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江北之行,果如樵夫所說,民眾送子讀書熱情高漲。楊延定事先就有準備,開辦了金陵文房四寶工場,按定額在每個學堂出售,防止有商號借機漲價坑害百姓。
這下柴宗訓徹底放心,迴轉江南,準備開學儀式。
江寧有一所前朝創辦的應天書院,規模龐大,曆來皆非常知名。
應天書院本為官辦,楊延定隻須將其更名為‘應天大學堂’,便成了柴宗訓三級教學中的大學。目前因暫無其他科目生源,暫時維持現有教學秩序。
為了能開設技術科目,楊延定重金從造作局挖來了江南籍的幾位名匠,暫且在應天書院做研究,根據江南地理編造教材,留待將來開設科目之用。
七月十六,剛剛過了中元節,整個江寧城仍沉浸在孝親思親的氛圍中,應天大學堂的學子陸陸續續來到操場,進行大學堂第一屆開學儀式。
能入大學堂的學子,都是已經過了州試,有一定學問的。大周規製,科考分為三級。第三級為州試,第二級為省試,第一級為殿試。
州試由各州舉辦,中者為舉人;省試為禮部舉辦,中者經吏部考核後便可為官,自唐以來一直以此方式科舉。
柴宗訓登基後,因常有科場出身的官員抱團在一起噴口水,所以便加了殿試。殿試合格可直接做官,無須吏部考核。
殿試雖真正在金鑾殿上進行,但柴宗訓極少主持,也未判過卷,實際主持判卷的仍是禮部或吏部的官員。不過名義上這些人仍然是柴宗訓欽點的,而且他也會親自宣布名次,由此這些人便都成了天子門生,師門就是皇上,不再對主考官稱門生,也算是打擊官員結黨的一個舉措吧。
柴宗訓站在學院門前高台上,江南大小官員及學子跪下山唿萬歲。
“眾位愛卿平身。”柴宗訓難得的很正經。
“謝皇上。”
皇帝親臨開學典禮,學子們比官員還要興奮,紛紛偷偷抬頭去望。
柴宗訓正好放棄了他的長篇大論,笑到:“眾學子看什麽呢?看朕是不是有三頭六臂麽?”
聽到這話,一幹學生都笑了起來。
楊延定熟知柴宗訓脾性,並未阻止。特地趕來參加開學典禮的翰林學士馮平低喝到:“非禮勿視,爾等麵對君上偷視已是無禮,如今竟還偷笑,哪有一絲學子的樣子。”
“朕沒有三頭六臂,”柴宗訓說到:“朕也不過一普通人而已,原本翰林院給朕準備了一份振奮人心的講稿,不過那些都太虛了。今日朕隻問一句,諸君為何讀書?”
一個問題讓在場安靜了下來。
為什麽讀書?簡單,為了能吃上皇糧唄,不然還能為什麽?
“迴皇上,”一個學子跪下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嗯,”柴宗訓點點頭:“這是實話,還有沒有哪個學子要迴答?”
“迴皇上,《大學》有雲,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須從書中來。”
柴宗訓轉而問馮平:“不知馮學士當日為何讀書?”
“迴皇上,”馮平淡淡答到:“為明事理。”
柴宗訓追問到:“隻是明事理這麽簡單?”
“迴皇上,”馮平說到:“明事理便可勘破天道,勘破天道便可助明君教化斯民。”
哦,說到底還是為了當官。
柴宗訓看了看楊延定,楊延定有些慌,因為他原本也不怎麽讀書。
柴宗訓又掃了一眼眾學子:“還有沒有誰要補充?”
一眾學子莫名其妙,不為當官發財,誰會瘋了似的苦讀?
當然,當官發財這種話是不能當著皇帝說的,而婉轉一些的說法教化萬民皇帝又不答應,那就隻能低著頭不說話咯。
“諸君,”柴宗訓開口到:“近日朕想了很多,為何要弄這官辦學堂,讓天下百姓都有讀書的機會。朕不是要為朝廷培養多少官僚,也不為朕培養多少奴仆。子曰‘百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朕卻反其道而行之,非是朕不敬聖人。相反,朕實是在利用國帑宣傳聖人之道。”
“為何讀書這件事,朕一直以來都想了很多,也曾遍覽典籍,說法雖大同小異,但概括起來就是四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諸君以為如何?”
