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營騎軍營地的一處軍帳內,梁熄正和秦禝在賬內飲茶。國喪期間,不敢用酒,因此兩個人坐在軍帳裏,都隻是喝茶,
“大人”。梁熄說道,“你聽說了嗎,王彧現如今是越來越囂張了,今天聽聞王彧竟然公然頂撞兩位太後呢?”
“哦?”秦禝驚訝,他很想聽聽是什麽事,“王彧在太後麵前,還敢這麽大膽?”
“我看他壓根就沒把兩位太後放在眼裏。”梁熄又說到,“聽禦前的侍衛們說,就連年號,他王彧也敢擅定!”
新君登極,照例要改元,新的年號,該由輔政大臣提出幾個備選,再請皇太後圈定。而王彧不知是一時忘了,還是根本沒把這個規矩當成一迴事,竟然在今日的朝會上,徑直把新年號寫進諭旨,隻待兩位太後用過大印,就要頒行天下。
新年號寫的是“順祥”,文意的好壞先不去說,這樣藐視太後,卻為多少通曉幾分政事的西所不能接受。她李念凝如今已經不在是皇貴妃了,而是皇帝的生母,是太後!
“先帝在日,也是這個規矩麽?”西太後看了一眼已經從皇後晉位成為東太後的柳倩檸,將諭旨向外一推,緊緊盯著王彧說。
王彧一時語塞,沒想到被她捉住了漏洞。但他並不引以為咎,而是立刻便講出一番大道理,從民生凋敝談到國庫空虛,從南邊的南越談到北邊的“北蠻”,強調現在人心惶惶,早定年號可以有利於穩定政局。口沫橫飛地說到後來,幹脆讓人取來一個布包,打開一看,是一枚錚光瓦亮的嶄新母錢,上麵是“順祥重寶”四個字。
“太後請看,這是錢樣子!”王彧指手劃腳地說,“隻要年號一頒,新錢立刻就可以開鑄通行,民間的物價,也就可以穩定下來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
這等於是在反詰太後,語氣可以說是無禮已極。他所說的一番道理,雖然不錯,但卻始終彌補不了那個漏洞:擬幾個備選的年號請太後當麵圈定,又能花費幾刻鍾的時間?何以敢自作主張,連新錢的模子都做好了?這樣赤裸裸的蔑視,就連性情一向忠厚的東太後,也覺得實在不像話。
然而事已至此,竟沒辦法不聽他的,終不成把新錢的模版毀了重鑄?隻得忍氣吞聲,在諭旨上用了印,迴到宮中,自然大罵王彧可惡。
“王彧可惡!”秦禝聽完,當然也要做這樣的表示,不過隨後秦禝卻有輕聲說道。
“不過也難怪,這王彧乃是五皇子雲霖的親信,這陛下突然崩殂,卻立十皇子為帝,若不是在場的有著諸位大臣親貴,悠悠眾口之下,王彧等人一時拿不出辦法,這才隻能坐看小皇子即位,不然還不知道會如何呢!”
“難道就沒辦法治治他?隻是不知道京中是什麽個打算,竟是一點聲息也沒有。”梁熄鬱悶的說道。
我倒知道,秦禝心中苦笑。他現在的處境,甚為尷尬,明明兩頭都視他為自己人,他卻偏偏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做這個牽線搭橋的紅娘。
自己是齊王派在雲河的臥底。齊王有這樣的心術,如果自己向太後明言,那兩宮以後對齊王會是個什麽觀感,難說得很,對自己也不見得是個好事。
而自己緣何能取得太後的信任,就更難向齊王一方啟齒——難道還能跑去對彭睿孞說,自己跟年輕的太後之間,曾有過兩夜風流?
“唉,難。”秦禝不自覺地搖搖頭。
=========分割線========
之雲燊給皇後和淑貴妃的印,不是拿來看的,而是實實在在代表了最高的權力——凡是輔政大臣擬就的諭旨,不經兩位太後用印,則視為無效。這等於是雲燊的遺命,為當時在場的大臣眾目所見,即使跋扈如王彧,也是不敢不承認的。問題在於,太後是否有權更動諭旨的內容?太後和輔政大臣之間,已經為此發生過幾次激烈的交鋒,但在王彧的高壓之下,結果都是以輔政一方的勝利而告終。
“他們說什麽就是什麽,那這兩方印章,還有什麽用?”一向生性平和的東太後,被氣得掉下了眼淚,“不等於把咱們就當成擺設了麽?”
“姐姐說的是,”西太後趁機說,“所以得想個法子,逼著京中的老六,出來說話。”
東太後知道,她說的法子,就是那個“垂簾聽政”的意見。
“妹妹,我還沒弄明白。”東擦了擦眼淚,抱歉地說,“咱們現在不是也在聽政嗎?”
