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次的冷戰怕是有點久了,都三個月了,兩人還不曾和好。
丫鬟心裏暗暗想到。
阿詞來到前廳,沈母已著盛裝在那裏等候多時。
阿詞上前,不好意思道:“勞煩娘在這裏等了這麽久,兒媳實在惶恐。”
阿詞自小跟著她的雁雁長大,與他們而言與女兒無異,如今嫁給了沈謹,成了自己的媳婦,沈母滿意得不得了,哪裏還在意等候多時,拿起她的手溫聲道:“女孩子喜歡梳妝打扮又不是什麽大事,我多等一陣又有何妨。”見沈謹沒跟來,沈母不由問了一聲:“阿謹怎麽沒同你一起來?雖說外男不得入宮,他出來送送你也是好的。”
阿詞溫聲迴道:“近日他身子不爽利,我讓他歇著了。”
沈母點了點頭,“你多看著他點,別讓他胡來,不把自己的身體當迴事,還有阿詞,你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子,好為什麽沈家傳宗接代,到時候孩子出生了,你爹娘他們也踏實很多。”
一聽到“孩子”,就讓她想起那個晚上發生的事,就好像有一根刺卡在喉嚨裏,無論如何也壓不下去。
臉色有一瞬間有些難看,沈母的話就好像在提醒著她,那件事的存在,自始至終存在於她的生命中,讓她痛苦到絕望。
阿詞開口,嘶啞著喉嚨發出的嗓音竟然有幾絲顫音:“知道了,娘,我會努力的。”
“去換件厚的大氅吧,我怎麽聽出你聲音中的顫音,是太冷了嗎?!”沈母疑惑道,看著離自己不遠處的阿詞,關切問道。
阿詞盯著身上穿的厚厚的大氅,想起沈母說的話,關切的語氣讓她心頭暖洋洋的。
沈父沒了之後,沈母傷心過度,哭壞了眼睛,早年的眼疾越來越嚴重,到如今眼睛時好時壞,看不清事物,她就站在不遠處,沈母還是看不清。
怕沈母察覺出來,遂答道:““我讓他們去跑一趟,替我取來。”
………
馬車朝著皇宮駛去,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長到這三年內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大梁,可以說完全掌握在宋珩手裏,集兵權,相權,皇權於一身,影衛暗衛遍布各地,作為皇上的眼線,朝中一舉一動悉數掌握在宋珩手裏。
可以說宋珩是曆代皇帝中,唯一一個將權利集於一身,徹底打破了三權鼎力的局麵。
如今,對於宋珩,朝中上前誰不拍手稱讚一聲幹得漂亮,曆代君王都沒有做到的事,他一個剛及冠沒幾年,正處青年的皇帝居然做到了,可以說很了不起了。
一年前,宋珩將一個青樓女子接進皇宮,不顧眾人反對,下令封她為妃,狠狠地打了朝中一幹老臣的臉。
換句話來講,這件事的發生表明了宋珩手中權利達到巔峰,可以不受大臣,祖宗律法束縛,隨心所欲。
一個國家,權利集中在一人手中,這個國家遲早要亡。
若是這樣,這個想法就是大錯特錯,宋珩雖然集權利於自己手中,但他本人高瞻遠矚,聰明睿智,在處理政事上毫不馬虎,對外任用能人,把北齊人趕出了邊關。絲毫不像一個昏君。
三年的時間很短,短到沈南雁離開皇宮的事仿佛隻是昨日發生的一樣,今日便在皇宮中聽到沈南雁迴宮的消息。
宋珩對外稱沈南雁是去天台山祈福,
所以到如今才未歸來。
但他們心中有數,瞧著宋珩對沈南雁的情意,莫說祈福,就連出宮怕是都不一定準許,又怎麽可能讓沈南雁離開自己半步呢。
不過很快就有人發現慕昭也不在京都,有心人稍加猜測,不難得出,沈南雁這哪是去祈福,怕是和慕昭私奔了。
不過私奔這詞形容的是兩對孤男寡女,男未婚女未嫁之人,沈南雁與慕昭好歹成過親,是堂堂正正的夫妻,又何至於私奔呢,隻能說是團聚了。
其實,在眾人眼中,心中,已經從名義上把沈南雁當做宋珩的人了。
離開皇宮這麽久,案幾上堆滿了奏折,宋珩一迴宮就去了禦書房,還派人去沈府請來沈母與阿詞進宮。
沈母與阿詞在林之際的領路下,踏進了芳榭宮。
“臣婦拜見明妃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沈母與阿詞跪在地上叩首行禮道。
“不必多禮。”沈南雁見到三年未見的親人,哪裏還管沈母與阿詞喚她什麽,連忙從榻上起身,親自扶起她們。
“娘娘,皇上如今在批奏折,特意派人請來了沈老夫人,與沈夫人,希望娘娘能保重身子。”林之際特意把“身子”這個詞說重了幾分,嘲諷道。
沈小姐真是與眾不同,什麽事都做的出來,三年前趁著皇上不在皇宮,打獵之際,與慕公子離開京都,如今迴到京都,肚子裏竟然還懷著慕公子的孩子,這讓皇上如何接受的了?
