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辯法日。


    汴京城百姓傾巢而出來到白馬寺山下。


    法台中心位置,立有一根五米高的白石圓柱,上有紫金缽盂,缽盂內種有一株絕品金玉蘭,霞光映照熠熠生輝。


    圓柱兩側設有兩座六米高的辯法台,七色花瓣鋪香花地,圍繞法台布置有玉蘭花,地湧金蓮等花卉。


    鄰近法台,亦設有數百席位,昨日講法時坐在前列的汴京城貴人,被安排到稍後一些的位置。


    前排換成各家寺廟高僧,以及參加辯法的辯法僧,唯獨有兩個席位特殊。


    側位是一名穿藏青色僧袍胡須半白的僧人,新唐王朝國師烏黿。


    主位則是一名穿華服的青年,能比國師身份更高,多數人都猜到他是新唐皇帝李執,卻沒有一個去拆穿身份。


    席位四周人頭湧動,圍觀群眾比法事日、講法日多出不少。


    普通人未必聽得懂辯法,但辯法會有輸贏,知道哪一座寺廟勝出,以後該拜哪一尊佛。


    “咚!咚!咚!”


    鍾聲迴蕩。


    辯法正式開始。


    兩名僧人走上辯法台,為大行寺正輔兩名辯法僧。


    大和尚站在主辯法位俯瞰,緩緩開口道:“佛祖拈花意,心傳心妙法。”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眼藏為識,妙心為性,涅槃為易,此為五性九識法門修持總綱。


    實相化虛,無相生相,此為法相修持法門總綱。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此為紗罩燈,乃是禪機源頭。


    教外別傳,此為囑托,世尊囑托迦葉正法不宜廣傳世人,行差踏錯,反有墜入魔道的風險。


    此為明悟佛理後的進階知識,擇人而授,以佛家學說為根基,遂應不以教傳,是一份獨立教外的傳承。


    “…………”


    佛門諸行皆自拈花而始,為佛根,佛本,佛源,最是難辨。


    陳景比靈山眾多兩千多年累世之識,縱使悟性不如喬達摩,悉達多,難道還不如迦葉不成?


    如何能不識拈花之妙?


    聽到有人欲解拈花之意,自然側耳傾聽。


    結果大行寺的大和尚,隻是複述出拈花一笑的典故,根本不對其意做解釋,亦或沒有解釋的能力。


    另一座辯法台稍年輕些的和尚則道:“何以傳心?”


    大和尚答曰:“禪機…………”


    法台上,兩座辯法台的和尚,並沒有發生激烈爭論。


    而是扮演一正一輔、一講一悟的角色。


    最初辯法。


    確實是兩名大和尚攻伐爭論,誰輸了的就獻上人頭。


    如今辯法變得文雅許多,並不是讓兩名僧人相互爭論,像籠中鬥雞一樣供人觀賞。


    兩名僧人以輔辯、對辯的手段,闡述出自身觀點,然後麵對台下所有僧人喝問,與天下群僧代表進行論辯。


    若仍能成功立足於辯法台不敗,才算是通過辯法第一步考驗,擁有成為法會勝利者的資格。


    若敗,也無需獻上人頭,隻損失些許麵皮而已。


    “…………”


    小半個時辰,大行寺辯法僧講完。


    幾名小僧提出疑惑得到解答,台下一名佝僂老僧突然站起,渾濁眼眸緊盯著辯法台。


    開口喝問:“以心傳心,禪機之始,這一點人盡皆知,你可有言拈花何意?”


    佛祖拈花,迦葉一笑。


    告知了迦葉不落文字,以心傳心之法,這是辯法的題幹。


    佛祖拈花必然蘊含一段感悟,然後將這份感悟,以特殊方法傳給了迦葉。


    迦葉得到佛祖所傳感悟,也明白以心傳心的特殊方法——禪機。


    所以隻有一個問題,佛祖拈花所傳為何意?


    大行寺辯法僧將拈花與禪機等同,那就是說佛祖什麽也沒傳,非心傳心,而是傳傳傳,多此一舉,何以得證心傳心之法?


    “貧…………”


    大和尚臉色一白。


    蠕動兩下嘴唇最終放棄爭辯。


    跑題了!就像解一道經典數學題,卻迴答這道題的出現對於數學史有重大意義,是構築某某理論的重要基石。


    不過拈花一笑這類無題之題,即使沒有跑題,也不知道該從何著手,大和尚行了一佛禮道:“貧僧才疏學淺,自願下辯法台。”


    “咚!!”


    銅鍾聲迴蕩。


    大行寺兩名僧人走下辯法台,第二個上場的便是白馬寺。


    兩人皆為唯識法脈傳人,大和尚年紀約六七十歲,法號無窺,小和尚年紀比千葉略大,法號法行。


    無窺老和尚登上左側主辯法台,待銅鍾沉悶之聲再次迴蕩,台下一片靜默,才道:“花開頃刻,刹那芳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法行站在右側輔辯法台,並不以學生姿態進行提問,也不對無窺所講多做解釋,而是直接反駁:“日月長恆乎,以色見我,以聲求我,幻光何以度?”


    無窺則垂眸駁斥:“沉淪欲界,夕日欲頽,沉鱗競躍,不見慧光,不至妙境,…………”


    “…………”


    辯法分為兩種:輔辯,對辯。


    大行寺是輔辯,而白馬寺則是對辯。


    所謂輔辯是一人主講,另外一個人充當捧哏。


    對辯雖然也兩人相互配合,卻講究辯法時爭鋒相對,層層遞進。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這兩首揭語,前者的存在,將後者的層次拔高,便屬於對辯。


    無窺與法行言語爭鋒,無窺先以凡塵財富,權勢,色欲,比作花開刹那之景。


    法行則以虛實之論進行反駁,沒有什麽是永恆不滅,哪怕日月也不能長恆,何不在現實中追求功名利祿,享受聲色犬馬,所謂正法不過是一道幻光。


    無窺再順勢引出欲界之辯,極樂之論…………。


    以花開之景結合欲界解意,其核心則為——勸法。


    “…………”


    此為拈花之意?


    不重要!


    反正裁判也不知道答案。


    隻要能把眾僧駁倒,那就無人能將我趕下辯法台。


    唯識法脈可不講究有題無題,無題我就自己出題,反正不能空著交白卷。


    題你出的沒有我好,答你也答的沒我好,哪來的資格質疑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現實世界得道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鱷魚皮的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鱷魚皮的皮並收藏我在現實世界得道成仙最新章節