言簡意宏,讀書之目標就在眼前,眾學子跪下高唿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開學典禮圓滿結束,楊延定命人將為何讀書四句鐫刻於應天大學堂進門屏風上,以為堂訓。
江南百姓,無不感念聖恩,從前便有懸掛聖像晨昏三炷香之舉,如今竟家家戶戶都掛了聖像,隻求保佑皇上萬歲萬萬歲。
此時柴宗訓正在楊延定陪同下,微服私訪江寧街頭。
“看到沒有,這便是民意。”柴宗訓說到:“炎夏的老百姓很好說話的,隻要能給個希望,讓他好好活下去,他便會一輩子感念你的恩德。”
楊延定執禮到:“臣謹遵聖訓。”
迴到行營,卻發現潘惟德早已在此等候。
見到柴宗訓,潘惟德趕緊上前行禮。
柴宗訓卻有些奇怪:“你不在汴梁,跑來江寧作甚?”
“迴皇上,”潘惟德說到:“汴梁亂套了,紀王殿下主持轉運出了差錯,汴梁大小官員皆無俸祿發放,官員怨聲載道,紛紛告假休沐,整個汴梁城已無法正常運轉,還請皇上迴京主持大局。”
“不過欠個月俸而已,有必要如此鬧麽?”柴宗訓有些不悅:“宋王怎麽說?”
“迴皇上,”潘惟德說到:“自皇上離京,宋王便纏綿病榻,如今看來,竟有病入膏肓之相。”
“宋王不行了?”柴宗訓心中一驚。按正史上趙匡胤活不到現在,隻是現在曆史已然完全改道,如此流傳下去才算正史。
“國庫錢糧充足,為何不先調用發放俸祿?”柴宗訓又問到。
“迴皇上,”潘惟德解釋到:“紀王殿下曾前往國庫調撥,卻與戶部侍郎嚴允起了衝突,爭執中嚴允突然倒地死亡,戶部一氣之下嚴守大倉,不許任何人進入,紀王殿下也沒奈何。”
“莫非嚴允被紀王打死?”柴宗訓問到。
“迴皇上,仵作同太醫一道驗過屍體,嚴允是突發中風而死,隻是死得太不趕巧。為發放俸祿,紀王以王府以及產業作抵押,向銀行借貸,趙行長怕得罪紀王,幹脆四處躲藏不現麵,眼下事情以愈演愈烈…”
“別說了,迴汴梁。”柴宗訓喝到:“此事定有蹊蹺,待朕查個一清二楚,再將一幹人等問罪。”
“皇上勿要心焦,”董遵誨勸了一句:“紀王殿下乃皇上胞弟,倘不要抵押向其貸款,便犯了大周律;倘接受其抵押,也算是不給麵子得罪了殿下,趙行長躲到一邊也情有可原。”
“什麽情有可原?”柴宗訓怒到:“朕一向視小趙為股肱,如今朝中有事,他更該站出來才對,怎能躲到一邊?”
“皇上,朝中有紀王監國,主持轉運,汴梁又有曹大人留守,趙行長即便有心站出來,也不得不照拂到這倆人的麵子。”
雖是勸柴宗訓不要心急,但董遵誨的話卻是用了心機,直接將矛頭對準了趙德昭。
這也是董遵誨猜到了柴宗訓的心思,實際上隻要銀行貸款,發放俸祿的事便可迎刃而解,偏偏趙德昭躲向了一邊,那還不趕緊上幾句讒言。
雖然侍衛司已早非以前的侍衛司,董遵誨麾下的親軍司也從侍衛司分離出來,但早些年結下的梁子,兩邊可都沒忘呢。
柴宗訓馬不停蹄趕往汴梁,召來紀王柴熙謹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事情皆因夏征而起。
所謂夏征,便是朝廷在夏後征收公糧,此即所謂皇糧國稅。
今年隻有山南東道幾個州縣報了旱災,如此看又是一個豐年,各地轉運使須將收上來的公糧運往汴梁大倉存儲。
汴梁附近商州等地的轉運使非常配合,迅速將公糧上繳,不過還未等落庫,便被控鶴軍運走,算是過了個帳而已。
稍遠一些的,那就各種狀況層出不窮,什麽修船啦,什麽有刁民抗繳,等收齊了一起運抵汴梁啦等等之類的。反正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今年的皇糧,不能按時運抵。
柴宗訓迴到汴梁,趙德昭也不敢再躲,詢問為何不肯借貸,他也有理由。
汴梁缺的不是錢,是糧食。
即便把錢貸給紀王,折價發放了俸祿,可錢又不能吃,最終還是得到市麵上買糧。
但糧是有限的,汴梁的官員一起去買糧,必致糧價大幅上漲,到時候不僅官不聊生,更會民不聊生。