莫說是皇上接受不了,換做任何男人怕是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吧,更何況這個九五之尊的皇帝了。
“知道了。”沈南雁點了點頭,沒有在意林之際話中的諷刺。
林之際帶領著其他人出去,殿內隻剩下沈母,阿詞兩人。
沈母一進屋就見到挺著肚子的沈南雁,見她站在地上,忙上前扶著她的手送她到榻上坐下。
“你如今肚子裏懷著孩子,身子不方便,還來扶娘幹嘛。”
阿詞也迴答:“是啊,小姐,你如今肚子裏懷著寶寶,要當心身子。”習慣了叫沈南雁小姐,這麽久了她還是脫口而出。
沈南雁笑著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我知道,這個孩子很堅強,這一路上快馬加鞭趕迴來,他明白我此刻的痛不欲生,還好以沒有離我而去。”
若是孩子離她而去,她該怎麽辦,歸時該怎麽辦?
他那麽期盼這個孩子的到來,自從懷了這個孩子,他臉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沈母聽完沈南雁的話,一想到她這一路上吃了這麽多苦,心疼得不行:“我的雁雁啊,是娘沒用,不能代你痛,代你苦。”
三年不見,沈南雁再見到沈母時,沈母已經白發蒼蒼,後背佝僂,完全像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在迴京都的路上,宋珩對她說過,在她爹沒了後,她娘傷心欲絕,哭壞了眼睛,又要擔心她的安危,怕她在外頭吃盡了苦頭,過得不好,如今身子已經大不如前了。
怕沈母擔心,沈南雁握緊她的沈母的手,臉上揚起幸福的笑容:“娘,不要自責,這些年我過得很好,歸時對我也很好,這三年是我人生中過得最舒心的時刻,我很幸福。”
見女兒臉上揚起的笑容不假,那笑容是發自內心,心下寬心不少。
沈南雁見一旁的阿詞,輕聲開口祝賀道:“哥哥與阿詞成親,我們沒在京都,真是遺憾,不能親眼看見哥哥迎娶阿詞,如今我是不是該改口,叫嫂嫂了?!”
經曆了那種事,阿詞已經沒有心情笑道出來,但見沈南雁祝賀,又不忍拂了她的好意,遂笑了笑,笑意淺淺,“小姐別胡說,還是同從前一樣,喚我阿詞就好。”
沈母知道兩人關係好,情同姐妹,沒有插話,由著她們說話。
沈南雁笑了笑,“也是,你不僅是哥哥一人的阿詞,也是我的阿詞。”
三年不見,沈母見沈南雁活潑開朗許多,由衷的為她高興。
知道這一切都是慕昭的功勞,心中對慕昭又是感激,又是喜歡。
轉念一想,此次宋珩去邊關尋找雁雁,如今雁雁進宮了,不知道慕昭怎麽樣了,是否平安迴來,宋珩有沒有傷害他。
一想到自己若是現在問出來,難保不會在雁雁傷口上撒鹽,惹得她重新記起不幸的事。
但慕昭是她的女婿,那孩子溫和有禮,對他們既尊敬又孝順,若是這樣放任他不管,連問都不問一下,難免有些不近人情。
沈母正猶豫著,要不要提及時,沈南雁開口打斷了她的思緒:“娘,如今我們沈府自己培養的勢力還有多少,歸時被宋珩刺傷,算日子應該要到京都,我想讓我們的人去接一接他,讓他平安迴到沈府。”
“受傷了?嚴重嗎?現在怎麽樣?有沒有性命之憂?”沈母詢問道。
“宋珩應該命人在暮城給他醫治,我想應該沒有性命之憂,但他身邊有影衛,我擔心一旦他迴京,宋珩會對他不利。”
還未等沈母開口,阿詞出聲替沈母迴答:“小姐,自從老爺走後,沈府的實力不比以前,這三年來,皇上的勢力滲入到各地,莫說我們府內的勢力,就是所有勢力合起來,都抵不過一個影衛營。去接姑爺這事怕是有些困難。”
才三年的時間,宋珩已經這麽厲害了嗎?
