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以唐伯強的觀察,這類醫生有一個共同的、很突出的特質,他們都很善於與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屬溝通,對待病人及其家屬們態度溫和,從不惡言相向。更令唐伯強佩服的是,這些醫生往往會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迴答病人及其家屬的提問,令一些看似複雜的醫學問題在他們的嘴裏變得簡單易懂起來。這樣的病情解釋,一下子拉近了醫生與病人間的距離,讓病人對醫生產生一種信任甚至依賴感,他們對醫生的依從性也驚人地高。
這樣的思考也同樣地被唐伯強貫穿於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使唐伯強慢慢變得善於與同事和病人溝通,不懼怕批評,勇於接受批評和各種挑戰,勇於承擔責任,心胸也因此越來越寬廣起來。
這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隻要你的觀念對,方法對,心態對,一切的問題都會被你慢慢地克服,人也會在克服各種問題和困難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唐伯強的工作上手很快,不管科室的人怎麽看,怎麽想,有一點他們是不得不承認的,那就是唐伯強的專業水平比很多剛畢業的醫生都要好。分析病情時邏輯思維十分嚴謹,哪怕最後的診斷不一定正確,但別人很難從他的分析發言中找到毛病來反駁他。
在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最能以公開的形式考驗一個醫生水平的,莫過於每周三上午的主任查房和每周五上午的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會了。
第一種情況對於唐伯強而言可謂毫無壓力,因為在新橋市人民醫院的實習已經反複多次證實了唐伯強的能力。每次周三的查房,唐伯強都很流暢地將自己所分管的幾位病人的情況的各種細節詳細地作出匯報並對一些特別的病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進一步的處理設想。專業的人一聽便知道唐伯強在這些病人身上所下的功夫不淺,當然這些表現也令冉主任深感滿意。有一次,冉主任對於如此熟悉自己病人的唐伯強來個“突然襲擊”。在他看完一個結核性腦膜腦炎的病人後,突然對唐伯強說:“唐醫生,你來看看這個病人的眼底並將你看到的情況告訴大家。”
冉主任每次查房到看眼底環節,站在電源開關旁邊的人都會迅速地將燈關掉。用他們的話說,看眼底需要在暗的環境下才容易看清楚,所以每個周三查房總會有一個“黑燈”的環節,等冉主任看完眼底,燈才會再度亮起。對於這樣的處理,唐伯強不以為然,以在新橋市看大量的眼底的經驗,病人在適應自然光或者燈光的情況下,再以眼底鏡所發出的光去照射,病人的瞳孔縮小反而沒那麽厲害。但唐伯強看見這麽多人在跟著冉主任認可並實施這樣一種做法,自然不好提出異議。
聽見冉主任讓自己看眼底,唐伯強心知肚明,這是冉主任在考自己。周姐曾經對他說過,神經內科能夠獨立擁有自己眼底鏡的人隻有三個,除了冉主任,剩下的就是卓主治和另外一位張小鳳主治。換而言之,其他人想學習看眼底都很難找到眼底鏡,因為他們是不輕易將眼底鏡借出去的。
唐伯強不動聲色,走上前去接過冉主任遞過來的眼底鏡,以一種標準的持眼底鏡的手勢,趴在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的身邊熟練地看了起來。奇怪的是,這個時候竟然沒有人想到要“黑燈”這個環節。事後周姐說,她當時被冉主任的舉動嚇著了,誰都看得出來他想考你或者為難你,因為周姐也自認看眼底的技術還不過關。看來,等著看唐伯強出醜的人不少。
這個病人的顱內壓比較高,而且持續的時間長,高顱壓導致眼底改變的特征十分明顯。當唐伯強將這個病人的眼底改變,包括在相當於時鍾幾點鍾的位置有出血點等一五一十地向著冉主任描述的時候,冉主任顯然感到瞬間的愕然,隨之而來的是他那標準的看似滿意的笑容,邊笑邊點頭說:“不錯,很好,描述得很全麵,很準確。”
每周的疑難危重病例的討論會對於每一位醫生來說都是一種考驗,考驗你的知識麵,考驗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考驗你對邊緣學科的了解與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討論,按照冉主任的規定,每一位醫生都必須參與,都必須發言,這樣的方式會逼著每一位醫生在討論前都會竭盡全力去查找資料和熟悉病人的一切情況。從一開始到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開始,唐伯強便認為,這個製度將會使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技術得以持續發展並終將在整個醫院脫穎而出,成為醫院的專業強科。日後的發展證實了唐伯強當初的判斷沒有錯。
