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經過慕容德豐幾年的治理,如今穗都城已成為四海內最大的貿易港口,臨近穗都的幾個州縣也都發展得不錯。隻要按照他的規劃發展,嶺南便能繼續富裕下去。
慕容德豐本身負大才,在地方曆練幾年積累了經驗,此時正是調任迴京的時候。
“宋王病體纏身仍忠心謀國,”柴宗訓說到:“這怎能算是得罪朕呢。”
趙匡胤苦笑一聲:“畢竟符氏是皇親,太後、皇後那邊皇上也不能不考慮。”
柴宗訓說到:“朕要的是百姓的福祉,隻要選人出於公心,太後和皇後自然也不會說什麽。隻是…”
趙匡胤抬起頭來:“皇上有話可直說,如今臣也沒什麽忌諱的。”
柴宗訓淡淡一笑:“侍中人選倒好說,隻是宋王百年之後,該有誰來挑起這副擔子?”
趙匡胤對到:“迴皇上,此事臣早有考慮,曹翰曹大人可勝任。”
“宋王方才評論他無謀。”
“皇上,曹大人雖無謀,為人卻剛毅果斷。若論謀,普天之下誰能比肩皇上?所以隻須一有斷之宰相,堅決執行皇上國策便可。曹大人為相,隻有一樁須防備即可。”
“防備什麽?”
“曹翰為相,其兄曹彬為帥,倘兩人聯合…”
柴宗訓趕緊說到:“兩位曹卿向來對朕忠心耿耿,必不至於。”
“皇上,臣也覺得不會,但皇上卻不得不防。除此之外,曹翰若為相,必保皇上每項惠民之策都可堅定貫徹到底。”
這看似推薦的肺腑之言,實際卻是打算完全堵死曹翰再進一步。倘他為相,曹彬為帥,分分鍾便能造反。倘他主持轉運司,曹彬就能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也會成為一大禍患。
既然堵死曹翰,也相當於堵死了楊延平、楊延定,因為楊業也是帥,還未起勢的潘惟德更是被牢牢按在原處。
柴宗訓沒有深究這裏麵的彎彎繞,因為他始終相信,隻要老百姓日子好過,即便有野心之徒造反,也必定會失敗。不論做什麽事情,群眾基礎是最重要的。
探病迴去,柴宗訓仔細思考趙匡胤建議的可能性,趙德昭卻迫不及待詢問他們究竟聊了些什麽。
趙匡胤咳嗽幾聲說到:“本王怕是天不假年,須得為你鋪好路。”
“父王,”趙德昭說到:“陳傳老祖的弟子紅雲子道長已在替父王煉製丹藥,丹藥一成,父王自然藥到病除。”
趙匡胤淡淡到:“藥到病除自然好,但本王也須盡早準備。本王已舉薦慕容德豐為侍中,曹翰等人也被排除在外,即便暫時有人取代本王,將來宰相之位仍然會是你的。”
“父王竟舉薦慕容德豐為侍中?”趙德昭說到:“倘皇上納諫,孩兒的苦心安排豈非就此作廢?”
趙匡胤說到:“本王早就讓你不要想什麽侍中之位,你偏偏不聽,你又偷偷瞞著本王做了什麽?”
趙德昭駁到:“父王,倘慕容德豐為侍中,將來那宰相的位置,哪裏還有孩兒的。雖然父王一生壓製齊王,但皇上卻對慕容德豐一向情有獨鍾,孩兒怎麽爭得過他。”
“皇上用人看似唯親,但實際上還是以才為先,”趙匡胤說到:“皇上不肯任符昭願為侍中,便可見一斑。慕容德豐若為侍中,他常年在嶺南,朝中並無勢力,隻要符家人不配合,轉運司必無法運轉,他這個侍中都當不下去,若為宰相,朝臣豈能答應?”
