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秋月寄信的地址您知道嗎?我想給他寫封信。”
“哦,我這兒有,你等著。”鄭老師說著,從抽屜拿出一封信,是秋月之前郵的。
鄭老師將信交給三妮:“這就是他現在的地址,這個信封你拿迴去吧,他的地址我這兒有,已經記下來了。”
李三妮接過,說了聲“謝謝”,沒有多做停留,離開了張老師的辦公室。
“眼眯成一條線,輕輕踮著腳尖,屋頂上的瓦片,是他的琴鍵,一步步,一點點,遊走在愛情邊緣……”李三妮迴到座位上,耿向坤開啟的單曲循環模式,依舊在哼唱著這首歌,穿著大褲衩子的修長雙腿跟著節奏不自覺地抖動著。
他見李三妮迴來的樣子不太對勁,便在她迴來時伸出左腿擋住了她的去路,故意煩人道:“此路是我開……”
“開你的大腦袋!起開!”李三妮毫不留情地撞開他的腿,迴到座位上。
耿向坤不要臉地指責:“你扯到我了!”
李三妮瞪他一眼,隨後拽住他的胳膊,向他背後又是手下不留情的“啪啪”兩巴掌,耿向坤一陣狗嚎般的怪叫。
張鵬偉冷漠地看向耿向坤:“結局早已注定,一點懸念沒有。”
被耿向坤一打岔,自己的氣消散了不少,她將信封放進抽屜,寫起了作業。
夏日炎炎,對於缺水的西海固居民更是一種考驗,盡管當時已經有了三座揚水站,有了泉水改造工程,但是依舊每天有拉罐車不住腳地向這邊運送著水,當地人民生活用水的困難還是那麽捉襟見肘。
秋月剛開始來的時候是極為不適應的,他因為水土不服,每天都要經曆一番起床後鼻血不止的痛苦,在本來計劃迴家的那幾天更是腹瀉到脫水,需要每天打著吊瓶。
秋月不得不拖後歸期,當然,他這樣的情況,害得張誌勇期盼已久的假期也泡湯了,還要照顧這個從天而降生病的老鄉。
秋月很愧疚,邊輸著液邊說:“對不起,張老師,這次害您不能迴家,還要每天照顧我。不然這樣好了,等我身體好點,我一定想辦法補償你,我替您上課,您迴趟家。”
“小兄弟別這麽說,我是來教書的,又不是來交換人質的,這次迴不去,就等暑假再迴去也是一樣的。隻是你,這身子骨這麽差,等好一點,還是快些迴去比較好。”
秋月也知道自己身體不爭氣,他一向引以為傲的身體素質居然被水土不服折騰成這樣,帥氣的臉上居然都出現了當地人才有的深邃眼窩,幾天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他沒再交談,他不可能就這樣迴去,他起碼要在身體狀態好的情況下多走走、多轉轉、多體驗體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西北黃土生活才不枉此行。
可他現在,除了體驗了水土不服、缺水引發的前所未有的虛脫,還體驗了每天被人伺候、喂水喂飯的病人待遇,但顯然,這不是他想要的,反而因為此讓他覺得自己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太窩囊了!
他想要見見張誌勇上課,想要和當地的孩子們親近親近,和穆斯林親近親近,他想要看看這裏居民的正常生活。
秋月在診所輸完液,撐著虛弱的身體,在張誌勇的陪同下,坐了一輛農用四輪來到了村裏的電話亭,秋月往家裏打了第二個電話,告訴鄭老師延期迴去的事。
為了讓鄭老師他們放心,他謊稱自己會在這邊的高中旁聽蹭課。他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敢打給李三妮。
張誌勇全程陪著他。秋月掛掉電話後,張誌勇說:“沒想到你還是個懂事的孩子,為了讓家裏人別擔心,還編出了蹭聽這樣的理由。不過話說迴來,你還是要趕緊養好病迴去,學習要緊,明年高三就更緊張了。”
秋月沒迴答,而是問道:“咱們這裏是不是有個三營高中?”
張誌勇點點頭:“確實有,但是距離這裏不怎麽近。怎麽,你還真想去蹭課不成?”
“蹭不蹭課無所謂,隻是不想這麽迴去,我想住一段時間。”
“真不打算迴去?”
