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朝堂上十分熱鬧,多日沒有接受朝拜的皇太後也臨朝了。朝堂上除了文武大臣以外,還來了一群中原人。蕭綽數了數,一共十七人。這些人看起來器宇軒昂,很知禮數,不卑不亢,一派讀書人的作風。
其實,王繼忠已已經向蕭綽稟明了這群人的身份,他們都是宋國的進士,來投奔契丹的。
蕭綽以為自己聽錯了,怎麽會有如此多的進士投奔契丹?這些已經取得功名的人怎麽會舍棄千辛萬苦得來的富貴,來到苦寒的荒蠻之地?
但王繼忠堅稱這些人的的確確是宋國的進士,希望太後好好對待他們。
蕭綽心裏甚喜,也帶著疑問來接見這群宋國人。
蕭綽見了這些人後,暗暗地對室昉說:“這些都是宋國的進士,愛卿看他們是不是?”
室昉說:“當然是,的確都是宋國進士。”
蕭綽看著室昉,突然笑道:“是啊,的確都是宋國進士,朕不能慢待這些賢士。”
接著,蕭綽朗聲說:“各位賢士,你們不遠千裏來投我契丹,朕非常高興,然而,契丹地處塞北,荒野苦寒,恐怕耽誤了各位賢士的前程。”
當即,有投奔人說:“小人久聞契丹皇太後仁慈厚德,待人若親,求賢若渴,不殺無辜,不擄婦孺,數次遣返南國軍民,如此大德,天下少有,異國之民都感恩戴德。這樣的明主,乃天下之明主,故我等遠涉千裏來投,並非奔富貴而來,而是擇木而棲,即使為一走卒,也心甘情願。”
蕭綽聽了,大喜,說:“各位賢士來得正好,我契丹正是用人之際,若得諸位輔佐,必能助我契丹早日中興。”
那些人聽了都歡唿起來,說:“總聽人說太後英明睿智,今日一見,果然是人中之鳳,我們來對了。”
蕭綽便說:“各位賢士遠來,路途勞頓,想必已經精疲力乏,請先於驛館休息,朕隨後量能委任,務必讓各位賢士一展平生所學。”
那些人聽了,道一聲謝,隨人往驛館去了。
蕭綽目送那些人出了元和殿,迴頭問:“室愛卿何以知道他們都是進士?”
室昉說:“是不是進士,一試便知。”
蕭綽問:“如何試?”
室昉說:“宋國如何考試進士,我們就如何考試他們,還怕試不出來?”
蕭綽說:“如果不是進士怎麽辦?”
室昉說:“那就不用考,就說他們都是進士。”
蕭綽笑道:“室愛卿,你是老糊塗了嗎?一會兒說考,一會兒說不考,到底是考還是不考?”
室昉也笑道:“考是一定要考的,但考出來真偽,隻有我們心裏有數,對外隻說他們都是進士。”
蕭綽說:“這是為什麽?”
室昉說:“太後試想,這麽多進士來投奔我國,這是多大的光榮,這該是多大的影響,這都是太後、皇上的積德所致呀,人常說:國之將興,必有祥瑞,或麒麟降生,或鳳凰來儀,此乃虛妄之談,然而,如此多飽學之士齊來我國,比起虛妄之象,豈不是祥瑞一百倍?”
蕭綽聽了大喜,說:“室愛卿說的極是,朕不求黃龍青鳳現於庭,但求有識之士立於朝。”
耶律隆緒也十分歡喜說:“朕昨夜做了一夢,夢見有四個人站在朕的身邊,侍候朕,今天有這麽多進士來投奔朕,是不是正應此夢?”
室昉說:“這個臣不敢妄言,但臣想皇上一定會得一個賢良之臣。”
蕭綽又對王繼忠說:“王愛卿,這些人都是你引來的,你怎麽看待他們?”
王繼忠說:“臣想這些人都是有學問的人,但是,臣覺得考試一下還是應該的,畢竟國法不可改,大契丹也是以才取士,無論是誰,都要量才取用。”
蕭綽笑道:“說得好,但是如何測試他們?”
王繼忠說:“既然是考試,就依照契丹的考試內容,考試貼經、墨義和詩賦。”
蕭綽說:“就考這些?”
王繼忠說:“他們在南國也是考這些。”
室昉笑道:“太後是不是覺得我們考他們這些,讓他們覺得我們不相信他們?”