都是“聽政”,卻大不相同。李念凝便向她解釋,現在的聽政,是隻能見輔政大臣,而垂簾聽政,太後則可以召見所有的外官,這樣一來,王彧就不能再一手遮天。
“可是垂簾聽政,王彧他們能同意嗎?”東提出了疑問。
自然是不會同意的,但李念凝的用意,原也沒指望他們會同意。
“把水攪一攪,”西太後說。
這又是指的齊王了,話雖然不好聽,但道理是有的。這個折子一上,兩宮便可以借機讓京中的齊王,明白她們對王彧不滿的態度。
“也好,”東太後欣然點頭,“王彧這樣跋扈,也該有人來說一說。”
“是啊。”西太後嘴上答應著,心裏卻得意地想,一旦真的跟齊王取得聯絡,那就不僅僅是“說一說”的事情了。不過這一點,先不忙揭破,以免嚇到了老實的皇後。
結果次日,一位禦史便在李念凝的授意之下。公然上疏了一道“奏請皇太後權理朝政”的折子,
上折子主張垂簾的,叫做沈袁桐,一直是個半黑不紅的禦史,這次抓到這樣一個機會,富貴險中求,將自己下半生的宦途,賭在了這一封奏折上。
垂簾聽政,隻是一種施政方式,本身不能以好壞論之。但從男人的眼光看去,女主臨朝,多少覺得不是滋味。這篇折子,行文滯澀,理路也不見得如何高明,但也有好文字,其中的警句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逾,逾則弊生”,將關鍵之處點了出來,暗指王彧的行為,攬權無禮,長此以往,將有篡政之虞。
而除了建議垂簾之外,後麵的一句,“當於親王之中,另行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則不僅打了柳擎的臉,更是為了將齊王“逼出來”,所不可少的一句話。至於奏折裏還請求替小皇帝添個教習經典的師父,不過是陪筆,無關緊要。
結果折子到了,諸位輔政大臣拆開一看,震怒異常。他們倒沒想到這是出於兩宮的授意,隻是認為皇帝剛剛歸天,就有人敢上這樣的折子,簡直是反了!礙於禮製,還是將折子裝進匣子,送進宮內,一邊由杜袂動手,寫好了一篇痛駁的諭旨,隻等兩宮太後看完了奏折發迴來,就要發旨嚴譴。
誰知匣子送迴來,眾多折子裏獨獨缺了這禦史的這一份奏折——被太後“留中”了。
這也是西最初的本意,隻要折子讓大家看見了,其中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會擴散出去,目的也就達到了。折子留在宮內,不做處理,既讓王彧他們抓不著什麽毛病,又間接向外麵表明了兩宮的態度,一舉兩得。
以李念凝的閱曆和見識來說,這算得上是個很巧妙的設計了。但她沒有想到的是,輔政大臣群情洶湧,竟由王彧帶隊,請見太後,親自來要折子了!
“沈袁桐的折子,請太後決斷,不宜拖延!”王彧麵無表情的說。
“他的折子,我們姐妹倆還沒想好,”輔政大臣的舉動,已經頗為無禮,西太後強忍著怒氣說,“等想好了,自然會發下來,讓你們寫旨。”
王彧一哂,無所謂地說:“臣等奉先帝遺命,讚襄政務。這不,杜袂已經擬好了諭旨,請兩位太後過目。”
“什麽?”西太後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們還沒想好,你們寫的什麽旨?”
“請太後看折子,可不是請太後想折子,既然已經看過,想好不想好的,也沒什麽打緊。”王彧擺擺手,對杜袂說道:“太後問你寫的什麽旨,你給太後念念。”
不等西太後有什麽反應,杜袂居然就展開手上的諭旨,堂而皇之地念了起來。他的聲音洪亮,又刻意加重了語氣,嚇得東太後身前的小皇帝,不住地往後縮。整篇諭旨,痛斥沈袁桐“包藏私意”,指他“卑汙不堪,希圖幸進”。
兩位太後聽完,又驚又怒,相顧失色,西更是在心裏想,若是秦禝在身邊,自然會一刀一個,將這個六個逆臣殺在當場!然而畢竟是想想而已,此時此刻,隻能靠自己硬挺。當下一拍桌子,作色道:“你們六個,任意妄為,想一手遮天,掩盡天下人的耳目麽?“
“臣等不敢,可也請太後不要違了朝廷的法製!”王彧幹脆大聲咆哮起來,“國家大政,自有輔政大臣尊遺命辦理,這就請太後用印罷!”說完,杜袂向前一步,將那張寫好的諭旨,遞了過去。小皇帝本已被王彧的咆哮嚇得不行,又見杜袂一副要逼上來的樣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把東太後身上的紗袍都尿濕了。
西太後氣得雙手發抖,顫聲道:“好……好……我給你用印。”不但不接杜袂手裏的諭旨,反而拿出沈袁桐的折子,目視東太後,兩人用各自的小印,在奏折的一頭一尾按了一下。西拿起折子,將手一揚:“拿去,沈袁桐的折子,我們姐妹準了!”