唐伯強對於這每周一次的例行討論會是十分重視的。每次討論,不管是不是討論唐伯強分管的病人,他都十分積極地準備,除了重新仔細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認真地分析入院後的檢查結果和治療反應。剩下的便是思考和跑圖書館查閱資料以驗證他的思考或者思路是否正確,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唐伯強到醫院工作時間不長,醫院和醫學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對他很熟悉,甚至破例讓他借閱一些不外借的書籍,深知這些書籍珍貴的唐伯強自然對此心存感激,每次閱讀完後都按時歸還。
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確實不容易,疑難病例更不容易了。錯過一些症狀、體征、檢查結果或者患者對治療反應的分析都會將你導向一個錯誤的診斷,迷信前人的診斷也很容易將你的思維局限在一個狹隘的空間令你走不出來。於是乎,在討論環節大家便各抒己見,唇槍舌劍,甚至爭得臉紅耳熱,**味十足。
唐伯強也許是剛走出校門,涉世不深,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也許是受到讀書時老師的影響。在讀書期間,帶教老師總是鼓勵他們多思考多討論甚至爭論,然後追蹤病人最後的診斷和治療情況,正是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下,唐伯強慢慢地就養成了這種喜歡討論、爭論和追蹤病人最後診斷和治療結果的習慣。所以,每周的病例討論中,都少不了唐伯強這一張嘴,而且就像在學校一樣,依然保持著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推演的習慣,條分縷析,抽絲剝繭,最後得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診斷。
</p>
以唐伯強的觀察,這類醫生有一個共同的、很突出的特質,他們都很善於與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屬溝通,對待病人及其家屬們態度溫和,從不惡言相向。更令唐伯強佩服的是,這些醫生往往會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迴答病人及其家屬的提問,令一些看似複雜的醫學問題在他們的嘴裏變得簡單易懂起來。這樣的病情解釋,一下子拉近了醫生與病人間的距離,讓病人對醫生產生一種信任甚至依賴感,他們對醫生的依從性也驚人地高。
這樣的思考也同樣地被唐伯強貫穿於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使唐伯強慢慢變得善於與同事和病人溝通,不懼怕批評,勇於接受批評和各種挑戰,勇於承擔責任,心胸也因此越來越寬廣起來。
這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隻要你的觀念對,方法對,心態對,一切的問題都會被你慢慢地克服,人也會在克服各種問題和困難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唐伯強的工作上手很快,不管科室的人怎麽看,怎麽想,有一點他們是不得不承認的,那就是唐伯強的專業水平比很多剛畢業的醫生都要好。分析病情時邏輯思維十分嚴謹,哪怕最後的診斷不一定正確,但別人很難從他的分析發言中找到毛病來反駁他。
在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最能以公開的形式考驗一個醫生水平的,莫過於每周三上午的主任查房和每周五上午的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會了。
第一種情況對於唐伯強而言可謂毫無壓力,因為在新橋市人民醫院的實習已經反複多次證實了唐伯強的能力。每次周三的查房,唐伯強都很流暢地將自己所分管的幾位病人的情況的各種細節詳細地作出匯報並對一些特別的病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進一步的處理設想。專業的人一聽便知道唐伯強在這些病人身上所下的功夫不淺,當然這些表現也令冉主任深感滿意。有一次,冉主任對於如此熟悉自己病人的唐伯強來個“突然襲擊”。在他看完一個結核性腦膜腦炎的病人後,突然對唐伯強說:“唐醫生,你來看看這個病人的眼底並將你看到的情況告訴大家。”