見沈南雁眉頭緊蹙,沈母把手搭在她手上,安慰道:“沒事,你爹走前還留了幾個能用的人,去接歸時完全沒有問題,你就好好在皇宮養好身子,這些事你就不要操心了。”
阿詞抬眸,望向沈母,不安地出聲:“娘,這…怕是有些不妥。”
丫鬟心裏暗暗想到。
阿詞來到前廳,沈母已著盛裝在那裏等候多時。
阿詞上前,不好意思道:“勞煩娘在這裏等了這麽久,兒媳實在惶恐。”
阿詞自小跟著她的雁雁長大,與他們而言與女兒無異,如今嫁給了沈謹,成了自己的媳婦,沈母滿意得不得了,哪裏還在意等候多時,拿起她的手溫聲道:“女孩子喜歡梳妝打扮又不是什麽大事,我多等一陣又有何妨。”見沈謹沒跟來,沈母不由問了一聲:“阿謹怎麽沒同你一起來?雖說外男不得入宮,他出來送送你也是好的。”
阿詞溫聲迴道:“近日他身子不爽利,我讓他歇著了。”
沈母點了點頭,“你多看著他點,別讓他胡來,不把自己的身體當迴事,還有阿詞,你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子,好為什麽沈家傳宗接代,到時候孩子出生了,你爹娘他們也踏實很多。”
一聽到“孩子”,就讓她想起那個晚上發生的事,就好像有一根刺卡在喉嚨裏,無論如何也壓不下去。
臉色有一瞬間有些難看,沈母的話就好像在提醒著她,那件事的存在,自始至終存在於她的生命中,讓她痛苦到絕望。
阿詞開口,嘶啞著喉嚨發出的嗓音竟然有幾絲顫音:“知道了,娘,我會努力的。”
“去換件厚的大氅吧,我怎麽聽出你聲音中的顫音,是太冷了嗎?!”沈母疑惑道,看著離自己不遠處的阿詞,關切問道。
阿詞盯著身上穿的厚厚的大氅,想起沈母說的話,關切的語氣讓她心頭暖洋洋的。
沈父沒了之後,沈母傷心過度,哭壞了眼睛,早年的眼疾越來越嚴重,到如今眼睛時好時壞,看不清事物,她就站在不遠處,沈母還是看不清。
怕沈母察覺出來,遂答道:““我讓他們去跑一趟,替我取來。”
………
馬車朝著皇宮駛去,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長到這三年內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大梁,可以說完全掌握在宋珩手裏,集兵權,相權,皇權於一身,影衛暗衛遍布各地,作為皇上的眼線,朝中一舉一動悉數掌握在宋珩手裏。
可以說宋珩是曆代皇帝中,唯一一個將權利集於一身,徹底打破了三權鼎力的局麵。
如今,對於宋珩,朝中上前誰不拍手稱讚一聲幹得漂亮,曆代君王都沒有做到的事,他一個剛及冠沒幾年,正處青年的皇帝居然做到了,可以說很了不起了。
一年前,宋珩將一個青樓女子接進皇宮,不顧眾人反對,下令封她為妃,狠狠地打了朝中一幹老臣的臉。
換句話來講,這件事的發生表明了宋珩手中權利達到巔峰,可以不受大臣,祖宗律法束縛,隨心所欲。
一個國家,權利集中在一人手中,這個國家遲早要亡。
若是這樣,這個想法就是大錯特錯,宋珩雖然集權利於自己手中,但他本人高瞻遠矚,聰明睿智,在處理政事上毫不馬虎,對外任用能人,把北齊人趕出了邊關。絲毫不像一個昏君。
三年的時間很短,短到沈南雁離開皇宮的事仿佛隻是昨日發生的一樣,今日便在皇宮中聽到沈南雁迴宮的消息。
宋珩對外稱沈南雁是去天台山祈福,
所以到如今才未歸來。
但他們心中有數,瞧著宋珩對沈南雁的情意,莫說祈福,就連出宮怕是都不一定準許,又怎麽可能讓沈南雁離開自己半步呢。
不過很快就有人發現慕昭也不在京都,有心人稍加猜測,不難得出,沈南雁這哪是去祈福,怕是和慕昭私奔了。
不過私奔這詞形容的是兩對孤男寡女,男未婚女未嫁之人,沈南雁與慕昭好歹成過親,是堂堂正正的夫妻,又何至於私奔呢,隻能說是團聚了。
其實,在眾人眼中,心中,已經從名義上把沈南雁當做宋珩的人了。
離開皇宮這麽久,案幾上堆滿了奏折,宋珩一迴宮就去了禦書房,還派人去沈府請來沈母與阿詞進宮。
沈母與阿詞在林之際的領路下,踏進了芳榭宮。
“臣婦拜見明妃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沈母與阿詞跪在地上叩首行禮道。
“不必多禮。”沈南雁見到三年未見的親人,哪裏還管沈母與阿詞喚她什麽,連忙從榻上起身,親自扶起她們。
“娘娘,皇上如今在批奏折,特意派人請來了沈老夫人,與沈夫人,希望娘娘能保重身子。”林之際特意把“身子”這個詞說重了幾分,嘲諷道。
沈小姐真是與眾不同,什麽事都做的出來,三年前趁著皇上不在皇宮,打獵之際,與慕公子離開京都,如今迴到京都,肚子裏竟然還懷著慕公子的孩子,這讓皇上如何接受的了?
