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咱接著嘮這後漢的事兒。那鄭興呢,就因為偷偷買了幾個奴婢,這事兒被捅出來後,就觸犯了國法,結果一下子就被光武帝貶到蓮勺那個小地方去當縣令了。


    鄭興到了蓮勺,心裏那叫一個鬱悶啊,可又沒辦法。他就琢磨著,既然來了,那就幹點實事吧。於是,他整天在城裏溜達,看著那破破爛爛的城牆,就打算好好修繕修繕,讓這蓮勺城也有點新氣象。而且他還想著,得用禮教來教化教化這些百姓,讓他們都懂點規矩,做個文明人。可誰知道,他這邊正幹勁十足呢,朝廷的命令又下來了,居然把他的官給免了!這可把鄭興氣得夠嗆,不過他也沒辦法,隻好收拾包袱,迴開封老家養老去了。


    這鄭興啊,平常就對那些古學特別癡迷,尤其是《左氏春秋》和《周官》,那研究得是相當透徹,在曆數這方麵也是個行家。當時像杜林、桓譚這些人,都知道鄭興有兩把刷子,經常屁顛屁顛地跑來向他請教問題。鄭興呢,就把自己的見解和學問一五一十地教給他們,這些人就跟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迴去就按照鄭興的意思去做學問。所以啊,當時世上研究《左氏春秋》的那幫人,大多都把鄭興的學說當成寶貝一樣遵循著,鄭興也算是在學術圈裏有點名氣了。


    迴到老家後,鄭興也沒閑著,就跑到閿鄉去教書了。他這一教啊,還教出了不少學生。那三公呢,好幾次覺得朝廷裏缺人才,就想起鄭興來,覺得他是個厲害角色,就派人去請他出山當官。可鄭興呢,就像個倔老頭似的,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死活不肯出來。他心裏可能想著:“我這一把老骨頭了,還出去折騰啥呀,在老家教教學生,安安靜靜地過日子,不香嗎?”就這樣,鄭興最後就在家裏壽終正寢了。這鄭興啊,比起桓譚那可強太多了,桓譚就像個沒頭的蒼蠅似的,一會兒靠彈琴去討好光武帝,一會兒又在那瞎咧咧,沒個正形。鄭興有自己的主見,不隨波逐流,這見識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兒子鄭眾呢,也是個爭氣的孩子,繼承了他爹的學問,後麵肯定也有不少故事,咱就等著瞧吧。


    時間過得飛快,眨眼就到了中元二年。這光武帝啊,都已經六十三歲了,按道理說,應該是享享清福的時候了。可他呢,還是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精神抖擻地去上朝,一直到太陽落山了,才拖著疲憊的身子迴來。這一天下來,累得夠嗆,可他還不罷休。一有空啊,就把那些公卿郎將叫到宮裏,跟他們扯著嗓子討論經義,那場麵,就像菜市場一樣熱鬧。常常討論到夜深人靜,別人都睡得唿唿的了,他還在那精神著呢。


    皇太子莊瞅著他爹這日漸憔悴的模樣,心裏那叫一個心疼啊。有一天,就瞅著光武帝心情還不錯的時候,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對光武帝說:“父皇啊,您看看您,英明得就像那禹湯一樣,可就是不知道心疼自己。您也學學黃帝、老子,養養生,別這麽拚命了,您這樣太累了,身體可吃不消啊。您也該歇歇,養養精神,沒事就出去溜達溜達,放鬆放鬆。”光武帝聽了,卻搖著頭,一臉不在乎地說:“我就喜歡幹這些事兒,不覺得累,你就別瞎操心了。”


    話是這麽說,可這身體啊,就像個破機器似的,年紀大了,零件都老化了,哪能經得住這麽折騰呢?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在中元二年二月的時候,光武帝的病就像那洪水決堤一樣,越來越重了。最後,就在南宮前殿,“噗通”一聲,倒下就再也沒起來,駕鶴西去了。


    光武帝這一輩子啊,在位一共三十三年。想當年,他從舂陵起兵的時候,那可是一路坎坷,吃了不少苦,就像唐僧西天取經似的,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不過,他這人有勇有謀,帶著兄弟們一路過關斬將,把那些對手打得是屁滾尿流,最後終於重新建立了漢朝,讓劉家的江山又穩穩當當地坐了起來。這本事,不比那漢高祖差到哪去。


    等到天下安定了,他就開始施展他的治國方略了。他覺得這武將們打了這麽多年仗,也該歇歇了,就讓他們退休迴家抱孩子去。然後重用那些文官,讓他們來治理國家。這一招還真管用,沒幾年,國家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他自己也大權在握,小日子過得挺滋潤。而且他這人還特別推崇氣節,講究經義,那些靡靡之音,他聽都不聽,就像聞到臭雞蛋一樣捂著鼻子。那些奇珍異寶,他也不稀罕,覺得都是些身外之物。他就跟那些王侯們一起,守著這太平盛世,每天優哉遊哉的,穩穩當當地坐著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比起那漢高祖,又是罵儒生,又是殺功臣,還縱容呂後在那禍害劉家,光武帝這簡直就是模範皇帝啊!