冉主任每次查房到看眼底環節,站在電源開關旁邊的人都會迅速地將燈關掉。用他們的話說,看眼底需要在暗的環境下才容易看清楚,所以每個周三查房總會有一個“黑燈”的環節,等冉主任看完眼底,燈才會再度亮起。對於這樣的處理,唐伯強不以為然,以在新橋市看大量的眼底的經驗,病人在適應自然光或者燈光的情況下,再以眼底鏡所發出的光去照射,病人的瞳孔縮小反而沒那麽厲害。但唐伯強看見這麽多人在跟著冉主任認可並實施這樣一種做法,自然不好提出異議。
聽見冉主任讓自己看眼底,唐伯強心知肚明,這是冉主任在考自己。周姐曾經對他說過,神經內科能夠獨立擁有自己眼底鏡的人隻有三個,除了冉主任,剩下的就是卓主治和另外一位張小鳳主治。換而言之,其他人想學習看眼底都很難找到眼底鏡,因為他們是不輕易將眼底鏡借出去的。
唐伯強不動聲色,走上前去接過冉主任遞過來的眼底鏡,以一種標準的持眼底鏡的手勢,趴在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的身邊熟練地看了起來。奇怪的是,這個時候竟然沒有人想到要“黑燈”這個環節。事後周姐說,她當時被冉主任的舉動嚇著了,誰都看得出來他想考你或者為難你,因為周姐也自認看眼底的技術還不過關。看來,等著看唐伯強出醜的人不少。
這個病人的顱內壓比較高,而且持續的時間長,高顱壓導致眼底改變的特征十分明顯。當唐伯強將這個病人的眼底改變,包括在相當於時鍾幾點鍾的位置有出血點等一五一十地向著冉主任描述的時候,冉主任顯然感到瞬間的愕然,隨之而來的是他那標準的看似滿意的笑容,邊笑邊點頭說:“不錯,很好,描述得很全麵,很準確。”
每周的疑難危重病例的討論會對於每一位醫生來說都是一種考驗,考驗你的知識麵,考驗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考驗你對邊緣學科的了解與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討論,按照冉主任的規定,每一位醫生都必須參與,都必須發言,這樣的方式會逼著每一位醫生在討論前都會竭盡全力去查找資料和熟悉病人的一切情況。從一開始到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開始,唐伯強便認為,這個製度將會使海灣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技術得以持續發展並終將在整個醫院脫穎而出,成為醫院的專業強科。日後的發展證實了唐伯強當初的判斷沒有錯。
唐伯強對於這每周一次的例行討論會是十分重視的。每次討論,不管是不是討論唐伯強分管的病人,他都十分積極地準備,除了重新仔細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認真地分析入院後的檢查結果和治療反應。剩下的便是思考和跑圖書館查閱資料以驗證他的思考或者思路是否正確,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唐伯強到醫院工作時間不長,醫院和醫學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對他很熟悉,甚至破例讓他借閱一些不外借的書籍,深知這些書籍珍貴的唐伯強自然對此心存感激,每次閱讀完後都按時歸還。
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確實不容易,疑難病例更不容易了。錯過一些症狀、體征、檢查結果或者患者對治療反應的分析都會將你導向一個錯誤的診斷,迷信前人的診斷也很容易將你的思維局限在一個狹隘的空間令你走不出來。於是乎,在討論環節大家便各抒己見,唇槍舌劍,甚至爭得臉紅耳熱,**味十足。
唐伯強也許是剛走出校門,涉世不深,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也許是受到讀書時老師的影響。在讀書期間,帶教老師總是鼓勵他們多思考多討論甚至爭論,然後追蹤病人最後的診斷和治療情況,正是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下,唐伯強慢慢地就養成了這種喜歡討論、爭論和追蹤病人最後診斷和治療結果的習慣。所以,每周的病例討論中,都少不了唐伯強這一張嘴,而且就像在學校一樣,依然保持著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推演的習慣,條分縷析,抽絲剝繭,最後得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