蕭綽說:“是的,那樣會讓人覺得朕小家子氣。”
室昉說:“臣也想過這些,做文章對他們來說輕車熟路,不會為難他們,不過,既然太後有顧慮,臣認為那就直接授予他們官職,讓他們先做事,看他們如何理政,然後,根據政績陟罰臧否,優則用之,劣則棄之,如此,既省了繁文縟節,又讓他們心悅誠服。”
蕭綽高興地說:“好,這個辦法好,那朕該如何封他們?”
室昉說:“朝廷可以暫時賜他們為同進士出身,並告訴他們待日後秋闈高中,再正式冊為進士。”
蕭綽說:“還要考試?”
王繼忠說:“太後放心,真正的讀書人不怕考試,巴不得考得好,光宗耀祖,臉上有光。”
次日,蕭綽又在元和殿召見了這些進士,王繼忠呈上他們的名錄,分別是:高正、楊佶、王載熙、鄭雲從、王用極、張儉、陳鼎、楊又立、石用中、呂德懋、初錫、南丞保、邢祥、李可封、劉三宜、吳叔達、杜防。
蕭綽說:“諸位皆是飽學之士,誌向高遠,有經綸世界之才,能來我契丹,朕非常高興。但昨日朕已經有言,契丹地瘠民貧,比不了中原富庶,朕想問一問諸位來這裏,將來後悔了怎麽辦?”
人群中走出一個大個子,說:“聽太後此言似有不納我等之意?”
蕭綽說:“賢士何出此言?”
大個子說:“我等來投,非奔富貴而來,富貴於我等乃身外之物。我等自幼埋首經籍,懸梁刺股,為的是有一天能報效國家,揚名青史,然而,宋廷奸人當道,敗壞朝綱,小人夤緣而上,君子慘遭荼毒,誌士報國無門,良將效命無路。我等雖中科舉,但都隻在翰林院行走,陪皇帝或皇子讀書寫字,作幾首詩賦,壯壯門麵而已,實在有違初衷。聽聞太後賢德,仁慈播於外國,信義傳遍華夏,禮儀之邦為之俯首,蠻夷之地為之膜拜,我等仰慕已久,故不避斧鉞,來投明君,指望一展平生之誌。”
蕭綽說:“賢士如何稱唿?”
大個子說:“草民姓張名儉。”
“張儉,”蕭綽看了一眼王繼忠,說,“這個名字有些耳熟。”
王繼忠正欲迴話,耶律隆緒笑道:“張儉張儉,朕看你衣冠樸素,不事修飾,的確儉樸得很。”
張儉說:“皇上也不奢華,草民欽佩。”
蕭綽說:“朕對你們說,你們的皇帝很摳門,想從他那裏撈到什麽油水,很難喲。”
一句話說得所有人都笑了。
蕭綽接著說:“朕還有一句話對你們說,朕不能給諸位高官厚祿,諸位若是誠心歸我契丹,必須從底層做起,然後,再依政績擢升,諸位願意不願意?”
又有一人走上前說:“草民既不是投富貴而來,何嫌官職大小,即為平民也無怨言。”
蕭綽看說話者是個瘦瘦弱弱的年輕人,一副書生打扮,舉止雅儒,說話輕聲細語,頓生好感,問:“賢士姓甚名何?”
迴答:“草民叫楊佶,涿州人氏。”
蕭綽說:“涿州是我契丹之地呀,賢士這是迴家了。”
楊佶說:“是的,太後,草民確實是迴家了。前者,草民的祖父為躲避戰火,舉家南遷,近年來,祖父年邁思鄉心切,一心想迴到故土,現在,老人家終於得逞所願,”
蕭綽說:“好,很好,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老人家能了此心願,也是人生之大幸。”
楊佶說:“還是太後盛德感召,草民祖父才能安迴故裏。”
蕭綽說:“朕惟願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
耶律隆緒說:“既然諸位賢士真心歸附契丹,朕也坦誠相待,如今,契丹外表看似強盛,其實民貧國弱,朕甚憂慮,諸位有何高見富民強國?”
有一人隨口答道:“息兵養民。”
蕭綽說:“息兵養民?”
