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子再次迴報,南唐軍盡數退入洪州城,在城下擺出一副決一死戰的樣子。
這下倒把柴宗訓搞糊塗了,為何放棄優勢水軍,卻要與周師在岸上決戰?
潘仁美說到:“莫不是鄱陽湖中有古怪?”
王彥進不以為意:“若是湖中有古怪,南唐軍必然會在岸上擊我半渡,豈會退入城中?”
“王統領可曾聽說‘誘敵深入’一詞?”對於王彥進插話,潘仁美很是不爽:“若南唐軍在湖岸設防,我軍明知有埋伏,不會繞道麽?”
王彥進沒察覺到潘仁美的臉色變化,隻是說到:“東南北三個方向均有高山阻擋,極不利於騎兵行軍,況火炮重逾數千斤,更是不利於翻山越嶺,進軍洪州是我軍唯一出路。”
“王統領說話很是矛盾,”潘仁美不悅到:“既然進軍洪州是我軍唯一出路,李景達為何不在湖邊設防擊我半渡?如此不正說明湖中有古怪嗎?”
這下王彥進感覺到潘仁美的語氣了,他不過鐵騎軍一統領,潘仁美卻是堂堂太尉,不宜與其交鋒,於是幹脆閉嘴不說話。
柴宗訓卻問到:“王統領的意思是,我軍可徑渡鄱陽,與南唐軍決戰於洪州城下?”
王彥進說到:“迴皇上,潘太尉的擔憂也不無道理,靈州軍多騎兵,如何讓戰馬渡過鄱陽亦是一大難題。”
慕容延釗已死,但鐵騎軍仍有數萬人,分為幾人統屬,須得在這幾人中提拔個統帥出來。
此次王彥進平定閩越,迴師甌州,圍殲楊李都立下大功,柴宗訓本屬意於他來統率鐵騎軍,目下也是這樣做的。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王彥進雖血性殺迴甌州,卻也沾染了慕容延釗明哲保身的習氣,柴宗訓在心裏已將其否定。
“戰馬渡湖之事倒也不難,”柴宗訓說到:“朕在典籍上便早已看到過前人以黑布蒙住戰馬雙眼,馬看不見自然不會害怕。”
“既然三麵皆不利於行軍,”柴宗訓又說到:“傳朕旨意,征召鄱陽附近船隻,全軍渡湖,與南唐軍在洪州決一死戰。”
曹彬天天坐在江邊,就等汛期過去退水。而韓通比他更著急,皇上派的鐵輪船已到,卻隻能日日望水興歎,徒唿奈何。
韓通試驗過鐵輪船威力,往對岸撞開一個缺口不難,但江寧城就在不遠處,南唐軍必不會撤,若能有數十艘這樣的的鐵輪船,想要登陸對岸不難。隻得四艘,還是有些不夠。
曹彬也駕著大船去江麵上試過火炮威力,他和韓通有一樣的問題。火炮數量太少,若是水戰,他倒有信心依靠火炮全殲南唐水軍,但目下南唐水軍隻在江岸死守,根本不下水,他也沒辦法。
這一日曹彬又在江邊苦思對策,卻見一葉扁舟順江而下,一個書生模樣的人身披蓑衣坐於船頭,手中魚竿上沉入水中,跟著水流一直往下。
“這人倒也奇怪,”岸邊周師軍士說到:“魚餌一直飄於水中往下,如何騙得魚來?莫不是個傻子吧?”
曹彬連忙喝止:“此人滔天白浪中仍駕船自如,必是久居於江邊之人,許是我等見識少而已,切莫胡亂取笑。”
書生充耳不聞,忽地猛抬魚竿,果見一個近十斤大魚被勾住,在水中不停翻滾。
魚竿太細,魚又太大,眼見就要擺脫束縛逃走,曹彬反身張弓搭箭,一箭射出去,正中魚頭。那魚翻滾幾下,便浮於水麵不動了。
書生轉頭慍怒到:“本以為你這人還講些道理,沒想到竟是如此殘忍好殺。”
曹彬拱手到:“我見大魚即將逃脫,欲助先生一臂之力,想來先生釣魚也是為做下酒菜,生死又何妨?”