一場爭鋒,劍拔弩張到了這樣的程度,已經沒有了迴旋的餘地。沒想到王彧忽然歎了口氣,聲音軟了下來,指了指擺在一旁,專用於盛納奏折往返的一個黃色盒子,垂首道:“太後既然發還折子,該當裝在匣子裏,著人送迴中書省,臣等再遵旨辦理。”
說罷,行了禮,帶同其他的輔政大臣,居然就這麽退了出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兩位太後,麵麵相覷。
年輕的西太後,畢竟還是缺少了實際政務的曆練,沒能夠想到,自己這個貿然的舉動,招致輔政大臣的強烈反擊,造成致命的後果。
聽到了這個消息的秦禝的大驚失色——這哪裏算是政治鬥爭?簡直就是兩位年輕的太後,在跟王彧鬧意氣。若是以為掌握了兩方印章,就可以為所欲為,那就不免大錯特錯了。印章所代表的,隻是名分,想轉化為真正的權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不是一道諭旨那麽簡單的事情。
他冷靜地想了想,現在他即使通過和淑貴妃的關係,對兩宮有所勸諫,這位也絕不會聽從——畢竟自己隻是一個五品的軍官,要說在朝務上能有什麽見識,任誰也不會相信。
說不得,隻好救她一救了。秦禝心想,且不說她以肉身布施,那兩晚的情分,隻論不能讓自己的大事毀於一旦,自己便有非出手不可的必要。
==========分割線========
“彭大人,劉大人,這迴怕是要出事。”
在彭睿孞家裏的內室中,秦禝正在和這兩人做著商議。
“這是要逼王爺出來說話!”彭睿孞臉上變色,與劉秉言對望一眼,說道:“西邊兒的太冒失了,火候沒到,何況——”
何況還要防著王彧的反噬。他們倆都深知,王彧是朝中一流的人物,平日裏殺大學士立威,尚且無所顧忌,現在直接威脅到他的地位,哪會乖乖的就範?
然而一時之間,亦沒有可行的主意可以拿出來,不知該怎樣把西太後的這個念頭,打消了去?
“請恕小弟直言,兩宮既然已經發動,攔是攔不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禝沒功夫再韜光隱晦了,於是幹脆利落地說道,“當今之計,唯有兩頭著手!一頭是請劉大人聯絡京裏,無論如何,要請王爺盡快設法,馳來行宮;另一頭,小弟則要自行其是了,不過還要請兩位大人的一封親筆。”
秦禝鋒芒一露,彭睿孞和劉秉言都是大為驚奇——本來一直奇怪他一介武官,如何能得到齊王賞識,現在見了他的氣勢,才終於信實了。
“秦禝,你要我們寫什麽?”
========分割線========
沈袁桐的折子,被裝在匣子裏,由派太監送了迴去,兩位太後,則坐在殿中,惴惴不安地想著。
在奏折上直接用印,雖然不合體例,但亦可以視為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通,表示全盤接納奏折中的所有提議。這原本是西太後所準備的最後一手殺招,卻在方才那場驚心動魄的交鋒之中,提前使了出來。
“妹妹,你看他們會遵旨辦理麽?”東太後問完,自己倒先搖了搖頭,“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
遵旨辦理,等於是接受垂簾聽政,以王彧的桀驁不馴,怎麽會有這樣的好事?西也猜不透王彧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想一想,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咱們且等著,看看他們要做什麽。”
這一等,直到用過了午膳,仍沒有信兒。兩位太後在廊下說著話,都覺得詫異,忽然見李孝忠一路小跑,穿過院子,到跟前磕了一個頭,氣急敗壞地說:“主子,出大事了!”
東太後幾乎承受不了這樣的驚嚇,手揪著心口,麵色變得慘白。西太後的心,也是劇烈跳動起來,總算強撐住,罵道:“混賬東西!連怎麽給主子迴事的規矩,都忘了麽?”
李孝忠這才驚覺到自己的失態,俯伏在地,狠狠給了自己一嘴巴,連聲罵自己:“小李子該死!小李子該死!”
“到底是怎麽啦?”
“內侍監的老沙剛才跟我說,送到中樞的黃匣子,到現在都一直沒打開……”
“什麽?!”西太後跟東太後都盯著李孝忠問,“哪有這樣的事?”
“杜袂……說,既然太後拿輔政大臣不當一迴事,那還看……看……看個屁。”
“你是說,中樞上不辦事兒了?”東太後失聲道。
“反正輔政大臣們,都是閑坐在屋裏……還不止是這樣兒,”李孝忠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西,才接著說道:“宮門外的戒衛,增加了一倍,太監出入,都要搜身,說是不許片紙出宮!”
這一迴,就連西的臉,也變得刷白。她咬著嘴唇,看了看東太後,才道:“小李子,跟我們進屋。”
進了內室,西太後拉著東太後坐下,小聲道:“姐姐,我要找一個人,你別問我為什麽,總之我有我的道理。”
交待了這一句,轉頭對李孝忠說道:“到西延閣,去找他!”
“是!”李孝忠自然知道她要找誰,忙道:“請主子示下,讓他做什麽?”
“讓他……”西太後張了張嘴,一時說不出話來。
王彧的這一招,狠到了極處。中樞上罷了工,等於掐住了兩宮太後的脖子,外麵的奏折進不來,裏麵的諭旨出不去,而太後又不能召見外官,相當於把太後軟禁在了雲河的行宮之內。而宮外警衛增強,沒準更是要謀逆的兆頭。西太後終於明白自己的冒失,犯了大錯,情急之下,便象在那天一樣,想起了秦禝。
然而,能讓秦禝做什麽呢?宮裏不比外麵,難道還能命他帶兵殺進來?想想就知道這是做不到的事情。
“你隻告訴他……有這麽一迴事情。”西太後頹然道,“看他有什麽話,叫你帶迴來。”
兩位太後,在焦急彷徨中等了近一個時辰,才等到李孝忠的迴話。
“迴兩位太後,”李孝忠渾身大汗地跪下,“他的親兵說,秦將軍帶兵往南麵拉練去了,至少要四天才能迴來。”
西太後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她不知道的是,李孝忠得到的這個說法,並不確切。此刻,秦禝帶著兩名親兵,三個人,六匹馬,正在往汾州的大道上,奪命狂奔。
他要來見一個人!