趙德昭這才想到,做了侍中,並不是當這個官而已,還得幹活兒。連他在朝中經營多年都沒有把握能讓轉運司正常運轉,慕容德豐長期偏居嶺南,符家怎麽會聽他的?
隻要慕容德豐做了侍中,太後皇後必然恨他入骨,怎麽可能讓他更近一步為相?
但趙德昭一向對慕容德豐頗為忌憚:“父王,孩兒覺得,慕容德豐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嶺南的好,何必然他迴到汴梁?”
趙匡胤說到:“慕容德豐本和皇上親近,如今又已在嶺南做出政績,必不可能長留嶺南,如此順水人情,皆大歡喜之事,為何不做?”
趙德昭在小陰謀上確有過人之處,但在戰略眼光上,的確不如趙匡胤慕容德豐楊延定等人。他想明白此節,才認真執禮到:“父王深謀遠慮,孩兒已明白。讓父王在病榻上還為孩兒操心,實是孩兒不孝。父王暫且安歇,孩兒去看看紅雲子道長的丹藥煉得如何了。”
曹翰向柴宗訓奏報了汴梁連月來的動態,這混亂的局勢,除了符家的轉運司不作為外,也和很多與符家不對付的朝臣推波助瀾有關,倘要追究,怕是半個朝廷都得一網打盡。
所謂封建王朝的落後,就在這裏,製度極其的不完善,柴宗訓隻有暫且不去追究,先解決眼前的事情再說。
有聖旨在,江南水師很快把漕糧運抵汴梁。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城內人心很快平定下來。
柴宗訓采納趙匡胤的建議,將慕容德豐調入汴梁,不過不是任侍中,而是任刑部尚書,領都察院右都禦史。原都察院右都禦史符昭智改任轉運使,負責全國漕糧調配,侍中仍然空缺。
符昭智在都察院任上一直唯唯諾諾,在符家地位也遠不如符昭願符昭義等人,不過不管怎麽說,管天下轉運使司的仍然是符家人,隻要轉運大權沒落入他人之手,對符家來說就是勝利。
既然遂了心願,其餘各地轉運使自然正常運作起來,朝政上的小風波算是解開。
柴宗訓心裏的結卻解不開,他特地將慕容德豐召了來:“慕容兄,本有許多朝臣舉薦你為侍中,但朕卻偏偏將刑部委於你,知道是為何嗎?”
慕容德豐對到:“自楚王謀逆之後,刑部尚書一直空缺,如今嶺南基本安定,皇上召臣迴來自是理所應當。”
“不對,”柴宗訓說到:“倘慕容兄為侍中,不過治標而已。朕需要慕容兄之大才,為朕治其根本。此次將你召迴來,朕是想重製大周律,自先皇製定律例以來,如今已過了二十年,舊有的律例已完全不適合眼下形勢,所以朕才需要一個遠見之士幫朕重新修訂。”
慕容德豐想了想:“皇上,臣雖治理地方小有成就,但於律法從未涉獵,恐將來不盡如人意,令皇上失望。”
“慕容兄盡管放手去幹,”柴宗訓說到:“無論幹成什麽樣子,朕都支持你。”
“士為知己者死,”慕容德豐眼神堅定:“既有皇上支持,臣還怕什麽呢。”
“朕先說說朕的想法,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目下各地劃線模糊,地域不清,朕想將全國按地理分為二十三州,州下設府,府下設縣,每一級管轄範圍職權明確;各軍劃分駐地,非聖旨不得調動。”
“皇上,這些似乎屬朝政,不在律法之內。”
“不,自即日起,大周境內所有事情,不論做官、務農、還是做生意,朕希望都能有法可依。且這律法五年內可進行增補,滿足當時情勢。”
聽到這話,慕容德豐卻不做聲了。
“怎麽了?”柴宗訓問到。
慕容德豐說到:“皇上,臣雖出身軍營,少讀史書,卻也知道秦因嚴刑峻法,以至二世而亡,此非吾皇可效法之正途。”
柴宗訓笑到:“慕容兄理解錯了,朕並不是要製定嚴刑峻法,而是不怕繁瑣的昭告天下臣民,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
“譬如簡單一些的,殺人犯法,天經地義;坑蒙拐騙,須得坐監。官員貪汙瀆職不作為,也是違反大周律。”
“倘天下臣民皆有法可依,也無須一個侍中空缺便引至於汴梁混亂了。”
慕容德豐勸到:“可是皇上,自漢以來,曆朝曆代皆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四方歸心;倘吾皇反其道而行之,以法刑治天下,恐不利於社稷。”
“隻要這法公平公正,能為民做主,如何不利於社稷?”柴宗訓說到:“朕要的律法,須遵循一個原則,法無禁止即自由。倘律法沒有條款將此行為治罪,有司便不得騷擾行為人。”
“皇上此舉豈非助長那些刁民囂張氣焰?”
