻能模糊地懂個一二成。沙門就是高僧的別稱,住在寺裏,蔡愔和秦景和他們相處了好多天,就像方外之交一樣,於是就邀請他們一起去中原,傳授佛法。這兩個沙門也想出去看看,就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畫了釋迦牟尼的遺像,帶著佛經四十二章,用一匹白馬馱著,出了寺就上路了。繞過西域,好不容易到了洛陽,蔡愔和秦景進宮向明帝報告,還帶著攝摩騰和竺法蘭去拜見明帝。這兩個沙門沒學過朝廷的禮儀,明帝下旨讓他們按照本國的風俗,不用行跪拜禮,其實也沒必要這樣。
他們獻上佛像和佛經,明帝大概看了看。佛像和夢中的金人,不一定相符,明帝也沒工夫去仔細辨別。那四十二章佛經,隻看了開頭幾句,就已經一頭霧水,也不方便馬上弄明白,估計是太深奧了。
於是明帝就下令在洛城雍門西邊,建造寺觀,用來供奉佛像,還讓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沙門做住持,就連馱著經書來的那匹白馬,也留在寺裏養著,這座寺就取名叫白馬寺。寺裏又建造了蘭台石室,用來收藏佛經,以顯示對佛經的重視。這就是佛經傳入中國的開端。
明帝一天到晚忙著處理國家大事,哪有閑工夫去研究佛經裏的深奧道理呢?王侯公卿這些人,大多都不信佛,自然也不會去關心。隻有楚王英在自己的封地,聽說佛經從西邊傳來了,就想學習學習,特意派使者到京城,向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沙門請教佛法。兩個沙門把佛經拿給他看,楚國的使者也是一頭霧水,隻是大概學了些怎麽齋戒、怎麽拜祭的形式,就迴去報告楚王英了。楚王英就照著樣子持齋,像模像樣地膜拜,在楚宮裏供著佛像,早晚都虔誠地禮拜,祈求福運、消除災禍。
正好在永平八年,有一道詔令說,天下犯了死罪的人,可以用縑來贖罪。楚王英也派郎中帶著黃縑白絝三十匹,托魯相轉交給朝廷。他寫的表文裏說:“我處在藩王的位置上,犯了不少過錯,很高興遇到皇上的大恩,送上這些綿帛,用來贖我的罪。”
明帝看了,覺得很奇怪,心想這楚王英唱的是哪一出呢?於是馬上頒下迴複的詔書說:“楚王誦讀黃老的精微言論,崇尚浮屠的仁慈祠廟,潔身齋戒三個月,和神靈發誓,有什麽可嫌疑的呢?我擔心你會有什麽顧慮,所以把縑帛還給你,用來幫助伊蒲塞和桑門享用豐盛的飯菜。特此告知。”伊蒲塞也是僧徒的別名,是從天竺傳來的話,桑門就是沙門。
楚王英接到迴複的詔書,在自己的封國裏宣布了,然後就借著信佛的名義,和方士勾結,製作金龜玉鶴,還私自刻上文字,假造祥瑞的征兆。可誰知道,後來他這是求福不成反招禍,把好事變成了壞事,好好的一個皇帝的弟弟,最後落得個削藩奪爵、亡國殺身的下場。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貪心不足蛇吞象,到頭終是一場空”啊!