==============分割線=========
奉旨帶軍抵禦北蠻諸事的大臣沈浼,已經將自己的中行轅,移到了汾州。
北蠻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而沈浼的部隊,步軍居多。他定下了以靜製動的宗旨,讓麾下的諸位武將,步步為營,要逐漸把北蠻壓迴北疆,再尋求決戰。而他自己率領一萬人人,候機而動,其中有五千騎兵,算是戰鬥力較強。
這一天早上,沈浼照例穿著為皇帝戴孝的白袍,正在中軍帳中跟幾位幕僚談著糧草的事情,接到旗牌官的稟報,說營外有三名官軍,要求見大帥。問他們是哪裏的兵,又不肯說,領頭的那個將軍,隻說是從直隸來的,有機密軍情,要向大帥報告。
沈浼皺起了眉頭。這樣的事,聞所未聞,何況近來也沒聽說直隸一帶有什麽匪情,所謂機密軍情,從何說起?再想一想“機密”二字,忽有所悟,忙道:“帶那個將軍進來!”
等到那個將軍進來,隻見滿麵塵土,衣衫不整,人已是萎頓不堪,往地上一跪,喊了一聲“參見大帥!”,便有支撐不住的樣子。
“怎麽弄得這個樣子?”沈浼話一出口,便即醒悟,一個的五品將軍,不僅換了服飾,而且連身份也不肯通報,自然是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機密——多半便是雲河發生了極大的變故。當下先命親兵扶著他坐下,端來一碗熱粥給他喝了,再命無關的人退了出去,隻留下一個叫徐郢的心腹幕僚,這才溫和地說道:“你不要著急,慢慢地說。”
“大帥!”得知中樞處拒絕視事、行宮戒嚴,便立刻上了路。兩夜一晝間,狂奔了五百裏,疲憊已極。喝過粥,喘了好一會,精神才慢慢恢複過來,拿眼睛看了看徐郢,又目視沈浼。
“不妨的,徐先生跟了我十幾年,可共機密。”
原來如此。秦禝向徐郢點了點頭,表示致意,才對沈浼說道:“呈稟大帥!雲河出事了!”從這裏開始,把半年來雲河的種種情形,要言不煩地向沈浼說了一個大概,一直說到有人上折子獻議垂簾,以及輔政大臣所做出的反應。
“這麽說,輔政的諸公,是曠班了。”沈浼捋著唇上的兩撇胡子,沉吟道,“行宮戒嚴,王彧又想幹什麽?造反麽?”
“造反不造反,得再看,”說話的,是坐在一旁的徐郢,“可是不利於兩宮太後的意圖,是明擺著的。”
徐郢的話,說得很到位。秦禝看了他一眼,從懷裏掏出一個封袋,再從封袋之內,取出一個信封來,遞給沈浼:“這是彭睿孞和劉秉言兩位,給大帥的信,請大帥過目。”
“哦?”沈浼極為重視,取出兩頁信箋,前後看了兩遍才放下。他知道這兩人都是齊王的心腹,他們的話,自然也代表齊王的意思。信是彭睿孞執筆,寫得很客氣,把沈浼誇成“中流砥柱,國之幹城”,同時建議沈浼,應該到雲河去叩謁皇帝的梓宮,委婉地點出這是建立“不世之勳”的好機會,落款則有劉秉言的附名。
不世之勳四個字,是沈浼所看重的。現在的局麵是明擺著的,兩宮與輔政之間,起了極大的衝突,而齊王自然是站在兩宮一邊。自己作為帶兵在外的大將,分量就重的很了,隻要有所表示,維護正統不墜的功勞是一定有的。
要表示,當然是向兩宮表示。至於對王彧,沈浼其他的將領一樣,怨氣很大,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還看不起王彧。
沈浼是雲燊生前的愛將,三十不到,便曾經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節製各路,賜尚方寶劍,二品以下,可以先斬後奏,算是夏國的名將。他的脾氣極大,王彧跋扈,他比王彧還要跋扈,王彧剛愎,他比王彧更加剛愎,因此在武將之中,是王彧最為忌憚的一個人。
然而沈浼亦不是一個冒失的人,此去雲河,固然是以叩謁梓宮的名義,但到底要做些什麽,還要再問問明白。
“他們兩個的意思,你最清楚,是說讓我統兵入衛麽?”沈浼見秦禝乃是齊王這邊的信使,因此言語之中,頗見尊重。
“要說跟雲河的禁軍見仗,那決不會。”秦禝篤定地說,“而且現在雲河的情形急迫,若是全軍拔營,怕緩不濟急,如果隻帶騎軍,那就快得多了。依卑職淺見,以大帥的威名,就算是王彧,也不敢不買賬,隻要大帥的人能到,就足以收震懾之功。”
這麽說,是去嚇唬嚇唬王彧。沈浼點點頭,關切地看看秦禝,“你跑了五百裏,還頂得住麽?”
“大帥放心,隻要讓我睡上半天,什麽都迴來了。”
“好!”沈浼下了決心,“我移營汾州,所等的就是今日。先帝曾手詔嘉獎,說我赤心為國,他王彧什麽東西,敢這樣猖狂?我當然不能坐視!”轉頭對徐郢道:“傳我的令,中軍整隊,吃過午飯開拔!”