柴宗訓笑了笑:“所以這才考驗慕容兄嘛,此套律法,須得全麵,讓天下臣民事事皆限製在律法之內,卻又並不幹擾那些守法之人。到時候即便沒有朕的聖旨,社稷也能正常運轉。”
慕容德豐思慮半天,苦笑到:“皇上倒是給臣出了個難題,臣還不知道如何入手哩。”
“此事朕思慮多日,倒有些想法可以給慕容兄作為參照。”柴宗訓說到。
“譬如那些嚴重擾亂秩序之事,譬如攔路搶劫、傷人,官員貪贓等等,可編刑法。”
“商賈交易需遵守之規定,可編貿易法。”
“醉漢鬧事造成輕微損失的,可編治安法。”
“男女婚配的,可編婚姻法等等,凡是國計民生之事,皆可按類編纂律法。”
經他這麽一解釋,慕容德豐點頭到:“皇上一提醒,臣便懂了,臣下去便組織人手,盡快將這些律法分門別類編纂出來。”
“朕不求快,隻求律法之公正、全麵,讓天下臣民有所依憑。希望慕容兄不懼繁瑣,幫朕完成這件事情。”
慕容德豐本身負大才,在地方曆練幾年積累了經驗,此時正是調任迴京的時候。
“宋王病體纏身仍忠心謀國,”柴宗訓說到:“這怎能算是得罪朕呢。”
趙匡胤苦笑一聲:“畢竟符氏是皇親,太後、皇後那邊皇上也不能不考慮。”
柴宗訓說到:“朕要的是百姓的福祉,隻要選人出於公心,太後和皇後自然也不會說什麽。隻是…”
趙匡胤抬起頭來:“皇上有話可直說,如今臣也沒什麽忌諱的。”
柴宗訓淡淡一笑:“侍中人選倒好說,隻是宋王百年之後,該有誰來挑起這副擔子?”
趙匡胤對到:“迴皇上,此事臣早有考慮,曹翰曹大人可勝任。”
“宋王方才評論他無謀。”
“皇上,曹大人雖無謀,為人卻剛毅果斷。若論謀,普天之下誰能比肩皇上?所以隻須一有斷之宰相,堅決執行皇上國策便可。曹大人為相,隻有一樁須防備即可。”
“防備什麽?”