莫說是皇上接受不了,換做任何男人怕是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吧,更何況這個九五之尊的皇帝了。
“知道了。”沈南雁點了點頭,沒有在意林之際話中的諷刺。
林之際帶領著其他人出去,殿內隻剩下沈母,阿詞兩人。
沈母一進屋就見到挺著肚子的沈南雁,見她站在地上,忙上前扶著她的手送她到榻上坐下。
“你如今肚子裏懷著孩子,身子不方便,還來扶娘幹嘛。”
阿詞也迴答:“是啊,小姐,你如今肚子裏懷著寶寶,要當心身子。”習慣了叫沈南雁小姐,這麽久了她還是脫口而出。
沈南雁笑著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我知道,這個孩子很堅強,這一路上快馬加鞭趕迴來,他明白我此刻的痛不欲生,還好以沒有離我而去。”
若是孩子離她而去,她該怎麽辦,歸時該怎麽辦?
他那麽期盼這個孩子的到來,自從懷了這個孩子,他臉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沈母聽完沈南雁的話,一想到她這一路上吃了這麽多苦,心疼得不行:“我的雁雁啊,是娘沒用,不能代你痛,代你苦。”
三年不見,沈南雁再見到沈母時,沈母已經白發蒼蒼,後背佝僂,完全像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在迴京都的路上,宋珩對她說過,在她爹沒了後,她娘傷心欲絕,哭壞了眼睛,又要擔心她的安危,怕她在外頭吃盡了苦頭,過得不好,如今身子已經大不如前了。
怕沈母擔心,沈南雁握緊她的沈母的手,臉上揚起幸福的笑容:“娘,不要自責,這些年我過得很好,歸時對我也很好,這三年是我人生中過得最舒心的時刻,我很幸福。”
見女兒臉上揚起的笑容不假,那笑容是發自內心,心下寬心不少。
沈南雁見一旁的阿詞,輕聲開口祝賀道:“哥哥與阿詞成親,我們沒在京都,真是遺憾,不能親眼看見哥哥迎娶阿詞,如今我是不是該改口,叫嫂嫂了?!”
經曆了那種事,阿詞已經沒有心情笑道出來,但見沈南雁祝賀,又不忍拂了她的好意,遂笑了笑,笑意淺淺,“小姐別胡說,還是同從前一樣,喚我阿詞就好。”
沈母知道兩人關係好,情同姐妹,沒有插話,由著她們說話。
沈南雁笑了笑,“也是,你不僅是哥哥一人的阿詞,也是我的阿詞。”
三年不見,沈母見沈南雁活潑開朗許多,由衷的為她高興。
知道這一切都是慕昭的功勞,心中對慕昭又是感激,又是喜歡。
轉念一想,此次宋珩去邊關尋找雁雁,如今雁雁進宮了,不知道慕昭怎麽樣了,是否平安迴來,宋珩有沒有傷害他。
一想到自己若是現在問出來,難保不會在雁雁傷口上撒鹽,惹得她重新記起不幸的事。
但慕昭是她的女婿,那孩子溫和有禮,對他們既尊敬又孝順,若是這樣放任他不管,連問都不問一下,難免有些不近人情。
沈母正猶豫著,要不要提及時,沈南雁開口打斷了她的思緒:“娘,如今我們沈府自己培養的勢力還有多少,歸時被宋珩刺傷,算日子應該要到京都,我想讓我們的人去接一接他,讓他平安迴到沈府。”
“受傷了?嚴重嗎?現在怎麽樣?有沒有性命之憂?”沈母詢問道。
“宋珩應該命人在暮城給他醫治,我想應該沒有性命之憂,但他身邊有影衛,我擔心一旦他迴京,宋珩會對他不利。”
還未等沈母開口,阿詞出聲替沈母迴答:“小姐,自從老爺走後,沈府的實力不比以前,這三年來,皇上的勢力滲入到各地,莫說我們府內的勢力,就是所有勢力合起來,都抵不過一個影衛營。去接姑爺這事怕是有些困難。”
才三年的時間,宋珩已經這麽厲害了嗎?
見沈南雁眉頭緊蹙,沈母把手搭在她手上,安慰道:“沒事,你爹走前還留了幾個能用的人,去接歸時完全沒有問題,你就好好在皇宮養好身子,這些事你就不要操心了。”
阿詞抬眸,望向沈母,不安地出聲:“娘,這…怕是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