秦禝聽到這裏,才放心一笑,他的計謀成功了!
“大人”。梁熄說道,“你聽說了嗎,王彧現如今是越來越囂張了,今天聽聞王彧竟然公然頂撞兩位太後呢?”
“哦?”秦禝驚訝,他很想聽聽是什麽事,“王彧在太後麵前,還敢這麽大膽?”
“我看他壓根就沒把兩位太後放在眼裏。”梁熄又說到,“聽禦前的侍衛們說,就連年號,他王彧也敢擅定!”
新君登極,照例要改元,新的年號,該由輔政大臣提出幾個備選,再請皇太後圈定。而王彧不知是一時忘了,還是根本沒把這個規矩當成一迴事,竟然在今日的朝會上,徑直把新年號寫進諭旨,隻待兩位太後用過大印,就要頒行天下。
新年號寫的是“順祥”,文意的好壞先不去說,這樣藐視太後,卻為多少通曉幾分政事的西所不能接受。她李念凝如今已經不在是皇貴妃了,而是皇帝的生母,是太後!
“先帝在日,也是這個規矩麽?”西太後看了一眼已經從皇後晉位成為東太後的柳倩檸,將諭旨向外一推,緊緊盯著王彧說。
王彧一時語塞,沒想到被她捉住了漏洞。但他並不引以為咎,而是立刻便講出一番大道理,從民生凋敝談到國庫空虛,從南邊的南越談到北邊的“北蠻”,強調現在人心惶惶,早定年號可以有利於穩定政局。口沫橫飛地說到後來,幹脆讓人取來一個布包,打開一看,是一枚錚光瓦亮的嶄新母錢,上麵是“順祥重寶”四個字。
“太後請看,這是錢樣子!”王彧指手劃腳地說,“隻要年號一頒,新錢立刻就可以開鑄通行,民間的物價,也就可以穩定下來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
這等於是在反詰太後,語氣可以說是無禮已極。他所說的一番道理,雖然不錯,但卻始終彌補不了那個漏洞:擬幾個備選的年號請太後當麵圈定,又能花費幾刻鍾的時間?何以敢自作主張,連新錢的模子都做好了?這樣赤裸裸的蔑視,就連性情一向忠厚的東太後,也覺得實在不像話。
然而事已至此,竟沒辦法不聽他的,終不成把新錢的模版毀了重鑄?隻得忍氣吞聲,在諭旨上用了印,迴到宮中,自然大罵王彧可惡。
“王彧可惡!”秦禝聽完,當然也要做這樣的表示,不過隨後秦禝卻有輕聲說道。
“不過也難怪,這王彧乃是五皇子雲霖的親信,這陛下突然崩殂,卻立十皇子為帝,若不是在場的有著諸位大臣親貴,悠悠眾口之下,王彧等人一時拿不出辦法,這才隻能坐看小皇子即位,不然還不知道會如何呢!”
“難道就沒辦法治治他?隻是不知道京中是什麽個打算,竟是一點聲息也沒有。”梁熄鬱悶的說道。
我倒知道,秦禝心中苦笑。他現在的處境,甚為尷尬,明明兩頭都視他為自己人,他卻偏偏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做這個牽線搭橋的紅娘。
自己是齊王派在雲河的臥底。齊王有這樣的心術,如果自己向太後明言,那兩宮以後對齊王會是個什麽觀感,難說得很,對自己也不見得是個好事。
而自己緣何能取得太後的信任,就更難向齊王一方啟齒——難道還能跑去對彭睿孞說,自己跟年輕的太後之間,曾有過兩夜風流?
“唉,難。”秦禝不自覺地搖搖頭。
=========分割線========
之雲燊給皇後和淑貴妃的印,不是拿來看的,而是實實在在代表了最高的權力——凡是輔政大臣擬就的諭旨,不經兩位太後用印,則視為無效。這等於是雲燊的遺命,為當時在場的大臣眾目所見,即使跋扈如王彧,也是不敢不承認的。問題在於,太後是否有權更動諭旨的內容?太後和輔政大臣之間,已經為此發生過幾次激烈的交鋒,但在王彧的高壓之下,結果都是以輔政一方的勝利而告終。
“他們說什麽就是什麽,那這兩方印章,還有什麽用?”一向生性平和的東太後,被氣得掉下了眼淚,“不等於把咱們就當成擺設了麽?”
“姐姐說的是,”西太後趁機說,“所以得想個法子,逼著京中的老六,出來說話。”
東太後知道,她說的法子,就是那個“垂簾聽政”的意見。
“妹妹,我還沒弄明白。”東擦了擦眼淚,抱歉地說,“咱們現在不是也在聽政嗎?”