“千裏獨行客,不懼前路雨,有句老話說得好,叫‘來都來了’。”
張誌勇看到這個一臉病容的消瘦少年,露出的笑容依然真摯且堅決,他無奈答應下來:“行,那等你好了,我和你一起去問問。”
秋月有些站不住了,靠在牆邊:“我這不爭氣的身體,現在終於體會到了什麽叫‘無能為力’和‘身不由己’兩個詞,要是沒有你,估計我這趟遠行就迴不去了。”
張誌勇見他有些體力不支了,連忙大聲喚了不遠處的農用四輪車過來,攙著他上了車。
“還行嗎?”
“要沒有力氣了。”秋月靠著後麵,閉上眼睛,極速地唿吸著,他甚至連抬一下眼皮都覺得耗費力氣。估計三妮低血糖時也是這種感覺吧,那還真是不好受。
想到三妮,秋月就有些難過,她肯定在盼著自己迴去,可是自己卻食言了,她應該會生氣的,肯定會,甚至還會不理自己,不過,她那個小心眼應該也就持續幾天,過不了多久她就忘了,她一向如此。
連輸了一個星期的液體,秋月就如大病初愈一般重獲新生了,他第一時間去了張誌勇所在的小學。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並沒有看出來那樣貧窮,桌椅板凳看起來是新的,有點像他和三妮上過的小學。
“這條件也可以啊!”秋月打量過後對張誌勇說。
“近幾年國家政策好了,對這邊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幫扶也都漸漸跟上來了,所以你才能看到現在這樣的小學,之前,這些孩子們可都是在窯洞裏上課的,來,你看這些照片,這都是曆史的記憶了。”說著張老師指著辦公室牆壁上的相框示意他過來看。
秋月看著那些窯洞,難以想象,沒有窗,甚至是窯洞口都矮到鑽不下一個成年人的地方會是一座教室。
他又看向周圍的照片,入目之處,幾乎全是黃土,沒有綠色,沒有生機。
張誌勇說:“這裏當時就是‘苦瘠甲天下’之地。現在咱們住的這片區域,條件還算不錯,那是因為這是整村搬遷政策的福利。”
“哦,我這兒有,你等著。”鄭老師說著,從抽屜拿出一封信,是秋月之前郵的。
鄭老師將信交給三妮:“這就是他現在的地址,這個信封你拿迴去吧,他的地址我這兒有,已經記下來了。”
李三妮接過,說了聲“謝謝”,沒有多做停留,離開了張老師的辦公室。
“眼眯成一條線,輕輕踮著腳尖,屋頂上的瓦片,是他的琴鍵,一步步,一點點,遊走在愛情邊緣……”李三妮迴到座位上,耿向坤開啟的單曲循環模式,依舊在哼唱著這首歌,穿著大褲衩子的修長雙腿跟著節奏不自覺地抖動著。
他見李三妮迴來的樣子不太對勁,便在她迴來時伸出左腿擋住了她的去路,故意煩人道:“此路是我開……”
“開你的大腦袋!起開!”李三妮毫不留情地撞開他的腿,迴到座位上。
耿向坤不要臉地指責:“你扯到我了!”
李三妮瞪他一眼,隨後拽住他的胳膊,向他背後又是手下不留情的“啪啪”兩巴掌,耿向坤一陣狗嚎般的怪叫。
張鵬偉冷漠地看向耿向坤:“結局早已注定,一點懸念沒有。”
被耿向坤一打岔,自己的氣消散了不少,她將信封放進抽屜,寫起了作業。
夏日炎炎,對於缺水的西海固居民更是一種考驗,盡管當時已經有了三座揚水站,有了泉水改造工程,但是依舊每天有拉罐車不住腳地向這邊運送著水,當地人民生活用水的困難還是那麽捉襟見肘。
秋月剛開始來的時候是極為不適應的,他因為水土不服,每天都要經曆一番起床後鼻血不止的痛苦,在本來計劃迴家的那幾天更是腹瀉到脫水,需要每天打著吊瓶。
秋月不得不拖後歸期,當然,他這樣的情況,害得張誌勇期盼已久的假期也泡湯了,還要照顧這個從天而降生病的老鄉。
秋月很愧疚,邊輸著液邊說:“對不起,張老師,這次害您不能迴家,還要每天照顧我。不然這樣好了,等我身體好點,我一定想辦法補償你,我替您上課,您迴趟家。”
“小兄弟別這麽說,我是來教書的,又不是來交換人質的,這次迴不去,就等暑假再迴去也是一樣的。隻是你,這身子骨這麽差,等好一點,還是快些迴去比較好。”
秋月也知道自己身體不爭氣,他一向引以為傲的身體素質居然被水土不服折騰成這樣,帥氣的臉上居然都出現了當地人才有的深邃眼窩,幾天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他沒再交談,他不可能就這樣迴去,他起碼要在身體狀態好的情況下多走走、多轉轉、多體驗體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西北黃土生活才不枉此行。
可他現在,除了體驗了水土不服、缺水引發的前所未有的虛脫,還體驗了每天被人伺候、喂水喂飯的病人待遇,但顯然,這不是他想要的,反而因為此讓他覺得自己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太窩囊了!