那人說:“不錯,草民知道契丹上下一直有一成見,認為靠劫掠可以富國,其實,大錯特錯了,以劫掠所得與耗費相比,劫掠遠不及耗費的多。雖然,一時奪得了牲口,物資乃至金銀珠寶,但戰損也很大,人員傷亡,物資損失,而且,耽誤農時和牲畜繁衍,竭全國之力供戰爭之需,舉全國之民千裏輾轉,輸送物資。戰端一開,人人提心吊膽,一心隻為戰爭,哪有心思放牧耕耘?損失自然巨大。如果戰事不順,曠日持久,非但劫掠不到財物,反而徒添損失,如此連年征戰,如何能富民強國?最後。鬧得天怒人怨,甚是不值。”
蕭綽沉吟不語。
那人接著說:“漢立國之初,大戰不息,民生凋敝,國力虛弱,以致漢高祖有白登之圍。文景之時,偃兵息武,休養生息,薄賦輕徭,國力因此昌盛,為漢武北討匈奴奠定堅實之基礎。望皇上效文景之治,息兵養民,國之昌盛不遠矣。”
蕭綽點頭說:“有見識,朕記住了,賢士叫什麽名字?”
那人說:“草民叫王載熙。”
蕭綽說:“好,你就留在皇上身邊做一個起居郎吧。”
王載熙叩頭謝恩。
這一下點燃了眾人的情緒,大家踴躍進言,引經據典,針砭時弊,或論仁德以治天下,或議法製而束民,或以為欲治天下,必先肅清吏治,正本清源,吵吵嚷嚷,朝堂上如開了一場辯論會。
蕭綽笑道:“各位賢士先停下爭吵,你們每個人都說得很有道理,都是有益於國家的良策,但凡事都有一個輕重緩急,朕以為當務之急,就是整肅吏治,吏治不清,必生蠹蟲,這是敗壞朝綱的源頭,必須清理。俗話說: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大意不得,因此,朕想請各位到各地去替朕巡查,對那些貪汙受賄,懈怠瀆職,不體恤民情,徇私枉法,飛揚跋扈的官吏進行整頓,該罷免的罷免,該懲罰的懲罰,絕不姑息。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聽了,十分高興,人人都意氣風發,表示要幹一番大事業來。
蕭綽說:“朕再給你們派幾個能人,你們隨他們一起,務必要秉公執法,不負朕望。”
於是,蕭綽便任命邢抱樸為南京道巡查官,李嗣為東京道巡查官,張幹為西京道巡查官,吳浩為上京道巡查官,來投奔的進士依次分配,即日啟程奔赴各地。
最後,蕭綽說:“好了,諸位賢士就要出發了,朕望你們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其實,王繼忠已已經向蕭綽稟明了這群人的身份,他們都是宋國的進士,來投奔契丹的。
蕭綽以為自己聽錯了,怎麽會有如此多的進士投奔契丹?這些已經取得功名的人怎麽會舍棄千辛萬苦得來的富貴,來到苦寒的荒蠻之地?
但王繼忠堅稱這些人的的確確是宋國的進士,希望太後好好對待他們。
蕭綽心裏甚喜,也帶著疑問來接見這群宋國人。
蕭綽見了這些人後,暗暗地對室昉說:“這些都是宋國的進士,愛卿看他們是不是?”
室昉說:“當然是,的確都是宋國進士。”
蕭綽看著室昉,突然笑道:“是啊,的確都是宋國進士,朕不能慢待這些賢士。”
接著,蕭綽朗聲說:“各位賢士,你們不遠千裏來投我契丹,朕非常高興,然而,契丹地處塞北,荒野苦寒,恐怕耽誤了各位賢士的前程。”
當即,有投奔人說:“小人久聞契丹皇太後仁慈厚德,待人若親,求賢若渴,不殺無辜,不擄婦孺,數次遣返南國軍民,如此大德,天下少有,異國之民都感恩戴德。這樣的明主,乃天下之明主,故我等遠涉千裏來投,並非奔富貴而來,而是擇木而棲,即使為一走卒,也心甘情願。”
蕭綽聽了,大喜,說:“各位賢士來得正好,我契丹正是用人之際,若得諸位輔佐,必能助我契丹早日中興。”
那些人聽了都歡唿起來,說:“總聽人說太後英明睿智,今日一見,果然是人中之鳳,我們來對了。”
蕭綽便說:“各位賢士遠來,路途勞頓,想必已經精疲力乏,請先於驛館休息,朕隨後量能委任,務必讓各位賢士一展平生所學。”
那些人聽了,道一聲謝,隨人往驛館去了。
蕭綽目送那些人出了元和殿,迴頭問:“室愛卿何以知道他們都是進士?”
室昉說:“是不是進士,一試便知。”
蕭綽問:“如何試?”