都是“聽政”,卻大不相同。李念凝便向她解釋,現在的聽政,是隻能見輔政大臣,而垂簾聽政,太後則可以召見所有的外官,這樣一來,王彧就不能再一手遮天。
“可是垂簾聽政,王彧他們能同意嗎?”東提出了疑問。
自然是不會同意的,但李念凝的用意,原也沒指望他們會同意。
“把水攪一攪,”西太後說。
這又是指的齊王了,話雖然不好聽,但道理是有的。這個折子一上,兩宮便可以借機讓京中的齊王,明白她們對王彧不滿的態度。
“也好,”東太後欣然點頭,“王彧這樣跋扈,也該有人來說一說。”
“是啊。”西太後嘴上答應著,心裏卻得意地想,一旦真的跟齊王取得聯絡,那就不僅僅是“說一說”的事情了。不過這一點,先不忙揭破,以免嚇到了老實的皇後。
結果次日,一位禦史便在李念凝的授意之下。公然上疏了一道“奏請皇太後權理朝政”的折子,
上折子主張垂簾的,叫做沈袁桐,一直是個半黑不紅的禦史,這次抓到這樣一個機會,富貴險中求,將自己下半生的宦途,賭在了這一封奏折上。
垂簾聽政,隻是一種施政方式,本身不能以好壞論之。但從男人的眼光看去,女主臨朝,多少覺得不是滋味。這篇折子,行文滯澀,理路也不見得如何高明,但也有好文字,其中的警句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逾,逾則弊生”,將關鍵之處點了出來,暗指王彧的行為,攬權無禮,長此以往,將有篡政之虞。
而除了建議垂簾之外,後麵的一句,“當於親王之中,另行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則不僅打了柳擎的臉,更是為了將齊王“逼出來”,所不可少的一句話。至於奏折裏還請求替小皇帝添個教習經典的師父,不過是陪筆,無關緊要。
結果折子到了,諸位輔政大臣拆開一看,震怒異常。他們倒沒想到這是出於兩宮的授意,隻是認為皇帝剛剛歸天,就有人敢上這樣的折子,簡直是反了!礙於禮製,還是將折子裝進匣子,送進宮內,一邊由杜袂動手,寫好了一篇痛駁的諭旨,隻等兩宮太後看完了奏折發迴來,就要發旨嚴譴。
誰知匣子送迴來,眾多折子裏獨獨缺了這禦史的這一份奏折——被太後“留中”了。
這也是西最初的本意,隻要折子讓大家看見了,其中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會擴散出去,目的也就達到了。折子留在宮內,不做處理,既讓王彧他們抓不著什麽毛病,又間接向外麵表明了兩宮的態度,一舉兩得。
以李念凝的閱曆和見識來說,這算得上是個很巧妙的設計了。但她沒有想到的是,輔政大臣群情洶湧,竟由王彧帶隊,請見太後,親自來要折子了!
“沈袁桐的折子,請太後決斷,不宜拖延!”王彧麵無表情的說。
“他的折子,我們姐妹倆還沒想好,”輔政大臣的舉動,已經頗為無禮,西太後強忍著怒氣說,“等想好了,自然會發下來,讓你們寫旨。”
王彧一哂,無所謂地說:“臣等奉先帝遺命,讚襄政務。這不,杜袂已經擬好了諭旨,請兩位太後過目。”
“什麽?”西太後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們還沒想好,你們寫的什麽旨?”
“請太後看折子,可不是請太後想折子,既然已經看過,想好不想好的,也沒什麽打緊。”王彧擺擺手,對杜袂說道:“太後問你寫的什麽旨,你給太後念念。”
不等西太後有什麽反應,杜袂居然就展開手上的諭旨,堂而皇之地念了起來。他的聲音洪亮,又刻意加重了語氣,嚇得東太後身前的小皇帝,不住地往後縮。整篇諭旨,痛斥沈袁桐“包藏私意”,指他“卑汙不堪,希圖幸進”。
兩位太後聽完,又驚又怒,相顧失色,西更是在心裏想,若是秦禝在身邊,自然會一刀一個,將這個六個逆臣殺在當場!然而畢竟是想想而已,此時此刻,隻能靠自己硬挺。當下一拍桌子,作色道:“你們六個,任意妄為,想一手遮天,掩盡天下人的耳目麽?“
“臣等不敢,可也請太後不要違了朝廷的法製!”王彧幹脆大聲咆哮起來,“國家大政,自有輔政大臣尊遺命辦理,這就請太後用印罷!”說完,杜袂向前一步,將那張寫好的諭旨,遞了過去。小皇帝本已被王彧的咆哮嚇得不行,又見杜袂一副要逼上來的樣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把東太後身上的紗袍都尿濕了。
西太後氣得雙手發抖,顫聲道:“好……好……我給你用印。”不但不接杜袂手裏的諭旨,反而拿出沈袁桐的折子,目視東太後,兩人用各自的小印,在奏折的一頭一尾按了一下。西拿起折子,將手一揚:“拿去,沈袁桐的折子,我們姐妹準了!”