說到底,還是要怪戶部尚書不肯開倉放糧。同時趙德昭還抱怨了一句,戶部尚書是符家一手提拔培養,不肯配合也是正常。
說到底,還是因為侍中空缺,柴熙謹作為代理主持轉運,符家不服,所以才導致了汴梁的混亂。
這下柴宗訓徹底放心,迴轉江南,準備開學儀式。
江寧有一所前朝創辦的應天書院,規模龐大,曆來皆非常知名。
應天書院本為官辦,楊延定隻須將其更名為‘應天大學堂’,便成了柴宗訓三級教學中的大學。目前因暫無其他科目生源,暫時維持現有教學秩序。
為了能開設技術科目,楊延定重金從造作局挖來了江南籍的幾位名匠,暫且在應天書院做研究,根據江南地理編造教材,留待將來開設科目之用。
七月十六,剛剛過了中元節,整個江寧城仍沉浸在孝親思親的氛圍中,應天大學堂的學子陸陸續續來到操場,進行大學堂第一屆開學儀式。
能入大學堂的學子,都是已經過了州試,有一定學問的。大周規製,科考分為三級。第三級為州試,第二級為省試,第一級為殿試。
州試由各州舉辦,中者為舉人;省試為禮部舉辦,中者經吏部考核後便可為官,自唐以來一直以此方式科舉。
柴宗訓登基後,因常有科場出身的官員抱團在一起噴口水,所以便加了殿試。殿試合格可直接做官,無須吏部考核。
殿試雖真正在金鑾殿上進行,但柴宗訓極少主持,也未判過卷,實際主持判卷的仍是禮部或吏部的官員。不過名義上這些人仍然是柴宗訓欽點的,而且他也會親自宣布名次,由此這些人便都成了天子門生,師門就是皇上,不再對主考官稱門生,也算是打擊官員結黨的一個舉措吧。
柴宗訓站在學院門前高台上,江南大小官員及學子跪下山唿萬歲。
“眾位愛卿平身。”柴宗訓難得的很正經。
“謝皇上。”
皇帝親臨開學典禮,學子們比官員還要興奮,紛紛偷偷抬頭去望。
柴宗訓正好放棄了他的長篇大論,笑到:“眾學子看什麽呢?看朕是不是有三頭六臂麽?”
聽到這話,一幹學生都笑了起來。
楊延定熟知柴宗訓脾性,並未阻止。特地趕來參加開學典禮的翰林學士馮平低喝到:“非禮勿視,爾等麵對君上偷視已是無禮,如今竟還偷笑,哪有一絲學子的樣子。”
“朕沒有三頭六臂,”柴宗訓說到:“朕也不過一普通人而已,原本翰林院給朕準備了一份振奮人心的講稿,不過那些都太虛了。今日朕隻問一句,諸君為何讀書?”
一個問題讓在場安靜了下來。
為什麽讀書?簡單,為了能吃上皇糧唄,不然還能為什麽?
“迴皇上,”一個學子跪下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嗯,”柴宗訓點點頭:“這是實話,還有沒有哪個學子要迴答?”
“迴皇上,《大學》有雲,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須從書中來。”
柴宗訓轉而問馮平:“不知馮學士當日為何讀書?”
“迴皇上,”馮平淡淡答到:“為明事理。”
柴宗訓追問到:“隻是明事理這麽簡單?”
“迴皇上,”馮平說到:“明事理便可勘破天道,勘破天道便可助明君教化斯民。”
哦,說到底還是為了當官。
柴宗訓看了看楊延定,楊延定有些慌,因為他原本也不怎麽讀書。
柴宗訓又掃了一眼眾學子:“還有沒有誰要補充?”
一眾學子莫名其妙,不為當官發財,誰會瘋了似的苦讀?
當然,當官發財這種話是不能當著皇帝說的,而婉轉一些的說法教化萬民皇帝又不答應,那就隻能低著頭不說話咯。
“諸君,”柴宗訓開口到:“近日朕想了很多,為何要弄這官辦學堂,讓天下百姓都有讀書的機會。朕不是要為朝廷培養多少官僚,也不為朕培養多少奴仆。子曰‘百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朕卻反其道而行之,非是朕不敬聖人。相反,朕實是在利用國帑宣傳聖人之道。”
“為何讀書這件事,朕一直以來都想了很多,也曾遍覽典籍,說法雖大同小異,但概括起來就是四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諸君以為如何?”