後來楚地的案子就要發生了,這之前先出了一個藩王叛逆的案子。要知道是誰在搞叛逆,那就得等下迴再講了。
馬皇後平時能誦讀《周易》,喜歡讀《春秋》《楚辭》,尤其愛讀周官董仲舒的書。她生活節儉,穿的裙子就是普通的大練布做的,也不加什麽裝飾。每月初一十五,各位姬妾進宮朝拜,看到皇後的袍子衣服很粗糙,還以為是用綺縠這種好料子做的,湊近仔細一看,才知道就是普通的粗布,忍不住笑了起來。皇後知道大家的心思,就笑著說:“這布特別適合染色,所以我才用它,大家別多想。”後宮的人都很佩服。明帝想試試皇後的才學見識,故意把大臣們的奏疏給她看,讓她批閱。皇後對每件事都判斷得有條有理,不過從來不敢用私事去麻煩皇上。這馬皇後真是賢惠,皇上試試她也沒啥,要是換了別人,說不定就開了後宮幹政的頭。有時候明帝出去遊玩,皇後就說怕皇上受風寒,委婉地勸他別去。有一天,明帝要去濯龍園遊玩,六宮的妃嬪大多都跟著去,就皇後沒去。妃嬪們平常都很受皇後照顧,就都請求明帝叫皇後一起去。明帝笑著說:“皇後不喜歡玩樂,去了也不開心,就隨她去吧。”後來皇後聽說了皇上的話,也不生氣。但隻要皇上出去遊玩,她大多都說自己病了,不跟著去。
當時國家昌盛,天下太平,明帝有空的時候,就經常去濯龍園消遣。這園子離北宮近,他就想在那增建宮室,和園子連起來。於是就傳令給相關部門,召集工匠,大幹起來。可巧碰上大旱,夏天都沒下雨。尚書仆射鍾離意,摘下帽子,跑到宮門前上書,懇切地勸諫說:
“我看陛下因為天有點旱,就為百姓擔憂,離開正殿,反省自責。可是這幾天雖然有烏雲,可就是不下大雨,是不是政令有不符合天意的地方呢?以前成湯遭遇旱災,用六件事反省自己,說:‘是政令不合理嗎?是讓百姓受苦了嗎?是宮室太奢華了嗎?是宮裏的女寵太多了嗎?是賄賂風行嗎?是進讒言的人得勢嗎?’我看現在北宮大興土木,百姓都不能按時種地,這就是所說的宮室太奢華了。自古以來,不怕宮室小,就怕百姓不安寧,應該先停下工程,順應天意。我鍾離意沒啥大本事,卻拿著優厚的俸祿,擔任近臣的職位,實在是一片忠心,冒著死罪向陛下進言。”
明帝看了奏疏,馬上迴答說:“成湯用六件事反省,錯在我一個人,你把帽子戴上,不用謝罪。”鍾離意這才整理好帽子退下。當天明帝就下詔停止工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嘿,還真靈,老天馬上就下起了大雨。
有一迴,明帝賞賜給投降的胡人十匹縑,尚書郎不小心把十寫成了百,交給了大司農。大司農記到賬本上,又奏報上去,被明帝發現了這個錯誤,頓時大怒,立刻把尚書郎叫來斥責,還要用笞杖打他。鍾離意急忙進宮拜見,磕頭替尚書郎求情說:“這點小錯,不值得重罰;要是因為疏忽就治罪,那我應該先受罰。我職位高,罪重,尚書郎職位低,罪輕,請先懲罰我吧!”說完就解開衣服等著被綁。明帝聽了,怒氣慢慢消了,讓他整理好衣服,饒恕了尚書郎。鍾離意這才拜謝離開。
明帝這人平時就喜歡挑剔,愛揭發別人的隱私,每次遇到大臣犯錯,就當麵斥責。對近侍尚書以下的官員,還親手拉扯,一點都不寬容。有一次因為一件事斥責郎官藥崧,甚至自己拿起大棍子,要打他。藥崧害怕,就跑到床底下躲著。明帝更生氣了,連聲大叫:“郎官出來!郎官出來!”藥崧在床底下迴答說:“天子應該是莊重威嚴的,諸侯應該是光彩照人的,沒聽說過君主自己起來打郎官的。”這家夥,緊急時刻還能說出這麽押韻的話,口才真是不錯。明帝聽了,反而轉怒為笑,扔下棍子赦免了藥崧。藥崧從床底下爬出來,謝恩後走了。可朝廷的大臣們都怕違背明帝的旨意,個個都提心吊膽的。隻有鍾離意敢於冒犯皇上直言勸諫,多次把詔書退迴去,同事有犯錯被責罰的,他也總是去解救。明帝也知道他忠誠,可就是因為他太正直,容不下他,後來把他調出京城,去當魯相了。鍾離意是會稽郡山陰人,從督郵這個官職做起,一直到當魯相,幹了一輩子。藥崧是河內人,性格也廉潔正直,最後當了南陽太守。
虎賁中郎將梁鬆,在永平初年升了官,當了太仆。他仗著自己的權勢越來越驕橫,多次寫私信,囑托郡縣的官員辦事,結果被明帝發現了,下令免去他的官職。梁鬆還不知道悔改,反而在心裏怨恨,編造匿名信,誹謗朝廷,最後事情敗露,被定了罪,關進監獄判了死刑。這可真是應了馬伏波說的話。