一場爭鋒,劍拔弩張到了這樣的程度,已經沒有了迴旋的餘地。沒想到王彧忽然歎了口氣,聲音軟了下來,指了指擺在一旁,專用於盛納奏折往返的一個黃色盒子,垂首道:“太後既然發還折子,該當裝在匣子裏,著人送迴中書省,臣等再遵旨辦理。”
說罷,行了禮,帶同其他的輔政大臣,居然就這麽退了出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兩位太後,麵麵相覷。
年輕的西太後,畢竟還是缺少了實際政務的曆練,沒能夠想到,自己這個貿然的舉動,招致輔政大臣的強烈反擊,造成致命的後果。
聽到了這個消息的秦禝的大驚失色——這哪裏算是政治鬥爭?簡直就是兩位年輕的太後,在跟王彧鬧意氣。若是以為掌握了兩方印章,就可以為所欲為,那就不免大錯特錯了。印章所代表的,隻是名分,想轉化為真正的權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不是一道諭旨那麽簡單的事情。
他冷靜地想了想,現在他即使通過和淑貴妃的關係,對兩宮有所勸諫,這位也絕不會聽從——畢竟自己隻是一個五品的軍官,要說在朝務上能有什麽見識,任誰也不會相信。
說不得,隻好救她一救了。秦禝心想,且不說她以肉身布施,那兩晚的情分,隻論不能讓自己的大事毀於一旦,自己便有非出手不可的必要。
==========分割線========
“彭大人,劉大人,這迴怕是要出事。”
在彭睿孞家裏的內室中,秦禝正在和這兩人做著商議。
“這是要逼王爺出來說話!”彭睿孞臉上變色,與劉秉言對望一眼,說道:“西邊兒的太冒失了,火候沒到,何況——”
何況還要防著王彧的反噬。他們倆都深知,王彧是朝中一流的人物,平日裏殺大學士立威,尚且無所顧忌,現在直接威脅到他的地位,哪會乖乖的就範?
然而一時之間,亦沒有可行的主意可以拿出來,不知該怎樣把西太後的這個念頭,打消了去?
“請恕小弟直言,兩宮既然已經發動,攔是攔不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禝沒功夫再韜光隱晦了,於是幹脆利落地說道,“當今之計,唯有兩頭著手!一頭是請劉大人聯絡京裏,無論如何,要請王爺盡快設法,馳來行宮;另一頭,小弟則要自行其是了,不過還要請兩位大人的一封親筆。”
秦禝鋒芒一露,彭睿孞和劉秉言都是大為驚奇——本來一直奇怪他一介武官,如何能得到齊王賞識,現在見了他的氣勢,才終於信實了。
“秦禝,你要我們寫什麽?”
========分割線========
沈袁桐的折子,被裝在匣子裏,由派太監送了迴去,兩位太後,則坐在殿中,惴惴不安地想著。
在奏折上直接用印,雖然不合體例,但亦可以視為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通,表示全盤接納奏折中的所有提議。這原本是西太後所準備的最後一手殺招,卻在方才那場驚心動魄的交鋒之中,提前使了出來。
“妹妹,你看他們會遵旨辦理麽?”東太後問完,自己倒先搖了搖頭,“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
遵旨辦理,等於是接受垂簾聽政,以王彧的桀驁不馴,怎麽會有這樣的好事?西也猜不透王彧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想一想,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咱們且等著,看看他們要做什麽。”
這一等,直到用過了午膳,仍沒有信兒。兩位太後在廊下說著話,都覺得詫異,忽然見李孝忠一路小跑,穿過院子,到跟前磕了一個頭,氣急敗壞地說:“主子,出大事了!”
東太後幾乎承受不了這樣的驚嚇,手揪著心口,麵色變得慘白。西太後的心,也是劇烈跳動起來,總算強撐住,罵道:“混賬東西!連怎麽給主子迴事的規矩,都忘了麽?”
李孝忠這才驚覺到自己的失態,俯伏在地,狠狠給了自己一嘴巴,連聲罵自己:“小李子該死!小李子該死!”
“到底是怎麽啦?”
“內侍監的老沙剛才跟我說,送到中樞的黃匣子,到現在都一直沒打開……”
“什麽?!”西太後跟東太後都盯著李孝忠問,“哪有這樣的事?”
“杜袂……說,既然太後拿輔政大臣不當一迴事,那還看……看……看個屁。”
“你是說,中樞上不辦事兒了?”東太後失聲道。
“反正輔政大臣們,都是閑坐在屋裏……還不止是這樣兒,”李孝忠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西,才接著說道:“宮門外的戒衛,增加了一倍,太監出入,都要搜身,說是不許片紙出宮!”
這一迴,就連西的臉,也變得刷白。她咬著嘴唇,看了看東太後,才道:“小李子,跟我們進屋。”
進了內室,西太後拉著東太後坐下,小聲道:“姐姐,我要找一個人,你別問我為什麽,總之我有我的道理。”
交待了這一句,轉頭對李孝忠說道:“到西延閣,去找他!”
“是!”李孝忠自然知道她要找誰,忙道:“請主子示下,讓他做什麽?”
“讓他……”西太後張了張嘴,一時說不出話來。
王彧的這一招,狠到了極處。中樞上罷了工,等於掐住了兩宮太後的脖子,外麵的奏折進不來,裏麵的諭旨出不去,而太後又不能召見外官,相當於把太後軟禁在了雲河的行宮之內。而宮外警衛增強,沒準更是要謀逆的兆頭。西太後終於明白自己的冒失,犯了大錯,情急之下,便象在那天一樣,想起了秦禝。
然而,能讓秦禝做什麽呢?宮裏不比外麵,難道還能命他帶兵殺進來?想想就知道這是做不到的事情。
“你隻告訴他……有這麽一迴事情。”西太後頹然道,“看他有什麽話,叫你帶迴來。”
兩位太後,在焦急彷徨中等了近一個時辰,才等到李孝忠的迴話。
“迴兩位太後,”李孝忠渾身大汗地跪下,“他的親兵說,秦將軍帶兵往南麵拉練去了,至少要四天才能迴來。”
西太後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她不知道的是,李孝忠得到的這個說法,並不確切。此刻,秦禝帶著兩名親兵,三個人,六匹馬,正在往汾州的大道上,奪命狂奔。
他要來見一個人!
