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寬爹也慢慢得體會到了陶寬爺爺的用意,分來的田種稻穀不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有可能變成菜地,菜地種菜,慢慢得變成了場,從菜地變成場就比較重要了。菜地至少可以種菜,真要是到了米穀緊張的時候還是可以改成水田的,也就是還有退路,變成了場就改不迴去了。場不僅是把土地踩實,而且還得鋪上石子,想再改迴水田就不太容易了。中國人都有土地情結,不管是過去土地私有製的時期,還是後來解放後,土地公有化,老百姓都還是願意占著土地,其中做房子的地基就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到了農村就更強化了。陶家這幾年的積蓄還是可以的,哪怕是幾年不種稻穀,還是有積餘,在陶寬爹想來,隻要自己手藝好,就一直有事做,就不怕家裏人餓著。但現在不一樣了,看著眼前二個和自己矮不了太多的二個孩子,聽著陶寬爺爺的話,心裏就有些按耐不住了。是啊,兒子都要長大,都要娶妻生子,都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還是擠在這一幢房子裏吧?想到這裏,陶寬爹想到了林家,自己在心裏和林家比較了一下,心裏還是要好些。但人不能老是和差的人家比,也得和大隊支書這樣的人家去比,這才有差距感。這時候的陶寬媽很是讚同陶寬爺爺的意見,家裏田不夠可以去買著糧食吃,但真要是沒有了地基,以後二個孩子就得怨自己了。農村裏的人,既把土地看得很重,但有些時候又看得很開,就看哪頭重哪頭輕了。看得重的時候,哪怕是同一村莊連在一起的地都得要分清楚來,怕給別人占了,少了一攏地就可能少栽了幾株菜,就有可能影響到自己家裏的生活,不光是這樣,也有貪得無厭的,今年刮你一攏地,明年又刮你一攏地,自己就平白無故去了很多,碰到這樣的人隻能是在地裏埋著石頭,以免被占。但碰到家裏的老人走了,要占著別人地去安置了,就顯得很是慷慨,農村人都遵循一個入土為安的理念,隻要是地理先生相中的地,那也就不惜代價去調換,到了這個時候就是另外一個說法了:千年土地八百主。陶寬爺爺因為年齡大了,看到這樣的事很多,也就不會那麽去計較了。陶寬媽也曾經曆過這樣的事,因此,當陶寬爺爺提出自己家裏準備拿出一倍麵積的田去換分到林家的田,陶寬媽很是讚同,聲音也提高了很多。陶寬爹看著陶寬媽難得這樣的神情,心裏早就定了下來,按照陶寬爺爺和陶寬媽的意思去換,至於什麽時候去換,陶寬爺爺自己都沒有太多的主意,而最好的是林家提出來,自己就變得更為主動。在別人家裏門口的田,勢必會被別人家裏的雞鴨鵝所損害的,這樣的損失也不是一年二年可以解決的,再個就是陶家進出的路,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寬,相對於田也就在無形之中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因此,在陶家的陶寬爺爺和陶寬媽看來,林家的田都是要換的,隻是時間問題罷了。此時的陶磊和陶寬壓根就沒有跟上陶寬爺爺的想法,但也不特別得反對,在他們看來,陶寬爺爺在這些方麵不僅是在自己生產隊裏有些名氣,就是整個銀井灣也都還是有些名氣的。家裏的會很顯然打破了陶家兄弟倆的時間計劃,本來可以寫好的作業,也因為陶寬爺爺的開會變得沒有了準時,尤其是陶寬的“實事求是”的解釋也就被擱了下來,兄弟倆看著陶寬爺爺和陶寬媽的表情也不好提出自己要做作業了,隻能待在廳堂裏,聽著長輩們的議論,卻沒有想到他們的議論就是自己後來切身利益。既然三個大人都統一的意見,接下來的就是聽陶寬爺爺關於自己家裏田的位置,或者說具體到哪一塊田去了。外灣還要好些就二戶人家有田,隻要陶寬爺爺去了,事情就很明了,但桐塢突這個地方就有些麻煩了,整個桐塢突都是田,就像後來的電腦圖片裏的高山梯田那種氣勢,沒有陶寬爺爺和生產隊裏的出納或者是生產隊長去確認,是很難確定哪一塊田是分到陶家的田。陶寬爺爺接著就說這些地方的田,最要緊的事——到哪裏去放水灌溉。這是個大事,也是比較讓孩子們頭痛的事,陶寬爺爺都知道這些田怎麽去灌溉,而對於陶寬爹或者是陶寬媽就不知道所以然了,更不必說陶家的兄弟倆了。陶寬爺爺看著陶寬爹和陶寬媽一臉的茫然,就幹脆說:晚上就到這裏吧,明天再說。有了陶寬爺爺這句話,陶家的兄弟倆如臨大赦,趕緊得迴去做作業了,雖然時間不是太晚,但也得抓緊完成,陶磊也隻有一個上午的時間陪著陶寬去砍柴,下午就得迴到學校裏去,陶寬媽更是要給陶磊準備這一個星期帶去學校的菜。陶寬爹則坐著有些舍不得大家都坐在一起的那種溫馨,自己忙於做手藝,迴家的時候都比較晚,要麽就是孩子們都睡了,要麽就是孩子還沒有醒來,隻有在附近村莊裏做手藝才能看到陶寬,對於陶磊,陶寬爹就更難得看到,晚上不同,二個孩子都坐在一起,陶磊也就在自己這些沒有見麵的時間變得更有了大男孩的味道了,或者是說更成熟了。陶家的兄弟倆卻沒有注意到陶寬爹的神情,他們聽到陶寬爺爺說可以走了的話,幾乎是同一時間站了起來,朝著陶磊的房間走去。陶寬爹也就在兄弟倆的背影裏看到了陶寬爺爺的憂慮,是啊,這幾年自己不停得出去做手藝,孩子變得如此的快,想著自己還有陶磊這般大的身板就被陶寬爺爺安排著去看了陶寬媽了,同樣的,要是沒有讀書,二個孩子都差不多要帶著去看別人家裏的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