以前明帝當太子的時候,經常和山陽王荊在一起,讓梁鬆拿著縑帛,去聘請鄭眾。鄭眾就是前大中大夫鄭興的兒子,精通經書,很有名氣。他為人特別正直,和梁鬆見麵後,就嚴肅地說:“太子是儲君,不應該有和外麵交往的道理,就是藩王,也不應該私自結交賓客。以前的規矩都在,還是替我婉言謝絕吧!”梁鬆又勸他說:“這是長者的意思,不應該故意違抗。”鄭眾嚴肅地說:“違反禁令觸犯法律,哪比得上堅守正道而死呢?”於是就把縑帛退了迴去,不肯接受聘請。等到梁鬆犯了死罪,梁鬆的朋友有很多被牽連。鄭眾雖然和梁鬆認識,但因為拒絕了聘請這件事,沒有受到牽連。明帝還征召鄭眾當了明經給事中,又升為越騎司馬,仍然兼任給事的職務。
正巧北匈奴又來請求和親,明帝特意派鄭眾出使北方,拿著符節去傳達旨意。南匈奴的須卜骨都侯,聽說漢朝和北匈奴要和好,心裏就有了怨恨,想要背叛漢朝。於是就派使者去北匈奴,讓他們發兵來接應。鄭眾出了邊塞後,探聽到了這個情況,就寫好奏疏,讓隨從的官吏快馬送迴朝廷,大致意思是說應該馬上派大將去,防止南北匈奴勾結。明帝就下令在邊塞外麵設置度遼營,讓中郎將吳棠擔任度遼將軍,駐紮在五原;又派騎都尉秦彭,駐紮在美稷,監視南北匈奴。
鄭眾直接到了北匈奴,見到北單於,隻作揖不跪拜。北單於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旁邊的人都大聲喊:“漢朝使者為什麽不跪拜!”鄭眾生氣地說:“我是漢朝的臣子,隻跪拜天子,不跪拜單於。”北單於更生氣了,讓旁邊的人把鄭眾拉出去,派兵圍著他,不給吃的喝的。鄭眾對匈奴的士兵說:“單於不想和大漢和親,那就算了;既然想和親,就應該好好對待漢朝的使者。要知道和親以後,雙方就是甥舅關係,就像君臣一樣,為什麽要為難使者呢?如果一定要逼我跪拜,我寧可自殺,也不願意屈膝。”說著,就拔出佩刀,想要自刎。匈奴的士兵都慌了,一麵勸鄭眾別生氣,一麵跑去報告單於。單於怕鄭眾自殺,影響和親的事,就改變了態度,又派使者跟著鄭眾迴漢朝。
朝廷商議又想派鄭眾迴去答複匈奴,鄭眾不願意再去,就上書陳述理由說:
“我聽說北單於之所以要漢朝派使者來,是想離間南單於的部眾,堅定西域三十六國歸附他的決心。而且他還想宣揚和漢朝和親,向鄰國顯示威風,讓西域那些想要歸附漢朝的國家,產生疑慮,讓那些懷念故土的人,對歸附中國感到絕望。漢朝使者到了那裏,他們就會傲慢自大;如果再派我去,他們肯定會認為自己的計謀得逞了,那些勸說單於歸附漢朝的大臣,也不敢再說話。這樣的話,南匈奴就會動搖,烏桓也會有二心。南單於長期住在漢朝的地方,很清楚形勢,萬一他們分裂了,肯定會成為邊境的禍害。現在幸好有度遼的軍隊,在北方邊境顯示威風,即使不答複匈奴,他們也不敢怎麽樣。希望陛下考慮一下!”
明帝看了奏疏,不同意,還是讓鄭眾當天就出發去北方。鄭眾又上書說:“我上次出使北庭,因為不向匈奴跪拜,單於曾經派兵圍著我,幸虧我逃脫了。現在又奉命去,肯定會受到羞辱。我實在不忍心拿著大漢的符節,向匈奴屈膝。如果我被匈奴羞辱了,實在有損大漢的威嚴,所以請陛下體諒我的忠心,收迴成命!”可是明帝還是不聽,就知道自己說了算。鄭眾沒辦法,隻好出發,在途中還多次上書,堅持自己的意見。明帝生氣了,派人把他召迴,關進了監獄。後來匈奴的使者來了,明帝當麵問他們鄭眾和單於爭禮的情況,匈奴的使臣如實迴答,還說鄭眾意氣風發,勇敢無畏,不比蘇武差。明帝這才赦免了鄭眾的罪,讓他迴家去了。
東平王蒼,因為是皇帝的至親,輔佐朝政,聲望越來越高,難免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於是他多次上書,交還驃騎將軍的印綬,願意迴到自己的封地。明帝不忍心拒絕他的請求,就答應了,不過還是把驃騎將軍的印綬還給他,讓他兼任這個職務。
另外,三公的職位也換了好幾個人。永平三年,太尉趙熹、司徒李欣都被免了職,任命南陽太守虞延為太尉,左馮翊郭丹為司徒。過了一年,郭丹又被免職,連司空馮魴也一起被罷官,改用河南尹範遷為司徒,太仆伏恭為司空。又過了兩年,皇太後陰氏去世,享年六十歲,諡號光烈,和光武帝合葬在原陵。
九江太守宋均,就是以前伏波將軍的監軍,曾經假傳命令平定了蠻人之亂。他上任後,政令寬厚,刑罰簡單,百姓安居樂業。以前九江郡裏老虎很多,到處都設了陷阱,可還是不能避免老虎傷人。宋均上任後,下令把陷阱都撤了,結果老虎的禍患反而平息了。有人說老虎都渡過江到東邊去了,所以沒有禍患了。後來相鄰的郡裏鬧蝗蟲,蝗蟲飛到九江境內,就都往東西方向散開了,不傷害莊稼,所以宋均的名聲傳得很遠。明帝聽說宋均很賢能,就征召他擔任尚書令,宋均每次發表不同的意見,大多都符合明帝的心意。宋均曾經對同事說:“國家總是喜歡文法廉吏,以為這樣就能製止奸邪。我看文吏喜歡欺騙,廉吏隻知道潔身自好,對百姓其實沒什麽好處。我常常想向皇上直言勸諫,可是積習難改,現在還不能進言,以後總有一天要說出我的想法。”沒過多久,宋均被調任為司隸校尉,還是沒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帝,明帝也覺得他說得對,可是也沒能馬上改變舊的習俗,就這麽拖著過去了。