書生上下打量曹彬:“原以為你這人講道理,想來也不過比那些大頭兵多識些字而已,誰說我釣魚為下酒?”
“哦?”曹兵問到:“敢問先生釣魚是為何?”
書生得意到:“你不釣魚,不知釣魚之樂,若隻為下酒,我何須冒險下江?釣魚最大的樂趣,在於人與魚之博弈。那種魚兒將跑未跑,魚竿江斷未斷之時,把握機會將魚拉上來。便如兩軍對壘,各方智計百出,時時是絕處,卻又絕處逢生,最後把握戰機將敵方摧垮,如此方能獲得對戰之樂趣。”
“哈哈哈,”一旁的軍士笑到:“書生卻也班門弄斧,在太尉麵前講軍機。”
“太尉?”書生說到:“太尉又如何,還不是在此望江興歎?”
一句話將兵士的嘴堵住,一個脾氣暴躁的拔出刀來怒喝到:“我宰了你。”
曹彬急忙喝止:“不得無禮。”
兵士連忙後退,曹兵複又拱手到:“某日日在此江邊,自汛期後,片板不敢下江,先生卻能獨自駕船垂釣,水上功夫令人佩服。”
書生笑到:“過獎了,我不過無事時常以釣魚為名,暗測江麵闊狹。曾自此處係著長繩,以舟引至北岸,往返十數次,盡得江麵尺寸,不失纖毫,為留待有緣人而已。”
這話再聽不懂,曹彬便枉為統帥了,急忙執禮到:“請先生傳授我渡江之法。”
書生還了一禮:“太尉禮賢下士,不因在下白身而看不起,在下此來,正是與太尉商議渡江之策。”
曹彬大喜:“先生請。”
“太尉請。”
原來這書生名樊若水,南唐池州人。
自幼聰明好學,能思善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因才高自負而不願甘居人後。於是便想通過科舉入仕,揚名振聲,光耀門庭。可是南唐科舉不過一個笑話,無權無錢如何得中?
樊若水屢試屢敗,進取無望。而此時中原逐漸強大,將各政權一一收歸。而他親眼目睹南唐朝政腐敗,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卻毫無辦法。
既是終將被收歸,何不趕緊獻策令中原速勝,免百姓遭戰火荼毒?
但他畢竟是南唐人,若為中原獻策,必將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
思考良久,樊若水才出此下策,以釣魚引曹彬。
若曹彬無禮,他便帶著一身本事從此隱居。
若曹彬以禮相待,那也隻好獻上計策,助其滅唐,也為樊若水自家謀一個出生。
此事說來簡單,但在那個時候,曹彬身居太尉,加樞密使,乃是整個國家最具權勢的幾人之一,而樊若水不過一普通老百姓而已。
也虧得他賭曹彬,若是賭韓通、潘仁美等人,不說會不會有命在,至少是不會搭理他的。
而曹彬是以文入武,不上陣砍人的時候就是一儒帥,對讀書人也頗為喜愛。
到了中軍帳,樊若水掏出一本小冊子:“太尉,這是在下窮數年之功畫就的《橫江圖說》,裏麵詳細記載長江各種時期的水文,以及造橋渡江方法。”
當先一位年輕將領喝到:“太尉莫要上當,長江寬達萬丈,如何能造橋?”
因曹翰、輔超等一幹將領調任都察院,控鶴新軍又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開口說話的劉光義正是出征時才提拔的副將。
“劉統領莫急,”曹彬說到:“且聽樊先生把話說完。”
樊若水倒也不說造橋方法,隻打開《橫江圖說》:“太尉請看。”
曹彬仔細審視,果然長江中下遊所有曲折險要,均已載明。至采石磯一帶,獨注及水麵闊狹,更加詳細。
曹彬喜到:“得此詳圖,江寧城在吾目中也。”遂命樊若水為右參讚大夫,留軍前效用。
“謝太尉,”樊若水說到:“太尉可派兵在此一帶多斫巨竹備用,至采石一帶搭橋渡江。”
劉光義自是不信:“江水湍急,江麵寬闊,對岸強敵虎視眈眈,巨竹撲滿江中又如何?”