他想要見見張誌勇上課,想要和當地的孩子們親近親近,和穆斯林親近親近,他想要看看這裏居民的正常生活。
秋月在診所輸完液,撐著虛弱的身體,在張誌勇的陪同下,坐了一輛農用四輪來到了村裏的電話亭,秋月往家裏打了第二個電話,告訴鄭老師延期迴去的事。
為了讓鄭老師他們放心,他謊稱自己會在這邊的高中旁聽蹭課。他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敢打給李三妮。
張誌勇全程陪著他。秋月掛掉電話後,張誌勇說:“沒想到你還是個懂事的孩子,為了讓家裏人別擔心,還編出了蹭聽這樣的理由。不過話說迴來,你還是要趕緊養好病迴去,學習要緊,明年高三就更緊張了。”
秋月沒迴答,而是問道:“咱們這裏是不是有個三營高中?”
張誌勇點點頭:“確實有,但是距離這裏不怎麽近。怎麽,你還真想去蹭課不成?”
“蹭不蹭課無所謂,隻是不想這麽迴去,我想住一段時間。”
“真不打算迴去?”
“千裏獨行客,不懼前路雨,有句老話說得好,叫‘來都來了’。”
張誌勇看到這個一臉病容的消瘦少年,露出的笑容依然真摯且堅決,他無奈答應下來:“行,那等你好了,我和你一起去問問。”
秋月有些站不住了,靠在牆邊:“我這不爭氣的身體,現在終於體會到了什麽叫‘無能為力’和‘身不由己’兩個詞,要是沒有你,估計我這趟遠行就迴不去了。”
張誌勇見他有些體力不支了,連忙大聲喚了不遠處的農用四輪車過來,攙著他上了車。
“還行嗎?”
“要沒有力氣了。”秋月靠著後麵,閉上眼睛,極速地唿吸著,他甚至連抬一下眼皮都覺得耗費力氣。估計三妮低血糖時也是這種感覺吧,那還真是不好受。
想到三妮,秋月就有些難過,她肯定在盼著自己迴去,可是自己卻食言了,她應該會生氣的,肯定會,甚至還會不理自己,不過,她那個小心眼應該也就持續幾天,過不了多久她就忘了,她一向如此。
連輸了一個星期的液體,秋月就如大病初愈一般重獲新生了,他第一時間去了張誌勇所在的小學。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並沒有看出來那樣貧窮,桌椅板凳看起來是新的,有點像他和三妮上過的小學。
“這條件也可以啊!”秋月打量過後對張誌勇說。
“近幾年國家政策好了,對這邊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幫扶也都漸漸跟上來了,所以你才能看到現在這樣的小學,之前,這些孩子們可都是在窯洞裏上課的,來,你看這些照片,這都是曆史的記憶了。”說著張老師指著辦公室牆壁上的相框示意他過來看。
秋月看著那些窯洞,難以想象,沒有窗,甚至是窯洞口都矮到鑽不下一個成年人的地方會是一座教室。
他又看向周圍的照片,入目之處,幾乎全是黃土,沒有綠色,沒有生機。
張誌勇說:“這裏當時就是‘苦瘠甲天下’之地。現在咱們住的這片區域,條件還算不錯,那是因為這是整村搬遷政策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