    當然了,人無完人,光武帝也有犯錯的時候。比如說他的妻妾問題,這就像一團亂麻似的,嫡庶的順序都亂套了。還有啊,他寵信梁鬆那小子,結果被梁鬆忽悠得團團轉。對馬援也不好,讓人家受了不少委屈。到了晚年,還迷信那圖讖,就像著了魔似的,非要去泰山封禪,結果呢,剛封禪完一個月,那陪著他去的張純就像被閻王爺勾了魂似的,一命嗚唿了。過了一年,他自己也跟著去了。你說這讖文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到底可信還是不可信呢?這誰也說不清楚。不過光武帝已經走了,咱就當是個教訓吧,後來的人可別像他一樣,太迷信這些東西了,不然啊,說不定哪天也得吃虧。


    光武帝這一走,太子莊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孝明皇帝。這孝明皇帝即位的時候,又發生了啥事兒呢?嘿嘿,咱就賣個關子,下迴再接著嘮。


    光武帝懲罰那些王爺們亂交朋友,就像老鷹抓小雞似的,把他們都趕迴自己的封地去了。然後呢,又慎重地給太子選師傅,這可是為太子的將來著想啊。那陰識是太子的舅舅,本來就不適合當太子的師傅,這就像讓貓去看魚塘一樣,不靠譜。張佚當時指出大臣們的錯誤,說應該選天下的賢才,這話說得倒是挺在理。可誰知道,他自己當上了太子太傅後,也沒聽說他教了太子什麽厲害的學問和道理,就像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難道太子就不需要好好教導嗎?這《後漢書》也奇怪,沒給張佚單獨列傳,可能就是覺得他沒啥特別出彩的地方,不值得大書特書吧。


    再看看那少傅桓榮,記載得倒是挺詳細,好像是在使勁兒表揚他似的。可實際上呢,他就是個有點學問的俗人。你看他,跟學生們炫耀自己靠研究古代學問得到富貴,那得意勁兒,就像中了彩票似的。他這德行,跟那些高尚的人比起來,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桓榮都這樣,那張佚就更不用說了。光武帝就因為張佚說了幾句漂亮話,就重用他,是不是被張佚給糊弄了呢?這可真不好說。


    桓譚呢,就更搞笑了,靠彈琴去討好光武帝,就像個小醜似的,在那瞎蹦躂,根本不值得一提。不過他說讖文不靠譜,這倒是說了句人話。鄭興的學問比桓譚好,可光武帝就是不喜歡他,還把他貶到外地去了,這不是瞎鬧嘛!


    光武帝想著靠讖文去泰山封禪,能有啥好處呢?結果呢,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剛封禪完一個月,張純就死了,過了一年,他自己也跟著去了。這讖文到底是咋迴事兒呢?誰也搞不明白。不過咱可不能像光武帝一樣,被這些東西迷了眼,不然啊,準沒好果子吃。


    咱接著嘮,這光武帝一走啊,朝廷上下可就忙活起來了。太子莊雖說早就在心裏琢磨著當皇帝後要怎麽大展拳腳,但這會兒剛登基,表麵上還得裝出一副悲痛欲絕的樣子,畢竟老爹剛沒,咋也得守守孝、做做樣子。


    那些大臣們呢,心裏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有的想著新皇帝上位,可得趕緊抱緊大腿,以後好升官發財;有的則在觀望,看看這新皇帝是個啥脾氣,跟光武帝比起來咋樣。


    孝明皇帝莊剛即位,就麵臨著不少頭疼的事兒。首先得把老爹的喪事辦得風風光光的,這可是孝道,馬虎不得。於是他就召集大臣們商議,怎麽安排葬禮的流程,用什麽規格的陪葬品,每個人都在那兒爭得麵紅耳赤,好像自己是這方麵的專家似的。


    這時候,有個大臣就站出來說:“陛下,依臣之見,先皇一生勤儉,咱們這葬禮也不能太鋪張,得符合先皇的風格,不然恐怕會落人口舌。”孝明皇帝聽了,覺得有點道理,可又有些猶豫,畢竟這是老爹的最後一程,太寒酸了也不好。


    正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又有個大臣跳出來說:“陛下,先皇可是中興之主,這葬禮要是不隆重些,怎麽能顯示出先皇的功績和咱們大漢朝的威嚴呢?”這話說得孝明皇帝心裏一哆嗦,好像不這麽幹就是對老爹不敬似的。