曹彬說到:“劉統領,目下淮南已是不能渡江,不如順流而下,到采石再說。”(這裏要解釋一個地理,文中淮南非現在的淮南,而是淮南十四州的統稱。)
在此滯留多日的控鶴新軍終於拔營,順江而下到了廬江。
廬江與南唐池州隔江相望,自中原發兵之後一直飽受煎熬的池州守將戈產,眼見曹彬率大軍至,以為會自此渡江,幹脆便棄城逃跑。
劉光義建議到:“太尉,既是戈產棄城,我等正可以自此渡江,從陸路攻向江寧。”
曹彬指著沙盤說到:“池州去往江寧,沿途多丘陵,不利於行軍,便依先前計劃,到達采石。”
不過既是戈產逃跑,曹彬仍派了一營人馬前去接收池州。
新軍軍紀嚴明是出了名的,將士們進城秋毫無犯,城中百姓紛紛宰牛備酒前來勞軍。
先前駐軍淮南時,南唐守軍駐徽州與新軍隔江相望。如今見新軍竟順江而下,隻得跟著拔營,哪知還是遲了一日,被接收池州的新軍擋在半途。
曹彬暫且不管,隻繼續快速順江東去。
到石排口時,樊若水以巨竹開始造浮橋,作為試辦。
三日之內浮橋便紮好,順江移置采石,一直連到對岸,不差分毫。
因周師幾路出兵,南唐也隻得分兵多處抵禦。原以為抵禦曹彬的一支軍隊可一直順江與他對峙,誰知道池州守將戈產棄城逃跑後,這支部隊便被隔在池州上遊。
而采石地形險要,南唐兵力已捉襟見肘,所以並未派兵看守。
浮橋造好之後,曹彬命劉光義帶著步兵先行渡江。
到達對岸之後,劉光義由衷的讚到:“想不到渡過長江竟也有如履平地的一天,樊先生實在是高。”
這下倒把柴宗訓搞糊塗了,為何放棄優勢水軍,卻要與周師在岸上決戰?
潘仁美說到:“莫不是鄱陽湖中有古怪?”
王彥進不以為意:“若是湖中有古怪,南唐軍必然會在岸上擊我半渡,豈會退入城中?”
“王統領可曾聽說‘誘敵深入’一詞?”對於王彥進插話,潘仁美很是不爽:“若南唐軍在湖岸設防,我軍明知有埋伏,不會繞道麽?”
王彥進沒察覺到潘仁美的臉色變化,隻是說到:“東南北三個方向均有高山阻擋,極不利於騎兵行軍,況火炮重逾數千斤,更是不利於翻山越嶺,進軍洪州是我軍唯一出路。”
“王統領說話很是矛盾,”潘仁美不悅到:“既然進軍洪州是我軍唯一出路,李景達為何不在湖邊設防擊我半渡?如此不正說明湖中有古怪嗎?”
這下王彥進感覺到潘仁美的語氣了,他不過鐵騎軍一統領,潘仁美卻是堂堂太尉,不宜與其交鋒,於是幹脆閉嘴不說話。
柴宗訓卻問到:“王統領的意思是,我軍可徑渡鄱陽,與南唐軍決戰於洪州城下?”