室昉說:“宋國如何考試進士,我們就如何考試他們,還怕試不出來?”
蕭綽說:“如果不是進士怎麽辦?”
室昉說:“那就不用考,就說他們都是進士。”
蕭綽笑道:“室愛卿,你是老糊塗了嗎?一會兒說考,一會兒說不考,到底是考還是不考?”
室昉也笑道:“考是一定要考的,但考出來真偽,隻有我們心裏有數,對外隻說他們都是進士。”
蕭綽說:“這是為什麽?”
室昉說:“太後試想,這麽多進士來投奔我國,這是多大的光榮,這該是多大的影響,這都是太後、皇上的積德所致呀,人常說:國之將興,必有祥瑞,或麒麟降生,或鳳凰來儀,此乃虛妄之談,然而,如此多飽學之士齊來我國,比起虛妄之象,豈不是祥瑞一百倍?”
蕭綽聽了大喜,說:“室愛卿說的極是,朕不求黃龍青鳳現於庭,但求有識之士立於朝。”
耶律隆緒也十分歡喜說:“朕昨夜做了一夢,夢見有四個人站在朕的身邊,侍候朕,今天有這麽多進士來投奔朕,是不是正應此夢?”
室昉說:“這個臣不敢妄言,但臣想皇上一定會得一個賢良之臣。”
蕭綽又對王繼忠說:“王愛卿,這些人都是你引來的,你怎麽看待他們?”
王繼忠說:“臣想這些人都是有學問的人,但是,臣覺得考試一下還是應該的,畢竟國法不可改,大契丹也是以才取士,無論是誰,都要量才取用。”
蕭綽笑道:“說得好,但是如何測試他們?”
王繼忠說:“既然是考試,就依照契丹的考試內容,考試貼經、墨義和詩賦。”
蕭綽說:“就考這些?”
王繼忠說:“他們在南國也是考這些。”
室昉笑道:“太後是不是覺得我們考他們這些,讓他們覺得我們不相信他們?”
蕭綽說:“是的,那樣會讓人覺得朕小家子氣。”
室昉說:“臣也想過這些,做文章對他們來說輕車熟路,不會為難他們,不過,既然太後有顧慮,臣認為那就直接授予他們官職,讓他們先做事,看他們如何理政,然後,根據政績陟罰臧否,優則用之,劣則棄之,如此,既省了繁文縟節,又讓他們心悅誠服。”
蕭綽高興地說:“好,這個辦法好,那朕該如何封他們?”
室昉說:“朝廷可以暫時賜他們為同進士出身,並告訴他們待日後秋闈高中,再正式冊為進士。”
蕭綽說:“還要考試?”
王繼忠說:“太後放心,真正的讀書人不怕考試,巴不得考得好,光宗耀祖,臉上有光。”
次日,蕭綽又在元和殿召見了這些進士,王繼忠呈上他們的名錄,分別是:高正、楊佶、王載熙、鄭雲從、王用極、張儉、陳鼎、楊又立、石用中、呂德懋、初錫、南丞保、邢祥、李可封、劉三宜、吳叔達、杜防。
蕭綽說:“諸位皆是飽學之士,誌向高遠,有經綸世界之才,能來我契丹,朕非常高興。但昨日朕已經有言,契丹地瘠民貧,比不了中原富庶,朕想問一問諸位來這裏,將來後悔了怎麽辦?”
人群中走出一個大個子,說:“聽太後此言似有不納我等之意?”
蕭綽說:“賢士何出此言?”
大個子說:“我等來投,非奔富貴而來,富貴於我等乃身外之物。我等自幼埋首經籍,懸梁刺股,為的是有一天能報效國家,揚名青史,然而,宋廷奸人當道,敗壞朝綱,小人夤緣而上,君子慘遭荼毒,誌士報國無門,良將效命無路。我等雖中科舉,但都隻在翰林院行走,陪皇帝或皇子讀書寫字,作幾首詩賦,壯壯門麵而已,實在有違初衷。聽聞太後賢德,仁慈播於外國,信義傳遍華夏,禮儀之邦為之俯首,蠻夷之地為之膜拜,我等仰慕已久,故不避斧鉞,來投明君,指望一展平生之誌。”
蕭綽說:“賢士如何稱唿?”