    最後,孝明皇帝咬咬牙,決定還是按照高規格來辦,畢竟這關乎皇家的麵子和老爹的聲譽。於是乎,各種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都往光武帝的陵墓裏塞,就差把皇宮搬進去了。


    這喪事剛辦完,朝廷裏又開始討論起國家大事了。這國家剛穩定沒幾年,雖說看起來一片祥和,但暗地裏還是有不少問題。比如說,有些地方的官員貪汙腐敗,老百姓們都怨聲載道;還有些地方的稅收太重,百姓們都快揭不開鍋了;再加上邊疆時不時還有些小摩擦,雖然沒打起來,但也讓人揪心。


    孝明皇帝心裏清楚,這些問題不解決,這皇位可坐不穩。於是他就把大臣們召集起來,開了個“吐槽大會”,哦不,是朝會。讓大家說說這些問題該咋辦。


    那些大臣們一開始都不敢說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像一群受驚的小兔子。為啥呢?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新皇帝的脾氣,怕說錯話掉腦袋。


    孝明皇帝看著這場景,心裏那個氣啊,就差沒寫在臉上了。他敲了敲桌子,大聲說:“你們都是我大漢朝的頂梁柱,現在國家有問題,你們都不說話,難道要我一個人想辦法嗎?”


    這時候,有個膽子稍微大一點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臣覺得這貪汙腐敗的問題得嚴查,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絕不姑息。”孝明皇帝點了點頭,說:“嗯,這倒是個辦法,可怎麽查呢?總不能挨個去搜吧?”


    這大臣又說:“陛下,咱們可以派一些心腹去各地暗訪,看看那些官員有沒有貪汙的跡象。要是發現了,就直接抓迴來審問。”孝明皇帝聽了,覺得這主意不錯,就決定這麽幹。


    接著,又有大臣提出要減輕稅收,讓老百姓喘口氣。孝明皇帝也覺得這是個當務之急,畢竟老百姓要是活不下去,那可就要造反了。於是他就下令讓戶部的人去研究研究,看看怎麽調整稅收政策,既能保證國家有錢花,又能讓老百姓滿意。


    至於邊疆的問題,大臣們也是各有各的說法。有的說要派大軍去鎮壓,讓那些邊疆的小部落知道厲害;有的說要跟他們和親,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孝明皇帝聽了,覺得這兩種辦法都不太靠譜。派大軍去,勞民傷財,而且還不一定能打贏;和親呢,又覺得有點憋屈,好像自己怕了他們似的。


    最後,他想來想去,決定加強邊疆的防禦,多派些士兵去駐守,同時也派一些使者去跟那些部落談判,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這孝明皇帝剛即位,就忙得焦頭爛額,不過他心裏也清楚,這皇帝可不是好當的,既然坐在了這個位置上,就得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不然怎麽對得起老爹打下的江山呢?


    就在他為這些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又有一件事情發生了。這皇宮裏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一些謠言,說什麽新皇帝即位不吉利,會有災禍降臨。這謠言就像風一樣,一下子就傳遍了整個皇宮,甚至有些傳到了外麵,老百姓們也開始議論紛紛。


    孝明皇帝聽到這些謠言,氣得暴跳如雷,心想:“這是誰在背後搞鬼?是不是想把我從皇位上拉下來?”於是他就下令徹查這些謠言的源頭,一定要把那個造謠的人找出來。


    那些大臣們也不敢懈怠,趕緊四處去打聽消息。可是這謠言就像幽靈一樣,來無影去無蹤,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點線索。


    孝明皇帝這下更著急了,他覺得這事兒要是不解決,自己的皇位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可能爆發。於是他就找來了一些心腹大臣,商量著該怎麽辦。


    有個大臣就說:“陛下,臣覺得這事兒可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散播的,目的就是為了擾亂人心。咱們現在得趕緊想辦法穩定人心,讓老百姓知道這些都是謠言,不可信。”


    孝明皇帝覺得這話說得有道理,於是他就決定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上天保佑漢朝平安無事,同時也向老百姓們表明自己的決心,讓他們不要相信那些謠言。


    這場祭祀活動搞得那叫一個熱鬧,整個京城的人都跑去看熱鬧了。孝明皇帝穿著華麗的龍袍,親自在祭壇上獻上祭品,嘴裏還念念有詞,祈求上天保佑。


    經過這麽一番折騰,那些謠言終於慢慢平息了下去。孝明皇帝也鬆了一口氣,心想:“這當皇帝可真不容易啊,得時刻提防著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不過,他也知道,這隻是個開始,以後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他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好,才能讓自己的皇位坐得更穩,讓大漢朝更加繁榮昌盛。


    好了,今天就先嘮到這兒,後麵孝明皇帝還會有啥故事呢?咱們下迴再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嶽並收藏三國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