王彥進說到:“迴皇上,潘太尉的擔憂也不無道理,靈州軍多騎兵,如何讓戰馬渡過鄱陽亦是一大難題。”
慕容延釗已死,但鐵騎軍仍有數萬人,分為幾人統屬,須得在這幾人中提拔個統帥出來。
此次王彥進平定閩越,迴師甌州,圍殲楊李都立下大功,柴宗訓本屬意於他來統率鐵騎軍,目下也是這樣做的。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王彥進雖血性殺迴甌州,卻也沾染了慕容延釗明哲保身的習氣,柴宗訓在心裏已將其否定。
“戰馬渡湖之事倒也不難,”柴宗訓說到:“朕在典籍上便早已看到過前人以黑布蒙住戰馬雙眼,馬看不見自然不會害怕。”
“既然三麵皆不利於行軍,”柴宗訓又說到:“傳朕旨意,征召鄱陽附近船隻,全軍渡湖,與南唐軍在洪州決一死戰。”
曹彬天天坐在江邊,就等汛期過去退水。而韓通比他更著急,皇上派的鐵輪船已到,卻隻能日日望水興歎,徒唿奈何。
韓通試驗過鐵輪船威力,往對岸撞開一個缺口不難,但江寧城就在不遠處,南唐軍必不會撤,若能有數十艘這樣的的鐵輪船,想要登陸對岸不難。隻得四艘,還是有些不夠。
曹彬也駕著大船去江麵上試過火炮威力,他和韓通有一樣的問題。火炮數量太少,若是水戰,他倒有信心依靠火炮全殲南唐水軍,但目下南唐水軍隻在江岸死守,根本不下水,他也沒辦法。
這一日曹彬又在江邊苦思對策,卻見一葉扁舟順江而下,一個書生模樣的人身披蓑衣坐於船頭,手中魚竿上沉入水中,跟著水流一直往下。
“這人倒也奇怪,”岸邊周師軍士說到:“魚餌一直飄於水中往下,如何騙得魚來?莫不是個傻子吧?”
曹彬連忙喝止:“此人滔天白浪中仍駕船自如,必是久居於江邊之人,許是我等見識少而已,切莫胡亂取笑。”
書生充耳不聞,忽地猛抬魚竿,果見一個近十斤大魚被勾住,在水中不停翻滾。
魚竿太細,魚又太大,眼見就要擺脫束縛逃走,曹彬反身張弓搭箭,一箭射出去,正中魚頭。那魚翻滾幾下,便浮於水麵不動了。
書生轉頭慍怒到:“本以為你這人還講些道理,沒想到竟是如此殘忍好殺。”
曹彬拱手到:“我見大魚即將逃脫,欲助先生一臂之力,想來先生釣魚也是為做下酒菜,生死又何妨?”
書生上下打量曹彬:“原以為你這人講道理,想來也不過比那些大頭兵多識些字而已,誰說我釣魚為下酒?”
“哦?”曹兵問到:“敢問先生釣魚是為何?”
書生得意到:“你不釣魚,不知釣魚之樂,若隻為下酒,我何須冒險下江?釣魚最大的樂趣,在於人與魚之博弈。那種魚兒將跑未跑,魚竿江斷未斷之時,把握機會將魚拉上來。便如兩軍對壘,各方智計百出,時時是絕處,卻又絕處逢生,最後把握戰機將敵方摧垮,如此方能獲得對戰之樂趣。”
“哈哈哈,”一旁的軍士笑到:“書生卻也班門弄斧,在太尉麵前講軍機。”
“太尉?”書生說到:“太尉又如何,還不是在此望江興歎?”
一句話將兵士的嘴堵住,一個脾氣暴躁的拔出刀來怒喝到:“我宰了你。”
曹彬急忙喝止:“不得無禮。”
兵士連忙後退,曹兵複又拱手到:“某日日在此江邊,自汛期後,片板不敢下江,先生卻能獨自駕船垂釣,水上功夫令人佩服。”
書生笑到:“過獎了,我不過無事時常以釣魚為名,暗測江麵闊狹。曾自此處係著長繩,以舟引至北岸,往返十數次,盡得江麵尺寸,不失纖毫,為留待有緣人而已。”
這話再聽不懂,曹彬便枉為統帥了,急忙執禮到:“請先生傳授我渡江之法。”
書生還了一禮:“太尉禮賢下士,不因在下白身而看不起,在下此來,正是與太尉商議渡江之策。”
曹彬大喜:“先生請。”
“太尉請。”
原來這書生名樊若水,南唐池州人。
自幼聰明好學,能思善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因才高自負而不願甘居人後。於是便想通過科舉入仕,揚名振聲,光耀門庭。可是南唐科舉不過一個笑話,無權無錢如何得中?