大個子說:“草民姓張名儉。”
“張儉,”蕭綽看了一眼王繼忠,說,“這個名字有些耳熟。”
王繼忠正欲迴話,耶律隆緒笑道:“張儉張儉,朕看你衣冠樸素,不事修飾,的確儉樸得很。”
張儉說:“皇上也不奢華,草民欽佩。”
蕭綽說:“朕對你們說,你們的皇帝很摳門,想從他那裏撈到什麽油水,很難喲。”
一句話說得所有人都笑了。
蕭綽接著說:“朕還有一句話對你們說,朕不能給諸位高官厚祿,諸位若是誠心歸我契丹,必須從底層做起,然後,再依政績擢升,諸位願意不願意?”
又有一人走上前說:“草民既不是投富貴而來,何嫌官職大小,即為平民也無怨言。”
蕭綽看說話者是個瘦瘦弱弱的年輕人,一副書生打扮,舉止雅儒,說話輕聲細語,頓生好感,問:“賢士姓甚名何?”
迴答:“草民叫楊佶,涿州人氏。”
蕭綽說:“涿州是我契丹之地呀,賢士這是迴家了。”
楊佶說:“是的,太後,草民確實是迴家了。前者,草民的祖父為躲避戰火,舉家南遷,近年來,祖父年邁思鄉心切,一心想迴到故土,現在,老人家終於得逞所願,”
蕭綽說:“好,很好,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老人家能了此心願,也是人生之大幸。”
楊佶說:“還是太後盛德感召,草民祖父才能安迴故裏。”
蕭綽說:“朕惟願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
耶律隆緒說:“既然諸位賢士真心歸附契丹,朕也坦誠相待,如今,契丹外表看似強盛,其實民貧國弱,朕甚憂慮,諸位有何高見富民強國?”
有一人隨口答道:“息兵養民。”
蕭綽說:“息兵養民?”
那人說:“不錯,草民知道契丹上下一直有一成見,認為靠劫掠可以富國,其實,大錯特錯了,以劫掠所得與耗費相比,劫掠遠不及耗費的多。雖然,一時奪得了牲口,物資乃至金銀珠寶,但戰損也很大,人員傷亡,物資損失,而且,耽誤農時和牲畜繁衍,竭全國之力供戰爭之需,舉全國之民千裏輾轉,輸送物資。戰端一開,人人提心吊膽,一心隻為戰爭,哪有心思放牧耕耘?損失自然巨大。如果戰事不順,曠日持久,非但劫掠不到財物,反而徒添損失,如此連年征戰,如何能富民強國?最後。鬧得天怒人怨,甚是不值。”
蕭綽沉吟不語。
那人接著說:“漢立國之初,大戰不息,民生凋敝,國力虛弱,以致漢高祖有白登之圍。文景之時,偃兵息武,休養生息,薄賦輕徭,國力因此昌盛,為漢武北討匈奴奠定堅實之基礎。望皇上效文景之治,息兵養民,國之昌盛不遠矣。”
蕭綽點頭說:“有見識,朕記住了,賢士叫什麽名字?”
那人說:“草民叫王載熙。”
蕭綽說:“好,你就留在皇上身邊做一個起居郎吧。”
王載熙叩頭謝恩。
這一下點燃了眾人的情緒,大家踴躍進言,引經據典,針砭時弊,或論仁德以治天下,或議法製而束民,或以為欲治天下,必先肅清吏治,正本清源,吵吵嚷嚷,朝堂上如開了一場辯論會。
蕭綽笑道:“各位賢士先停下爭吵,你們每個人都說得很有道理,都是有益於國家的良策,但凡事都有一個輕重緩急,朕以為當務之急,就是整肅吏治,吏治不清,必生蠹蟲,這是敗壞朝綱的源頭,必須清理。俗話說: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大意不得,因此,朕想請各位到各地去替朕巡查,對那些貪汙受賄,懈怠瀆職,不體恤民情,徇私枉法,飛揚跋扈的官吏進行整頓,該罷免的罷免,該懲罰的懲罰,絕不姑息。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聽了,十分高興,人人都意氣風發,表示要幹一番大事業來。
蕭綽說:“朕再給你們派幾個能人,你們隨他們一起,務必要秉公執法,不負朕望。”
於是,蕭綽便任命邢抱樸為南京道巡查官,李嗣為東京道巡查官,張幹為西京道巡查官,吳浩為上京道巡查官,來投奔的進士依次分配,即日啟程奔赴各地。
最後,蕭綽說:“好了,諸位賢士就要出發了,朕望你們旗開得勝,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