有一天晚上,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人,頭頂上閃著白光,在宮殿裏跑來跑去。明帝正要問他話,那個金人突然飛起來,向西邊飛走了。明帝一下子就驚醒了,睜開眼睛一看,殘燈還亮著,才知道是一場夢。第二天上朝,明帝把夢裏的事告訴了大臣們,大臣們都不敢隨便迴答。隻有博士傅毅上前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神,名字叫佛,佛有佛經,也就有了佛教。以前漢武帝元狩年間,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征討伐匈奴,曾經得到休屠王供奉的金人,放在甘泉宮,燒香禮拜。現在經過戰亂,金人應該不在了。陛下夢見的金人,可能就是佛的幻影。”這夢也沒個準兒,傅毅拿佛來迴答,真是多此一舉。傅毅這一番話,引起了明帝的好奇心,於是就派郎中蔡愔、秦景,往西去天竺,求取佛經。
天竺就是身毒國,身毒讀音就像捐篤,是天竺的轉音,就是現在的印度國。離洛陽大概有一萬多裏,世人都說是佛祖降生的地方。佛祖叫釋迦牟尼,是天竺迦維衛國淨皈王的太子,他母親摩耶氏夢見天上降下金人,然後就懷孕了。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正好是中國周靈王十五年,天上出現祥瑞的光芒,地上湧出金色的蓮花,就有了一種特別的預兆。到了十九歲,他覺得人活在世上,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四個字,想要找到解脫的方法,隻有摒棄欲望,自己去靜修。於是就離開家,進了山,每天吃麻麥,參悟佛性。經過了十六年,終於悟道,獨創了一種教旨,傳授給徒弟。教旨又分深淺,淺義的叫小乘經,深義的叫大乘經。
小乘經有地獄輪迴之類的說法,主要是用來勸化愚昧的百姓;大乘經有明心見性之類的說法,是用來闡明佛法真諦的,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學問。不過和儒家不一樣,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主張清淨寂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兼顧自己和他人的,清淨寂滅,是隻顧及自己的。這話說得也有道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在鹿野苑中,講經說法。又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用燈來比喻佛法。以前天竺有很多邪教,能施展水火毒龍之類的幻術,當釋迦牟尼苦修的時候,邪教多次去誘惑他,他一點都不動心。等他道術修成,就能製服一切,那些邪教都心悅誠服,都願意做他的弟子。
男的叫比邱,女的叫比邱尼,剃掉胡須頭發,拋棄世俗的牽掛。釋迦牟尼教他們約束自己的身心,製定了五大戒:第一是戒殺;第二是戒盜;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言;第五是戒飲酒。這五戒之外,還有很多詳細的戒律,男的多達二百五十戒,女的多達五百戒。總共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傳教四十九年,甚至天龍人鬼,都來聽他講法。後來在拘屍那城圓寂,圓寂就是屍解的意思。也有人說他圓寂以後,又從棺材裏坐起來,給母親說法,等說完了,突然空中出現三昧火,把棺材燒掉,他的身體變成了一丈六尺高的金身,湧起七尺高的圓光,頭頂上的肉髻,光明透徹,眉間有白毫,白毫中間是空的,向右旋轉,就像琉璃筒一樣,一會兒就不見了。這話說得太荒唐了,不可信。他的弟子大迦葉和阿難等五百多人,追述他的遺教,編成了十二部經典,從此輾轉流傳,漸漸傳到了西域。