“曹翰為相,其兄曹彬為帥,倘兩人聯合…”
柴宗訓趕緊說到:“兩位曹卿向來對朕忠心耿耿,必不至於。”
“皇上,臣也覺得不會,但皇上卻不得不防。除此之外,曹翰若為相,必保皇上每項惠民之策都可堅定貫徹到底。”
這看似推薦的肺腑之言,實際卻是打算完全堵死曹翰再進一步。倘他為相,曹彬為帥,分分鍾便能造反。倘他主持轉運司,曹彬就能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也會成為一大禍患。
既然堵死曹翰,也相當於堵死了楊延平、楊延定,因為楊業也是帥,還未起勢的潘惟德更是被牢牢按在原處。
柴宗訓沒有深究這裏麵的彎彎繞,因為他始終相信,隻要老百姓日子好過,即便有野心之徒造反,也必定會失敗。不論做什麽事情,群眾基礎是最重要的。
探病迴去,柴宗訓仔細思考趙匡胤建議的可能性,趙德昭卻迫不及待詢問他們究竟聊了些什麽。
趙匡胤咳嗽幾聲說到:“本王怕是天不假年,須得為你鋪好路。”
“父王,”趙德昭說到:“陳傳老祖的弟子紅雲子道長已在替父王煉製丹藥,丹藥一成,父王自然藥到病除。”
趙匡胤淡淡到:“藥到病除自然好,但本王也須盡早準備。本王已舉薦慕容德豐為侍中,曹翰等人也被排除在外,即便暫時有人取代本王,將來宰相之位仍然會是你的。”
“父王竟舉薦慕容德豐為侍中?”趙德昭說到:“倘皇上納諫,孩兒的苦心安排豈非就此作廢?”
趙匡胤說到:“本王早就讓你不要想什麽侍中之位,你偏偏不聽,你又偷偷瞞著本王做了什麽?”
趙德昭駁到:“父王,倘慕容德豐為侍中,將來那宰相的位置,哪裏還有孩兒的。雖然父王一生壓製齊王,但皇上卻對慕容德豐一向情有獨鍾,孩兒怎麽爭得過他。”
“皇上用人看似唯親,但實際上還是以才為先,”趙匡胤說到:“皇上不肯任符昭願為侍中,便可見一斑。慕容德豐若為侍中,他常年在嶺南,朝中並無勢力,隻要符家人不配合,轉運司必無法運轉,他這個侍中都當不下去,若為宰相,朝臣豈能答應?”
趙德昭這才想到,做了侍中,並不是當這個官而已,還得幹活兒。連他在朝中經營多年都沒有把握能讓轉運司正常運轉,慕容德豐長期偏居嶺南,符家怎麽會聽他的?
隻要慕容德豐做了侍中,太後皇後必然恨他入骨,怎麽可能讓他更近一步為相?
但趙德昭一向對慕容德豐頗為忌憚:“父王,孩兒覺得,慕容德豐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嶺南的好,何必然他迴到汴梁?”
趙匡胤說到:“慕容德豐本和皇上親近,如今又已在嶺南做出政績,必不可能長留嶺南,如此順水人情,皆大歡喜之事,為何不做?”
趙德昭在小陰謀上確有過人之處,但在戰略眼光上,的確不如趙匡胤慕容德豐楊延定等人。他想明白此節,才認真執禮到:“父王深謀遠慮,孩兒已明白。讓父王在病榻上還為孩兒操心,實是孩兒不孝。父王暫且安歇,孩兒去看看紅雲子道長的丹藥煉得如何了。”
曹翰向柴宗訓奏報了汴梁連月來的動態,這混亂的局勢,除了符家的轉運司不作為外,也和很多與符家不對付的朝臣推波助瀾有關,倘要追究,怕是半個朝廷都得一網打盡。
所謂封建王朝的落後,就在這裏,製度極其的不完善,柴宗訓隻有暫且不去追究,先解決眼前的事情再說。
有聖旨在,江南水師很快把漕糧運抵汴梁。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城內人心很快平定下來。
柴宗訓采納趙匡胤的建議,將慕容德豐調入汴梁,不過不是任侍中,而是任刑部尚書,領都察院右都禦史。原都察院右都禦史符昭智改任轉運使,負責全國漕糧調配,侍中仍然空缺。
符昭智在都察院任上一直唯唯諾諾,在符家地位也遠不如符昭願符昭義等人,不過不管怎麽說,管天下轉運使司的仍然是符家人,隻要轉運大權沒落入他人之手,對符家來說就是勝利。
既然遂了心願,其餘各地轉運使自然正常運作起來,朝政上的小風波算是解開。
柴宗訓心裏的結卻解不開,他特地將慕容德豐召了來:“慕容兄,本有許多朝臣舉薦你為侍中,但朕卻偏偏將刑部委於你,知道是為何嗎?”