言簡意宏,讀書之目標就在眼前,眾學子跪下高唿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開學典禮圓滿結束,楊延定命人將為何讀書四句鐫刻於應天大學堂進門屏風上,以為堂訓。
江南百姓,無不感念聖恩,從前便有懸掛聖像晨昏三炷香之舉,如今竟家家戶戶都掛了聖像,隻求保佑皇上萬歲萬萬歲。
此時柴宗訓正在楊延定陪同下,微服私訪江寧街頭。
“看到沒有,這便是民意。”柴宗訓說到:“炎夏的老百姓很好說話的,隻要能給個希望,讓他好好活下去,他便會一輩子感念你的恩德。”
楊延定執禮到:“臣謹遵聖訓。”
迴到行營,卻發現潘惟德早已在此等候。
見到柴宗訓,潘惟德趕緊上前行禮。
柴宗訓卻有些奇怪:“你不在汴梁,跑來江寧作甚?”
“迴皇上,”潘惟德說到:“汴梁亂套了,紀王殿下主持轉運出了差錯,汴梁大小官員皆無俸祿發放,官員怨聲載道,紛紛告假休沐,整個汴梁城已無法正常運轉,還請皇上迴京主持大局。”
“不過欠個月俸而已,有必要如此鬧麽?”柴宗訓有些不悅:“宋王怎麽說?”
“迴皇上,”潘惟德說到:“自皇上離京,宋王便纏綿病榻,如今看來,竟有病入膏肓之相。”
“宋王不行了?”柴宗訓心中一驚。按正史上趙匡胤活不到現在,隻是現在曆史已然完全改道,如此流傳下去才算正史。
“國庫錢糧充足,為何不先調用發放俸祿?”柴宗訓又問到。
“迴皇上,”潘惟德解釋到:“紀王殿下曾前往國庫調撥,卻與戶部侍郎嚴允起了衝突,爭執中嚴允突然倒地死亡,戶部一氣之下嚴守大倉,不許任何人進入,紀王殿下也沒奈何。”
“莫非嚴允被紀王打死?”柴宗訓問到。
“迴皇上,仵作同太醫一道驗過屍體,嚴允是突發中風而死,隻是死得太不趕巧。為發放俸祿,紀王以王府以及產業作抵押,向銀行借貸,趙行長怕得罪紀王,幹脆四處躲藏不現麵,眼下事情以愈演愈烈…”
“別說了,迴汴梁。”柴宗訓喝到:“此事定有蹊蹺,待朕查個一清二楚,再將一幹人等問罪。”
“皇上勿要心焦,”董遵誨勸了一句:“紀王殿下乃皇上胞弟,倘不要抵押向其貸款,便犯了大周律;倘接受其抵押,也算是不給麵子得罪了殿下,趙行長躲到一邊也情有可原。”
“什麽情有可原?”柴宗訓怒到:“朕一向視小趙為股肱,如今朝中有事,他更該站出來才對,怎能躲到一邊?”
“皇上,朝中有紀王監國,主持轉運,汴梁又有曹大人留守,趙行長即便有心站出來,也不得不照拂到這倆人的麵子。”
雖是勸柴宗訓不要心急,但董遵誨的話卻是用了心機,直接將矛頭對準了趙德昭。
這也是董遵誨猜到了柴宗訓的心思,實際上隻要銀行貸款,發放俸祿的事便可迎刃而解,偏偏趙德昭躲向了一邊,那還不趕緊上幾句讒言。
雖然侍衛司已早非以前的侍衛司,董遵誨麾下的親軍司也從侍衛司分離出來,但早些年結下的梁子,兩邊可都沒忘呢。
柴宗訓馬不停蹄趕往汴梁,召來紀王柴熙謹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事情皆因夏征而起。
所謂夏征,便是朝廷在夏後征收公糧,此即所謂皇糧國稅。
今年隻有山南東道幾個州縣報了旱災,如此看又是一個豐年,各地轉運使須將收上來的公糧運往汴梁大倉存儲。
汴梁附近商州等地的轉運使非常配合,迅速將公糧上繳,不過還未等落庫,便被控鶴軍運走,算是過了個帳而已。
稍遠一些的,那就各種狀況層出不窮,什麽修船啦,什麽有刁民抗繳,等收齊了一起運抵汴梁啦等等之類的。反正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今年的皇糧,不能按時運抵。
柴宗訓迴到汴梁,趙德昭也不敢再躲,詢問為何不肯借貸,他也有理由。
汴梁缺的不是錢,是糧食。
即便把錢貸給紀王,折價發放了俸祿,可錢又不能吃,最終還是得到市麵上買糧。
但糧是有限的,汴梁的官員一起去買糧,必致糧價大幅上漲,到時候不僅官不聊生,更會民不聊生。
說到底,還是要怪戶部尚書不肯開倉放糧。同時趙德昭還抱怨了一句,戶部尚書是符家一手提拔培養,不肯配合也是正常。
說到底,還是因為侍中空缺,柴熙謹作為代理主持轉運,符家不服,所以才導致了汴梁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