可是中國在秦漢以前,沒聽說過佛教的名字,漢武帝的時候,才開始有金人傳入,才有了佛像。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國,派伊存到長安,伊存能誦讀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請他口頭傳授,話大多很難懂,所以也沒當迴事。等到蔡愔、秦景,奉了明帝的詔令,出使天竺,經過了千山萬水,吃盡了苦頭,才到了天竺國,去拜訪僧人。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人很多,聽說有中國的使者來了,都很歡迎,這個合掌,那個拱手,雖然語言不通,但也覺得賓主相處得很融洽。而且有翻譯官傳達雙方的意思,他們知道中國使者是奉命來求佛經的,於是就拿出經典,給蔡愔和秦景看。蔡愔和秦景在洛陽城裏,也算是有學問的人,可看到這些經典,大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說知道經義了。幸好有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稍微懂一點中國的語言文字,給他們講解,也隻能模糊地懂個一二成。沙門就是高僧的別稱,住在寺裏,蔡愔和秦景和他們相處了好多天,就像方外之交一樣,於是就邀請他們一起去中原,傳授佛法。這兩個沙門也想出去看看,就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畫了釋迦牟尼的遺像,帶著佛經四十二章,用一匹白馬馱著,出了寺就上路了。繞過西域,好不容易到了洛陽,蔡愔和秦景進宮向明帝報告,還帶著攝摩騰和竺法蘭去拜見明帝。這兩個沙門沒學過朝廷的禮儀,明帝下旨讓他們按照本國的風俗,不用行跪拜禮,其實也沒必要這樣。
他們獻上佛像和佛經,明帝大概看了看。佛像和夢中的金人,不一定相符,明帝也沒工夫去仔細辨別。那四十二章佛經,隻看了開頭幾句,就已經一頭霧水,也不方便馬上弄明白,估計是太深奧了。
於是明帝就下令在洛城雍門西邊,建造寺觀,用來供奉佛像,還讓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沙門做住持,就連馱著經書來的那匹白馬,也留在寺裏養著,這座寺就取名叫白馬寺。寺裏又建造了蘭台石室,用來收藏佛經,以顯示對佛經的重視。這就是佛經傳入中國的開端。
明帝一天到晚忙著處理國家大事,哪有閑工夫去研究佛經裏的深奧道理呢?王侯公卿這些人,大多都不信佛,自然也不會去關心。隻有楚王英在自己的封地,聽說佛經從西邊傳來了,就想學習學習,特意派使者到京城,向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沙門請教佛法。兩個沙門把佛經拿給他看,楚國的使者也是一頭霧水,隻是大概學了些怎麽齋戒、怎麽拜祭的形式,就迴去報告楚王英了。楚王英就照著樣子持齋,像模像樣地膜拜,在楚宮裏供著佛像,早晚都虔誠地禮拜,祈求福運、消除災禍。
正好在永平八年,有一道詔令說,天下犯了死罪的人,可以用縑來贖罪。楚王英也派郎中帶著黃縑白絝三十匹,托魯相轉交給朝廷。他寫的表文裏說:“我處在藩王的位置上,犯了不少過錯,很高興遇到皇上的大恩,送上這些綿帛,用來贖我的罪。”
明帝看了,覺得很奇怪,心想這楚王英唱的是哪一出呢?於是馬上頒下迴複的詔書說:“楚王誦讀黃老的精微言論,崇尚浮屠的仁慈祠廟,潔身齋戒三個月,和神靈發誓,有什麽可嫌疑的呢?我擔心你會有什麽顧慮,所以把縑帛還給你,用來幫助伊蒲塞和桑門享用豐盛的飯菜。特此告知。”伊蒲塞也是僧徒的別名,是從天竺傳來的話,桑門就是沙門。
楚王英接到迴複的詔書,在自己的封國裏宣布了,然後就借著信佛的名義,和方士勾結,製作金龜玉鶴,還私自刻上文字,假造祥瑞的征兆。可誰知道,後來他這是求福不成反招禍,把好事變成了壞事,好好的一個皇帝的弟弟,最後落得個削藩奪爵、亡國殺身的下場。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貪心不足蛇吞象,到頭終是一場空”啊!
後來楚地的案子就要發生了,這之前先出了一個藩王叛逆的案子。要知道是誰在搞叛逆,那就得等下迴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