慕容德豐對到:“自楚王謀逆之後,刑部尚書一直空缺,如今嶺南基本安定,皇上召臣迴來自是理所應當。”
“不對,”柴宗訓說到:“倘慕容兄為侍中,不過治標而已。朕需要慕容兄之大才,為朕治其根本。此次將你召迴來,朕是想重製大周律,自先皇製定律例以來,如今已過了二十年,舊有的律例已完全不適合眼下形勢,所以朕才需要一個遠見之士幫朕重新修訂。”
慕容德豐想了想:“皇上,臣雖治理地方小有成就,但於律法從未涉獵,恐將來不盡如人意,令皇上失望。”
“慕容兄盡管放手去幹,”柴宗訓說到:“無論幹成什麽樣子,朕都支持你。”
“士為知己者死,”慕容德豐眼神堅定:“既有皇上支持,臣還怕什麽呢。”
“朕先說說朕的想法,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目下各地劃線模糊,地域不清,朕想將全國按地理分為二十三州,州下設府,府下設縣,每一級管轄範圍職權明確;各軍劃分駐地,非聖旨不得調動。”
“皇上,這些似乎屬朝政,不在律法之內。”
“不,自即日起,大周境內所有事情,不論做官、務農、還是做生意,朕希望都能有法可依。且這律法五年內可進行增補,滿足當時情勢。”
聽到這話,慕容德豐卻不做聲了。
“怎麽了?”柴宗訓問到。
慕容德豐說到:“皇上,臣雖出身軍營,少讀史書,卻也知道秦因嚴刑峻法,以至二世而亡,此非吾皇可效法之正途。”
柴宗訓笑到:“慕容兄理解錯了,朕並不是要製定嚴刑峻法,而是不怕繁瑣的昭告天下臣民,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
“譬如簡單一些的,殺人犯法,天經地義;坑蒙拐騙,須得坐監。官員貪汙瀆職不作為,也是違反大周律。”
“倘天下臣民皆有法可依,也無須一個侍中空缺便引至於汴梁混亂了。”
慕容德豐勸到:“可是皇上,自漢以來,曆朝曆代皆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四方歸心;倘吾皇反其道而行之,以法刑治天下,恐不利於社稷。”
“隻要這法公平公正,能為民做主,如何不利於社稷?”柴宗訓說到:“朕要的律法,須遵循一個原則,法無禁止即自由。倘律法沒有條款將此行為治罪,有司便不得騷擾行為人。”
“皇上此舉豈非助長那些刁民囂張氣焰?”
柴宗訓笑了笑:“所以這才考驗慕容兄嘛,此套律法,須得全麵,讓天下臣民事事皆限製在律法之內,卻又並不幹擾那些守法之人。到時候即便沒有朕的聖旨,社稷也能正常運轉。”
慕容德豐思慮半天,苦笑到:“皇上倒是給臣出了個難題,臣還不知道如何入手哩。”
“此事朕思慮多日,倒有些想法可以給慕容兄作為參照。”柴宗訓說到。
“譬如那些嚴重擾亂秩序之事,譬如攔路搶劫、傷人,官員貪贓等等,可編刑法。”
“商賈交易需遵守之規定,可編貿易法。”
“醉漢鬧事造成輕微損失的,可編治安法。”
“男女婚配的,可編婚姻法等等,凡是國計民生之事,皆可按類編纂律法。”
經他這麽一解釋,慕容德豐點頭到:“皇上一提醒,臣便懂了,臣下去便組織人手,盡快將這些律法分門別類編纂出來。”
“朕不求快,隻求律法之公正、全麵,讓天下臣民有所依憑。希望慕容兄不懼繁瑣,幫朕完成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