樊若水屢試屢敗,進取無望。而此時中原逐漸強大,將各政權一一收歸。而他親眼目睹南唐朝政腐敗,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卻毫無辦法。
既是終將被收歸,何不趕緊獻策令中原速勝,免百姓遭戰火荼毒?
但他畢竟是南唐人,若為中原獻策,必將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
思考良久,樊若水才出此下策,以釣魚引曹彬。
若曹彬無禮,他便帶著一身本事從此隱居。
若曹彬以禮相待,那也隻好獻上計策,助其滅唐,也為樊若水自家謀一個出生。
此事說來簡單,但在那個時候,曹彬身居太尉,加樞密使,乃是整個國家最具權勢的幾人之一,而樊若水不過一普通老百姓而已。
也虧得他賭曹彬,若是賭韓通、潘仁美等人,不說會不會有命在,至少是不會搭理他的。
而曹彬是以文入武,不上陣砍人的時候就是一儒帥,對讀書人也頗為喜愛。
到了中軍帳,樊若水掏出一本小冊子:“太尉,這是在下窮數年之功畫就的《橫江圖說》,裏麵詳細記載長江各種時期的水文,以及造橋渡江方法。”
當先一位年輕將領喝到:“太尉莫要上當,長江寬達萬丈,如何能造橋?”
因曹翰、輔超等一幹將領調任都察院,控鶴新軍又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開口說話的劉光義正是出征時才提拔的副將。
“劉統領莫急,”曹彬說到:“且聽樊先生把話說完。”
樊若水倒也不說造橋方法,隻打開《橫江圖說》:“太尉請看。”
曹彬仔細審視,果然長江中下遊所有曲折險要,均已載明。至采石磯一帶,獨注及水麵闊狹,更加詳細。
曹彬喜到:“得此詳圖,江寧城在吾目中也。”遂命樊若水為右參讚大夫,留軍前效用。
“謝太尉,”樊若水說到:“太尉可派兵在此一帶多斫巨竹備用,至采石一帶搭橋渡江。”
劉光義自是不信:“江水湍急,江麵寬闊,對岸強敵虎視眈眈,巨竹撲滿江中又如何?”
曹彬說到:“劉統領,目下淮南已是不能渡江,不如順流而下,到采石再說。”(這裏要解釋一個地理,文中淮南非現在的淮南,而是淮南十四州的統稱。)
在此滯留多日的控鶴新軍終於拔營,順江而下到了廬江。
廬江與南唐池州隔江相望,自中原發兵之後一直飽受煎熬的池州守將戈產,眼見曹彬率大軍至,以為會自此渡江,幹脆便棄城逃跑。
劉光義建議到:“太尉,既是戈產棄城,我等正可以自此渡江,從陸路攻向江寧。”
曹彬指著沙盤說到:“池州去往江寧,沿途多丘陵,不利於行軍,便依先前計劃,到達采石。”
不過既是戈產逃跑,曹彬仍派了一營人馬前去接收池州。
新軍軍紀嚴明是出了名的,將士們進城秋毫無犯,城中百姓紛紛宰牛備酒前來勞軍。
先前駐軍淮南時,南唐守軍駐徽州與新軍隔江相望。如今見新軍竟順江而下,隻得跟著拔營,哪知還是遲了一日,被接收池州的新軍擋在半途。
曹彬暫且不管,隻繼續快速順江東去。
到石排口時,樊若水以巨竹開始造浮橋,作為試辦。
三日之內浮橋便紮好,順江移置采石,一直連到對岸,不差分毫。
因周師幾路出兵,南唐也隻得分兵多處抵禦。原以為抵禦曹彬的一支軍隊可一直順江與他對峙,誰知道池州守將戈產棄城逃跑後,這支部隊便被隔在池州上遊。
而采石地形險要,南唐兵力已捉襟見肘,所以並未派兵看守。
浮橋造好之後,曹彬命劉光義帶著步兵先行渡江。
到達對岸之後,劉光義由衷的讚到:“想不到渡過長江竟也有如履平地的一天,樊先生實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