==============分割線=========
奉旨帶軍抵禦北蠻諸事的大臣沈浼,已經將自己的中行轅,移到了汾州。
北蠻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而沈浼的部隊,步軍居多。他定下了以靜製動的宗旨,讓麾下的諸位武將,步步為營,要逐漸把北蠻壓迴北疆,再尋求決戰。而他自己率領一萬人人,候機而動,其中有五千騎兵,算是戰鬥力較強。
這一天早上,沈浼照例穿著為皇帝戴孝的白袍,正在中軍帳中跟幾位幕僚談著糧草的事情,接到旗牌官的稟報,說營外有三名官軍,要求見大帥。問他們是哪裏的兵,又不肯說,領頭的那個將軍,隻說是從直隸來的,有機密軍情,要向大帥報告。
沈浼皺起了眉頭。這樣的事,聞所未聞,何況近來也沒聽說直隸一帶有什麽匪情,所謂機密軍情,從何說起?再想一想“機密”二字,忽有所悟,忙道:“帶那個將軍進來!”
等到那個將軍進來,隻見滿麵塵土,衣衫不整,人已是萎頓不堪,往地上一跪,喊了一聲“參見大帥!”,便有支撐不住的樣子。
“怎麽弄得這個樣子?”沈浼話一出口,便即醒悟,一個的五品將軍,不僅換了服飾,而且連身份也不肯通報,自然是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機密——多半便是雲河發生了極大的變故。當下先命親兵扶著他坐下,端來一碗熱粥給他喝了,再命無關的人退了出去,隻留下一個叫徐郢的心腹幕僚,這才溫和地說道:“你不要著急,慢慢地說。”
“大帥!”得知中樞處拒絕視事、行宮戒嚴,便立刻上了路。兩夜一晝間,狂奔了五百裏,疲憊已極。喝過粥,喘了好一會,精神才慢慢恢複過來,拿眼睛看了看徐郢,又目視沈浼。
“不妨的,徐先生跟了我十幾年,可共機密。”
原來如此。秦禝向徐郢點了點頭,表示致意,才對沈浼說道:“呈稟大帥!雲河出事了!”從這裏開始,把半年來雲河的種種情形,要言不煩地向沈浼說了一個大概,一直說到有人上折子獻議垂簾,以及輔政大臣所做出的反應。
“這麽說,輔政的諸公,是曠班了。”沈浼捋著唇上的兩撇胡子,沉吟道,“行宮戒嚴,王彧又想幹什麽?造反麽?”
“造反不造反,得再看,”說話的,是坐在一旁的徐郢,“可是不利於兩宮太後的意圖,是明擺著的。”
徐郢的話,說得很到位。秦禝看了他一眼,從懷裏掏出一個封袋,再從封袋之內,取出一個信封來,遞給沈浼:“這是彭睿孞和劉秉言兩位,給大帥的信,請大帥過目。”
“哦?”沈浼極為重視,取出兩頁信箋,前後看了兩遍才放下。他知道這兩人都是齊王的心腹,他們的話,自然也代表齊王的意思。信是彭睿孞執筆,寫得很客氣,把沈浼誇成“中流砥柱,國之幹城”,同時建議沈浼,應該到雲河去叩謁皇帝的梓宮,委婉地點出這是建立“不世之勳”的好機會,落款則有劉秉言的附名。
不世之勳四個字,是沈浼所看重的。現在的局麵是明擺著的,兩宮與輔政之間,起了極大的衝突,而齊王自然是站在兩宮一邊。自己作為帶兵在外的大將,分量就重的很了,隻要有所表示,維護正統不墜的功勞是一定有的。
要表示,當然是向兩宮表示。至於對王彧,沈浼其他的將領一樣,怨氣很大,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還看不起王彧。
沈浼是雲燊生前的愛將,三十不到,便曾經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節製各路,賜尚方寶劍,二品以下,可以先斬後奏,算是夏國的名將。他的脾氣極大,王彧跋扈,他比王彧還要跋扈,王彧剛愎,他比王彧更加剛愎,因此在武將之中,是王彧最為忌憚的一個人。
然而沈浼亦不是一個冒失的人,此去雲河,固然是以叩謁梓宮的名義,但到底要做些什麽,還要再問問明白。
“他們兩個的意思,你最清楚,是說讓我統兵入衛麽?”沈浼見秦禝乃是齊王這邊的信使,因此言語之中,頗見尊重。
“要說跟雲河的禁軍見仗,那決不會。”秦禝篤定地說,“而且現在雲河的情形急迫,若是全軍拔營,怕緩不濟急,如果隻帶騎軍,那就快得多了。依卑職淺見,以大帥的威名,就算是王彧,也不敢不買賬,隻要大帥的人能到,就足以收震懾之功。”
這麽說,是去嚇唬嚇唬王彧。沈浼點點頭,關切地看看秦禝,“你跑了五百裏,還頂得住麽?”
“大帥放心,隻要讓我睡上半天,什麽都迴來了。”
“好!”沈浼下了決心,“我移營汾州,所等的就是今日。先帝曾手詔嘉獎,說我赤心為國,他王彧什麽東西,敢這樣猖狂?我當然不能坐視!”轉頭對徐郢道:“傳我的令,中軍整隊,吃過午飯開拔!”
秦禝聽到這裏,才放心一笑,他的計謀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